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因法师舍利
圆因法师
圆因法师,俗性敖,名乃樾,民国前二年元月二十一日出生于山水秀丽婉约,人文荟萃且富庶安乐盛产鱼米,太湖之滨的江苏省无锡市之望族人家。是个诗书致世,孝友传家的贵族,祖父及父亲都是当时的达官显贵,家境十分富裕。生长在此地灵人杰的环境中自然养成超尘脱俗光风霁月之外貌及温柔敦厚的书卷气质。
其祖父廷铨公,前清武备学堂炮科出身。民国初年,曾任湖北省汉阳兵工场总办,执掌整厂之营运整理,该厂专门负责枪械的制造,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国防武器生产单位。毕生贡献国家,功勋彪炳,逝世后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其外貌气势懔然令人敬畏,于抗战期间,曾有一次日军欲来扣押其住宅,因见到挂在墙上穿军装的照片,被祖父威武的气势所摄而打了退堂鼓。
圆因法师的父亲,字宇润,号少安,广东岭南大学外文系毕业,历任两任县长,江西与广东二省的县长暨督衙门外交官等职,九江监督衙门外交官,后因居势关系而弃宦从商,便经营江西九江豫章银行总经理及无锡庆丰纱厂董事。
母亲汤大贞女士,生育三男五女。长兄自幼过户二伯,法师与弟敖乃权(慈因法师)分别排行五、六,而父亲特别宠爱此俩兄弟,故俩人自幼即承父命以朱砂、黄裱纸恭敬抄写《金刚经》,并学习英语,且寄望甚高,颇费心思栽培。
法师先后毕业于上海(租界)英人所办的华童公学,无锡私立的辅仁中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Marine Product College),旋即负笈日本,留学东京日本大学,专研经济,在求学期间为了加强日文能力,就单独到一个很少有中国人地区,向一个日本家庭租赁居住,仅仅一年的时间,其日文程度已远超过同校的学长。由此看来法师在未出家时,可说素有颇高的语言天份,除会英、日语之外,也擅长大陆八种的各省方言。不过那年,二十多岁时,有次利用学校放假期间,回家探亲时,却遭逢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毅然以爱国志节,弃学返国,举家迁徒西南后方,投身生产报国之抗战行列,初期服务运输业,续由兄弟二人合营商贸。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势日强,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便以积弱已久的中国为首先并吞的目标,由于这样子的浴血战争产生了无数的悲剧,断送数十万计的幸福家庭,牺牲千百万的宝贵生命,中国半壁的河山曾沦丧为日人的手中。其中不愿被奴隶的人们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生我育我的土地,响应政府的号召向大后方转进,为了子孙后代的基业、为了长期抗战,掀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的迁移,在逃难的日子,前面是茫茫然的未来、艰苦狼狈的旅程,后面则是漫天的烽火、苦苦相追的敌人,偶而还会遇到打家劫舍的匪徒从旁欺凌,那时住宿不定、饥渴逼人算是小事,各种的疾病、骨肉离散的死亡,种种的惨状相继而生。当时人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政府到那里我们就到那里,彼此相互鼓励。
在这场大浩劫中,法师一家人也无可避免的加入逃亡以及建设大后方行列中。在逃亡的日子中,一家人却每每有惊无险,奇迹的度过各种难关,非但是当时面之,即便是现在思之,总觉得太不可思议。
法师总觉得是自小抄《金刚经》而得佛菩萨感应所致,否则巧合那里只有一、两次,决不能处处都化险为夷。虽不免餐风宿露,但也是平安度过,有关此不可思议的旅程,由后面感应故事中可见之。
逃难的日子,是自无锡往南京,而汉口再向湖南的衡阳,接著由衡阳进入大后方,在抗战期间其足迹遍布滇、桂、黔、川各省。
过去法师曾在西南公路局昆明修理厂实习负责汽车材料及工具的管理。当时对此工作十分的投入,颇受厂长的赏识,后来厂长的朋友-朱研延光先生,交通大学毕业,来台时曾任交通部次长,并向厂长表示有家英将设分公司,欲网罗精英人才来经营业务,请其推荐,此时法师则为眼前最佳人选,此家英商公司在重庆专营汽车零件、五金材料、规模很大,当他掌管时,业绩甚佳。
其回想过去战争时候,物价极不稳定,涨幅的情形很惊人。不过法师在其间因投资有术而赚入不少的钱。因此抗战胜利之后,便返乡根本无须工作,当时被喻为不愁吃穿的-寓公。当时的年龄尚未四十。
再说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胃口养大之后就不得了,有钱后还希望更有钱,于是又将所赚的钱去投资于其他的事业上,并且获利甚多,仍然未之足,进一步又去玩股票,最后钱都赔在股票中,只剩少许留在身边。说到此,法师感慨的说:‘因果昭彰,丝毫不爽,如何来便如何去,一切总是春梦一回,学佛要趁早,免得被贪、嗔、痴三毒所蚀,万不可说等到××岁或赚到××钱才去学佛,恐怕那时已悔之晚矣!’
中国的苦难,未因抗战胜利而结束,战争的阴影又再笼罩原本美丽的江南,顿使江南,日出不再红似火,江水春来也不再绿如蓝,颠沛流离的日子又再度到来,告别了家乡,拜别了祖坟,一家人辗转来到-宝岛的台湾,万万没想到这样的一别就与故乡已告缘尽了!
民国三十七、三十八年,兄弟俩随侍慈母迁台,落脚在台北的林森南路。起初也是安享-寓公悠闲的日子,后来觉得如此无所事事岂不会坐吃山空?逐与弟合开专卖食品为主,冷饮为辅的-华一商行,在兄弟俩的巧夺天工下,使这家店富有特色,颇受消费者欢迎,因此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兄弟俩经营有道,不到十年光景,就赚到当时第一特奖的二十万即不想要再做了,来台后十余年,慈母示疾,兄弟亲侍榻前,竭尽孝心,直至汤太夫人往生,威念亲恩昊昊,体恼生命无常、悲痛难抑而无心恋钱、乃急流勇退,并结束当时如日中天之兴隆商业,发心向佛,茹素斋戒,依印顺法师授三皈依,隐居市郊,离现今故宫博物院不远的官邸附近-芝山岩。其土地是由一位副司令所提供的,盖建的房舍是十分符合现代化的而且舒适,从此清修。法师又笑著说:‘那栋房子比现在的茅蓬好多了。’
每个人开始学佛都有其机缘,兄弟俩在商场上急流勇退,对人生有一番彻悟,除受佛法的薰习外也皈依。终日用功念佛、打坐,并背诵《金刚经》、《大悲咒》、《楞严咒》用功到形容消瘦。在舒适的芝山岩却只住短短的一年。
法师成年之际,尊翁宇润公曾告诫:‘娑婆世界苦不堪言,尔等切莫轻言成家,将来或有殊胜机缘,诚亦难料。’法师秉承庭训,始终保持童身。
民国五十一年(五十三岁),某日应一位任教于清华大学的朋友邀请,三人共往水里莲因寺打佛七,那位教授在佛七圆满时即表明欲在此地出家,但因缘未合和而先行离开。兄弟俩则继续停留一个星期。忏云法师乃告以因缘成熟,兄弟俩也觉得应摒绝万缘,从忏云法师祝发,就这样俩人也开始了另一种的宗教生活,并被授与法号-释圆因、释慈因。
圆因师曾任莲因寺知客师约一年多,深得忏云法师赏识,后来因感觉修行需要、来日不长,为期真正了脱生死,忏云法师也特许其于后山盖茅蓬,让俩兄弟各有一间小佛堂可各自用功,闭关苦行,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持戒守律,勤修六度,历三十余年,如法修行。在隐居茅蓬时,其弟慈因师有时会起身拜佛,而圆因师在五十多岁时就曾染上风湿性关节炎,因此拜佛相当困难,拜完之后常感头昏,旦圆因师并不加以理会身体的障碍,以坚定的毅力加以克服,拜不久后,病痛也就好了。
细观,过去圆因师生活的条件是十分优渥,钟鸣鼎食之家,自小衣食无缺,又深受到长辈的恩宠与厚爱,从仆簇拥,换言之由此法师的出家背景,可以说他与一般的人不同,因为过去在大陆的出家人,多半是因家贫,父母无力抚养,才被送到佛寺出家,他舍弃人们汲汲渴求的富贵荣华到甘于淡泊离欲。圆因师却常说:‘这是多生修来的因缘,唯有学佛往生极乐净土,才是真解脱,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在山中修行的岁月中,圆因师曾抄写多种经书。平日和慈因师拜佛、念佛外,还经常上山捡木柴,扛回来做燃料,也捡许多掉落满地野生的果实,如梅、李、杨桃、龙眼等,将它制成蜜饯,遇到有缘的居民则与其结法缘,有不少人都尝过,其手艺高明。
除此之外,圆因师对众生都十分慈悲,每日皆用米食喂养屋前穿梭的小鸟们,所以来到此会感到这边的鸟儿特别多,鸟鸣声也特别嘹亮。其中最特别的一事,是在多年前有对画眉鸟,老是飞来跟师父一同念佛,甚得师父之欢心,然而不幸的是,某日其中一只鸟突然失去踪迹,另外一只则飞来悲鸣不已,仿佛在哀求救助,圆因师四处找了很久,也无结果。过不久,仅存的这只鸟也不见踪迹了。
事后不久,慈因师曾从这画眉鸟彼此相思的故事做比喻并预知时至的说:‘圆因师我欲先离去’。其弟慈因师的身体向来是很健朗的,便用在此故事中鸟的失踪做比喻,圆因师立刻能意会到言下之意。某日的夜里,慈因师忽然腹痛如绞,急送医院,结果得了腹膜炎而且病情加剧,没多久在多位僧人与居士的佛号中往生。享年七十岁,该年为民国七十年。
虽然明知生命本无常,一切皆是苦空、无我,无奈七十年的朝夕相处,相互扶持,比翼双飞,一旦雁行折翼,情何以堪。圆因师曾为此事悲伤不已,故化悲愤为力量。乃决定更加用功,闭关精进不干世事,并发愿抄写《金刚经》一百部,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此一百部约历时两、三年才完成。迄今圆因师仍然精进不懈,前后共抄写了近三百部。
近三十年的山中苦行,圆因师始终抱持规律的作息,每晚入夜即眠,子时即刻起床,漱洗后做早课,拜佛(含:八十八佛、十大愿王共一百余拜)还有念佛、诵经及打坐。圆因师平日非常爱惜物命,衣服破了自己缝补,穿针引线毫无困难。另外对十分不起眼的废物,经过其巧妙之手,就成为精致的用具,由屋内屋外均可以看见其成绩,甚至还亲自爬上屋顶上修理屋瓦,几次跌跤都毫无损伤,更深知真有护法神护持,并且除了冬天外,每天都会在屋前晒一捅水做沐浴之用,如此是既卫生又省燃料。
圆因师常在庭院处施食给往来的猫、狗、鸟及蚂蚁等小动物。当慈因师往生后,莲因寺则由缆线送斋上来,而圆因师仍然会煮一些饭并笑著说:‘小鸟儿比较喜欢吃熟饭’。古德也云:‘为鼠常留饭,怜蛾罩纱灯。’其慈悲更甚于此,十方善信送来的供养亦一文未留,全拿去印佛书,卡带、CD、VCD等再与大众结缘。
圆因师毕生专修净土法门,隐居近三十年,待民国八十年,以因缘成熟,开蓬度众,弘法利生。定期护生放生,倡印大量佛书,录音带。法师秉持‘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慈悲心愿,其作风不谈玄说妙,总是苦口婆心劝人念佛;广修福德、印经、吃素兼放生,恒常开示弟子说:‘以戒为师,老实念佛’并且强调吃素放生的重要性又说:‘凡学佛者欲往生极乐,第一要吃素放生,从未闻吃荤腥并杀生的能往生。其次修学大乘佛教的精神,发菩提心多做利益众生之事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培养慈悲心,使自己的言行遵照佛陀的教示与古德的行持。第三是-老实念佛,学佛勿花样多,依据《弥陀经》上所说要专一心志,至诚恳切,平常要养成多念的习惯,使行愿具足,要自力加上佛力加持,往生才有希望。’总而言之,其致力于净业之提倡,净宗之弘扬,不遗余力。
当今佛教界,尊为龙象的忏云法师,亦曾赞叹:‘莲因寺前有浊水溪,后有高山,高山上住有修行人,道行很高。’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