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经论 净宗法脉 因果启示 净土论著 净土旨归 净宗早晚课 净土圣贤录

肆、行门津梁

  阿弥陀经要解导读

  肆、行门津梁

  ●持戒为先

  ●净土持名念佛的定慧

  ●信愿行三者之关系

  ●信愿之真切

  ●信愿之培养

  ●正功夫─持名念佛

  ●助功夫─止恶修善

  肆、行门津梁

  已言「净土法门总说」,末后言「行门津梁」,如下表:

\

  ●持戒为先

  修行不外修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中国大乘八宗之禅、净、密、律侧重于此,故此四宗摄归行门。

  首言戒。戒为定慧之本,犹如大楼地基(如前已说),故戒为各宗之共同科目,而律宗之所专讲者也。律藏浩瀚,而在家众之戒,则唯五戒、八戒、菩萨戒耳。

  五戒最为基本,杀、盗、淫、妄为「根本重戒」,倘根本一破,则终非道品,修行全荒,深造无由。为佛弟子,切应谨守,慎勿自坏法器,甘为朽木也。

  进一层为八关斋戒,以一日一夜为期,于此一日一夜之中,持守八戒一斋,远离尘欲,心地清净,梵行高远。倘能用心持之,其助定之功效,自可深刻体会。

  再进一层为菩萨戒,乃是「心地大戒」,非但制身口、且制心地矣。如杀戒,但起杀心杀念,虽身口未造杀业,亦已违犯。如梵网经云:「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其中「杀因」即指心念动机而言。杀戒如此,余戒例然。

  吾人学戒,宜先研戒相,如五戒相经、斋经、梵网经与瑜伽菩萨戒本等。戒相研明,然后发心受戒;受戒之后,认真持守;有所违犯,如法忏悔。如受菩萨戒者,每半月布萨,须依法发露忏悔,方乃诵戒。总之,佛制戒律,务须如法奉持,方足以言入定慧也。

  ●净土持名念佛的定慧

  次言定慧。中国古来流传之定慧行门,不外禅、观、净、密,虽同归圆顿,而其间之难行、易行、自力、二力等诸般同异,前已辨之详矣,故今唯就净土持名念佛法门言之。

  净土三资粮曰:信、愿、行。信则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圣言量,真实不虚。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有正有助,正则持佛名号,助则止恶修善。

  ●信愿行三者之关系

  先说信愿行三者之关系。此三者实为一体,密不可分,盖有信必有愿,有愿必有行。蕅祖云︰「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又云︰「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印祖云︰「如鼎三足,缺一则蹶;三法具足,决定往生。」

  虽然,三者之枢纽乃在于信愿,盖信愿为行之原动力,且亦为往生之关键故。蕅祖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此谓有信愿则得生,无信愿则不得生。盖弥陀本愿,十方众生,但有愿生彼国者,临命终时,彼佛必皆一一专车(莲华)接送,此愿唯弥陀独有,余佛所无。故吾人但得临终仍有信愿正念,则能与佛愿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即与圣众现前接引,故于命终识离之时(乱心位),心不颠倒(乱心位上不乱),业种不起,不复牵入轮回,而得往生净土矣。

  故知往生关键,全在临终「信愿」正念。然此临终正念,不可侥幸而致,全赖平时操之有素。平时「行」之得力,已能降伏烦恼(伏惑),不为烦恼所乱,临终大关头方能不乱。若平时已乱,又何能期望于临终之不乱耶?

  是故,临终之有信愿,赖于平时之有「行」;平时真有「行」矣,方保临终之有「信愿」;临终真有「信愿」矣,方保必生净土而万无一失。故往生条件仍以信愿行三者皆具为充分把握。

  若平时「行」之不力,未能降伏烦恼者,则不把握临终必有信愿,当然不把握必生净土。只言「没把握」而已,不言「必不能生」。常见有人并无机缘、时间,把念佛功夫做好,仓促间无常即已到来,然其往生西方之信愿至为坚强,即此坚强有力之信愿,足以降伏临终忧悲苦恼,感应弥陀现前,往生净土。

  故蕅祖云:「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印祖云:「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信愿相违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故知净土之路,可谓一条不断提起信愿之路。吾人日常切须不断反省自问:「有信愿否」?有则决定往生。然又不可自欺,谓有信愿,却不想念佛(行),既不想念佛,则可知汝之信愿非真切也。故蕅祖云:「无行愿之信非真信,无信行之愿非切愿,无信愿之行非正行」,三者一体,诚不可分,可谓合则皆是,离则皆非矣。

  ●信愿之真切

  次言信愿至何程度方为真切?「信」则须至乎「全身靠倒」。不论遇何苦难,八风如何猛烈,疾病如何纠缠,吾心不惊不动,全身靠倒在一句万德洪名、弥陀慈悲光明中,如是方为真正之「南无」(皈命)也。

  「愿」须至乎「载欣载奔」。日常生活中,不论遇何称讥、毁誉、侮辱、冤屈,但一念及极乐家乡、弥陀慈父,无不「载欣载奔」,如是方为真正之「欣厌」也。

  李圆净居士尝举一譬云:「如小孩一旦失母,此时他真信普天之下,只有我娘可依怙,切愿见娘而已!此时,糖果哄他不得,打骂吓他不得。在这么时,信是真信,愿是切愿,毫无勉强,全无虚假。」信愿茍能如是真切,则不但往生可必,而念佛亦易得力矣。

  ●信愿之培养

  次言云何培养信愿。信愿之生起,不外有二:一从「理」、一从「事」。「理」则不离经教祖训,然却不只在文字上打转。理路通达之后,尤须经常读诵、精思熟玩其义味,于日常生活中,贴切体会佛意、佛恩!

  「事」则于古今往生事迹中、及莲友之往生助念中,尤可得深切之验证与启示。诚如孔子所云︰「徒托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正功夫─持名念佛

  已言「信愿」,次言「行」。行分正助,正为持名念佛,助为止恶修善。今先言正功夫,如下表:

\

  首就「念法」言之,有高声念、低声念、金刚念、默念、记数念等,应随各人机宜,间换调适用之。其中以「低声念」与「金刚念」最为省力,可常采用。若环境气力许可,则采「高声念」,具十种殊胜利益故;若环境不许,则采「默念」,一切时地均不碍故。而此诸法皆可加「记数念」,最能摄心治散乱故。(详参念佛法要)

  次就「仪轨」言之,有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乃至跪念、拜念等。亦随各人机宜,间换调适用之。若采坐念时,则依打坐要领行之。(参阅天台二十五方便)。

  次就「要诀」言之,又分治昏诀与治散诀。初学者散乱多,对治之诀有二:一为「听」字诀。念佛时须字字念得清楚,听得清楚,「阿─弥─陀─佛」,「阿」字听清楚了再念「弥」,乃至「陀」字听清楚了再念「佛」。念「阿」时摄心谛听此一「阿」字,感觉全宇宙唯一「阿」字,别无身心世界。念「阿」时如此,念余字亦然。如是字字句句听清楚,则六根都摄,妄想不入,方足以言「相应」也。二为「死」字诀。若事情挂心,思绪萦怀,口念一句佛名,心中缠绕百般忧恼、万种情绪,如是焉能相应?此则须作「当念念佛,当念往生」想,观想无常已到,即此一念,便将往生,娑婆一切,放不下亦须放,不放又能如何?如是想时,自能放舍,自能恳切,此即印祖常将「死」字贴额头之妙诀也。

  若久修之士,散乱渐少,却易落昏沉。一有昏沉,即须善加对治,不可使成习惯性。坐念时昏沈一来,则须挺直腰背,睁大眼睛,高声念佛。若仍昏沈,则以冷水洗脸,乃至起而拜佛、经行。若果疲惫不堪,则应放倒一睡,待精神饱满再念。

  次就「历程」言之,古德用功,概有如是经验历程,所谓「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睡梦中有功夫─病中有功夫─临终有功夫」,此可作为吾人念佛之里程碑、评量卷也。

  「静中有功夫」者,谓闲静下来时,一句佛号提起,不间不杂,百千万声皆然。此为第一站,静时则有,动乱时便失。

  「动中有功夫」者,谓不论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佛号如高山放水,汹涌有力,遮拦不住,放舍不得。乃至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寒热饥渴悉皆不知。此则「动静一如」,功夫更进一层矣。

  然吾人用功,非谓下手时先在静中做,动中不做,待静中功夫做好,再来做动中功夫,如是则动静打成两截,功夫永难成片矣。盖吾人日常生活,不能离乎动作,纵在佛七之中,仍有动时(如吃、喝、拉、撒),若动时不知用功,则功夫有空档,妄想有落脚处,故须不论动中静中,一概不离功夫,一句佛号,牢牢抱住,如是方能打成一片,此义不可不知。

  「睡梦中有功夫」者,谓功夫成熟,昼既绵绵,夜亦不断,此则「梦觉一如」,功夫又进矣。

  「病中有功夫」者,谓不论病苦如何折磨,佛号历历,功夫明明白白,乃至病不知病、痛不知痛。此则念佛功极,往生稳操左券矣。

  「临终有功夫」者,谓生死临头、八苦交煎之时,仍然信愿念佛,故能感佛现前接引焉。

  次就「课程」言之。净业行人,早晚须有「定课」,昔雪公恩师教人,定课以阿弥陀经、往生咒、佛号三者为主,再斟酌各自时间、环境,加减订之。尤须注意者,早晚定课不宜排在身心疲惫、昏昏将睡时,潦草为之,否则,功夫难进矣。

  「定课」之外,尚须有「散课」,古德云:「一边作务,一边念佛」,做任何职务,不必用脑力时,即便提起佛号;纵须用脑之时,亦不忘忆佛及忆净土。慈云忏主云:「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历经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雪公恩师常譬之如「忆念吃饭」然,世人无论如何忙碌,食时一到,无有不自然忆念吃饭者也,念佛忆佛,亦应如是。

  定散课之外,进一层为「佛七」,于七日中加功用行,密集式专修专念,功夫乃能突破迈进。

  再进一层为「掩关」,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或专修礼忏念佛、或念佛阅经并行,此固须有戒教之基,且有闲暇之福者,乃能为之。

  ●助功夫─止恶修善

  已言正功夫,次言助功夫。助功夫者,所以助成正功夫者也。正功夫外,余一切法门皆可用为助功夫,亦各随机宜,各取所需耳。概言之,则不外「止恶、修善」二门,今分别言之。

  「止恶」一门,要旨在「降伏烦恼,对治习气」,而其要诀则在「常起觉照,不随境转」。吾人研解教理,即须于日常生活中,依教理起觉照,不论吃饭、穿衣、驾车、如厕、读书、作务、处众、居家、乃至病痛等,随遇境缘,即起觉照;觉照一起,烦恼即息;烦恼既息,佛号即起。如是正助双运,于一切境缘上,不动烦恼、不起妄分别心,自在无忧,佛号不失,方为真功夫也。(详参明伦二五四期「如何降伏烦恼」一文)

  昔尝闻之,广钦老和尚常教弟子修「苦行」。何谓「苦行」?则曰:「忍辱」。何谓「忍辱」?则曰:「一切不计较,日常生活不起分别心」。此诚修行切要处也。盖万法唯心,心无心相,吾人无始生死根源,即因「无明妄动」,宇宙万法、一切境界(人、事、物),皆吾人妄动妄分别心而有,今修行即修个「不起分别心」而已。所谓「离对待分别,善恶皆不染」是也。

  又尝闻之,中国古来丛林中种种执事、种种作务,皆是教人修行之具(教学用具),皆所以藉境炼心者也。故做任何事、遇任何人、听任何话,皆须随时觉照,不动烦恼,不去计较分别,佛号历历不失,方为真自在、真修行。

  是故,用功修行,不只在佛堂坐下来静中才修,在动用云为中,亦能修、亦须修。善修行者,处处都是道场,都能用功,不论待人接物、穿衣吃饭,时时刻刻有工夫用。

  次言「修善」门。净业行人,念佛、止恶之余,仍须兼修众善,如礼忏(礼佛、忏悔)、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育(度化教育众生)等。

  或问:一句洪名,圆具万德,备足福善,焉用修余众善为?答曰:是不然。印祖云:「一门深入,尽废余门,此唯打七时才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当自量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又云︰「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扬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二者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故知念佛之人,兼修众善,非是名号功德不足,而是藉行善以调适身心,以长养慈悲,以防止怠慢,以助成正功耳。此「修善」一门之旨意也。

  其旨如此,其法可知,所谓「随分随力」行之,以不耽误正功为原则。盖持名为主(正),众善为辅(助),此中分寸必须拿捏得准,切勿正助颠倒,喧宾夺主。否则,助功反成障功矣!此义不可不知。

  综上所述,由戒定慧,而信愿行,而正功助功,而止恶修善,层层剖析,节节料简。惟期净土途径朗然洞然,见者闻者,不复歧惑焉!(全文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