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

嚴可均曰:「其人醇醇」,各本作「其民」,御注、王弼、高翿作「淳淳」。

羅振玉曰:景龍、敦煌、景福三本均作「醕醕」。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醇醇」作「蠢蠢」。

謙之案:河上公作「醇醇」,意林引作「淳淳」。柰卷、顧歡同河上;樓正、彭、趙同王弼;王羲之與此石同。「醇」、「淳」古通用。馬敘倫曰:「莊子繕性篇『澆淳散樸』,釋文:『淳,本亦作醇。』是其證。」又敦、遂二本作「蠢蠢」。說文:「蠢,動也。」又重言,形況字。左昭廿二傳「今王室實蠢蠢焉」,注:「動擾貌。」說文引作「惷」。又傅、范本及嚴本作「偆偆」。春秋繁露:「偆偆者,喜樂之貌也。」說文:「偆,富也。」又淮南道應訓引作「純純」,純純即焞焞,亦即鈍鈍,要之皆愚而無知之貌也。又「悶悶」,傅、范作「閔閔」。范曰:「閔音門。」案「閔閔」、「悶悶」可通用,說見二十章。「悶」,說文:「懣也。」楚辭惜誦「中悶瞀之忳忳」,注:「煩也。」疑「悶悶」本或作「懣懣」。夏竦古文四聲韻引古老子有「懣」字,作 。

易順鼎曰:按道德指歸論云:「不施不予,閔閔縵縵;萬民思輓,墨墨偆偆。」「閔閔」即是「悶悶」之異文,「偆偆」即「淳淳」之異文。傅奕本作「閔閔」、「偆偆」,即本此也。

其政察察,其人〈垂夬〉〈垂夬〉。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其政」二字。

謙之案:傅、范本「察察」作「詧詧」。又諸本「人」作「民」,遂州本作「人」。「〈垂夬〉」,諸本作「缺」。說文:「缺,器破也。」朱駿聲曰:「按謂瓦器破。又按字亦作『 』,因誤為『〈垂夬〉』。」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熟知其極?

嚴可均曰:御注作「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河上、王弼有兩「兮」字,無兩「之」字。

謙之案:景福、磻溪、樓正、彭、范、高、王羲之、趙孟頫並與河上、王弼同。遂州本二「兮」字並無。又「熟知其極」,諸本「熟」皆作「孰」。此言眾人不知禍福之所歸也。文子微明篇云:「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非神聖莫之能分,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呂氏春秋制樂篇云:「故禍者福之所倚,福者禍之所伏。聖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荀子正名篇云:「權不正則禍託於欲,而人以為福;福託於惡,而人以為禍。此亦人所以惑亂禍福也。」又大略篇云:「慶者在堂,弔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此與賈誼鵩賦所云:「夫禍之與福,何異糾纏;命不可測,孰知其極?」語皆出於老子。又韓非解老篇云:「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故曰『福兮禍之所伏』……故諭人曰:『孰知其極?』」劉師培以所引於「禍兮」句下有「以成其功也」五字,疑此節多佚文。又御覽四百五十九說苑引老子曰:「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樂,必顧其敗。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易順鼎以所引疑係此處逸文。實則老子語蓋只此三句,韓非「以成其功也」與說苑引「故曰」以上諸語,皆為後人發揮老子之旨,非其本文,不可不辨。

其無正。政復為奇,善復為妖。

嚴可均曰:「其無正」,御注作「正邪」。「政復為奇」,各本作「正復」。

羅振玉曰:「妖」,御注本作「祅」,敦煌、景福二本作「訞」。

畢沅曰:傅奕作「〈礻芺〉」,河上公作「訞」,王弼作「妖」。案「妖」應作「〈女芺〉」,古無「訞」字。

謙之案:傅、范皆作「〈礻芺〉」,趙作「〈女叐〉」,御注作「〈礻叐〉」,邢玄、顧、彭作「祅」,遂州本作「訞」。「祅」、「〈礻芺〉」、「訞」並通。玉篇示部:「祅,於驕切。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祅,說文作〈礻芺〉。」又言部:「訞,災也。」黎本玉篇:「〈言芺〉,於驕反,字書亦祅字也。」夏竦古文四聲韻引古老子作「訞」( )。又案「其無正」,「正」讀為「定」,言其無定也。玉篇:「正,長也,定也。」此作定解,言禍福倚伏,孰知其所極?其無定,即莫知其所歸也。傅本「正」下有「邪」字,與「邪」同。又奚侗改「正」為「止」,謂天下之一治一亂,其始卒若環,無止境。說雖可通,但嫌以意改字,奚於四十七章改「不行而知」作「不知而行」,均無所根據,為校勘家所不取。

人之迷,其日固久。

嚴可均曰:「人之迷」,御注、河上、高翿作「民之」。

謙之案:磻溪、樓正、顧、范、趙並同御注。彭作「民之迷也」。「其日固久」,御注作「其曰固久」,趙作「其曰固已久矣」,「曰」字誤。王羲之、范、彭作「其日固已久矣」,與易明夷王注引及法言卷十李軌注引並同。嚴、傅本「久」下亦有「矣」字,與范同。「人之迷」,案韓非解老曰:「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謂迷。」是也。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

嚴可均曰:「廉而不害」,御注作「不穢」,王弼作「不劌」。

羅振玉曰:釋文、河上作「害」,景龍、景福、敦煌三本均同。

謙之案:柰卷、室町、顧歡作「害」,遂州、磻溪、樓正及武內敦本作「穢」,韓非解老引此,乾道本作「穢」,道藏本作「劌」。顧廣圻云:「藏本乃以他本老子改耳,韓非自作穢。」王先慎云:「劌、穢聲近而誤,非韓子本作穢也。」今案作「劌」是也。傅、范本均作「劌」,淮南道應訓引亦作「劌」。景龍本作「害」,乃涉上文「割」字而誤。「劌」,莊子釋文:「居衛反,司馬云:傷也。」傷、害義同。「廉而不劌」與上文「方而不割」對文。方,方正也;廉,謂廉隅也:皆稜角傷刺之意。楊倞注荀子不苟篇「廉而不劌」曰:「廉,棱也。說文:『劌,利傷也。』但有廉隅,不至於刃傷也。」此於義為長。「廉而不劌」一語,荀子中數見。法行云:「廉而不劌,行也。」榮辱云:「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又禮聘義「廉而不劌」,疏:「廉,稜也。」皆與此同。

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嚴可均曰:「不曜」,御注作「耀」,王弼作「嬥」。

畢沅曰:王弼「燿」作「嬥」。「燿」俗作「耀」。

羅振玉曰:景龍、景福、敦煌三本作「曜」。

王先慎曰:說文無「耀」字,河上公作「曜」,傅本作「燿」。李約本作「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廉而不劌」,與各本全異,誤倒。

謙之案:「曜」、「燿」、「耀」古通用。今柰卷、室町作「曜」,磻溪、樓正、嚴、顧、彭、趙、傅、范作「耀」。釋名:「曜,耀也,光明照耀也。」玉篇:「曜,余照切,照也。亦作燿。」莊子刻意篇:「光矣而不耀。」漢書司馬遷傳曰:「光耀天下,復反無名。」釋文又作「嬥」。玉篇女部:「『嬥』,徒了、徒聊二切。嬥嬥,往來也。」義亦可通。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悶、醇韻(文部,悶,平聲),察,缺韻(祭部,察音掣),禍、倚韻(歌部,倚音〈門阿〉),福、伏、極韻(之部,福,方逼反,伏,扶逼反)。奚侗:伏、極、止為韻,奇、妖為韻。歌、宵相轉,如易大過過、弱為韻之例。割、劌、肆、燿為韻,以燿韻割、劌、肆,音轉,如〈肻,中“月改采”〉音彌, 從〈肻,中“月改采”〉得聲,讀若尞。高本漢:悶(一作「閔」)、淳(一作「偆」)為韻,妖、久為韻,劌(一作「穢」,一作「害」。)、割為韻。姚文田、奚侗、陳柱、高本漢皆未知此章之首尾韻。

顧炎武唐韻正卷八四紙:「倚」,古音於我反。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與倚為韻,福與伏為韻。

江有誥古韻總論曰:古人有一句首尾為韻者,如老子「禍兮福所倚」二句是也。

江永古韻標準入聲第三部:「缺」,苦穴切。老子:「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右景龍碑本六十八字,敦煌本六十四字,河上、王本七十字,傅本七十三字,范本七十一字。河上題「順化第五十八」,王本題「五十八章」,范本題「其政閔閔章第五十八」。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