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雜篇第三十二列禦寇

  列禦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見列子黃帝篇。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李云:“方,道也。”曰:“吾驚焉。”曰:“ 惡乎驚?”曰:“吾嘗食於十□,司馬云:“□讀曰漿。十家並賣漿也。”案:黃帝篇作“ 漿”。而五□先饋。”釋文:“ 饋,遺也。謂十家中五家先見遺。”案張湛注:“人皆敬下之也。”伯昏瞀人曰:“若是,則汝何為驚已?”曰:“夫內誠不解,郭云:“外自矜飾。”案:語氣不了。張注引下有“內不釋然也”五字。形諜成光,郭云:“舉動便辟而成光儀也。”釋文:“諜,徒協反。郭云:‘便辟也。'說文云:‘閑也。'”以外鎮人心,張注:“外以矜嚴服物,內實不足。”使人輕乎貴老,釋文:“謂重禦寇過於老人。”而 □其所患。釋文:“□,子兮反,亂也。”蘇輿云:“下所謂任事效功,即所患也。言將以己所患者攪亂之也。莊子中其字多如此用。下雲‘盍胡嘗視其良',亦儒緩自謂。”宣云:“□有釀意。一說□ 與齎同,猶致也。並通。”夫□特為食羹之貨,多餘之贏,黃帝篇“多”上有“無”字,張注:“一本無無字。”案:無者與莊本同;有“無” 字,理較圓。其為利也薄,其為權也輕,而猶若是,而況于萬乘之主乎!身勞于國而知盡於事,黃帝篇無“乎”字。二語屬齊君說。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成云:“驗我以功績。”吾是以驚。”言往見齊君,彼將任事而課功,責望甚重,將有患亂,故以賣□之事推之,驚而走也。伯昏瞀人曰:“善哉觀乎!善其能觀察人情。汝處已,人將保汝矣。”司馬云:“保,附也。”案:言汝且處乎家,人將附汝矣。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屨滿矣。成云:“既及升堂,請益者多。”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頤,司馬云:“敦,豎也。”成云:“以杖柱頤,聽其言說。”立有間,不言而出。成云:“忘言而歸。”賓者以告列子,釋文:“賓,本亦作儐,謂通客之人。”列子提屨,跣而走,暨乎門,曰: “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釋文:“ 司馬本發作廢。”郭慶藩云:“發、廢,古同聲通用。 ”案:黃帝篇作“ 廢”,張注:“廢,置也。曾無善言以當藥石也。”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黃帝篇 “之”下多“感也”二字,“異”下無“也”字,張注云:“汝用何術能感物如此乎!”案:本文“而焉用之 ”,其義自明。黃帝篇當釋作“汝焉用此感也”!張說非。感豫出異者,先物施惠,豫出以感人,是自異也。 必且有感,搖而本才,又無謂也。黃帝篇“必且”作“且必”,“感”下有“也”字,“才 ”作“身”。案:本才,即本質也,與孟子“非才之罪也”義同。釋文“一本才作性”,意亦同也。言必有惠以感人,則此心逐物,搖汝本質,究何謂乎!與汝遊者,又莫汝告也,宣云:“無忠告。 ”彼所小言,盡人毒也。張注: “小言細巧,易以感人,故為人毒害也。”莫覺莫悟,何相孰也!郭嵩燾云:“漢書賈誼傳‘日夜念此至孰也',顏注:‘孰,審也。'言既無覺悟,又何人相審詳乎!”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遊者也。”成云:“物必以智巧困弊。惟聖人泛然無系,譬彼虛舟,任運逍遙。”案:“巧者”以下,莊子所增。

  鄭人緩也呻吟裘氏之地。司馬云:“緩,人名也。”釋文:“裘氏,地名。”郭云:“ 呻吟,吟詠之謂。”祗三年而緩為儒,郭云:“祗,適也。”潤河九裏,澤及三族,宣云:“喻學問既成,必及人。”使其弟墨。緩使弟學墨。弟名見下。儒、墨相與辯,其父助翟。 成云:“儒憲章文、武,祖述堯、舜,甚固吝,好多言。墨遵禹道,勤儉好施。儒、墨途別,各執是非,父党小兒,遂助翟也。”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為墨者,予也。闔胡嘗視其良,既為秋柏之實矣!”闔同盍,何不也。胡,亦何也。“闔胡”連文,如古書“尚猶”“惟獨”之例,自有複語耳。嘗,試也。釋文:“良,或作埌,音浪,塚也。”案:緩見夢其父,言弟之為墨,是我之力,何不試視我塚上,所種秋柏已結實矣!冤魂告語,深致其怨。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郭云:“自此以下,莊子詞也。”成云:“造物者,無物也,能造化萬物,故謂之造物。物之智能,稟乎造化,非由從師而學也。故假於學習,輔道自然,報其天性,不報人功也。翟有墨性,不從緩得,緩言我教,不亦繆乎!”彼故使彼。有墨性,故使墨。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夫人,猶言此人。成云:“言緩自恃己有學植之功,異于常人,故輕賤其親而汝于父也。” 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 ”齊人穿鑿得井,行李汲而飲之,井主護水,至捽飲者之頭,不知泉之天然也。喻緩不知翟天然之墨而忿之。(此注兼采陸、成。)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釋文:“ 知音智。”案:以、已字同。德之為言得也。言知得之為德,而自是其德,已為不智,況於有道之人,而可不因任其天乎!古者謂之遁天之刑。上文雲“巧者勞而知者憂”,是為天所刑也。德充符篇云:“天刑之,安可解!”不以有道自命,則可逃遁天之刑矣。語又見養生主篇。

  聖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成云:“安,任也。任群生之性,不引物從己,性之無者,不強安之,此所以為聖人也。”眾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舍己以徇物,安其所不安也;不安其素分,不安其所安也。

  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成云:“運知則易,忘言則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之,往也。成云:“詣于自然之境。”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成云:“復古真人,知道之士,天然淳素,無複人情。”

  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司馬云:“朱泙漫、支離益,皆人姓名。”單千金之家, 單同殫,盡也。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宣云:“無龍可屠也。是以君子不貴絕藝,而貴中庸之道。”

  聖人以必不必,故無兵;郭云: “理雖必然,猶不必之,斯至順矣,兵其安有!”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一〕。宣云: “以理之不必然者,而各必其所偏見,則乖爭生矣。” 順於兵,故行有求。宣云:“徇於兵爭,故動則求濟所欲。”兵,持之則亡。雖有兵,不可恃。

  〔一〕“兵”原誤“矣”,據集釋本改。

  小夫之知,釋文:“音智。下為知同。”不離苞苴竿牘,宣云: “裹曰苞,藉曰苴。詩鄭箋:‘以果實相遺者,必苞苴之。'”司馬云:“竿牘,謂竹簡為書,以相問遺。” 敝精神乎蹇淺,而欲兼濟道物,太一形虛。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勞於蹇難淺薄之事,而欲導群物以成兼濟之功,虛形器以合太一之理,若是者,已為宇宙之群形物累所迷惑,安能知太初妙理邪!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郭云:“無始,妙本也。無何有之鄉,道境也。”俞云:“釋文:‘冥,本亦作瞑。又音眠。'是也。瞑、眠古今字。文選養生論‘達旦不瞑',李注:‘瞑,古眠字。'是也。甘瞑,即甘眠。徐無鬼篇:‘孫叔敖甘寢秉羽。'甘眠與甘寢義同。淮南俶真訓‘甘瞑於溷澖之域',即本此文。”水流乎無形,發洩乎太清。宣云:“出於虛,歸於虛。”案:以喻至人之自然流行也。悲哉乎!汝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寧!汝,謂上“小夫”。大寧,無為泰定之宇。言人見小而遺大也。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秦王。益車百乘。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阨同隘。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司馬云:“槁項,項槁立也。黃馘,面黃熟也。”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魯哀公問于顏闔曰:“吾以仲尼為貞幹,國其有瘳乎?”宣云:“貞同楨。”曰:“殆哉圾乎!郭云:“圾,危也。” 仲尼方且飾羽而畫,宣云:“羽有自然之文采,飾而畫之,則務人巧。”從事華辭,以支為旨,以支辭為正旨。忍性以視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視、示同。梏其聰明,是不知也;習於矯偽,是不信也。忍飾性以示民,而此不知不信之道,使民受之於其心,主之於其神,此豈足以上民乎!彼宜女與?予頤與?誤而可矣。彼,謂仲尼。女,謂哀公。頤,養也。言彼或宜於公與,抑彼待我而養與?有此誤舉,猶之可矣。今使民離實學偽,非所以視民也。為後世慮,不若休之,勿用為是。難治也。”難於圖治。

  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施於人則欲勿忘,有心見德,非上天佈施之大道。商賈不齒,雖以事齒之,神者勿齒。世之賤商賈者,以其有市易之情也,故抑之不與士民齒,雖或因事齒之,而其心之神理,仍有不齒之見。今以德相布,與商賈何異!“神者”二字,與下文“神者征之”義同。莊子多用此等句法。

  為外刑者,金與木也;郭云:“ 金,謂刀鋸斧鉞;木,謂捶楚桎梏。”為內刑者,動與過也。郭云:“靜而當,則內無刑。”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宵、小古字通用。離同罹,下同。訊,問也。離內刑者,陰陽食之。成云:“若不止分,則內結寒暑,陰陽殘食之也。”夫免乎外內之刑者,唯真人能之。成云:“心若死灰,內不滑靈府,形同槁木,外不掛桎梏,唯真人哉!”

  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願而益,釋文:“願,謹愨也。”俞云:“益當作溢。溢之言驕溢也。荀子不苟篇‘以驕溢人'是也。願與溢,義正相反。”有長若不肖,成云:“心實長者,形如不肖。”有順懁而達,柔順懁急而內通事理。有堅而縵,外堅強而內緩弱。有緩而釺。釋文:“釺,胡旦反,又音幹,急也。”案:外舒遲而內悍急。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宣云:“進銳而退速。”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遠則多欺。近使之而觀其敬,近則多狎。煩使之而觀其能,宣云: “煩則難理。”卒然問焉而觀其知,宣云:“猝則難辨。”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宣云:“急則易爽。”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宣云:“財易起貪,危易改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釋文:“側,不正也。或作則。”俞云:“上文皆舉美德言之,此獨觀其不正,則不倫矣。其雲‘或作則',當從之。國語周語〔一〕:‘威儀有則。'周書官人篇‘醉之酒,以觀其恭',語意相近。大戴禮文王官人篇作‘ 醉之酒,以觀其不失也'。不失,即謂不失法則也。” 郭嵩燾云:‘飲酒孔嘉,維其令儀',所謂則也。”雜之以處而觀其色。男女參居而觀其色之邪正。九征至,不肖人得矣。以九事征驗,雖至不肖之人,亦得其情矣。

  〔一〕“語”原誤“書”,據國語周語中改。

  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成云:“正考父,孔子十代祖,宋大夫也。士一命,大夫再命,卿三命。傴僂、循牆,並敬容極恭,卑退若此,誰敢將不軌之事而侮之也!”如而夫者,郭云:“而夫,謂凡夫也。”一命而呂钜,郭嵩燾云:“方言:‘呂,長也。'說文:‘钜,大剛也。'亦通作巨,大也。呂钜,謂自高大,蓋矜張之意。 ”再命而于車上舞,三命而名諸父,孰協唐、許! 釋文:“協,同也。唐,唐堯;許,許由。皆崇讓者也。言誰比同于唐、許也!”

  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宣云:“德而有心,已非自然,心中又有多竅,如有睫然,賊何如之!”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及其有睫,則方寸之內,審視多端。內視而敗矣。多紛擾之害。

  凶德有五,中德為首。謂耳、目、口、鼻、心,而心為首。何謂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其所不為者也。郭云: “□,訾也。”成云:“心所好者,自以為是;所不為者,訾而非之。以心中自是為得,故曰中德。”

  窮有八極,達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宣云:“自恃故也。”緣循、成云:“循,順也。緣物順他,不能自立也。”偃佒、 釋文:“偃佒,守分歸一也。”郭嵩燾云:“尋釋文意,偃佒即偃仰,猶言俛仰從人也。”困畏郭云:“困畏,怯弱也。”不若人,三者俱通達。不若人,與上“俱過人”對文。三者皆自處於不若人,然必通達。知慧外通,逐外者,其神勞,下文所雲“ 其功外”也。勇動多怨,壯往者仇隙眾。仁義多責。言仁義者責望厚。達生之情者傀,達于知者肖;郭云:“傀然,大恬解之貌也。”王念孫云:“郭以傀為大,是也。肖當訓小。方言:‘肖,小也。'廣韻同。肖與傀正相反,言任天則大,任智則小也。”達大命者隨,大命,謂天命之精微,達之則委隨于自然而已。達小命者遭。小命,謂人各有命,達之則安於所遭,亦無怨懟。

  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以其十乘驕稚莊子。 李云:“自驕而稚莊子也。”郭慶藩云:“稚亦驕也。管子軍令篇‘工以雕文刻鏤相稚',尹知章注:‘稚,驕也。'”莊子曰:“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郭慶藩云:“北堂書鈔簾部、御覽七百並引司馬云:‘蕭,蒿也。織緝蒿為薄簾也。'”其子沒於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釋文:“謂椎破之。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宣云:“言殘食無餘也。”今宋國之深,非直九重之淵也;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子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為□粉夫!”

  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 成云:“犧,養也。君王預前三月養牛祭宗廟曰犧。”衣以文繡,食以芻叔,釋文:“叔,大豆也。”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偏見平天下,其平仍是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 郭云:“征,應也。”成云:“聖人無心,有感則應,此真應也,若有心應物,不能應也。” 明者唯為之使,成云:“ 自炫其明以應務,為物驅使,何能役人!”神者征之。宣云:“任神理者,則無往而不應。”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專用己智。入於人,宣云:“溺於人事。”其功外也,其功力皆徇外矣。不亦悲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