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
这是第二十八世人极苦章,在这段经文中,释尊以大圆镜智映照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相。透过佛的开示,如实观照时代的浊恶与自身的烦恼,由此激发吾人厌离娑婆之心。无量劫以来,吾人迷惑颠倒故,曾无一念出离之心,贪恋世间五欲六尘,如老象溺泥。是故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慕极乐、厌离娑婆之心,乃释尊演说净土法门不得不着重指点的内容。众生耽恋娑婆,佛则极言娑婆之苦以折伏之;众生罔知净土,佛则极言净土之乐以摄受之。慈悲施设折摄二门,方便度生,理应如是。
“然”是承上启下之辞,释尊悲愍地慨叹,世间人沉迷自性,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大都趋向低俗下贱,见小不能见大,知近不能知远,不能了知精神超越之大事。受无明烦恼业力的摧动,普遍地都在竞争那些不紧要的事务。竭其心智,猛利地追逐财色名食睡,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源,对物质享受的贪婪,以拥有豪宅、名车、高级音响、名牌服饰为荣,广告大肆宣扬奢靡的生活,认为是时尚,不择手段地去追求。道德堤坝全面溃破,造作诸多的恶业,导致了这个“剧恶极苦”的世间。剧恶是指生存在这个物质时代的众生,不信因果,不信轮回,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造作极大的恶业。诸如毒牛奶、地沟油、黑社会猖獗、坑蒙拐骗、权力寻租、毒品泛滥,乃至杀父杀母等,现代众生的作恶程度,用“剧恶”来形象,可谓贴切。由此恶业,便招致极苦的后果,诸如身体疾病增多,环境受到极严重污染,气候异常,地震频繁,忧郁症,自杀率居高不下,人与人之间疏离,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生活的压力日益沉重。这是现世华报,而后世的果报则要遭受三恶道之苦刑。自诩进步的现代人,有必要停下匆忙的步子,认真思惟一下此生后世的成因果报。
然长夜漫漫,谁去寻觅光明,三界火宅,众生浑然不觉。受无明的驱动,勤苦身形,经营醉心于世间的事务,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其目的无非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满足五欲的享受。为此付出身体疾病的代价,所谓“四十岁之前拼命挣钱,四十岁后花钱保命”。身为钱奴,身为欲奴,无有一丝的主宰自在。这个世间的众生无论是地位尊贵的人,还是地位卑下的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贪财。每天期盼的是财源滚滚,唯恐钱财不多,尤其是在一切以经济、GDP为目标的社会,全民上下无不钻到了铜钱孔内,形成普遍的金钱拜物教。如是价值导向,自然形成一种无论是富者还是穷人的忧愁心理,富人希望钱财更多,穷人当然更希望自己有钱,用以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贫富差距偌大的社会,富人还担心被绑架,于是富人不仅自己请保镖保护人身安全,还得请保镖保持自己子女不被绑票。可见有了钱仍然摆脱不了恐惧不安、忧愁痛苦。没有钱的人,吃饭穿衣住房都成了问题,更是愁眉紧锁了,镇日琢磨弄钱的法子了。民间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或云“十亿人民九亿骗,还有一亿在训练”,即是一切向钱看所导致的社会乱象。旅游风景点的门票不断拉高,即使清净如佛门寺院也被旅游经济所笼罩,高价门票、高价香等形成主流,甚至神圣之露天大佛也成为敛财的工具。佛教内部发出的反对声音在商品经济狂潮中,淹没不闻。佛教寺院被市场经济所绑架,诚为可悲可叹。
在这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人们的心思自然围绕钱财而旋转。处心积虑,谋划种种挣钱的方案,投资走向,成本利润谋划,怎么运作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一桩买卖绩效不佳,原因何在,种种思虑、行为的动机全为求财。发现哪个地方商品价格便宜,赶紧跑到那个地方去,哪个地方的商品比较贵,赶快把商品倒过去。商人冲风冒雪,乃至不惜身命,满天下跑,就是为了钱。有一则小幽默,石油大亨们在天堂开会,有一总裁最后到达会议室,见没有座位,便急中生智地说:“地狱发现大油田了。”众大亨们一听,都夹起公文包往地狱奔跑。此总裁倒是有位子坐了,然只剩下他一人,此情形令他不安。他想:莫非地狱真的发现大油田耶?于是他自己也夹起公文包,往地狱跑去。
可怜呀!利欲催促着吾人在竞争的跑道上,无休止地狂奔,终其一生,无有安闲之时。看看那些股票证券市场中的交易者,看看那些投资房地产的商人们,看看那些在职场上打拼的白领们,看看那些在流水线操作的民工们,就不难发现,众苦充满的世间,有何安乐幸福可言?
人生在世,难免为种种资生用具所牵累,有些许田地,还忧虑田地不广;亦有舍宅庇身,又忧虑舍宅不堂皇富丽。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皆为所忧之境。“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外爱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弃。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龙舒净土文》),然众生不能觉悟其苦空无常之本质,沉浮世间,患得患失。当没有钱财的时候,忧愁衣食不继,担忧有病无钱医治,生活在不安忧虑中。当钱财很多的时候,恐怖被别人偷了、抢了,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了,等等。一个社会贫富悬殊很大的时候,确实富人是不安全的,所以富人要以仁慈之心散财,使穷人能够保持最低限度的生存的水准。这样穷人不至于有仇富心理,且对富人的布施心存感激,这样社会就和谐了。是故,应对富人穷人都应施设圣人的教化,使一切人都免于忧愁与恐怖,展现生命的尊严。
请看经文:
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居。
这段经文进一步描述富人失去钱财的痛苦。佛经常讲财为五家所共有,这五家是:一者水(水灾漂没财物);二者火(火灾焚烧财物);三者盗贼(财物被偷盗了);四者国王(下令没收财产);五者败家子(冤家债主再来,败掉家中财物)。经历千辛万苦积攒的财富,只要遇到上述五项之一,便都磨灭消散。这些被人们视为横祸与非常之难者,亦是人生际遇之常态,证知财产乃不坚之物。而每遇财物突然消散之时,内心便充满着忧思、痛苦,精神恍惚,惊恐愤恨,无能排解。镇日生活在愁城怨海中,一刻都不能忘怀。或由于财富被人嫉恨,横遭刑祸,摧灭其家,放碎其财。如西晋石崇,积财如山,骄奢当世,斗富摆阔,博取豪誉。后被他人蓄意鼓动朝中大臣,诛杀石崇。待囚车把他拉到东市时,他悲哀地叹道:“这些奴才贪图我家的财产。”押解他的人讥讽道:“知道钱财是祸根,为何不尽早散发出去?”石崇无言以对,他一家十五口都被斩首。
可见古人造的“钱”字,甚有智慧。“錢”,是金子旁边有两把戈,危哉,险哉!而众生却执迷不悟,追逐钱财,如飞蛾赴火,死而后已。古德有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内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然当阎王老子派鬼卒催命时,你一生积累的财物带不走一分一毫,诚如《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而一生追逐财富所造的恶业,却如影随形地相伴随着你!纵然“尊贵、豪富”之人也难免有如上的贪求、守护、散失、丧身等苦患。世事无常,早晨尊荣显赫,晚夕或为阶下囚,或被牢狱,或被流放,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忧愁恐怖,无时或舍,求财勤劳若此,失财痛苦若此,身心困顿,令五脏六腑、阴阳失去平衡。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不通畅,便会引发种种疾病,长年与疼痛“共居”。现代人大多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乃至各种癌症等,成为现代人的杀手。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对照经文,吾人当惕然惊醒,觑破梦幻财物,布施持戒,种植福德之善因。
请看经文: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这一段描述贫贱之人求财之苦。贫穷下劣之人,在社会上总占多数,他们生活困窘,衣食得不到保障,而且成为生活常态。这是由于过去世未培福因所致。这些人在潦倒的命运中,又常没有改过迁善的勇毅,又不能像孔子所教诲的那样“素贫贱,行乎贫贱”,在贫贱当中安身立命。他们也在攀比,所以对于田园屋宅、钱财奴婢六畜、衣食什物,希望能与他人一样拥有,然业因未具,总不如意。于是内心便愤怒、焦虑,镇日打妄想,期冀找到发财捷径,一夜暴富,不甘心打工的微薄收入。或侥幸有了这件,而没有那件;或得到一种,而又失去了另一种,于是又铆足劲追逐,等到费尽心机,财物周全,转眼又复糜散。比如那些中彩券的人,没高兴几天,便陷无妄之灾,散失意外之财。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终究是要“糜散”的。等到失去的时候,那种忧苦,比原来没有得到时的忧苦更甚。贪心所使,又生起求索之行,虽然用尽心机,然业力所致,终无再得的机会,徒劳无功,思想无益,每日奔波,身劳心苦,坐起不安,日夜忧愁。像无头的苍蝇,到处找发财的渠道,听说传销能发大财,便把亲戚朋友、七姑八姨等人脉关系全找遍,只要有点熟人关系都去找,这些人脉关系都成了他赚钱的工具手段。逐利之忧念伴随着他的一天到晚、从月到岁、从生到死,都是追求财富的这种痛苦。由此导致身心疲惫、阴阳五脏六腑不平衡了,寒湿内停,气血痹阻,周身疼痛,不得不求医问药,把不择手段弄来的一点钱,转成了医药费,到头还是一个穷光蛋。
常言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因为贫贱,不识义理,不怕因果,胡作非为。只要能弄到钱,便铤而走险。诸如拐卖妇女儿童、贩毒、印制假钞、捕猎珍稀动物,乃至团伙抢劫银行等。自然逃脱不了因果的法则,现生便受到国法的制裁,关进牢狱,甚或被判死刑;或侥幸逃脱法律惩处,而因果相关,或遭横祸夭命;诸如贪官自杀,或黑社会之间火拼等。
那些把钱财视为生命去追逐的人,每常嘲笑因果,奉行功利主义价值观,他不肯去行善,不肯去布施,不肯去行孝道。修道,他就更想不到了。一谈起修道,他会哈哈大笑,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我们长期以来批判形而上学,所以导致很多人生活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没有形而上的精神品格的提升,没有信仰,全然麻木封闭。对他谈及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隽语,如同对牛弹琴,没有感觉。这些人不承认有“道”,自然不会去行“道”。“道”里面就包含着因果的法则。他没有因果的观念,自然也不会去行德目。“进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一谈到道德,他会发问:“道德值几文钱一斤?”这种人拨无因果,不信轮回,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造作种种恶业,寿终身死,随业受报。当然只有独自远向三恶道而去。这种业力牵引受报的情形没有人可以知晓,唯有五眼圆明的佛陀方能洞悉。释尊以大悲愍心,开显我等众生心行果报,可怖可惧。吾人当幡然觉悟,油生厌舍娑婆依正二报之胜心,恳切称念佛名,求生极乐莲邦,方不负释迦文佛一片悲心。
南无阿弥陀佛!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