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系
陇西李渤述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昭彰尤著,使吸绅先生不惑者:自晋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于杨君,杨君授许君,许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经于马朗。景和乙巳岁,敕取经入华林园。明帝登极,殳季真启还私廨。简寂陆君南下立崇虚馆,真经尽归于馆。按黄素方,因缘值经,准法奉修,亦同师授。其陆君之教,杨、许之胄也。陆授孙君,孙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许令之遗经略尽矣。陶授王君,王君又从宗道先生得诸胜诀,云经法秘典大备于王矣。王授潘君,潘君授司马君,司马君授李君,李君至于杨君,十三世矣。杨、许并越汉登真,许令亦终获度世。马、殳幸会而不业。自陆君已降,则帝者无不趋其风矣。此皆史有明文,或遗迹可访。又世世从事于斯者,其支裔焉。且知理而不知神,非长生之士也。超理入神,混合于气,无为而无不为者,我真宗之道也。道无否泰,教有通塞。塞而通之者,存乎其人。故予述真系,传其同源分派者。录名仙籍,不缉于此。时贞元乙酉岁七月二十一日,于庐山白鹿洞栖真堂中述。
◎晋茅山真人杨君
真人姓杨,名羲,晋咸和五年九月生于句容。似吴人洁白美姿容,善言笑。攻书好学,该涉经史。性渊懿沈厚,幼而通灵。与二许早结神明之交二许:映与穆,思玄荐于相王,用为公府舍人。以永和初,受《中黄制虎豹法》。六年,又就刘璞传灵符璞即魏夫人长子也。君渊沈应感,虚抱自得。若燥湿之引水火,冥默幽欻相袭无眹矣。年三十六,以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有若上相青童君、太虚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人、清灵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阳週真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人、南岳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华安妃、昭灵夫人、中候夫人,莫不霓旌暗曳,神辔潜竦,纷纷属乎烟消沦踪收于俗蹊。宴声金响,于君月无旷日,岁不虚矣。君师魏夫人,俪九华而朋于诸真。故安妃云:“明君受质虚闲,秘构玉朗,兰渊高流,清响金宫,必高佐四辅,承制圣君,主察阴阳之和气,为吴越鬼神之君。后二十二年,将乘龙驾云,白日升天。今若不耐风火之烟,可寻剑解作告终之术也。”《真诰》算以太元十二年丙戌去世。弟子许翙,先师告翙父穆,亦因君偶真。故许氏九人,虽道庆自先,数至神发,如尘鉴凝照,挥莹之功,并归子君矣。
◎雷平山真人许君
真人许翙,字道翔,小名玉斧。父穆,晋护军长史,真位上清左卿。母陶氏,名科斗,入易迁宫。真人幼独标挺,含真渊嶷,长史器异之。郡举上计掾主薄,并不赴。清秀莹洁,糠秕俗务,如泉去蒙,盈其科而自进。居雷平山下,师杨君,传《三天正法曲素凤文》。后定录真人授其上道,告之曰:“学道当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泉源耶?”真人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间,遂诣北洞告终,即居方隅山洞方源馆中,常去来四年方平台,故《真诰》云:幽人在世时,心乐居焉。又杨君与长史书亦云:不审方隅幽人,设座于易迁户中。真人化后十六年,当度东华受书,为上清仙公,上相帝晨《二录》。太和二年丁卯,时年二十七岁。咸康七年辛丑生。自太和三年已后,无复显迹。世谱年三十,则庚午年去世。《耆旧传》云:在此洞石坛上烧香礼拜,因而不起。明旦视形如生。坛今犹存。《真诰》云:从张镇南受衣解法。”盖夜于坛上去耳。娶建康令黄演女,生男黄民,乃还家。
◎仙人临沮令许君
临沮令许仙人名黄民,字玄文。上清仙公翙之子,上清左卿穆之孙。以升平五年辛酉生。时掾年二十一,仕郡主簿,察孝廉,石头仓丞南蛮参军,临沮令。永兴三年,京畿纷乱。令乃奉经入剡,为马朗所翘翘:谓推崇。。朗从父弟牢,亦相週给。时人咸知许先生得道,又父祖皆有名称,各加崇敬。元嘉六年,欲移居钱塘,乃封其真经一厨付朗。靖中语:“此是仙灵之迹,非我自来,纵有书,亦勿与人。”及至杜道鞫家,停少时而终,时年六十九。《真诰》言黄民及伯祖迈、姑婆娥皇、伯联,与黄民子荣、弟孙、女琼辉,并得度世。马朗敬经若君父,每有神光灵气,见于堂宇。朗妻数见有青衣玉女空中去来。其家皆保富寿。朗忿何道敬窃书泄意,乃洋铜灌厨愁,敕家人不得复开。朗终,子洪、殳季真犹共尊尚。景和元年,娄惠朗讽殳季真启取。季真善道术,为当时所知。及至,奉呈于华林园。既见真迹,瑰异硃黄,焕赫不敢穷览。至明帝登祚,季真乃启还私廨。陆简寂南下立崇虚馆,《经》亦归于馆。何神真巧运,既閟于马,又发于殳,终授于陆君。殳、马犹巾几负籍冪之荣,而无容入其妙焉。
◎宋庐山简寂陆先生
先生吴兴懿族陆氏之子,讳修静。道降元气,生而异俗。其色怡怡,其德熙熙。明以启著,虚以贯幽。少宗儒氏,坟索谶讳,靡不总该。以为先天抚化,混一精气,与真宰为徒者,载在金编玉字,不形于此。遂收迹寰中,冥搜潜衡、态湘,暨九嶷、罗浮,西至巫峡、峨嵋。如云映松风,丽乎山而映乎水。功成,扣玄感神,授灵诀。适然自得,通交于仙真之间矣。宋元嘉末,因市药京邑,文帝味其风而邀之,先生不顾。及太初难作,人心骇疑,遂溯江南游,嗜匡阜之胜概,爰构精庐。澡雪风波之思,沐浴浩气,挹漱元精。宋明皇帝袭轩皇淳风,欲稽古化俗,虚诚致礼,至于再三。先生固称幽忧之疾,曾莫降眄。天子乃退斋筑馆,恭肃以迟之,不得已而莅焉。于是顺风问道,妙沃帝心。朝野识真之夫,若水奔壑,如风应虎,其谁能御之?先生拨雾开日,汰沙引金,指方以倒之。中人以上,皆自盈其分,司徒袁粲之流是也。既立崇虚馆,殳氏所宝经诀,并归于我焉。初先离山,有熊虎猿鸟之属,悲鸣拥路,出谷而止。及天子不豫,请事涂炭之斋。是夜卿云纷郁,翌日乃瘳。先时洞真之部,真伪混淆。先生刊而正之,泾渭乃判。故斋戒仪范至于今典式焉。桂阳王构逆暴,白骨遍野。先生具棺榇收而瘗之。其阴德密运,则无得而称也。迨元徽五年春正月,谓门人曰:“吾得还山,可整装。”众感讶,诏旨末从而有斯说。至三月二日,乃偃卧解带,肤体辉烁,目瞳映朗。但闻异香芬馥,满室而已。后三日,庐山诸徒共见先生霓旌霭然,还止旧宇,斯须不知所在,相与惊而异之。顾命盛以布囊,投所在崖谷。门人不忍,遂奉还庐山,时春秋七十二。所谓炼形幽壤,腾景太微者矣。有诏谥曰“简寂先生”,以故居为简寂馆,宗有道也。凡撰记论议,百有余篇,并行于代。门徒得道者,孙游岳、李果之最著称首。后孔德璋与果之书论先生云:先生道冠中都,化流东国。帝王禀其规,人灵宗其法。而委世潜化,游影上玄。微言既绝,大法将谢。法师禀神定之资,居入室之品,学悟之美,门徒所归。宜其整缉遗踪,提纲振纪,光先师之余化,纂妙道之遗风。可以导引末俗,开晓后途者矣。
◎齐兴世馆主孙先生
有吴裔子孙名游岳,字颖达,东阳人也。幼而恭,长而和。其静如渊,其气如春。甄汰九流,潜神希微。尝步赤松涧缙云堂,遂卜终焉之地。宋太初中,简寂先生至自庐岳,云游帝宅。先生乃抠衣而趋,嗣承奥旨,授三洞并所秘杨真人、许掾手迹。因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暨简寂上宾,方旋旧室,捃摭道机,断核真假,与褚、章、硃,四君交密。齐永明二年,诏以代师,并任主兴世馆。于是搜奇之士,知袭教有宗,若凤萃于桐,万禽争赴矣。孔德璋、刘孝标等争结尘外之好。后频谢病归山,朝命未许。至永明七年五月内,以挥神托化,沐浴称疾,怡然而终。门徒弟子数百人,唯陶弘景入室焉。自恭事六载,义贯千祀,唯贵知真,故特蒙赏识。经法诰诀,悉相传授。方欲共营转炼,已集药石,将就治合,事故不遂。
◎梁茅山贞白陶先生
吴荆牧陶濬七代孙名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母初娠,梦日精在怀,并二天人降,手执金香炉。觉语左右曰:“当孕男子,非凡人也。然恐无后。”及生,标异。幼而聪识,成而博达。因读《神仙传》,便有乘云驭龙之志。年十七,与江斅、褚炫、刘俟为宋升明四友。仕齐,历数王侍读。皆总记室,笺疏精丽,为时所重师法。及清溪宫成,献颂。宣旨褒赞,兼欲刻石。王俭议之乃止。年二十余服道后,就兴世馆孙先生谘禀经法,精行道要,通幽洞微。转奉朝请,乃拜表解职,答诏优勤,赐与其厚。公卿祖之征虏亭,供帐之盛,咸云自齐以来,未有斯事。遂入茅山,又得杨、许真书。遂登岩告静,自称“华阳隐居”,书疏亦如此代名。特爱松风,庭院皆植之,每闻其响,便欣然为乐。至明帝时,欲迎往蒋山,恳辞得止。然敕命饷赉,常为烦剧,乃造三层楼栖止。身居其上,弟子居中,接宾于其下,令一小竖传授而已。潜光隐耀,内修秘密,深诚所诣,远属霞人,可谓感而遂通。身长七尺八寸。为性圆通谦谨,心如明镜,遇物斯应。少忧戚,无疾竞,灭喜怒,澹哀乐。有形于言迹者,是显事广物。深慕张良之为人,率任轻虚,飘飘然有云霞气。其所修为,皆自得于心,非傍识能及。尤长于诠正伪谬,地理历算。文不空发,成即为体用。造浑天仪,转之与天相会。其纂《真诰隐诀》、注老君等书二百余卷。至永元二年,深托向晦。及梁武帝革命,议国号未定。先生乃引诸谶记,梁是应运之符。又择郊禅日,灵验昭著,敕使入山,宣旨酬谢。帝既早与之游,自此之后,动静必报。先生既得秘诀,以为神丹可成。每苦无药,帝皆给之。又手敕谘迓,先生画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帝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或时有大事,无不前己奉陈,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以大通初,献刀二口,一名“喜胜”,二名“成胜”,为佳宝。梁帝《金楼子》云:“于隐士重陶贞白,于士大夫重週弘正。其于义理,情转无穷,真一时名士也。”先生常作诗云:“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意昭阳殿,化作单于宫。”其时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侯景之难,并如所言。大同二年告化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常。屋中香气,积日不散。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仍遣舍人监护丧马枢《得道传》云:授蓬莱仙监,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
◎唐茅山升真王先生
琅琊王远知,陈扬州刺史昙首之子。外祖丁超,梁驾部郎中。其母因梦灵凤有娠,又闻腹中啼。宝志曰:“生子当为神仙宗伯也。”年七岁,日览万言,博总群书,心冥至道。年十五,入华阳事贞白先生,授三洞法。又从宗道先生臧矜,传诸秘诀。陈主召入重阳殿,特加礼敬,赏赉资送还茅山。先生乃于洞西北岭上,结靖室以居,研味玄秘。大建末,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卧呕吐。先生然香礼候。神人曰:“卿是得道之人,张法本亦甚有心。吾欲并将游天台山,石桥广阔可过得,彼多散仙人,又常降甘露,以器盛之,服一升可寿得五百岁。卿能去否?”先生便随出,上东岭,就法本。至山半,忽思未别二三弟子付嘱经书。背行三十步,回望神人,化为鹤飞去。隋晋王广镇杨州,王子相、柳顾言相续奉请。先生既至,斯须而须发变白。王惧而归之,少选复旧。王践祚,敕崔凤举谘迓。帝亲执弟子礼,敕城都起玉清玄坛以处之,仍令代王越师焉。高祖龙潜时,先生尝密告符命。秦王与房玄龄微服就谒,先生迎谓曰:“此中有圣人。”秦王因以实告。先生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爱也。”秦王诣先生受三洞法。及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至贞观九年,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平观,并度七人。降玺书曰:“朕昔在籓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近览来奏,请归旧山。已有别敕,不违高志。所令置观,用表宿心。”先生浩气虚怀,语默一致,涵照如镜,应物无私。时有窦德玄,先经杨州,遇司命使者言其有重禄,以九九数当终命。德玄求哀于使者。云:“真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检录人鬼之任。关奏天曹,无不即应。”德玄遂恳祈于先生。先生不得已,因与请命。使者报曰:“更延十三年。”至高宗朝,德玄为左相。捐馆舍之日,言皆如之。故举世呼先生为“法主”,又知已授仙职。后谓潘师正曰:“吾昨见仙格,以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署少室仙伯,将行在近。”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寐。告化时年一百二十六岁。潘师正、徐道邈同得秘诀,为入室弟子。陈羽、王轨次之。其余各栖洞府,终身无替。高宗调露二年,赠太中大夫,谥曰“升玄先生”。乃敕置太平观,度满四十九人。天后嗣圣初,又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升真先生”。明皇天宝中,敕李含光于太平观造影堂写真像,用旌仙迹焉。
◎中岳体玄潘先生
中岳道士,前有天师,次称潘先生。先生名师正,赵州赞皇人。少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闻。先生真气内融,辉光外发,如隋珠荆玉,不假于饰而人自宝之。隋大业中入道,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符箓相授。栖于太室逍遥谷,积二十年,但嚼松叶饮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诣精庐,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帝与武后共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返。寻敕于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敕置奉天宫,令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太常奏仙乐,又以《祈仙》、《望仙》、《翘仙》为曲,皆谓先生名焉。前后赐诗五百首。先生每叹曰:“大丈夫业道,不能灭影云林,以烦世主,吾之过也。”遂欲东求蓬莱,孤舟入海。属帝敦笃斯道,祈叹愈加,踟蹰山隅,辍策未往。以永淳元年告化,时年八十九。帝追望不止,赠太中大夫,谥曰“体玄先生”。先生神标仙骨,雅似隐居。夫阶真韬冥,练景游化者,其有类乎?弟子十八人,并皆殊秀。然鸾姿凤态,眇映云松者,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皆禀训瑶庭,密受琼室,专玉清之业,遗下仙之俦矣。时陈子昂又作颂云云。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
后週琅琊公司马裔玄孙,名承祯,字子微,河内人也。少事体玄先生,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体玄特相赏异,谓曰:“我自简寂传授正法,至汝六叶矣。”先生是后因浪游,远诣于天台山。武太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及将还,敕李峤饯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祎,就山迎至京,入宫中问以阴阳数术。先生对曰:“《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且目所见者,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帝曰:“治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君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帝叹曰:“广成之言,何以加此!”因固辞还山。乃赐宝琴一张及霞文帔。中朝词人赠诗者百余首。开元九年,明皇又遣使迎至京。帝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入都。先生又请归山。帝赋诗,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宇以居之。先生因上言:“今五岳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请别立斋祠。”帝从其言,因置真君祠。其形像制度,皆请先生推按道经创为之焉。先生颇善篆、隶,写三体《道德经》,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又撰《修真秘旨》,窥之者得其门矣。敕于先生所居置阳台观,帝自书额,并相续赐赉甚厚。至二十三年告化时八十九。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又御制碑文。先生门徒甚众,唯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焉。静真虽禀女质,灵识自然,因精思间,有人导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谓曰:子欲为真官,可谒东华青童道君,受《三皇法》。请名氏,则贞一也。乃归而诣先生,亦欣然授之。
◎茅山玄静李先生
弘孝威者,晋陵人。家本纯儒,州里号“贞隐先生”。避敬宗皇帝讳,改为李氏。其子曰含光,年十三,辞家奉道。端视清霄,慈向蠢类;暗室之中,如对君亲。时人见之,情色皆敛。幼攻篆、隶,或有称过其父者,一闻此义,终身不书。后事贞一先生,云篆宝书,倾囊相付。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也!”抱虚无而行功者,于道不穷;托幽阜而灭迹者,于德亦浅。承之自远,宜且救人。是引后学升堂禀玄训也。先生元气不散,瑶图虚映,达灵久矣。晦辉为常,动非用开,静非默闭。当吹万之会,若得一之初。应迹可名,常道不可名也。孕育至化,虚融物心,心一变至于学,学一变至于道。同淑气自来,得之不见。所以抠衣而进者,仰范元和,若秋芳之依层巘,夏潦之会通川也。先生忘情于身而慈于人,祯祥屡应,视同众象。士庶谘询,色受其意。常令章坛闭院,醮火择薪。精微诚敬,率皆类此。开元末,明皇礼请先生而问理化。对曰:“道德,君王师也。昔汉文行其言,仁寿天下。”次问金鼎,对曰:“道德,公也;轻举,公中私也。时见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徇欲,乃似系风耳。”帝加“玄静”之号以尊之。无何,固以疾辞,东还句曲山。敕于其所居造紫阳观以居焉。自后天书继至,资奉相续,及公卿祈请,往来无虚月。卒使玄门之中,转见真操。持慈俭之宝,归羲皇之风。至矣哉,先生之教也!所撰《仙学传》,及《论三玄异同》,又著《真经》并《本草音义》,皆备载阙遗,穷颐精义矣。以大历四年冬十一月,顾谓入室弟子韦景昭、孟湛然曰:“吾将顺化。”神气怡然,若坐亡长往,时年八十七。灵云降室,芝草丛生,执简如常,和色不去。据《真经》,斯乃秉化自然,仙阶深妙者也。景昭授皋洞虚,洞虚授李方来,皆嗣德不坠。时柳识又颂先生云:“古有强名,元精希夷。黄帝遗之,先生得之。纵心而往,与一相随。真性所容,太元同规。日行仙路,不语到时。人言万龄,我见常姿。明皇仰止,徵就京师。紫极徒贵,白云不知。遐方后学,来往怡怡。空有多门,真精自持。顺化而去,人焉能窥?玄科秘诀,本有冥期。”
中国古代阴阳家有邹衍、驺奭、公梼生、公孙发、南公、乘丘子等。其中以邹衍最为著名。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亦是五行的创始人。邹衍的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都匠符三道 凡欲行符先服都匠符若病人服亦先吞此符 堂以当日书此符安膝下纳一符笔管中书符大有验 凡书三部符及一切符同用上符印印诸符 解秽符十一道 二符皇老角殗行符时先吞之 符纳水中漱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中心思想为阴阳五行学说,故名。《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阴阳家将古代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掌握了自然界变化的一些规律,
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
玄要篇 仿古二章 元始祖气,朴朴昏昏。元含无朕,始浑无名。混沌一破,太乙吐萌。两仪合德,日月晦明。乾交坤变,坤索乾成。异名同出,一本共根。内外虚实,刚柔平均。阴阳壁理,变化分形。真精真气,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阴阳家的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臣之所恶也,国外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事非……臣也。今奉阳〔君〕……封秦也,任秦也,比燕于赵。令秦与〔兑〕……宋不可信,若我其余徐制事,
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衍。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于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
学术 先生谓董遵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须是与天地之体同其广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做得一个人。若天地间有一物不知、一物处置不得,便与天地不相似矣。 学者须是大其心,葢心
童蒙训卷上 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矣。 孔子以前,异端未作,虽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翫,教儿子亦然。 贫人不肯祭祀,不通庆吊,斯贫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与祖宗不相往来;庆吊絶,是与亲友不相往来。名曰独夫,天人不佑。 凡无子而
迹府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
吴从善序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
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
序 《神农书》一卷,相传炎帝神农氏撰。案《汉书.艺文志.农家.神农》二十篇;《兵阴阳家.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神农大幽五行》二十六卷;《杂占家.神农敎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经方家.神农黄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