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晋朝著名的车胤。车胤从小聪颖好学,而且他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境衰落,家境贫寒到什么地步呢?经常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没有油,所以他在夏天的夜里,就去捕捉萤火虫,把萤火虫装在这种透明的比较薄的丝绸,做的这个口袋里面,这个囊里有一堆萤火虫,在里面就会发出光亮,夜里用来照明用来读书。车胤的学识由此突飞猛进,与日俱增,后来成为知名的学者。现在的湖北公安县斗湖堤镇曾埠头乡,还有一个遗迹叫囊萤台,这个遗迹就是用纪念车胤的。
后面那个故事映雪,讲的也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晋朝的一个人物,叫孙康。在当时来讲是个非常成功的人物。他幼年酷爱学习,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所以他想夜以继日来攻读,碰到跟车胤一样的情况,家里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到天黑就没有办法读书了。前面讲车胤的故事是夏天,因为夏天才可以抓萤火虫,而这个故事映雪,一听就知道讲的是冬天,因为只有冬天才下雪,由此可见,《三字经》的安排是非常妥当,独具匠心的。那这个孙康到了冬夜,长夜漫漫,他辗转反侧睡不着,睡不着想起来读书又点不起灯,所以他刚开始时采取一个办法,就是在白天拼命地多看,到冬夜他躺在床上背诵默念,这样来读书。
有一天夜里他还是睡不着,起来推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白雪皑皑,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一下子觉得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这个雪景的同时突然心里一动,为什么不能借着雪光来读书呢?所以他赶紧地返回家里取来书,映着满地大雪所反射出来的那点微弱的光,开始读起来,这就是映雪的故事。
“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家庭虽然很贫困,生活虽然很困难,但绝对不停止自己的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等同于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绝不让一寸光阴虚度。
画外音:囊萤映雪,一夏一冬,《三字经》的作者选取故事的角度独具匠心,意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恶劣环境下也不能停止积累知识的脚步。古人尚且能够做到,更何况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但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会抱怨自己时间不够用没时间读书,那关于这个问题,《三字经》的作者又会通过什么样的故事来给我们以启迪呢?
《三字经》接下来又讲了两个故事,“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也就是背着柴火,讲的是汉朝朱买臣的故事,汉朝著名官员,字翁子,吴人,也就是今天江浙一带的人。家里非常穷,但非常喜欢读书,无心去管理产业,对发家致富没什么兴趣,所以必须经常砍柴来维持生计。他担着柴一路边走边读书。朱买臣的妻子也跟着朱买臣去担柴,跟着他就劝他,你不要瞎唱好不好。因为古人读书读出来是吟唱吟古文的,古人读书像唱歌一样,他妻子不懂,说你穷到这个样子,背着柴,一路你穷开心什么啊,瞎唱什么啊。但朱买臣越唱越响亮,实际上是越念越响亮。他妻子认为这实在是丢面子,实在是太羞耻,所以就请求咱们俩分开算了,离婚,不跟你过了。
那么朱买臣就对他妻子讲,我50岁时一定富贵,你看,我都40多岁了,你熬都熬到现在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耐心点,等我富贵以后回来报答你。他妻子非常愤怒地回答,像你这种人我看最后是要饿死在沟里,都没人给你收尸,你还富贵呢?所以呢,他就问朱买臣要了一纸休书,强烈要求离婚,就走了。之后朱买臣依然如此,天天去砍柴,边走边读书,像唱歌一样的读书。过了几年朱买臣碰到他的妻子又嫁人了。他妻子就跟他后来的丈夫有一次去上坟,看见朱买臣还挑着担子在那唱歌呢,看他又冷又饿的样子,过来过来到坟头上来吃点饭吧。朱买臣就可怜到这个份儿上。
然而到了50岁,有一次朱买臣跟着一个小官,这个小官干嘛的?管那个账本的,这个小官要把这个账本送到长安去,朱买臣就作为一个随从跟着他,到了皇宫送上这些账本奏折以后,迟迟没有答复,就在旅馆里等候皇帝的这个命令,粮食也用完了。那么当时朱买臣也没什么吃的,他是个随从,别人轮流给他送吃的。但朱买臣在这个时候,大家已经觉得他不大对了,看样子不是一个一般的随从,而是肚子里有货的,经常出口成章啊,动不动就吟几句古文出来。
那这个时候正好他有一个同县的人,他的一个老乡叫严助,正好受到皇帝的宠信,就向皇帝推荐了自己的这个老乡,这有个读书识字的,很有学问的人叫朱买臣。召见以后,皇帝龙心大悦,发现了一个人才,就一下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会稽太守是包括今天宁波一部分,浙江绍兴在内一大片地区。这一下朱买臣当然就不挑担子了他已经是太守了,就乘着官家的马车去赴任。
当地的官员听说新的太守要到任,赶快就征招百姓,修整道路,要给他铺路啊,不然路不好。县府官员100多辆车都在路边恭候。到了会稽这个地方,朱买臣一看,他的前妻和丈夫正好在修路,就停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的前妻和他前妻后来嫁的那个丈夫,一起到太守府安置好。请他们吃饭,送了他们好多礼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就在太守府里上吊身亡,不知是后悔还是心里窝火,而由朱买臣拿出银两安葬他的前妻。这就是负薪的故事。
画外音:朱买臣一边打柴一边读书,最终学有所成,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像这样一个发愤读书的成功典范,往往会在民间演绎出很多关于他的故事。而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成语“覆水难收”讲的就是这个朱买臣,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们经常讲破镜难圆,覆水难收,而覆水难收还是讲的朱买臣,讲的是同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读书人叫朱买臣,一直当不了官,也没办法发达,天天只能去砍柴,而他的夫人崔氏觉得过这种清苦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所以这个夫人对朱买臣的言语越来越尖刻,看到你这副寒酸样就很恼火。朱买臣有口难言,只能默默忍受。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的妻子就逼着朱买臣上山砍柴,朱买臣就上山砍柴去了。砍完了柴以后满心以为自己打完柴能够换一些米面,能够让自己的妻子高兴。谁知道等他回家时发现他的妻子早就盘算好了,就拿出一纸休书希望朱买臣休了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新的丈夫。那在民间传说当中这个丈夫是谁呢?是有一技之长的家道很殷实的张木匠。那朱买臣也没办法苦苦哀求,没有效果。
不久,在民间传说当中,朱买臣考上了进士,做了太守。那么崔氏当然知道了以后就心慌意乱,她想张木匠虽然很能干但怎么能跟太守比呢,所以她又决定去找朱买臣,又强烈要求张木匠给她一纸休书,又想回到朱买臣身边。而崔氏蓬头垢面,光着双脚来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朱买臣允许自己回到朱家。这时正好骑着高头大马的朱买臣一看若有所思,他没有答应她的请求也没拒绝她的请求,而是叫自己的手下端了一盆清水泼在马的面前,就告诉崔氏,如果能将泼在地上的水给收回到这个盆里边,你就可以回朱家。这就是覆水难收的故事。而朱买臣的妻子后来精神失常。
“身虽劳,犹苦卓”这六个字告诉我们的是身体尽管已经非常劳累,非常受苦,但依然坚持勤奋,坚持努力,毫不松懈。讲完了这个负薪的故事后还有一个故事叫挂角。这个故事讲的是唐代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李密。
画外音:在隋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瓦岗军,而这支队伍的首领就叫李密。那李密是怎样加入瓦岗军的?而《三字经》中提到的“如挂角”是一个关于他什么时候的故事?
李密的先辈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就在隋炀帝的宫廷里面当侍卫,他是个贵族子弟。生性灵活,在值班时他很活泛,值班时东张西望,摇头晃脑,被隋炀帝发现,就认为这个孩子不大老实,在这儿是当侍卫的,你在这儿摇头晃脑,就免去了他的差事,把他赶出宫去。李密倒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心做一人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去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在牛角上挂了一部书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而且牛角上还挂了一部书,当然觉得很奇怪了,就问你怎么那么用功啊?李密回过头来一看发现是当朝宰相,赶紧下来磕头报了自己的名字。那么这个问他,你在看什么?李密说我正好在读项羽的传记。杨素觉得这个孩子可以谈谈的,所以就在那跟他进行了一番交谈,觉得这个少年非常有大志。回家以后,杨素就把他那天路上踫见那个在牛角上挂书的这么一个少年的事情,跟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说。杨素告诉杨玄感,我看这个叫李密的,这个少年才识才干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如果你们遇到天大的事情可以去找这个李密要他帮忙。从那以后杨玄感就和李密交上了朋友。
后来杨玄感要寻找一个谋士,当然他记得父亲的叮嘱,他跟李密也一直有交往,就把李密请来。杨玄感问李密,如果要推翻隋炀帝应该采取什么样一个策略?就是李密给他定下了一个战略,李密跟他讲,要打败隋炀帝的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趁皇帝现在在辽东我们就带兵北上截断他的退路,他前面是高丽,后面又没有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那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向西夺取长安抄了隋炀帝的老窝,官军如果想退兵的话,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再看情况,这是中策;第三策,就是就近攻打洛阳,不过这是一条下策,因为第一洛阳不一定攻得下来,城池坚固,第二,洛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隋朝的军队。
李密的主意是对的,问题是杨玄感真是像他父亲说的那样,在常识才能上都比不上李密,他急于求成采取了第三条策略,下策,去进攻洛阳,所以杨玄感打洛阳时一时间很多农民都来投靠他,队伍一下扩大到十万人,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但隋炀帝马上派自己的大将军宇文述率领大军来进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果然抵挡不住,只能退到西安去。一路被隋朝的大将追上,最后杨玄感终于被杀。杨玄感没有完全听李密的话被杀了。
李密从混乱当中逃了出来,他投奔到了瓦岗军,成为瓦岗军里边一个重要人物,他自己也成为隋朝末年推翻隋朝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这就是李密的故事。李密也正是通过这种学习,利用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才能。当历史给予他某种机遇时,他挺身而出,最后在历史上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接下来《三字经》又把目光投向学习应该在人生哪个阶段开始,是从小就开始学习好呢,还是年岁大了学习也无碍?或者说,是不是年岁大了你就可以不学习了呢?或者说,你是不是从小就有神童之名,从小做出一点成绩就可以放松学习呢?《三字经》接下来依然从历史中寻找出好多事例来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历程和学习历程之间的关系。
《弟子规》拼音读本及注释 dì zǐ guī 弟 子 规 zǒng xù 【总 叙】 dìzǐguī shèngrénxùn shǒuxiàotì c&igrav
Zhào Qián Sūn Lǐ Zhōu Wú Zhèng Wáng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Féng Chén Chǔ Wèi Jiǎng Shěn Hán Y&a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
三字经全文及注解 《三字经》全文1145字,要想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全文看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今我还不能完整的背诵整篇三字经呢。把《三字经》全文发布到我的网站上,以便不断学习。
弟子规原文 弟子规易解 儿童读经缘由(代序)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及其注解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
弟子规全文
原文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译文 哪怕是一点坏事,也要说服别人不要去做。无论是多么微小的好事,也能给别人带来方便。 故事 与人为善 古时候,有个寡妇叫刘氏。因为
原文 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追求真诚是做人的法则,做到了至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是从来没有的事;无法做到真诚,也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这句话强
原文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译文 看别人做起来觉得很容易,自己学起来才知道难度很大。不要以为看起来很简单,就感觉做起来也一样容易。 故事 卖油翁 宋朝有个叫陈康
原文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从师。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 译文 舍不得钱财就不要教育子女,庇护孩子的缺点就不要让他跟老师学习。要知道孩子是可以教导成材的,不要借口儿童无知而故意庇护孩子
原文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译文 前来对你说别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个制造是非的小人。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会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 父子骑驴 从前,有
原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译文 要做好一年的事情,在春天就应该做打算。要做好一天的事情,在黎明的时候就应该做打算。一个家庭若想幸福,关键是要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
原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父母所喜欢的事物,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讨厌的事物,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除去。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了伤,就会让父
晏子名婴,莱(山东)之夷维人,为齐国桓子弱之子,以邑为姓。晏子不仅德行出众,而且智慧过人,但从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贵族强权。 在辅佐齐景公时期,有一次,景公派遣晏子管理东阿这个地方,晏子于是
《史记?留侯世家》中讲了一个张良敬老的故事。张良,原姓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因此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后唐灭亡以后接着登上五代的第三个皇帝,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背着两重臭名的后晋皇帝——石敬瑭,那两重臭名呢,一个是儿皇帝,一个是汉奸卖国贼,这是石敬瑭身上背的两个罪名。石敬瑭,后晋高祖,892至942年,936年登基。关于石敬瑭的评价历来分歧很大,多数人批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