释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佛经是他的著作吗?

圣辉法师:释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佛经是他的著作吗?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故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成道后,称为佛陀,略称为佛。佛陀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翻成中国话就是觉者。依佛教的定义,佛是一个“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圆满的人。即是说,佛不但自己已经大彻大悟,而且进一步帮助众生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他的工作,其程度已无可比拟的了。佛教认为谁达到了这种境界,谁就是佛。佛教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并且指出:“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

  释迦牟尼未成佛以前是古印度迦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代人。父名净饭王,母号摩耶,是拘利国的公主。古印度的风俗,妇女怀孕后,必须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临产前,就在回娘家途中的蓝毗尼园生下了王子悉达多。生后七日,亲母去世,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为净饭王继后。幼年时代的悉达多是由他的姨母养育的。悉达多王子天资聪慧,相貌端庄,净饭王对他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希望他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从小纪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让他向婆罗门大学者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还让他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所以释迦牟尼不但知识广博,还善骑射击剑,堪称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但悉达多却不愿意成为父亲所期望的“转轮王”。古代印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最高的为婆罗门,是握有祭祀文教大权的僧侣阶级;其次是刹帝利,为撑持政治、军事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是商人及自由职业者;最下等的是首陀罗,为没有任何权利的仆役、奴隶等最低层阶级。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悬殊,界限很严。

  悉达多幼年的时候就爱沉思。世间很多现象都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在他十四岁时,有一次出城郊游。看见烈日下的农民光着上身,大汗淋漓,气喘不息地在耕田;耕牛颈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着啄食。而贵族却以此为乐。他忽然感悟,茫茫世间,便是如此的残酷悲惨吗?这时他再无心寻乐,直觉得所见皆苦,触目惊心,便急转回宫,思虑着: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让大家过着合理的生活?他回宫途中又先后遇着了老态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又听他的马夫说这些无常的规律是所有的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更深感人生的短暂,人身的危险。促使他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然而父王的权利,他读过的吠陀旧典,五印新书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陷入无限的感伤和苦恼中,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个出家沙门修道者),从沙门那里听到了出家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使他肃然起敬,并萌生了出家的念头。父亲净饭王为断绝儿子出家的念头,在悉达多十六岁时就替他完了婚,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后来生下一子即罗睺罗,并且还为他修筑了“寒、暑、温”三时宫殿。但这些都不能捆住他的心。他只想怎样才能帮助所有的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二十九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劝阻,毅然离别妻子,抛弃王位,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入深山出家到旷野参访明师,追求痛苦的解脱和人生的真理,由王子而成了一个真正的沙门。

  在苦行林中释迦牟尼日食一麻一麦,置艰难困苦而不顾,坚持不懈,经历六年时间,结果徒劳无获,即悟苦行无益。于是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牧女献鹿奶的供养,调养身体,恢复了气力,再到附近的毕钵罗树下东向跏趺(jiafu,佛教中修行者的坐法,即双足交盘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数日数夜(有说四十九天,有说七日七夜)的苦思苦想,在一个晚上的后半夜,见明星闪耀,内观缘起法顿感精神境界越升越高,在他的眼前,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障碍已不复存在,也不再受到视力和听力的限制,心象平镜一样,贪、瞋、痴再也不起于心头,一切疑惑全部澄清,豁然觉悟一切真理,如实知见诸法实相而证成无上正等正觉。从此人们就称他为佛陀,或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皈依他的信徒称他为世尊

  释迦牟尼成了伟大的佛陀后,过了三七日就开始说法济生的工作。四十五年中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凡是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深受感化而衷心的信仰。到了八十岁,化度众生已毕而于拘尸那拉城外的婆罗双树林入灭(逝世)亦即涅槃。尽管他逝世了,而他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佛之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日佛之成道日、二月十五日佛之涅槃日,我国佛教徒都要举行法会来纪念、缅怀这位佛学先祖。我国藏族和傣族地区以及东南亚佛教国家皆将佛诞生、成道、涅槃合并成每年五月月圆日即公历四月十五日。

  佛陀将他所觉悟的道理说了出来,指示佛教徒怎样做人与怎样成佛的方法,这就叫做佛法。但佛虽毕生致力于教化众生的事业,可教化的形式由于囿于当时印度诸学说皆师师相承,口口相传的习俗,故一直限于口头传播,没有形成文字表示出来。佛灭后,其弟子们唯恐佛教教义日久散失,并担心异说邪见渗入佛法,则有结集之举。所谓结集,照我国通常解释,“结集”两个字含有编辑的意义。但这个字梵文的原意却是僧众大会的意思。其仪式略像现时的开会。先招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假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休通过,公认为与佛在世所说相符,书之于贝叶而成为正式典籍,用来传之后世。

  佛灭后三个月他的弟子以摩诃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罗汉集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经藏;由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尊者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经全体认可,即形成了佛教的经、律、论三藏。藏的原语是一种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把经、律、论分为三藏,同我国把经、史、子、集分为四库差不多的意思。这次结集佛教史上称为第一次结集,亦名五百结集。为了使教理保持纯洁性,在佛灭后四百年中,共进行了四次结集。这四次结集所产生的佛经,由历代大德翻译成各种文字,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国,中国翻译的佛经,一直流传到现在,总名叫《大藏经》。现成为世界佛教史上、文化上最有影响和最有价值的文献。所以佛教徒所学的佛经不是由佛著述的,而是佛亲口所说并由他的弟子记诵出来的,是则与佛亲著无异。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