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大悲者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两位圣者与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法缘。尤其他们被一般民间所敬仰的程度,并不逊色於其他外道的神明。而在这两位圣者中,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知的。
释迦牟尼佛当时特在法华会上,详细介绍了这位圣者普门示现,大悲应世救度众生的事迹。所以我们尊称他为——救世大悲者。
至于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云何游此婆娑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下文中简要介绍。
观音名由—悲华经
楞严经大悲经
别行玄
救苦救难—免七难其 他
离三毒
应二求
应身说法—三十三身
十九说法
类分为八
世尊颂答—行愿难思
颂答七难
颂三毒二求
正颂示现
颂显机显应
颂劝持名
颂劝供养
根据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时,有佛名曰宝藏如来。当时有转轮王名无量净,其第一太子於三月中供佛斋僧,发大菩提心云:“若有众生受三涂等苦恼,凡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菩提。”
宝藏如来则对之云:“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
其次菩提在楞严经中自陈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成就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彼佛如来欢我善得圆通法门,於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佛陀在大悲经中又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於过去无量劫中作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为菩萨。”
最后在别行玄中有云:“观世音,观者能观之智,世音者所观之境;能观则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卓然独存,返观独照故称观也。所观则有正觉之音、众生之音、器世界之音,以及杂类之音故称世音也。能所合标,境智双举故名观世音。”
以上几段经文,使我们了解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然而在普门品中世尊也指出,观世音菩萨多种救苦救难、应身度生的事迹。下面让我们一一详细地介绍。
菩萨在修证上,深证真如实相理体(本性),是故它可依体起大用(依真如本体起随缘应变之用),利生事业行弥法界,随心所欲利益群生。在一切法中,事事无碍,入出无著。是故经曰:“……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但在循声救苦方面,遍十法界各类众生(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各种境界。菩萨深观应大,百千万亿众生,百千万亿种苦,只要诚心存念菩萨名号,念念相续,余心不间,一心皈凭复无二意(属事一心);或者,达事中一心,自他俱离(能念之自,所念之他了不可得),无心无念(无能念之心,无所念之名号),定慧相应,能称所称皆不可得(属理一心)。只要我人真诚称念,此时观世音菩萨闻其音声,圆融遍应、冥显感应,令众生一时俱得解脱一切苦恼及忧患。因此世尊於经中偈答无尽意菩萨云:“……当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观世音菩萨不唯独真净慈悲劝力加被,能令持名的苦恼众生,蒙彼观力即得解脱。并且菩萨亦可冥显感应众生三业之机。
(一)七难持名:口业机;
(二)三毒常念:意业机;
(三)二求礼拜:身业机。此三业机感,我们共同略要地来研究:免七难:
(一)免火难:假设有人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至诚恳切,设入大火之中,火不能烧。
(二)免水难:若为大水所漂,至诚持名,菩萨威神加被,令诸众生大水所漂即得浅处。
(三)免罗刹难:菩萨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就因此故,只要众生一心持名立刻远离鬼害。
(四)免王难(亦名免刀杖难):假若有即将被人杀害者,只要能称念菩萨名号,对方所执的刀杖寻断断坏。
(五)免鬼难:菩萨有威有恩於诸鬼神,凡闻名者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又,菩萨断除妄想,心无杀害,一心称名者,冥显感应道交,害不能加。
(六)免枷锁难:假使有人,无论是有罪或无罪,被官府捉缚,?械枷锁检系其身,此人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能令众生禁系枷锁不能著,枷锁自脱。
(七)免怨贼难:若有商主导众商人,在三千大千国土难处之中,齐持重宝经过险隘之处,正值财命两图之怨贼。此刻大众俱称菩萨名号,大众即时解脱怨贼之难;是故经注中云:“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以上是为所提及的免七难。其他另有列於偈颂中的如下:其他:
(一)免须弥峰难:此段我们可依事和依观两方面释之。假使有人在须弥峰上(此世界的妙高山),被人推堕,一心念彼菩萨名号,则一切无有任何损伤。此是依事而言。其次,依观释之如下。众生本具清净自性,但为无明烦恼所覆,堕於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海中,念彼观音圣号及其智德(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便同诸佛“住无所住”。
(二)免金刚山难:经文中云:“……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此段亦同前两种释意,例前可解,略简不述。
(三)免咒诅毒药难:咒诅与诸毒药即是用鬼法欲害於人,若人心存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称念菩萨圣号),即时还归於本人。此喻如含血喷天返污己身,将头触火反焦己额,不期然而然。此并非菩萨加罚於彼,亦非行人起心愿著彼也。
(四)免恶兽难:经文曰:“……若恶兽围绕,利爪牙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此乃菩萨性德体具大慈悲力用之故,一称名号无不蒙彼菩萨不可思议感应道交。
(五)免蛇蝎难:虻蛇、蝮蝎、气毒烟火等难,一念大慈悲心力(一心称名所感),心能转境,所以,即时免除一切障难。
(六)免雷雨难: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从文得知,众生一心称名,亦可免除一切雷雨之难。离三毒(三毒持名意业机):佛法将贪、?、痴三种烦恼喻之如毒,以其但能侵害行人之故。淫欲亦称贪欲或爱欲,它能紧缚众生於生死网。贪欲重者,使之不顾道德伦理,破家亡国,祸延其身,唯欲是徒。但,若人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自忿曰恚,忿他为?。佛遗教经云:“劫功德财,无过?恚。”
华严亦云:“一念?心起,百万障门开。”可是,若有众生多於?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
又在百法明门经有云:“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恚。”自惑属愚,惑是他痴。愚痴重则邪知邪见,拨无因果,毁谤大乘,於堵谛理不能明了。
是故漆墨经云:“……销尘旋明(除妄尘意),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可颠迦(无善心者)永离痴暗。”因此,若人多於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亦可离痴。四、应二求(普应二求身业机);妇女有七失(缺陷)——容恶、邪淫、性妒、不事翁姑、贪食、拙懒、无子。前六犹非苦,后一无子最为苦。然而,菩萨慈悲悯念无子之妇,能令礼拜供养者,求男得生福德智慧之男,求女得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菩萨的应二求。
在普门品中,世尊共指出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应身,九十说法,而其种类共分为八种。在下文中我们共同详细来研讨:
(一)圣人身——若诸菩萨三摩地(正定),进修无漏(离烦恼法),胜解妙圆,应以佛身度之,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从此得知菩萨亦可示佛身而度生),若诸有学,寂静妙明,断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胜性现圆,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得四谛空(苦集灭道四谛),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这是菩萨应现的圣人三身。
(二)天王身——众生若能心明悟而不犯,欲尘欲心皆清净,大士(菩萨别称)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若有众生欲为天王,统领诸天,菩萨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众生若欲身自在,游行虚空无?碍。大士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当有众生好领诸鬼神,救护人民及国土,菩萨即现天王大将军而为说法;又,若有众生爱统领世界,保护众五,为众生,大士即现四王身而为说法。这就是菩萨应众生所欲示现而为说法。
(三)王民身——菩萨的慈悲应缘示现更能从以下所现之身得知。当有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现人王身(小王身)而为说法;若有爱主族姓的众生,菩萨示现长者而为说法;倘有众生爱好多谈,而以清净自居者,菩萨应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若有爱治国土,剖断邦邑的人,菩萨示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如有爱诸数术,摄卫而自居者,大士就现婆罗门身而为之说法。以上是观音菩萨示现的王民王种身。
(四)四众身——观音菩萨非但唯为前所提及的几种众生应缘说法;它亦为佛门四众弟子应机说法。因此,若有男人女人好乐学习出家之法,持诸禁戒,菩萨即现比丘、比丘尼而为说法。佛学子若身乐持五戒之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菩萨就应现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生)而为说法。这是观音菩萨应现的佛子四众身。
(五)妇女身——倘若有众生应该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菩萨即示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六)童男童女身——此属菩萨所示现的同事摄。当有人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大士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七)八部身——八部鬼神(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亦受苦,如有愿乐脱离苦伦者,菩萨立刻现身为其说明脱离本伦之法。
(八)金刚身——执金刚神乃因手执金刚宝杵以立名。这属佛教护法神,异於其他诸鬼神。
所以,若有众生志愿坚固,勇猛护佛正法,菩萨就现执金刚神身为其说明摧邪辅正之法。
现所提及的八大类是大略言及菩萨随类变现的三十三种应身。然而,若广言之,菩萨应现何止三十三身?岂只局於婆娑世界?菩萨但能法身依体起大用,只要众生机感,菩萨立即随缘赴感。因此,众生只要一心专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必能获得菩萨冥显感应。
世尊在普门品后文中以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成就各种利他之行。诸如:不劝真心,现种种形。一切国土,处处现在。是故经文云:“善应诸方所。”菩萨所发弘誓,广历尘劫,长时不退。菩萨值佛多而难计,一一佛所,所发行愿亦是深广远大。
故曰:“弘誓深如海……发大清净愿。”其次,世尊又提出,心念、口称、身体三业清净机感,必灭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之苦的真实不虚。佛又再次颂答了七难及三毒、二求。再次,佛紧接着正颂了菩萨普门的示现:
(一)身业普应:菩萨所以能应现之由,乃因神力以及智方便。苟非全体之用,则不能具足神通之力矣。且,神通虽本自具足,乃由广修妙智方便,照性发通故得普门示现之自在也。至於,三涂(地狱、饿鬼、畜生)极恶趣,以及生老病死诸苦,菩萨亦应缘悉令渐灭其苦。
(二)意业普观:菩萨又以五观(真观息妄,清净观治染,广大智慧观破惑,悲观以拔苦,慈观与乐)加被群迷,忘染惑苦应念息灭。是故一切众生对菩萨应当常愿常瞻仰。
(三)口业普说:菩萨为法现身形本期救众苦,是故说法之身名曰悲体。而且,菩萨此说法之身先以戒德惊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者,故曰悲体戒雷震。菩萨又以慈悲普澍大法雨,众生蒙润,一切烦恼猛?无不灭除。
重颂七难之后,接着,加颂了显机显应,是故经曰:“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并且,菩萨说法无滞(妙音),寻声救苦(观世音),音性无著(梵音),应不失时(海潮音),四音圆具故曰:“胜彼世间音。”既知观音菩萨体具如是之德,度脱众生,如有常持名号而不间断不疑惑者,一切无不随心满愿的。了知菩萨有以上所提及的慈悲救苦,说法和应化度众它确能似父母般地,为一切众生所依所怙,所以一切众生应当至诚恳切地顶礼才是的。
在於文中我们简要了解了救世大悲者的名由,同时又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救苦救难,以及他能八类三十三应度脱众生而说法。最后,略谈了世尊在普门品中最终的颂答。现在我们既知观世音菩萨慈悲救苦难之切,让我们共同以至诚恳切的心来称念、礼拜、供养它吧!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南无苦海慈航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