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的历史由来 佛顶骨舍利简介

佛舍利 | 作者:网络 [投稿]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的历史由来 佛顶骨舍利简介

佛顶骨舍利

  佛顶骨,梵文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无上依经》)。佛涅盘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结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据悉,世界各地留存的释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晶状的舍利子;牙齿;指骨;顶骨;锁骨;头发。佛顶骨传到中国的明确记载始于唐代。2010年6月12日上午9时15分南京大报恩寺阿育王塔中的佛顶真骨千年后重现人间。

概念解释

  传说释迦牟尼佛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 杂事》)。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 《释氏要览》中记述的五色光莹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牙齿、顶骨和指骨较稀有,而后者,即所谓“舍利子”居多。 佛顶骨,梵文usnisa,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佛陀之三十二相,“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 也”(《无上依经》);佛涅盘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坚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531),是“八十随形好”之七十八好。 佛典描述佛顶骨的形质:《洛阳伽蓝记》卷五记“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续高僧传》卷三记“周尺 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法苑珠林》卷二九记“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等等。可见佛 顶骨不止一片。

形状特点

  据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顶骨等不同类型的遗骨,世称佛真身舍利,其中佛顶骨舍利最为珍贵。

  南京市市长季建业表示,南京将重建曾被称为古代建筑奇迹的金陵大报恩寺塔,以永久供奉佛顶骨舍利。 舍利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史料记载

  佛顶骨是指释迦牟尼佛头顶涌起自然成髻部分的舍利。佛经记载其特点是坚实不坏。 描述佛顶骨舍利形质的资料有很多。

  第一,《洛阳伽蓝记》卷五: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

  第二,《续高僧传》卷三: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

  第三,《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

  第四,《法苑珠林》卷二九: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

  第五,《法显传》: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

  第六,《大唐西域记》卷一: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大唐西域记》卷二: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同上; 第七,《酉阳杂俎》卷二:周二尺。 综合上述相近的资料,可以得到如下参考信息: 第一,周长约一尺二寸,直径约四寸,高五寸。折合公制(唐制一寸约三厘米)周长36厘米,直径12厘米,高15厘米,形如蜂窠; 第二,颜色黄白,有清晰的发孔; 第三,是一块较完整的骨骼。 以上都是唐代及其以前的数据信息,唐之后似乎没有了记载。而唐代的悟空佛牙在宋代就有十分详细的流转记载(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出土),那么宋代及宋之后有佛顶骨的传承吗?佛顶骨究竟是什么模样呢?

历史渊源

  佛顶介绍

  佛顶,也称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献记载,佛的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这种形象是在常人中所无法见到的殊胜之相,表示此种功德的佛像即称佛顶尊。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遗体火化留下各种不同类型的遗骨,被称为舍利,其中佛顶火化后的遗骨即是佛顶舍利。

  崇拜起源

  佛教的舍利崇拜起源很早,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开始对过去佛的舍利开始了崇拜,但这很可能只是后来的传说。比较可靠的舍利崇拜应该开始于释迦牟尼涅盘之后。据记载,释迦牟尼于拘尸城双树间涅盘后,摩竭陀王阿阇世及波婆国末罗族、迦维罗卫国释迦族等皆欲获得舍利,但都遭到拘尸城人的拒绝。各国便商议以兵力强行分取,战事一触即发。这时,香姓婆罗门挺身而出,晓谕众生,不要因争佛舍利而自相残杀。八国便请其负责均分舍利,并各自起塔供养,于是佛的舍利便被分成8份,由8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佛教的舍利崇拜就此开始。佛顶舍利肯定被供奉在8个塔中的一塔,但具体在哪一个塔里,则无从查考了。

  千年流转

  佛灭度百年后,第一次统一印度的孔雀帝国的第三代国君阿育王信仰佛教,为了推广佛法,他把原来的8个佛舍利塔(有的资料说是其中的7个塔)中的舍利取出重新再分配,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万个宝塔供养。由此开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亚的范围,在整个世界佛教界流传开来,世界各地都相继出现佛舍利的供奉情形。

  总体上看,世界各地流传的释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几种:舍利子(粒状)、牙齿、指骨、顶骨、锁骨、头发。 阿育王的这次佛舍利再分配肯定包括了佛顶骨舍利的再次转移供奉。但佛顶舍利在这次空前规模的舍利再分配过程中到底分配供奉到哪里,现在也很难说清楚。

  但根据后世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南亚的西北地区以及中国的南京都有被认为是阿育王时代供奉起来的佛顶舍利。 经过阿育王的再次转移供奉,佛顶舍利离开第一次供奉之地,即最初供奉佛舍利的八塔之一,开始在其他地方供奉。后世佛舍利的转移供奉一般是对原来舍利的再次分割,所以,同一舍利一般会经过多次分割,而且在舍利的体积上一般是越来越小。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玄奘顶骨的转移供奉和不断的分供。玄奘顶骨先是在唐代末年的时候从西安兴教寺转移供奉到户县紫阁寺,北宋时候再由紫阁寺转供于南京的长干寺。抗日战争时期在南京发现后,先后分供于南京、北京、天津和日本等地。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又再次经历多次分割转移供奉,如日本的那份顶骨曾再分给台湾日月潭的玄奘寺,南京的那份顶骨曾经相继分给西安的大慈恩寺和台湾的玄奘大学,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中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奉玄奘顶骨。佛的顶骨舍利也经历了这样的多次转移供奉。

  作为佛舍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佛顶舍利首先流传在南亚地区,并被视为圣物,受到隆重的供养和广泛的敬信。据《法显传》载,早在5世纪初期的时候,西北印度那竭国内的酰罗城中有就佛顶骨精舍,佛顶骨被保存在一个叫解脱塔的塔里面,每天请出来放在寺院外面的一个非常漂亮的高台上供大家瞻礼供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