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髓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佛经原文 | 作者:网络 [投稿]

洗髓经解释

  1.总义

  本篇目的是要交代全经的精神主旨。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

  看过佛经的朋友都知道,佛经前头必定有「如是我闻」这一句。事实上,这是佛在世时,吩咐阿难尊者将来阐述佛经时的必须说明。除了「如是我闻」之外,佛还吩咐必须阿难交代“在哪里说”、“旁听众有谁”等等信息,这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其它的交代,加上后面参杂一些似乎是中国道家医学的名词与观念,所以这样的经文是为佛说?为祖师说?一般人容易感到困惑。不管如何,洗髓经的内涵对身心修练非常有帮助,所以就算不是为佛所传,也十分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

  这里首先强调要练完易筋经的功夫后再练洗髓经。依据笔者的经验,一般不善于运动的人对身体的反应或控制力十分“麻痹”,以身心修练的角度来说,等于心也有大部分未被开发,因此要先练易筋经再练洗髓经是很有道理的。等于是先把身体活络一番,等身体反应好一点、灵活一点,甚至健康一点,同时也影响了“心”更为活跃,然后来看洗髓经自然更有感受。后两句的意思初看之下好像是希望练洗髓经的人在晚上练,不必妨碍白天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静夜钟”一词,钟不敲不响、一鸣惊人,庞大静止的钟显然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动静之间关系十分奥妙。在静夜里敲钟,象征着“静中有动”,意思是说,一般人认为修行必须透过许多外在的行为,这里认为更重要的是“心”的修练,真正的修行人就像夜里的钟一样,外表安静稳重,其实内心含藏着秘密的修练,一有动作,肯定像夜里的钟声一样惊醒世人。最重要的是修行人要不透声色,不要刻意的改变日常的行为,真正的修行是不会妨碍你原先的生活的。后面的经文陆续会提到一些现代人难以配合的作息与观念,读者不必望难而生退心,这本经本来就是为了专业的修行人而设计的,现代人因为物欲重而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于赚钱一事,自然不能按照本经所说实行。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只要观念到了心里,能做的先做,不能做的放在心里期望自己将来能做到。十年二十年下来,还是可以看到功效,到时候与同年龄朋友相比,便可以知道好处了。

  「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

  这里是说,白天可以照常为三餐生活打拼,吃喝拉撒一切如常。到了晚上,要看书、要读经都照旧。等到功课做完,到了要睡觉时,看看身边人的酣睡,你会发现,睡这个东西真是非常大的昏沉,人一睡着,不要说生死都不管了,连对你的情爱,对自己的理想、学习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实在是很没有用。真心想修练的朋友要明白一个重点,佛门功夫,时常强调要去除贪欲、嗔忿、睡眠、掉悔、疑等五种覆盖,而且认为这五种障碍大多是来自我们的习性,尤其是睡眠,这个一般人视之为重大的生活享受的东西,世上唯有佛家认为它是一个必须去除的坏习惯,所以这一段话便是在解释这个观念。懂这个道理的人,便知道要少睡,而且把握这时间来锻炼自己。(佛家五毒:贪、嗔、痴、慢、疑)

  「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看到身边人酣睡的同时,一边摸摸自己身体。又是一天过去了,生命又少了一天,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就好比水里的鱼,看到水一日日的减少,知道自己死期一日日的来临,但是不知道如何自救?自己的福德不足,智慧不够,又要等何时才能改进呢?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四恩指的是「父母恩」、「众生恩」、「国恩」、「师长恩」,这四种恩惠是让我们到现在能安安稳稳活着的原因。懂得报恩的人,便能创造和谐与进步的未来。不懂得报恩的人,便是许自己一个混乱与懵懂无知的人生。

  四缘是「因缘」、「二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简单来说,这四种缘便是让我们流连缠斗于世间麻烦、苦难、爱欲等等而不能自在的原因。不能离开这四种缘,就还要继续汲汲营营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忙忙碌碌于付贷款利息,刷卡追求名牌,直到死亡来临。

  四智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成所做智」、「妙观察智」。凡夫眼耳鼻舌身意种种功能,都是拿来看电视、听音乐、吃美食、闻香味而损耗,同样的功能,佛菩萨拿来运用,便是一切圆满净乐,所做皆成。你看那大企业家,可以赚大钱,成就大事业,他的身体功能也与我们无异,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所以要为这四种智慧不出现在我身上而感到惭愧,要为自己加油了。

  三生是「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凡夫受时间观念限制,把所有事用时间来切的碎碎的,以效率为名来安慰自己,事实上反而是没有效率。成功者不在意时间,眼里看的是成功,把这三生观念合而为一,便是一心一意的要达成目标。如果心中受了时间的限制,便要连带的被错误的效率观念给骗了,那么本来可以顺利达成的目标,反而零零碎碎,一点一点的进行,凭空跑出各种问题来障碍了。

  「默观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趣,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

  仔细看这个世界,所有的生命不外乎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四生”,或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有”,或是我们人具备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项功能以及运用起来得到的六种效果,互相运用之间,都脱离不了色受想行识的作用范围(想要真的了解这些名词意义,请自行参考佛教「大乘广五蕴论」一书),最后还是要落入死生轮回,都有机会成为畜生、恶鬼、落入地狱。比较好的,轮回生为天人或成为阿修罗(这六种加起来叫做「六道轮回」)。如果不知道这凡圣二谛的意义,不知道如何会沦为凡(六道皆属于凡)、如何可成为圣(离虚妄、入真实,于六道轮回得自在谓之圣)。没有时时刻刻具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行为。那么,所学所见的就不能算是真功夫,就不能避免做傻事、错误判断、浪费光阴、白做工、迷迷糊糊等等行为。这样怎么知道如何善运用心意识?如何用对功夫?如何得到真正的解脱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蟭(jiāo)眼纳须弥。」

  这里是大约讲一下“见道”的境界。这种“见道”并不是一般感官功能的“见”,也不是凡夫意识能够去思议、想象的。如果修行人能突破眼耳见闻的限制看到事物的本体性,那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好比能从蜗牛角里看到花花大千世界、从一小虫眼里塞进整个须弥山(银河系)是一样的。虽然凡夫看起来像是夸张、吹牛,那是因为凡夫用凡眼、下等智慧硬着去了解才会有此想法。举例来说,以我们微小的智慧,怎能去发现什么是量子物理、什么是奈米科技?这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唯有智能超过我们的人能得知。又换句话来说,人人也都有机会开发自己的智慧,增进自己的各项能力。总而言之,这修行的重点,是不要依靠现有微小有限的感官功能与观念来修,要有超越目前见闻觉知的信心与勇气才行的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修行人能够开发加强现有的感官能力,我们叫做特异功能,这是现代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这一段给了我们喜欢追求特异功能的朋友一个方向,也就是说,不要执着在现有的五官身体上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开发出超越现有的感官能力。

  「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一般人醉生梦死,要对他说明这醉梦往往还反被其耻笑。很少有人能体会这种要脱离生死、不再受苦难牵连的急迫感。佛家讲慈悲,不是指凡夫的爱心。就如经文所说,看到众生浑浑噩噩,不知所生?不知何死?生死流转不停,不知何时才会停息?不如善用智慧,运用各种手段来达成帮助他们。对于已有觉悟的修行人,最快的办法,便是教他一个适合的法门。所以有此洗髓之法来帮助我们早一点成功。

  「须矣《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

  接下来就开始谈如何练功了。

  练完易筋经之后,每到夜深人静时,便两眼微闭含住眼光。关于这眼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本来就会发光,一般眼睛闭起来,大家以为是一片黑暗,但是久习静坐的人便知道,其实会有光彩出现,懂的人不会去关心或执着于这光彩,不懂的人会大惊小怪。古代中医与道家修炼也有以此眼光的色彩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的方法。

  呼吸要细微,不用口,以不发出声音、不对鼻孔产生冲击感为原则。端坐正直,慢慢的吐故纳新。

  “腹中宽空虚”,并不是要我们饿着肚子练,而是比喻我们的心念要放开俗杂烦恼,不要留任何事在心里。

  「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

  这里按照字面意思是说,每个月里把握月亮的盈亏、上下弦这四天,以及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天,这些都是修练的重点时间。然后每天在子、午两个时辰作以静为主的功夫,卯酉两个时辰,做以动为主的练习。

  这段虽然短,不过里面的含意很多,也很容易使人困惑,需要好好说明一下。

  第一句「朔望与两弦」,在天文学里面的解释是:「朔望两弦均以太阳及太阴视黄经为准;凡日月同度为朔,相差半周天为望,相距一直角为弦,月东日西为上弦,日东月西为下弦。」简单来说,“朔”指的是每个月最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望”是其相对180度,也就是一个月里面月亮最圆满的那一天。以月亮绕行地球的圆周来看,每九十度为一分野,如果0度是“朔”,180度是“望”,那么中间的90度与270度便是上弦与下弦,一般统称“两弦”。所以「朔望与两弦」可以说是这圆周的四个极角。由此可知,朔望与两弦主要是在讲月球与地球的互动关系。

  第二句讲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是跟中国传统历法、节气有关的名词。其定义是:

  春分: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称春分秋分为昼夜分。

  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天中午太阳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终极,古代又称这一天为日北至或长日至。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间,这一天昼夜相等,同春分一样,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冬至:这一天中午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长,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古代又称短日至或日南至。

  以上可以得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天来自太阳跟地球的互动关系。为何要注意这些日子呢,「朔望与两弦」第一个与“潮汐”有关,中国古代人早就发现月亮的运行与地球的潮汐有密切关系。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便指出了潮汐和月亮的依赖关系,他说海潮「随月盛衰」。唐宝应和大历年间(762 -779),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也指出﹕「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我们都知道地球有百分之七十的地表是海洋,人体里也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液体的。显然古代的修行人早就发现潮汐的作用不只影响地球,也同时影响了人体。

  再来「两分与两至」,是讲太阳对我们的关系。这四个日子主要代表了昼夜的长短与日照的时间,这个对于农民的农作物耕种有非常大的关系,配合这「两分与两至」与其它节气的日子,可以帮助农民选择最佳的下种、耕作时间,以期获得好的收成。

  古代修行人也早就发现了太阳不只影响了地球的植物生长,也同样影响人体的运作。举一个现代的简单例子,近年来科学家普遍发现日照时间对于人类的情绪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发现在北欧高纬度的国家,由于日照时间少,其人民的罹患忧郁症与骨质疏松症比率明显的高于低纬度日照时间长的国家。

  以上仅举出潮汐与日照时间的例子,事实上还有其它的作用影响可以在未来探讨。古代修行人认为人的身体其实对应着宇宙自然的规律,天地星辰都与我们身体互相影响、互通有无。最简单的例如天气变化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也会使我们身体产生疾病,而天气的变化的绝大原因便来自日月与地球的运行关系。古人认为修行练功夫如果可以配合日月运行、自然的作用,便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深入一点,这两句话里面还深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对于修炼非常重要。简单的说,大家都知道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的光芒来自太阳,而月亮的盈亏来自太阳与地球的角度。如果以太阳为前面,在月亮运转到了地球的背后时,太阳的光芒便被地球遮住而照射不到月球,这个时候居住在地球背后的人们自然就看不到月亮了。这个关系其实便是在比喻修行的意义。古人有句话说:「藉假修真」意思是说刚开始修行时,要先靠这虚幻不稳定的身心,一步一步的锻炼,这个时候的修行境界就像月亮盈亏一样的虚幻不实,会变来变去,是不稳定的。所以修行初期,会进步、会退步,会法喜充满、会沮丧难过,这是很正常平凡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而去执着在进步或退步的境界上,心情跟着起伏,那是假修行而不是真修行,好比我们喜欢看到满月,便要求它一个月每天都是满月,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修行要为今天境界很好而沾沾自喜,便要了解接下来便是堕落的开始,如果想要求自己每天境界都很好,就像求每天是满月一样,都是“不可能的事”。要知道,这些境界并不是修行的目标,那只是像月光一样,是日光的反射而已。

  修行入门之后,渐渐的我们会知道要修“什么”?要怎么用功?这时我们便从月亮的境界上升到太阳的境界,“离假还真”,不再被反射而来的月光给蒙骗。虽然如此,这日光照射的时间还是有长有短,还是有昼夜的分别。比喻为修行,就好像你开悟了,“看见”了真理,但是你并没有跟着超凡入圣,你只是知道该如何用功而已,而且这“知道”也只是片段的,不是时时刻刻的“知道”,而是有长有短、有昼夜之别的。所以要说「两分与两至」,便是要修行人注意到这件事。修行到后面深入之后,阴与阳、光与暗会渐渐的打成一片,便全部都是日光了,也就是古人说的:「醒梦一如,昼夜长明。」

  至于后面又讲到了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很多人知道这四个时辰来自中国道家的修练观念,所谓「子午温养,卯酉沐浴」。关于何为温养?何为沐浴?许多道家的经典都有不同的解释。基本上温养与沐浴都是比喻名词,并不是说温养就是静坐,沐浴就是洗澡。

  「子午守静功」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守静温养」,表示不做任何意念观想、不用任何功夫,静静的好像老母鸡孵鸡蛋一样守住当时的状态。要在子时(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与午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这两个时间作这个功夫。

  「卯酉干沐浴」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自我按摩,要在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与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这两个时间作这个功夫。作法在本经的最后一篇将会说明。

  看起来好像是这样,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修行岂有什么时间可修、什么时间不可修的差别?

  「子午卯酉」古代星象学者称其为「四正」,意思是说子午卯酉处于圆周的东西南北四个对角,在一天十二个时辰来说,等于是地球自转、太阳由东到西的四个分际点,先前说过日月星辰与人体有关系,在一天内这四个对角分际时间点当然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

  所以,一年四季有「两分及两至」要注意,每个月有「朔望」两个日子要注意,每天有「子午卯酉」四个时辰要注意,综合起来说,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傻傻的修行,修行是很高深的一门学问,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遇到不同的状况,要知道其由来,要懂得其对应的方法。如果傻傻的不知变通,以为一种道理、一种功夫可以用到底,那不是聪明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人行住坐卧都有不同的要求,时时刻刻都在针对身心微妙的变化作应变,面对各种现象,也不慌不忙的招架。真正的练功夫,不需要刻意远离社会、远离家庭,只要少睡点、多清醒点,要在心里面偷偷的用功,不要让人看出破绽来。

  「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

  不管用什么功夫,都要把握住「一切惟心造」的基本原则。要知道,所有境界、现象出现在眼前时,都是因为你的心动了,与其相呼应所以才产生的,如果没有心识作用,则所有奇奇怪怪的现象便无从谈起,所以练功时对一切现象都不必认真在意。心念静到一个程度,功夫便自然出现。用功时保持着若醒若不醒,睡眼惺忪的状态,但是必须心里清清楚楚,保持完全不昏沉、不念头乱飘,如此用功就对了。

  「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lì】宜紧避。假借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

  要求自己每夜如此的用功,每日持续不断。道家有句话说:「如要不老,腹内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所以不要贪吃,贪吃有害身体健康。同时心态要谦卑和谐,保护好自己,避开恶劣受污染的环境。这样才能藉由这虚假不牢靠的身体来修炼,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象征着物质的四种型态,在经典里常拿来代表我们的肉体。所以以柔弱谦卑作为行事的原则,不固执、不做勉强的举动,自然可以防止各种暴力摩擦与灾害的进逼。

  「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着。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

  过河要乘渡船,到了对岸,自然要离船上岸,这是很容易了解的道理。以此身体练习也是如此。如果时常执着在身体的境界上面,觉得自己练的很行、很威风,觉得这身体很强壮很有能力,便搞错了真正的目的。身体再怎么练,都一样不能避免生病、死亡甚至灾害,身体再强,也强不过铁锤、子弹,所以不要被练来的功夫迷惑了。

  这宇宙大大小小都是由最微小的物质组成的,慢慢累积成为各种事物。做功夫也要有耐心慢慢的练,循序渐进,时到自然圆满成功,千万急不得,一急便要出现反效果。虽然是慢慢练,但是如果方法得当,能按照进度来,其实也只要三年九载便可以看到成功,就算再慢也不会超过十二年(一纪=十二年)。花个几年可以解脱生死、得到自在。如此盘算来,天下再也没有如此好的如意算盘了。

  「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罣【挂】碍,圆通观自在。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灭三途苦。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修行最难的就是要达到「心空」。佛家说神通乃由定而起,“定”就是不散乱、不昏沉,持心念于一处,这也是世上所有宗教共同的必修科目。在道家来说,练到最高程度,身体可以化为气或光而自在变化,不需要再受困于生死轮回,西藏密宗也有相同的说法。这里说练到“心空”身体便可自在变化、任意游走,彷佛这个世界已不再障碍他的身心。我们虽然难以想象这种境界,不过只要知道自古以来成功者大有人在,而且像这样的描述也不是只有本经才这样说,许多地方也讲过。像白日升天这样的事迹,自古以来历史记载发生过很多次,我们当足以生起信心,就算我们练不到,未能入圣,肯定也是超凡不少。

  修行人智慧禅定成就,任何人事物在其法眼之下都清清楚楚。有了这种能力,便能做任何事。要在众人中躲起来默默的行动,或是成为众人心目中的偶像人物,大张旗鼓的大作善事都可以。是好人、是坏人,一般人的标准对他都不适用,功德成就,都要等盖棺才能论定,这才是真正的「圆通观自在」。

  到达一切自在无碍的境界,并不是就可以轻松地离开了这污浊的世间,接下来「待报四重恩」这个“待”字大有秘密在里面。

  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家恩,四三宝恩。

  这四种恩德看来简单,说来复杂,跟各位透露,要了解这四重恩,详读现代心理学是个不错的开始。

  好不容易有了自在无碍的神通能力,并不表示能脱离了业力的牵绊、轮回的根本,真正要得到解脱,非得要偿尽业报不可。先前得不到自在神通,就算要偿业报,仍然不免造新的业,因此不能脱去轮回的根本。在此之前,做好事,是累积好的报应,让自己的修行路途更顺遂而已,还谈不上报这四重恩。唯有真的得到自在无碍的大神通,才能明白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因果关系,才能一一将过去业报整理清楚,一一的圆满。想完整了解这个“待”字,要好好的研究佛学的「瑜伽师地论」。

  最后祖师再叮咛,如果大家可以依照此经修练得到好处,当知道此经的珍贵与价值,自己练好了,也要好好的找合适的人把经验传承下去,而且要反复叮咛学者不要轻忽了这功夫。

  前面的说明算是总论、导读,阐明了本经的基本观念。接下来要开始讲洗髓的真正道理。如第一篇所讲,修行人于观念上明白了,再来练功夫便事半而功倍,就算做不到如经中所讲的各种现象,不过有了正确的观念,心里面有了基本的信仰也会受益不少,至少平时行住坐卧便有了个准则,如果平日能减少恶质的生活习惯,增加有益的身心活动,就算不练功也必能延年益寿。

  2.无始锺气篇第一

  这个是本篇篇名。代表本篇要说明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一切心物本体性质,先交代清楚这个,我们方不至于本末倒置,弄不清楚目标。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

  凡夫的眼耳见闻能力,如果只是以过去的经验、思维来使用,是很难实际了解到这个本体的,不然就不叫做凡夫了。任何人如果能参悟了解到这个本体,就算是只有一点点消息,也非常的有帮助。

  元气就是我们生命的基本能量。简单分类来说,我们平日依赖呼吸、饮食维持身体功能,把这空气、食物、水转换为能量来提供身体所需,这个能量是属于后天的。许多练气功的朋友,多半是练得了这后天的气,强化了把呼吸、饮食转换为能量的功能。而元气,也可以称作先天之气,是伴随着生命而来的,存在于生前死后。这先天之气与整个宇宙所有生命的能量是一贯的。如果参悟了生命的本体,了解这元气的生成道理,便算是开启了这能量库之门,开始可以去开发运用这生命能量了。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着。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

  能量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生生不息、运转不停的。就算耗尽而导致现有生命的死亡,也只是表现了一个运转循环的低潮外象而已,低潮一过,生命便又成为另一个型态再出现,并没有真的减少消失或增加。既然这生命能量是运转不停的,则必然有其运转的脉络、方向,这个脉络就是“理”。气的活动既然有其道理脉络可循,而这理自然是由这元气能量运动而被我们发觉的,所以才说「理无气莫着」。这气与理两者一致交并运作,无法分开。

  为什么这里要交代这个东西?其实这很重要,我们在下一段里解释。

  「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透石,水火可与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

  前面解释元气就是生命能量的道理,说明这元气关系着我们的生与死,而且是流动不停的,有许多练气静坐的朋友不明白这个道理,想要用方法把气聚在某个部位,或者想引导它往一定的方向行走,或者想要让它停止不动。这种练法刚开始时看似有效果,其实会带来很多问题。有的人一直想感觉到气到了哪里,停在哪里,结果到后来多半是精神幻想而已,所以执着在身体的生理反应上的都不是正确的练法。

  这里再说明这生命的能量其实是不受遮障或限制的,万物依靠这股能量而生存,这能量不但可以穿金透石,而且入火不侵,入水不溺,可以与矛盾的物理现象并存而不相违背。换句话说,理与气的关系也是如此。

  「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

  喜欢读古书、佛经的朋友时常会看到这类看似矛盾或者逻辑不通的文句,觉得古人讲话老是讲一半,不肯明说。中国文言文时常为了求文学意境的高明,而不交代清楚其逻辑观念,这也只有靠我们自己来克服了。

  中国黄帝阴符经有一段类似的话:「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前面说过,生与死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循环起落而已。外象的上升谓之生、下降谓之死。不过一般人不晓得这一点,拼命追求好的外表,不要坏的事情来临,因而产生了许多颠倒混乱的行为。其实中国人时常讲的人生哲学并不难,便是这个能量循环的上升时,便代表了未来下降的来临,能量衰退时,也同时意味着未来生机的展现。要知道无论练习何种功夫,练得再好,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病痛与死亡上身。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一味的为了贪求维持好的现况,而做一堆徒劳无功的事来阻挡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要懂的是了解生命的脉络、原理,顺随这循环的上升下降,掌握这上下的脉动,进而获得生命的真理,才能在这人生的顺流逆流里来去自如,轻松自在。仔细看人生这条河,为何有人可以如履平地,有人却一再翻船。现在看了这本洗髓经,以后有机会时多观察一下那些成功的人生舵手,当可以有所心得。

  再提醒一下,修行这学问不是属于一般世间的学问,所以有许多逻辑观念不适合用我们目前的经验法则或观念来判断。最好的吸收方式是放空我们的固执观念,平时多读书,才能了解古人的逻辑,这样才比较能读的懂古文,比较可以知道其所想要传述的重点。

  「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

  前面解释了理与气的表面关系,这里再详细说明理气互为体用的意义。体与用,勉强可以空气与风之间的关系来比喻(比喻时常是解释形上学最好的方法),没有空气,风则无从生起。相对的,没有了风,我们也难以感受气的存在。所以要想了解“体”是什么?便要从“用”上面来着手。从观察现象,研究其动静,来揣测分析“体”的端倪。这样虽一开始不十分确定,慢慢的便可以找出这体的端倪了。

  「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

  这一段的说明看似又推翻了上一段的论述。既然上一段说要以“用”来求“体”,那么为何这里又说“不是体也不是用”?,甚至再强调体与用都不要了!还说这句是透了天机?类似的说法时常可以在佛经里看到。

  如前所说,凡夫用现有的智慧与凡眼凡耳,是不能窥探出这超凡入圣、得之可以不再被生死轮回所困的真理的。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福德不足,纵使珍宝就在眼前,我们也好比是没见过世面的穷人一般,恐怕也只能把它当作无用的漂亮石头而随意丢弃一旁了。虽然这样讲,我们总是要慢慢的从基本开始学起,然后随着智慧的增长,将来便能识得珍宝了。

  现在这位写出本经的祖师透露了真相,我们用现代的白话可以这样说:「前面说了理与气、体与用,要你以用来求体,以气来得理。但是那只是入门的途径而已。真正的秘密在这里告诉你,其实真理既不是体也不是用,体跟用是凡夫的妄心分别而已,真理是不能以此分别心作用而求出来的,那样做好比以管窥天,是不能了解其真正的道理的。事实上,真理既不是体,也不是用,真理是体用两者不能加上去分别的,所以自然也不是理与气可以代表了。现在用一句话透露了这天大的秘密,不过也只是透露而已,不要把这段话当作是天机本身。」

  「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再继续说:「想要参透这道理,好比百尺长的竿头,好不容易到了竿头顶上,要想更进一步那是难上加难。同样的道理,说要回归原始而更无始,更是连想象都有困难的事。但是唯有悟透这个道理,才能有资格开始来说洗髓的功夫。」

  换句话说,只有打坐按摩、子午温养、卯酉沐浴,还不算真正洗髓经的功夫,要懂得这个以用求体,回归原始之始,参透这体用皆不立的道理再来练,才是真正的洗髓经功夫。

  3.四大假合篇第二

  前面一篇讲完了本经的心法,接下来要阐述一些观念,来帮助修行人了解这能量生成与运行的道理。

  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这观念来自古印度文明,其认为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可以粗分为这四种类,这“地水火风”代表的是其性质,而非自然界的物质。

  古印度哲学把世界上所有物质都看做是四大成分的交互组合。现在大家都学过现代科学,都知道物质主要透过化学或物理的作用而成形,其组成元素则是来自不同的原子分子组合。但是几千年前的文明没有学过现代科学,却也知道这个道理,以此道理进而延伸思考得知,既然所有物质都是来自不同的元素组合,其中自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所有东西都会发生变化,终至毁灭,所以称之为“假合”。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

  上一篇讲过元气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有别于来自食物、空气转化的后天能量,现在这里简单的提一下这元气如何形成肉身或这个物质世界。

  我们这生命能量一开始成形时,这能量的型态像烟雾一样飘飘渺渺尚未定型,而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烟雾状的能量慢慢的交互化合为不同的质量,进而沉淀稳定下来,慢慢出现液态、固态、不同的温度等等型态,然后分离成不同质地的物质,再互相组合。以肉身来说,由细胞开始化做坚硬的骨骼肌肉(土),以及血液水分(火),还有体温热量(火)等等组织。

  昆仑指的是人体的头部与脊椎,所以「水发昆仑巅」表示人体的各种津液(血液、荷尔蒙等等)皆来自头部与脊椎,「四达坑阱注」指的是水往低处流的道理,说明这营养液透过身体的经脉、穴道以及其它管道传导到达身体所有部位。

  「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

  这里的静坐并不是我们用功夫的“静坐”,而是生命的基本型态。这一段讲的是这四大能量的相互关系。这能量一开始是静止的,静定而生动,第一步骤的变化是开始发热、温暖,这暖性由液体传导到各地。所以这热是带着湿性的,热能与水分相合相蒸,产生了如雨雾般的物理现象,水分因热而蒸成雨露,而弘扬散播四处发生化学现象,这就是各式各样的生命或功能的生成道理,所以后面要补充一句「利益满人世」。

  「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

  而水性的能量静置久了之后,部分物质便逐渐沉淀凝结,形成了坚硬的物质,这坚硬的性质称为土。热能是在这生命能量里面属于比较温暖质轻的部分。所以这人体的生成与运作概念,是与天地宇宙的道理是相通的,除了人之外,又有哪一种生命有如此奥妙的构造呢?

  「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

  前面说了人体生成的奥妙过程与珍贵之后,这里反而要用相同的道理来解释其背后的虚幻与不实。

  既然人体是由一股能量,分别为水火土性质(印度观念认为地水火风,中国观念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而形成的,回过来讲,总归是这股先天之气(能量)的变化作用在搞怪而已。这先天一气由无到有形成了肉身,这变化既不是我们所能掌控,我们也无能加以压抑或做任何改变,所以其实我们不是这身体的真正主人,这个身体要死要活,要病痛要亢奋,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虽然我们不断研究生病吃药、开刀或运动等等,付出各种延续、帮助生命的努力,但是最后时间一到,身体照样还是要死亡,要腐烂化为尘土,还是要还给自然,滋养大地的。

  「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

  接着上面的道理继续延伸,聪明人举一反三便要了解,生生死死只是这能量的幻化转变过程而已,真正的生命,真的有跟着这能量的变化而变化吗?身体虽然死亡了,我们的灵知有跟着死亡吗?死亡后重新再生一次,那新的身体里面会是另一个我吗?真正的生命,实际上并未跟着这能量幻化而生来死去,真正的生命是永恒不死的。也可以说,是未曾跟着这能量的变化而生死过的。既然我们知道这身体只是能量的暂时变化,这个变化只是外相的转变,并不代表真正的生命的变化。那么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这身体?中国道家与印度佛教自古以来都有各种锻炼身体延续生命的传说,但是没有人能证明是否成功。如果真的延长了身体的寿命,这个技巧并不能让他们脱离这个定律的,这种种努力终究是白忙一场、徒劳而无功的。

  「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真正应该要有的观念,是要锻炼身心超脱凡人境界。为了怕用功时间不够,所以想办法延长此身体的寿命,假借这虚假的肉身来相合于“真”。要以智慧来参透这道理,这个“真”的关键就是方才说明的这不生不死的“生命”,掌握这关键,方能真的摆脱跟着天地万物一起消长毁坏的命运

  现在我们有这个假而不长久的身体,就借用这身体当作工具来求取我们的目标吧。何况!如果没有这个假,也不足以衬托出“真”。但是如果你想有个假要抛弃,而要获得真,这是错误的观念。真假虽然有别,可这是属于我们凡夫的分别,有这样的分别心是不可能探究到真实的生命的。打个比方说,大家都知道钱可以买东西,可是钱这个东西是后来才被创造出来的,是一开始没有的,目的是要方便流通货物,可是一般凡夫已经搞不清楚了,反而争相追逐钱财,拼命囤积钱财。事实上它只是个工具而已,是拿来流通货物求取方便的工具。然而不明白的人,被这表象概念弄得七荤八素,反而忘记了其原来的用意与道理。现在回过来说这借假修真的道理,其实真假很难说有个分际的,对初学者来说有个真假之分,但是对上了路的修行人来说,这个真假分别的观念要抛掉,要放弃。如同先前讲的「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的道理一样。我们在还没弄清楚前,应该要用这道理来看待真假,彻底了解如果有真,必先有假,这种对立两面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的目标,唯有去除掉真假两边的分别观念,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了解祖师们所说的道理。同样的,回来说这四大物质现象,其实也不过是能量的各种型态,不断的演变流动,并不会永远固定在那里,所以说这四大是假合的。既然是假合,我们去执着在身体是冷是热?会动会静?去拼命的找一个身体感觉,找一个“气”在身体里作用,这不是很呆吗?如果真正以逻辑详细的来探究,就会知道其实都是幻象,都是人心的强加分类而已,哪里能真的把它分别出个什么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