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弟之道

入门须知 | 作者:圣严法师 [投稿]

四、师弟相待应如父子相契

  所谓师弟之道,应该是师弟双方建立起来的,师弟双方各守其分际,各各反身自问,站在个人尤其是佛教学人的立场,处处要以弟子的身分自居,也处处要以师表的身分自居。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之时,我是弟子,下化时,我又是师表,所以我们要有弟子的孝顺恭敬之心,也要有师表的慈悲仁厚之心。事实上,一个好学生,必可成为好老师;一个好老师,也必经常是个好学生。因此,教学者,亦教亦学,不但向书本学,也得向学生学。所以众生以三宝为福田,诸佛菩萨又以众生为福田。站在自己的立足点上看出去,他人向我学的,实在不多;我向他人学的,则的确不少。我要学的是他人的长处善处,他人要向我学的,也是长处善处,故我应该常常自问:我有多少长处善处去让他人来学?他人的长处和善处,我又到底学得多少?因此,我对我的弟子,要生一种惭愧心,我对我的师友,要怀一种恩义之情。

  在儒家的五伦之中,没有师弟一伦,原因是师弟的伦理关係很难分得清楚。师弟之谊,有同兄弟,有同朋友,也有同于父子的,但看师弟之相处相契的程度如何而定。最亲切、最深沉、最著实、最可爱的,莫过于父子之恩情,所以师弟相得而达最高境界时,便同父子一样了。我们知道,孔子当时最喜欢,也最值得他喜欢的弟子,便是颜回,故孔子与颜回之间,便是一种父子的情分了。我们看《论语.先进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卅:不可。门人厚葬之。子卅: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回将孔子当作父亲看待,孔子也愿意将颜回当作儿子看待,可是孔子的其他几个弟子,为颜回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却不像是孔子的儿子了,所以孔子非常难过。这是师弟若父子的一个明证。在佛教,我们更可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佛说:「弟子于师应如父想,师于弟子应作子想。」师当爱护弟子,弟子当敬事于师。佛陀等视一切众生如罗睺罗(佛的儿子),佛为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慈父,佛陀常称诸大弟子为法子。佛为法王,因称文殊菩萨为法王子。所以我人一旦皈依三宝,就要生孝顺、供养、信仰、礼敬之心,所以要称三宝弟子为佛子,亦即三宝之子。那么,父子的情分是怎样的呢?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子之间,不得互宣其丑,不得相扬其恶。佛教的《梵网经》上则说:「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涅槃经》上说:「一阐提辈……没三恶道……喜说法师过失故。」又说:「菩萨摩诃萨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恐众生烦恼,若生烦恼,则堕恶趣。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叹之……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佛教在三世因果、六道轮迴的原则下,确定众生之间无始以来,乃是互为师弟,也是互为父子的,所以我们对三宝、对佛法,固有一孝顺之情,固不忍听到他人的诽谤与自作诽谤;对一切众生的过失,也不忍心去说,否则的话,既伤自己的悲心,又会引起众生的下堕恶道之因(烦恼)。所以〈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要主张:随喜功德与恆顺众生。我们学佛的人,不但对于三宝,要起孝顺之心,即对一切众生,都该存一感恩之念与孝子之心。我们虽也尝为众生的师友与父母,但却应以父母之怀化为孝子之心,去顺事众生,在关怀爱顾之中,常带一供养恭敬的虔诚,庶几不落于施恩者的盛气凌人。

五、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

  在佛典之中,称呼诸佛菩萨及弘化住持佛法的人,有时为导师,有时为法师,有时又为善知识,以及禅师、律师、经师、论师、和尚等等,现在且将目前流行的几个名词介绍一下:

  导师:称为人天导师的,只有成了佛的人才够资格,但是导师的身分却并不限于佛陀,只要能够负起引导善化指迷的责任者,都可称为导师,所以并不限于出家人方可为导师,在家人之有引导善化指迷的能力者,也可称为导师。

  法师﹕这是我们目前叫得非常顺口的一个名词,但愿我们对它有些认识才好。《法华经.序品》:「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嘉祥《法华经疏》:「以人能上弘大法,下为物师,故云法师。」《三德指归》卷一:「精通经论卅法师。」《因明大疏》卷上:「言法师者,行法之师也。」《大毘婆沙论》列有法师四法:1.广博多闻,能持一切言辞章句;2.决定善知世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3.得禅定智,于诸经法随顺无诤;4.不增不损,如所说行。《华严经.十地品》列有法师十德:1.善知一切诸法句义,2.广为众生宣扬妙法,3.随众问难悉能解答,4.说一切法相续不断,5.随顺机宜说大说小,6.以法随机令如法行,7.行住坐卧威仪无缺,8.发勇猛心精修善法,9.摄化众生无有懈倦,10.修忍辱行成无生力。这些教条式的引证,非常枯燥,但是我们可以从这裡面得到一些知识,让我们知道所谓法师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善知识:所谓法师,好像只有出家的大善知识才可称得上,但是善知识者,却不一定都是出家的僧宝,诸佛菩萨,现种种形,化种种身,都不失为大善知识。所以它的范围很广,如《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善知识者,所谓佛、菩萨、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什么叫作善知识呢?《涅槃经》说:「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自行菩提……自能菩提,亦教人修行菩提……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见他有过,不讼其短,口常宣称淳善之事。」真要做到如此的要求者,实在很难,所以佛陀又说:「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非舍利弗、目犍连等。」「虽有舍利弗、目犍连等,不名众生真善知识。」可见,所谓善知识者,并不容易,佛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都不能称为真善知识,何况是些等而下之的人呢?无怪乎持律谨严,学问广博,虽如弘一大师那样的人,他在福建弘法期中,还说自己:「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弘一大师演讲集》)

  以上三条的引述,是说明为人师者所应具备的一些条件。至于做人的弟子,并且以学者自居的人,应该怎样才算略尽弟子之道呢?《佛说忠心经》:「道成乃知师恩,见师则承事,不见者思惟其教诫;如孝子念父母。」四十卷的《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求善知识,勿于身心而生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供养善知识,无令间断……于善知识所有功德,不应疑惑……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我们又在《涅槃经》中看到,佛在往昔生中,行菩萨道,寻求佛法之时,他枯坐林中,忽听有声唱出两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当他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因为他从未听过这样微妙透彻的道理,他想继续再听下去,却听不到了,他睁眼四顾,原来是一位面目狰狞的罗刹恶鬼。佛陀请他再说下去,那位罗刹恶鬼,竟说他已饿极,希望能有活人可吃。佛陀立即答应,只要有法可听,听了佛法证了果,再捨此一血肉之躯,又有何妨?那位罗刹恶鬼便接著说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当然,那位罗刹恶鬼,是善知识化身,不会真的吃掉佛陀。另外还有许多,佛在往昔生中为求佛法,不惜身为床座,不惜捨去一切头目血肉与身躯四肢的种种实例,在此不作多举。因为佛法难闻,能够教我以佛法,就是我的大德恩人,我们不是去求大德恩人的过失,而是去求他所能说的佛法,正如莲花生于污泥,我们欣赏的不是污泥,而是欣赏从污泥生出来的莲花。

  总之,师弟之道是双方面的,人人互为师弟,并不是在互求瑕疵,互求过失,而在互求谅解,互求彼此的善道,长养彼此的善道。所以《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要说:师弟之义,义感自然,当相信厚视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子与师,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各自站在自己的本位上,自求如师,自求如弟子。自己是师表的身分时,自问是否已够师表的资格?若是弟子的身分时,则要自问,是否已尽弟子的孝道。人人都向自身求过,向他人求善,才会建立起和敬可乐的师弟之道。

六、师弟的类别

  世间一般的师弟,并无类别可分,佛教的师弟,则有许多类别。一个出家的比丘,有两种师:亲教师(戒和尚)与轨范师,轨范师又分屏教师、羯磨师、教读师、依止师、十戒师。屏教师与羯磨师是受戒师,教读师是教授经论与律之师,依止师则为依止而住之师。教读乃至仅仅一偈或四句,依止而住乃至仅仅一夜,即为其师。未满五夏或满五夏而不知律,均须随亲教师而住,若离亲教师,则应随处而求依止之师,终身不知律,终身不离依止。事师之礼,完全相同,唯见亲教师,即离依止师。师有过失,弟子亦应相谏相劝,否则得罪。弟子有过,师应善教,师不如法教弟子,师则得罪。如果只贪弟子利养,而不如法而教者罪过是很大的。(《今日佛教》三九期)

  摘自:圣严法师《律制生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