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四十三讲

  画外音:刘晏小小年纪便如此才华横溢,那他长大后会怎样呢,我们知道许多小神童长大后好像并无过人之处,那神童刘晏后来是否一直才华超群,他小小年纪就有了官职那长大后官至何位,他的一生又是否一帆风顺呢。

  后来刘晏在唐肃宗时代当过刺史,当过太守当过户部侍郎,对安史之乱以后的唐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刘晏在任期间办成了三件大事,这在中国历史上都很重要,对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尤其重要。第一件改革漕运,第二件改革盐政,第三件改革财政体系。作为神童的刘晏在自己成长起来以后,培养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理财专家,所以他能够指挥庞大的财政系统,“如臂使指,运动自如”,就好像手臂指挥手指一样。

  刘晏非常勤奋他把读书当中的勤奋一直延续到他的工作中他的为官中,历史上讲“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一日中决之”。事情不过夜,不管这个事情难度多大,不管这个事情是缓的还是急,反正他一天就给你解决掉,而他处事还非常有长远眼光,所谓“成大事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你要做一件大事不要去算小的经济账,太小的经济账不要去算,而做事情一定要考虑永久,不要搞这种豆腐渣事情,刘晏是一直非常反对的。

  刘晏为了改善唐朝晚期人民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上朝时骑马心里还在盘算各种账目,退朝后经常是批改公文到深夜,饮食非常简单,而且他居然没有丫头,这个在高官当中是罕见的,他不用使女在家里,他死时所有的财产就两车书籍几斗麦子什么都没有。在官吏贪暴的唐朝晚期,在官吏大量地出现贪污情况的传统社会中,一个理财大臣掌管唐朝经济命脉的大臣如此两袖清风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如是。

  《三字经》在讲完刘晏的故事后,又有一段用动物来比喻来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这里讲的学习的意义根本不需太多的解释,这一节拿人和一些小动物进行比较,犬守夜,狗要守夜,鸡司晨,公鸡要打鸣,蚕吐丝这不用讲,蜂酿蜜也不用讲,这些小动物都在尽自己的本分,靠自己的本分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为他人当然他不一定是他人也为他者做贡献提供服务,学习难道不也是有这样的意义吗?当然《三字经》在这里最后的六个子“人不学,不如物”,就是你人不学的话还不如这些动物呢。这里边还有一层深意,什么深意呢,这些动物的本领在当时中国古代人的知识水准上来看是什么,本能。当时古人是这么看的,狗生下来它就是会看夜的,也没见过狗上过看夜学院,公鸡生下来它总归会打鸣的,蚕总归要吐丝的,蜂总归要酿蜜的,这都是本能。而人假如不学习的话,除了消耗恐怕就谈不上什么贡献了。所以人不学习还真不如那些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是一段传统的说教,在传统文化中这段话被认作天经地义,幼年时你应该学习,壮年时你应该起而实践,这样才能上致君,上为皇帝为国君服务,下泽民,下可以使老百姓得到福泽,为老百姓造福。就你本身来讲可以扬名声,天下都知道你,你可以显父母,父母也因为你得到荣光,为天下所知。中国古代只要一个人当官了,父母、祖、曾祖随着官阶的大小会被封为不同的官职,哪怕祖父、曾祖父都已过世,同样会因为子孙后代的成功获得一种荣光。光于前,裕于后。这一段也不用解释,这一段话传统气息的确非常浓厚,但我们绝对不能说这段话是过时了,我个人不认为这段话是过时了,无非是在这段话里把上致君改成上致国。今天没有皇帝没有君主,但每一个人还总有他认同和归属的国家,每个人还自有他与生俱来所属于的民族。你如果幼年好好学习,成长起来后凭着知识将你学到的这些付诸实践你还是可以为这个国家民族做出一些贡献的,可以使和你生活在同时代的人或更晚的后来者多少获得一些你所带来的利益。所以我讲像这样的话毫不过时。

  画外音: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经》到这就结束了,钱文忠教授认为《三字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育的必要性和应该学习的内容,第二部分讲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第三部分以众多勤学的例子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三字经》在最后结束语中强调给孩子留下多少金银财宝都不如教子一经,那这个经到底指什么,这个典故又出自哪?

  《三字经》最后还是用一个故事来结束了它整个一部书。人遗子,或叫人遗(wei)子,遗留的遗在这里应读wei了。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别人留给孩子的是一箩筐满满一筐或满满一担黄金,钱,我交给孩子的只不过是一经,一部经书。这部经书不一定指《三字经》也有可能指《三字经》,而这一部经书也泛指中国传统知识的结晶,这些结晶以书册的形式以书卷的形式穿过历史流到了今天。

  这里的典故用的是汉代的韦贤,约公元前148—公元67年,西汉大臣,字长孺,鲁国邹人,也就是跟孟子是同乡,他非常质朴而且非常善于学习,精通《诗经》《礼记》《尚书》当时就号称邹鲁大儒,是个非常著名的学者,他当过博士当过给事中,而且进宫为皇帝讲解过《诗经》。在公元前71年他曾当过丞相并且封为扶阳侯,食邑七百户。到了公元前71年韦贤已70多岁了,在当了五年丞相这之后以老病为由请求退休汉宣帝也同意了,因为觉得这位大儒年事已高就准他辞职赏给他一百斤黄金,几年后韦贤去世,他还有个谥号叫节侯,所以他的地位是很高的,受到皇帝的器重。

  韦贤有四个儿子,长子韦方山曾当过一个县令,这样的官一个州县令不是很大,次子当过太守,第三个儿子留在邹县为父亲守坟。小儿子韦玄成又以才学超群受到皇帝的重用再次担任丞相,而邹县留下了一个谚语“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这个是邹县的谚语。韦贤当过丞相当过帝师,退休时皇帝又赏赐给他一百斤黄金,但他都没有留给儿子。这些钱他的俸禄所得完全用来教育子孙,给子孙创造一个必要的或者说是和别的人相比略好的一些读书条件,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小儿子又当上了丞相。那在传统当中这当然是件了不起的事,父子丞相。也可见在《三字经》作者眼里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得到一致公认的。这句话并不仅是西方的谚语实际上也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

  画外音:韦贤久居相位,退休时皇帝又赏赐给他百斤黄金,但韦贤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他把这些财富留给子孙享用,金山银山也有吃光花完的那一天,所以他只是用这些钱为子孙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让子孙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这才有了后来父子丞相的美谈也因此留下了“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的典故,那这个典故对我们今天的现代人有什么特别意义呢?

  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特别地教有育意义。我们现在都在忙碌都在奔波,都在面对各种竞争,很多人都讲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为了给孩子留下一点东西,为了给孩子留下房子财产留下一笔钱希望他们将来能生活得更好,这无可厚非,但与其给孩子留下有形财产不如给孩子准备好教育不如给孩子留下知识,或至少别忘记在给孩子留下财富的同时也要使他们成为受过真正良好教育拥有真正知识的人。孩子是花朵但应该是也必须是健康的花朵。

  《三字经》讲到这里在最后又加了四句: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这个四句放在最后实际上是一种语重心长,真可说是一种谆谆嘱咐。勤有功不是说勤奋是有功劳的。勤有功是指只要你勤奋总归会有所成,只要你耕耘总归会有收获,只要你努力总归会有所得。“戏无益”这个戏并不是泛指所有的游戏而是一种游戏人生之戏,《三字经》并不排斥一些有益的游戏,这里的戏是一些特指,特指那些没什么好处的徒然耗费精力甚至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的游戏,在这种不良游戏当中人生不仅被虚度,光阴不仅被浪费而人生本身将受到摧残,人生本身将受到玷污。“戒之哉,宜勉力”,是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在成才过程中能保持一种戒惧之心。能时刻牢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必要性,能时刻以传统当中那些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古语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其实人生就是一座山人生就是一片海,我们必须至少经历过清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才可以有权利期盼某种收获,在《三字经》中提到很多勤学的故事,而我想《三字经》所要告诉大家的特别它最后一部分谆谆嘱咐大家语重心长提醒大家的只不过是这样一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希望《三字经》能够让大家永远牢记这句话。

  画外音:现代社会的教育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传统文化的教育则更注重教给孩子们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许多文化的精华,而《三字经》只是其中的一部,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惟一经。做父母的即使给孩子留下金山银山,也有吃光花光的一天,而让孩子学会做人的道理,则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