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謙之案:「寧」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甯」,今據原碑文改正,下同。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嚴可均曰:「万物」,各本作「萬物」。

羅振玉曰:敦煌戊本無此句。

謙之案:景福本、范本「萬」亦作「万」。又陳碧虛曰:「嚴君平本無『萬物得之以生』,並下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十四字。」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嚴可均曰:「天下正」,御注、王弼作「下貞」。

范應元曰:貞,正也。王弼、郭雲同古本。一本「貞」作「正」,亦後人避諱也。河上本作「侯王」。

謙之案:傅、范本、柰卷作「王侯」,群書治要、孫盛老子疑問反訊、晉書裴楷傳、書鈔一四九引並作「貞」,嚴遵、河上、顧歡、景福、樓正、慶陽、磻溪、室町及玉篇「一」字下引均作「正」,遂州本作「政」。中都四子本此句作「以天下為正」。

王念孫曰:河上本「貞」作「正」,注云:「為天下平正。」念孫案:爾雅曰:「正,長也。」呂氏春秋君守篇「可以為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為天下正」,猶洪範言「為天下主」耳。下文「天無以清」,「地無以寧」,即承上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言之。又云「侯王無以貴高」,「貴高」二字正承「為天下正」言之,是「正」為君長之義,非平正之義也。王弼本「正」作「貞」,借字耳。

東條一堂曰:「為天下貞」,按「貞」一本作「正」,與注乖。下同。貞觀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引亦作「正」。

彭耜曰:「諸本貞作正,避廟諱。」

易順鼎曰:「貞」或作「正」,古字通用。王氏讀書雜志謂此「貞」為借字,似未盡然。易「貞勝者也」,韓注引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王弼周易略例:「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邢?注引老子亦作「貞」。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注引亦作「貞」。是「貞」為本字。

勞健曰:「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貞」字景龍、景福作「正」,開元、傅、范與諸王本皆作「貞」。范注:「貞,正也。一本作正,後人避諱也。」按道藏御注、御疏本原作「正」,疏云:「本或作貞字,貞即正也。」開元石刻乃改從「貞」,范云「後人避諱」,非也。又此章凡「侯王」字,傅、范亦作「王侯」,非也。諸唐本、諸王本、河上本皆作「侯王」,與「貞」字自諧句中韻。

謙之案:作「貞」是也。易繫辭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又曰:「言致其一也。」老子此章言「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下,傅、范及釋文下有「其致之一也」,與易義均合。又柰卷及大阪圖書館舊鈔本,均作「天下貞」,狩野直喜謂:「河上公本亦有作『貞』者,蓋自宋刻避帝諱改『貞』作『正』。」今證之以景龍碑文,知「貞」「正」二字古通用,而避諱之說亦非。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謙之案:碑文與羅卷此均作「無」,不作「无」,為變例。武內法京敦乙本作「无」。又莊子至樂篇:「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語意本此。

劉師培曰:「發」讀為「廢」。說文:「廢,屋頓也。」淮南子覽冥訓「四極廢」,高注:「廢,頓也。」左傳定三年「廢於爐炭」,杜注:「廢,墜也。」頓墜之義,與傾圮同。恐發者,猶言將崩圮也,即地傾之義。「發」為「廢」字之省形。

蔣錫昌曰:劉說是。莊子列禦寇「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釋文:「發,司馬本作廢。」列子黃帝篇引作「廢」。又繕性「非藏其智而不發也」,御覽逸民部引作「廢」。左傳哀十一年疏引竹書紀年云:「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漢書地理志引作「發」。均其證也。「發」「廢」雙聲,故可通用。此言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也。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畢沅曰:「竭」,河上公、王弼並作「歇」,案應作「竭」。

謙之案:河上公、王弼並作「竭」,上句作「歇」,畢誤校。「歇」,說文:「息也。一曰氣越泄也。」廣雅釋詁二:「歇,泄也。」七發:「精神越泄,百病咸生。」「竭」借為「渴」,「渴,盡也,從水,曼聲。」爾雅釋詁:「涸,渴也。」經傳多以「竭」為之,是竭有涸盡之義。周語「伊、洛竭而夏亡」,注:「涸也。」淮南說林:「淵泉不能竭。」本經:「竭澤而漁。」河上注此:「言谷當有盈縮虛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將恐枯竭不為谷。」「竭」與「渴」同義,不必改字。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此句。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

武內義雄曰:景、遂、敦三本「侯王」與上文合,下又同。景、遂二本「貴高」,敦本無「高」字,然下文「貴高」並稱,有「高」字是。

羅振玉曰:敦煌本「貞」下有「而」字。

謙之案:此句疑有誤文。諸河、王本、顧歡本、磻溪、景福、樓正、室町、柰卷句同此。范本作「王侯無以為貞,將恐蹷」,高翿作「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傅奕作「王侯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蹷」,彭耜,趙孟頫同傅本,惟「王侯」作「侯王」。嚴遵同彭本,惟「無以為貞」作「無以為正」。皆川愿老子繹解又與嚴遵同。

劉師培曰:案上文「天無以清」,「地無以寧」,「神無以靈」,「谷無以盈」,「萬物無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寧」、「以盈」、「以生」言,惟此句「無以貴高」與上「以為天下貞」不相應,疑「貴」即「貞」字之訛。「貴」、「貞」形近,後人據此節王注有「清不足貴」諸文,遂改「貞」為「貴」,又疑「貴高」並文,與下「貴高」二語相應,遂於「貴」下增「高」字,實則「貴」當作「貞」,「高」乃衍文也。

易順鼎曰:當作「侯王無以貞,將恐蹶」,「貞」誤為「貴」。後人見下文「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二句,以為承上文而言,妄於「貴」下又加「高」字,遂致踵訛襲謬,而義理不可通矣。

謙之案:「將恐蹷」,諸王本「蹷」作「蹶」。說文:「蹶,僵也,從足,厥聲。一曰跳也,亦讀若?。」廣韻:「蹶,失腳也,僵也,亦作蹷。」廣雅釋詁三:「蹷,敗也。」呂覽慎行「小人之行,不蹷于山」,注:「蹷躓顛頓也。」荀子成相「國乃蹷」,注:「顛覆也。」「侯王無以貞,將恐蹷」,言侯王無以為貞,將恐顛覆失其位也。治要引作「蹷」,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亦作「蹷」( )。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嚴可均曰:「高以下為基」,御注脫「為」字,河上「高」下有「必」字。

宇惠曰:齊策「貴以」「高以」上並有「雖」字。

謙之案:景福、室町、柰卷、顧歡諸本及淮南道應訓、群書治要、意林引二「以」上均有「必」字。淮南原道訓:「是故貴者必以賤為號,而高者必以下為基。」語亦本此。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

嚴可均曰:「不轂」,王弼作「不穀」。河上云:「不轂,喻不能如車轂為眾輻所湊。」四十二章「不轂」亦然。

謙之案:「侯王」,傅、范作「王侯」,文選雪賦注引作「王公」。「自謂」,景福本「謂」作「曰」,彭耜、范應元、趙孟頫、室町、柰卷及治要引作「稱」。

易順鼎曰:按「自謂」當作「自稱」。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則此亦必作「稱」也。淮南高注正作「稱」,文選邱希範與陳伯之書注引此作「王侯自稱孤、寡、不穀」,皆其證。

洪頤烜曰:德經「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案禮記曲禮「於內自稱曰不穀」,鄭注:「穀,善也。」左氏僖四年傳「豈不穀是為」,杜預注:「孤、寡、不轂,諸侯謙辭。」字皆作「穀」。列子天瑞篇「鸇之為布轂」,釋文:「轂,本又作穀。」此「轂」為「穀」之借字,河上注讀為「車轂」之轂,失之。

徐鼒曰:老子法:本章「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河上章句云:「不轂,喻不能如車轂為眾輻所湊。」「道化」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章句云:「孤、寡、不轂,不祥之名。」鼒謂「不祥」說是,「不能如車轂」之說乃是望文生義,非古訓也。「轂」與「穀」通。詩正月「蔌蔌方有穀」,後漢書蔡邕傳作「速速方轂」。列子天瑞篇「鸇之為布轂」,釋文云:「本又作穀。」呂覽觀表篇「衛右宰穀臣」,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注作「轂臣」。蓋音近假借之字也。按「轂」之言善也,鄭注曲禮用之,言己之不善,謙詞也。又「穀」之言祿也,高誘注淮南人間訓用之,猶言不祿也,亦謙詞也。又王弼本亦作「穀」。

謙之案:孤、寡、不穀,謙辭是也。呂覽君守篇「君名孤、寡,而不可障壅」,高注:「孤、寡,人君之謙辭也。」碑本「不穀」作「不轂」,「轂」,此借為「穀」。後漢書蔡邕傳「速速方轂」,注:「轂,祿也。」按穀亦祿也,知「不轂」即「不穀」。惟穀雖訓祿,而不穀非即不祿義,此為方言,猶言僕也。章炳麟曰:「自稱曰僕,本是臣僕,亦兼短義。王侯謙以自稱不穀,『不穀』即『僕』之合音。淮南人間訓注:『不穀,不祿也。』此為望文生訓,古人死言不祿,不應以此自稱。」說詳於新方言。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

嚴可均曰:「非」,各本作「非乎」。

謙之案:「此其」,御注、邢玄、慶陽、磻溪、樓正、景福、顧歡、彭耜、高翿、趙孟頫均同此石。傅、范作「是其」,嚴遵作「唯斯」,諸河、王本作「此非」。范應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今從古本。」知范所見王本「非」作「其」。又「耶」字,敦煌本、嚴遵本作「與」,顧歡、傅、范作「也」,遂州本同此石。「非」,范作「非歟」,景福作「悲乎」,敦煌本作「非也」。

謙之案:作「其」是也。此經文中用楚方言。蔣錫昌曰:「按史記高祖紀『其以沛為朕湯沐邑』,集解引風俗通:『其者,楚言也。』老子楚人,當用楚言。五十八章『其無正』,猶言『無正』也。七十七章『其不欲見賢』,猶不欲見賢也。『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猶言是以賤為本也非歟也。」

故致數車無車。

嚴可均曰:御注、王弼作「數輿無輿」,蘇靈芝書上「輿」作「與」,誤也。

謙之案:兩「車」字,河上、顧歡、景福、室町、柰卷同此石,嚴遵、敦煌本作「輿」。嚴「致數輿」作「造輿於」,敦本句末有「也」字。法京敦乙本上之「車」作「與」,下之「車」作「譽」,與蘇靈芝御注本同。遂州、傅、范上下均作「譽」。范應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數車無車』。」今案諸王本作「輿」,道藏王本作「譽」,與范說同。又道藏王本與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本引王弼注亦作「故致數譽,乃無譽也」。案作「譽」是也。兩「車」或「輿」,皆「譽」之訛,「譽」「與」古通,「譽」書為「與」,誤為「輿」、為「車」,蘇靈芝書與法京敦乙本皆其證也。「數車無車」,諸說紛紜。李道純曰:「諸家解不通,予謂數車之各件,無一名車者,喻我是一身,無一名我也。成玄英曰:『輿,車也,箱、輻、轂、輞,假合而成,徒有車名,數即無實。五物四大,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處,貴將安寄?』」李贄曰:「今夫輪、輻、蓋、軫、衡、軛、轂、轊,合而成車,人但見有此數者,曷嘗有車哉?然而名之曰車,而不曰輪、輻、蓋、軫、衡、軛、轂、轊也。」謙之案:二李皆佛說也,現存巴利文之彌蘭王問經與東晉失譯之那先比丘經,即為明證。

「那先問王:『言名車,何所為車者?軸為車耶?』王言:『軸不為車。』那先言:『輞為車耶?』王言:『輞不為車。』那先言:『輻為車耶?』王言:『輻不為車。』那先言:『轂為車耶?』王言:『轂不為車。』那先言:『轅為車耶?』王言:『轅不為車。』那先言:『軛為車耶?』王言:『軛不為車。』那先言:『輿為車耶?』王言:『輿不為車。』那先言:『扛為車耶?』王言:『扛不為車。』那先言:『蓋為車耶?』王言:『蓋不為車。』那先言:『合聚是諸材木,著一面寧為車耶?』王言:『合聚是諸材木,著一面不為車也。』那先言:『假令不合聚是諸材木,寧為車耶?』王言:『不合聚是諸材木,不為車。』那先言:『音聲為車耶?』王言:『音聲不為車。』那先言:『何所為車者?』王便默然不語。那先言:『佛說之,如合聚是諸材木,用為車,因得車。人亦如是。合聚頭、面、耳、鼻、口、頸、項、肩、臂、骨肉、手足、肝、腑、心、脾、腎、腸、胃、顏色、聲響、喘息、苦樂、善惡,合聚名為人。』王言:『善哉!善哉!』」

佛教流入中國,於是而有「數車無車」之說。作「車」、作「輿」,義雖可通,然非老子之言也甚明。

高延第曰:「至譽無譽」,河上本作「致數車無車」,王弼本、淮南子道應訓作「致數輿無輿」,各為曲說,與本文誼不相附。陸氏釋文出「譽」字,注:「毀譽也。」是原本作「譽」。由「譽」訛為「輿」,由「輿」訛為「車」,後人反謂釋文為誤,非也。莊子至樂篇「至譽無譽」,下又云「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云云,正引此章語,尤可證。

羅運賢曰:案「譽」,毀譽也。吳澄本「輿」作「譽」,焦氏考異「輿」古本作「譽」,蓋「譽」字於義始通。疑此文本作「致數與無與」,與「譽」古通(射義鄭注「譽或為與」)。數,計也;數譽無譽,言計譽反無譽也。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不計譽矣,而譽自歸之,然則計譽無譽甚明。淮南說山訓「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注:「心自求美則不得美名也,而自損則有美名也,故老子曰『致數輿無輿』也。」(文雖作「輿」而以美名為釋,知其讀為譽也。)頗識此意。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嚴可均曰:「落落」,王弼作「珞珞」。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祿祿」、「落落」。

謙之案:「琭琭」,景福本作「淥淥」,嚴遵、傅奕本作「碌碌」。「落落」,御注、遂州、邢玄、慶陽、磻溪、樓正、室町、柰卷、嚴遵、河上、顧歡、彭、范、趙同此石,景福作「硌硌」。又二「如」字,傅、范並作「若」。畢沅曰:案古無「琭」、「碌」、「珞」三字,「硌」應作「落」。廣韻以「公等錄錄」為「〈女彔〉」。說文解字云:「〈女彔〉,隨從也。」廣韻是應用之歟?

洪頤烜曰:案「琭琭」猶錄錄。廣雅釋訓:「逯逯,眾也。」說文:「〈女彔〉,隨從也。」並通用字。王本:「貴物以多而見賤。落落,石堅貌。石本賤物,以堅而自貞,是以兩不欲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無以為久,是以速亡也。」即此義。

高延第曰:「琭琭」,史記平原君傳作「錄錄」,後漢馮衍傳作「碌碌」,注:「碌碌為人所貴,落落為人所賤。」河上注以「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王弼以為一琭琭珞珞,體盡於形」。王逸九思注:「硌硌,長而多有貌也。」以上諸解,皆與本文義不合。且證以毛遂譏十九人曰:「公等錄錄,因人成事者也。」蕭何世家:「錄錄未有奇節。」(注:「錄錄猶鹿鹿。」)荀悅漢紀王仲翁譏蕭望之曰:「不肎碌碌,反抱關木。」

後漢書馬援傳:「今更陸陸,欲往坿之。」則諸解尤不可通。按說文:「〈女彔〉,隨從也。」(言為人所役使。)索隱王劭曰:「錄,借字耳。說文云:『〈女彔〉〈女彔〉,隨從之貌。』」廣韻「〈女彔〉」下引毛遂曰:「公等〈女彔〉〈女彔〉,可謂因人成事耳。」史記亦作「錄」。則琭、碌、錄、鹿、陸皆「〈女彔〉」之假借,以隨從之義釋之,與以上諸人譏刺之語,並可意會。後人徒見下有「玉」「石」字,遂以從玉從石為正,各為異說,不悟其不可通耳。「落」、「珞」、「硌」亦傳寫之異,今從後漢書耿弇傳「落落難合」,注「疏闊貌」,言其厓異,與人不相入,與隨從之義正相反也。

謙之案:「琭琭」,或作「碌碌」,或作「淥淥」,又作「祿祿」,又作「鹿鹿」。「落落」,或作「珞珞」,或作「硌硌」,蓋皆一聲之轉與傳寫之異,古人通用。其義則後漢書馮衍傳注曾言之,謂:「可貴可賤,皆非道真。玉貌珞珞,為人所貴,石形落落,為人所賤,賤既失矣,貴亦未得。言當處才不才之間。」此蓋以莊子義釋老。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清、寧、靈、盈、生、貞韻(耕部),裂、發、歇、竭、滅、蹷韻(祭部),邪、乎、車韻(魚部,邪音余),琭、玉韻(侯部),落、石韻(魚部,落,盧入聲,石,蜍入聲)。謙之案:邪、乎同屬魚部,「車」「輿」皆「譽」之誤,邪、乎、譽為韻。又發,古音歇,歇,高本漢本一作「泄」,裂、發、泄、竭、滅、蹶為韻。又「天無以清,將恐裂」下五句,實以清、寧、靈、盈、生、貞與裂、發、歇、竭、滅、蹷為句中兩韻互協。此外「不穀」之穀,亦與下琭、玉同屬六屋入聲,為隔句遙韻。

姚文田曰:「落落如石」,落、石韻,此與上句皆句中自諧。

右景龍碑不分章,一百三十三字,敦煌本一百三十二字,河上本一百三十五字,王本一百三十四字,傅本一百三十九字,范本一百三十六字。河上本題「法本第三十九」,王本題「三十九章」,范本題「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