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而有以為。

謙之案:石刻末句「下德□□而有以為」,□□二字原缺泐,據他本補之,似當作「為之」二字,實誤。譣文義當作「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補「無為」二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內經太素卷二順養篇楊上善注及周易集解乾九家易引二句並同。史記酷吏傳引首四句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文選魏都賦注引作「而無不為」,與傅、范本同。

范應元曰:「上德無為」兩句,韓非、王〈言利〉、王弼、郭雲、傅奕同古本,河上公作「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今從古本。

俞樾曰:案……韓非子解老篇作「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蓋古本老子如此,今作「無以為」者,涉下「上仁」句而誤耳。傅奕本正作「不」。

謙之案:碑本作「無以為」,是也。皆川愿老子繹解云:「一作『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疑從褚本者。」褚本者,晉王右軍書道德經有褚遂良貞觀十五年跋之本,由此知王羲之本與傅本正同。惟「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較之「上德無為而無不為」,於義為優。蓋太上下知有之,故不為而成也,五十七章所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是也。「無為」與「無以為」似無所區別,然而「無為而無以為」與「無為而有以為」則區別甚大。傅、范本下句「下德為之而無以為」,較以碑本「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傅、范本「下德」與「上仁」句無別,「下德為之而無以為」與「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二句全同,於理安乎?畢沅曰:「『無』,河上公、王弼作『有』。案應作『有』,或奕本傳刻誤。」畢說是也。且「上德為之而無以為」,范云:「韓非同古本。」今韓非無此句,非韓非無之,經文固無是也。

馬其昶曰:案「無為」舊作「為之」,誤同「上義」句,傅本又誤同「上仁」句,注家強為之說,皆非是,今為正之。德有上下,其無為一也。以其不失德,故雖無為之中,而仍有以為。

謙之案:馬說是也。六十三章曰:「為無為。」無為而有以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謙之案:上文以「無為」為主,分別「無以為」與「有以為」;上德「無以為」,下德「有以為」。此文以「為之」為主,分別「無以為」與「有以為」;上仁「無以為」,上義「有以為」。范本同此,傅本「上義」作「下義」,誤。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畢沅曰:「仍」,王弼作「扔」。案說文解字:「仍,因也。」扔亦因也,夏時有扔氏是此字。

謙之案:御注、遂州、邢玄、景福、慶陽、磻溪、樓正諸石本,嚴遵、傅奕、柰卷、室町、顧、彭諸本,皆作「仍」,范本作「扔」,作「扔」是也。廣雅曰:「扔,引也。」,廣韻曰:「扔,強牽引也。」「扔」與「仍」音義同,但「扔」字從手,與攘臂之義合。范曰:「揎袖出臂曰攘。『扔』字,王弼與古本同,世本作『仍』,今從古本。」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劉師培曰:案韓非解老篇云:「故曰:『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據此文觀之,則王本、河上本均脫四「失」字。

馬敘倫曰:後漢書崔駰傳注引無四字,朱穆傳注引有。輔行記一之三引更有「失禮而後智,失智而後信」兩句,然各本及莊子知北游篇引並同此,又譣義亦不當有此兩句及四「失」字。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嚴可均曰:「忠信之薄」,御注作「之簿」,下「不處其薄」亦然。羅振玉曰:「首」下,景福本有「也」字。

謙之案:傅、范本、室町本亦有「也」字。李翹曰:「莊子知北遊篇引云『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誤合下為一句。」

宋翔鳳曰:老子著書以明黃帝自然之治,即禮運篇所謂「大道之行」,故先道德而後仁義。孔子定六經,明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即禮運所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故中明仁義禮知,以救斯世。故黃、老之學與孔子之傳,相為表裡者也。又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按此言世風之日漓也,道德仁義遞降,而以禮為治民。三千三百皆所以約束整齊其民,由忠信之既薄,而禮為治國之首。亂,治也。老子言禮,故孔子問禮。

謙之案:宋說辨矣,然未明學術源流,以「亂」訓「治」。證之經文六十四章「治之於未亂」,則「治」「亂」對文,此處不應獨訓「治」。老子蓋知禮而反禮者也,故曰:「處其厚,不處其薄。」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謙之案:韓非解老作「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前識」二字,嚴遵本作「前職」,註:「預設然也。」據註知「職」為誤字。「愚之始」,傅本「始」作「首」,王弼注「道之華而愚之首」,是王本當亦作「首」。范、柰卷作「始」。又禮記曲禮正義引云:「禮者忠信之薄,道德之華,爭愚之始。」

易順鼎曰:按所引「道」下有「德」字,「愚」上有「爭」字。竊謂「愚」當作「遇」,即書盤庚「暫遇姦宄」之「遇」,又即淮南「偶〈月差〉智故」之「偶」。呂氏春秋勿躬篇「幽詭愚險之言」,王氏經義述聞以為「愚」即「遇」。「愚」、「遇」古字通用,知此書亦然矣。愚之始,即邪偽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嚴可均曰:河上作「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王弼亦然。

謙之案:諸河上本有異同。一河上本下兩句並作「居」,室町本、傅、范本四句皆作「處」,孫盛老子疑問反訓引同。范應元曰:「韓非、嚴遵同古本。一本下兩句『處』作『居』。」畢沅曰:「王符潛夫論作『不居其薄』,與王弼本同。朱穆崇厚論引上二句作『處』,下二句作『居』。」又「故去彼取此」,嚴本無「故」字,淮南道應訓引此句同此石。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奚侗:首、始韻,薄、華韻。

李賡芸曰:按薄與華韻,首與始韻。古讀華如尃。公羊哀四年「蒲社災」,穀梁、左氏皆作「亳社」。禮記郊特牲「薄社北牖」,釋文云:「本又作亳。」是「蒲」即「亳」之證也。鄧廷楨曰:薄、華為韻。華古音讀若荂,魚、虞部字。薄從溥聲,則魚、虞部之入聲也。

右景龍碑一百二十九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一百三十一字,范本一百三十三字。河上題「論德第三十八」,王本題「三十八章」,范本題「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