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髓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佛经原文 | 作者:网络 [投稿]

  4.凡圣同归篇第三

  第三篇先说明凡与圣的分别,再回过头来解释凡与圣的同出一源,都在鼓励学人精进向上。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生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挥,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

  首先讲到何谓凡夫?

  前面讲的四大假合观念,并不是太多人能了解懂或接受的。一般人庸庸碌碌的过这一生,每每以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一样的前提来盘算着所有事情,努力的为了美衣美食欲望享受而工作赚钱,努力得来这些衣食外表也无非是因为旁人的眼光而感到有价值,如无旁人的指指点点则意义全无。这样的忙碌过了一生,被这虚假的名与利拖牵着人生的脚步。愚昧的多数人甚至因此误会,等到有一天大限来临,这人生就会像烧完的油灯一样熄灭了,也不知道自己会被埋到哪里。于是更加恐怖惊吓,更不知所以而活而死,整个生活如果没有这么多虚假的东西围绕会更加迷失,于是变本加厉的抓紧现在能够掌握的一切,抓紧配偶子女事业,担心害怕其从掌握中消失,如此一生中枉费了千辛万苦,到头来又得到什么?像这样的幻梦,到何时才会休止?这就是凡夫的人生。

  「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而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

  现在说明圣人的人生有何不同。

  圣人并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所以他不需要努力的赚钱买美衣、住华屋,只要简单的衣服与饮食就很快乐了,所以他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让自己轻松自在的研究体认形而上的道理,进而可以参透天地与我万物同出一源的真理。

  「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

  以圣人的观点来看这世界,虽然物种大小有别,有各种差异,但是这能出入往返运用身体的能力并无大小差异,那种灵活反应生存力在各物种身上是没有差别的,无论是蚊子苍蝇或是狮子大象都具备能灵活运用其身体而维持生命的能力。

  为了让学人更了解这个能力,再接着比喻。唯有比喻才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超越文字语言的道理。

  天地有日月,人有两只眼睛,这个大家都知道。日月因为天体运转而有有朔旺(望)晦暗等现象,这现象造就了明暗的作用。暗时点灯或看群星,于是暗中也有光明。但就算星光不现,灯灭失去光明,暗中不见物的时候,我们能看见的能力并未跟着消失,我们能见的功能并不是依据光明而产生的。这能力、功能这里把它叫做“见性”,虽然光明消失,纵使眼睛这个器官会因为衰老或疾病而失去作用,换个眼睛便又可以恢复视力,所以这个能看到的本能也跟眼睛这器官无关,是永不会消失的。

  「纵或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

  再进一步说明,纵使是连换眼睛都无法恢复视力的盲人,也可以用手摸到东西,可以用感觉觉知物品东西,这个觉知本能与刚才那个“见性”也是一样的,所以说“通身俱是眼”。我们摸到东西能有感觉,这是心灵的作用藉由身体器官而表现出来。同样的道理,纵使这个身体坏灭了,这个心灵的作用也不会消失,只是因为身体坏灭,感官失去功能而产生障碍而已。这个心灵的作用套用到任何物种任何身躯,都可以以其身体的特性而发挥功用,因为物种感官不同而有不同的觉知结果,所以这觉知本能都是一样的,也因此要说「能看到不是眼睛(眼睛只是个器官),能听到不是耳朵(同样道理)」,这是理所当然的逻辑,并不是玄奇的空话。

  「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

  于是回归到圣人的人生,因为不必枉费力气在追求虚假的物质欲望上,便能省下许多能量,让自己心灵清净,向内心探索,参透刚才讲的道理,知道自己这生命的出处,归向原来处。

  「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原本,凡圣同归一。」

  无论是凡夫或是圣人,眼睛都是长横的,鼻子都是长直的,身体也都是相同的构造。但是虽然构造相同,能力相同,本能相同,可是最终的后果可是大大不同。凡人因为追逐名利等外在事物而耗尽身心。假如能放弃繁华虚幻的欲望,收摄这向外奔驰的心,随时挂念死亡即将来临,以提醒自己时间有限,努力锻炼身体,让身体成为助力而非阻力,帮助精进用心,重新洗涤污浊,改造自己回归原本,如此则凡圣同归合一了。

  5.物我一致篇第四

  这一篇比较短,主要说明我与万物同出一源、无二无别的深奥道理,因为文字简短,所以我补充了一些解释。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神相,辅助成生意。」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首先要学人以此观点来看世界,不要以外型来评断了解其内涵。举个简单的大家都能了解的科学例子来说,这世界万物大家都知道是以原子所组成,不同的原子排列组成可以形成各种物质,但是原子这东西却是不变的。这道理其实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修道人发现了。以此推想,不同的原子排列组成不同物质,那不是幻化是什么?这种现象你说神不神?是不是要感叹这游戏规则的奥妙?而且万物的组成还有互相扶助生化的作用,等于是变化到难以想象的多样性却又互有功能性,这种妙化的神奇,无怪西方的基督信仰要把它说是上帝的安排了,因为人类是无法理解的。

  「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气血,缺一即不备。」

  现在这解说从远方又拉近回我们身上。

  人与物,一是我,一是我所用,只有人没有物或是只有物没有人都无法生存。而药饵与气血是修道人常用的名词,缺一不可。药饵是帮助一个病体恢复健康的外物,气血是人体赖以运作的成分。为何这里又扯到这个?后面再一起解释。

  「飞潜与动植,万物为人使。造化恩何鸿,妄杀即暴戾。」

  这里说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动物与植物,都为人类所用。这其中的变化生成道理是多么的复杂?天地、世间、万物对人类的恩惠又是无比的大,但是这恩惠却是建立在人类的杀与伐上,人类以万物为用,用法就是杀与伐,就是以暴力取用,暴力杀伐的行为必然招受后果报应,但是这又是这世间生态的必然,这种无奈必须要了解,不然是没有机会修行成功的。同样的道理可以在佛经里看到。

  「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麋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这世间生物各自有其生命周期,有的早上出生晚上就死去,有的却可以一活百年。而我们呢?大部分都执着追求这外在的衣与食,少有回顾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与能力上,每天都在打着“自己绝不会死”的主意,规划各种以“我会永远活下去”为前提的计划。如果好好看清这世间万物生成道理,回来看看自己生命,比较一下与其它生命的不同,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跟一只蚂蚁、蜜蜂、长颈鹿、骆驼的生存方式、方向、举动都是同样一个道理的,都是为了生存、欲望而活着。既然如此,那我们该怎样才是?

  这本经从一开始到这里,对一个有兴趣修行的学人讲出一些修行的重点观念与思想。一开始先说一些鼓励的话,说人身如何难得、时光易逝要好好把握,为何要立定修行的志向,平时如何利用时间,该怎么用功等等(总义),也鼓励大家这功夫知难行易,只要努力一定有成。然后说明这宇宙的开始,在量子、质子、中子、原子出现之前就有的生成道理(无始锺气),再讲到这气化生成地水火风四种性质能量(四大假合篇),然后再回到学人面前讲到凡人与圣人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但回归来说又只是一念之差而已(凡圣同归)。然后到这篇(物我一致)讲世间万物与我(人)的关系。

  总归来说,都是苦口婆心希望我们能认清事实,看透这世间的真相,了解何为幻化、虚假、无常,但是又同出一源的根本道理。了解这根本的道理之后,才接下来深究万物各自不同之处。因为世间万物并不自立,而是互相生成互相影响,就算这生成影响的表面是以暴力不和谐的画面呈现,背后还是互相牵连,因果混杂,缺一不可的。唯有了解这些,才能有正确的修行观念,便不会走错路,浪费时间,或是稍有小成洋洋得意,或是半途而废等等。如此清楚了之后,接下来便可以说平时如何作功夫了。不然这观念不通的话,光是教如何用功,也是事倍功半,或者浪费时间生命而已。

  6.行住坐卧篇第五

  用功,并不是每天找个时间来手脚比画比画,也不是拼命要求自己花时间作功课才较用功。真修行人便是随时随地的用功,行住坐卧都在练习。这其实不难做到,只要观念正确,道理了解了,随时随地挂在心里,就是随时随地在用功了。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慢,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

  首先先讲如何走路(行)。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

  人是非常仰赖眼睛与耳朵的生物,要让一个正常人去假装盲人,听起来似乎是狂想,但是实际作起来就会知道其中的功效。盲人看不到路,行走时倚靠一根盲杖导引已经很有困难,这里不但要我们学盲,还要把盲杖拿掉,如此走来,非得全神贯注不可。平时行走,除了要有那种盲人手中没有导盲仗可以导引的感觉之外,还要心里时时观照存想着“性分”,何谓“性分”? “性分”就是诸法差别的自性,也就是每件事、物的分别以及其深层运作原理。这「内观照性分」是一种禅修功夫。这里为您摘录圆觉经里一段讲如何修此禅那功夫的经文帮助各位了解: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圆觉经)

  这个数不是要去数数目,而是要用数数目的那个心念作用来辨别心中念头,每一个念头如何来?如何驻留?如何消失?都要清楚。渐渐的这脑袋训练出来的力量就能遍知整个世界,所有事物道理都有如眼前看到一样的清楚,但是要记得“一切境界,终不可取”的道理。

  再接下来,平常走路时要用心思维,不是把脑袋放空傻傻的走。每一步要慢而低,踏稳了再走下一步,不要走快,走快会有什么错呢?就是会影响你心中作的功夫。

  总而言之,这个走路的法门非常深奥。这感觉我也是体会了很久才渐渐了解。建议大家去找个宽阔无障碍的空间多多体会揣摩,一开始试着半闭眼睛感受一下,走起来虽有方向但是却要像个盲人一样的茫然,这点做到了之后身体便会感到非常的放松,走起路来好像有人在背后推一样完全不用力气。如此慢慢走,一步一步踏稳的走,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等到有心得后便不用闭眼了。如此边走心里边看着自己的念头来去,这念头有时会因为眼睛耳朵或身体接收的外界讯号而生,有时会因为回忆而生,也会因为其它更奇妙的原因而生。把这念头一个一个看清楚直到它消失,不要阻止它也不要助长它,在这念头带到的事物中一一的深自思索其道理与差别。这样的练习一阵子之后,偶尔会进入一种念头暂停的境界,不过我们要的不是这个,所以这时便要换个方式去练习,这个阶段的方法因人而异,无法在此叙述。总之,熟练之后便可以随时应用这方法于平常走路时。

  「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见在皆究竟。」

  接下来讲站的功夫(住),这是练习让心念停止的功法,这功夫可以与方才说明的行功一起练习,也可以单独练。

  人的心念随时生出,很难刻意停止,而且刻意去停它的那个刻意也是一个念,所以不能说是停止。这里讲了一个很有用的方法让学人体会,「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现代人可以用骑机车或开车时踩煞车停止这感觉来比拟。实际试试看就会发现,当我们在快速进行中忽然停止时,心念也会跟着一起停止,走着走着,忽然停住,耳朵与眼睛随着延长这“住”而静止不用,知道什么叫做“住”,然后再想办法延长这个“住”。要注意,心念停止但不是茫然无知,也不是把身体功能关掉了,所有事物必须还是如同明镜止水般清清楚楚,身体功能想起用就启用,要走要看要听皆如意自在,但心里念头完全不动。注意练习时不要有外务干扰,脊椎必须端正,才不会因为身体气血停滞阻碍练习。

  建议大家先在“行”上多下功夫,有心得后再于走路练习时加上这“住”的练习。

  「坐如丘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

  接下来讲到坐,坐要端正如同一座山一样的稳重,不要刻意挺胸挺腰,也不要萎靡驼背,否则坐不久便腰酸背痛了。坐时口常闭着不开,舌头稍往后卷,只用鼻孔呼吸,心里要留意把每一次吸气都吸进身体底部然后遍满全身,久而久之身体能量便能充足遍布骨髓,慢慢的身体就会健康昂然。等到要起来时,心念要先定住不动才能出神应物办事。

  「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巨。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足,仰面亦不拘。梦觉浑无异,九载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卧的姿势要像畚箕一样的曲身侧躺,也可以说像虾子一样的缩着向左或向右侧躺都可以。两脚缩着,两手一捧小腹一搓睾丸,手与脚都可以随时交换或伸缩。

  搓睾丸本就是道家养生按摩法的一种,可以刺激性腺活跃。最近还听说有某妇人持续帮已成为植物人的丈夫按摩阴部睾丸,因而让丈夫苏醒的新闻。作这个或许会让有淫欲的人助长淫念,这便要控制一下,控制淫欲不生则能助长精力,让身体保持年轻。这也是道家的采药功夫之一。修行人睡中也需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身体睡了心不睡。醒了便伸展手脚动一动再起床。

  睡功最难练的便是醒梦一如,首先要作到梦中不迷,然后在醒时也觉得一切好像都在梦幻中一般。以上这行住坐卧的功夫好好练,九年下来便能有很好的成就,就可以真的体会到「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的真谛。

  7.洗髓还原篇第六

  此篇是最后一段,对整个修行的过程作一交代,并以修行一定有成就来鼓励学人努力精进。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还惧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

  与本经同出一源的易筋经的功夫可以让练者身体内外强壮,有如金刚一般坚固,所以外在气候不能侵害,饮食也会迅速消化,不会累积毒素于体内。虽然如此,却还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情绪影响。中国医学的始祖“黄帝内经”内有说明人会生病的几大原因,一者饮食,二者气候,三者七情六欲。所以虽然练就一身金刚不坏,如果克服不了自己的脾气个性,心神还是外散追逐,那么还是血肉凡人一个。

  「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

  所以,必须按照本经所说各个心法要求自己,并且饮食减量,多以非饮食得来的能量来调整身心。平时多自我按摩,按摩眼睛周围与鼻子,搓面揉耳朵,按摩次数不拘。只要闭眼时就心中观鼻收摄集中心神,闭口自然呼吸,慢慢把呼吸调到细、慢、长的程度,慢慢让身体安静下来,心也就能自然定住不动。

  「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煦。开眼即小便,切勿贪酣睡。厚褥跏趺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

  每天早起,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吐故纳新,心里观想浊气随着吐气而呼出身外,清新能量随着吸气而引入体内,如此稍做数下后便可开眼下床,下床第一件是就是快去排出膀胱积尿,然后赶快回来做功课。做什么功课呢?接下来几句原文很好懂,但我还是画蛇添足解释一下:

  双盘坐好,屁股下垫着垫子,把腰带解开,左脚在内右脚在外。呼吸调整和缓细长,舌抵上颚,身体左右扭转前后活动几下,然后肩膀前后上下转圈摇动。两手轮流推揉小腹,将小腹往两旁掰再往中间推挤,往内按再往上举。然后两手各握住拇指将拳按在两膝盖上,调整呼吸到轻、慢、长,吐气与吸气的接续要绵绵不绝,做腹式呼吸,让吸气轻轻降下达到会阴。呼吸几次之后累积有口水就分几次徐徐吞下,随着吞咽动作将口水观想送到小腹。再来把牙关张开再闭合,让上下牙齿敲击有声。然后两手捂住耳朵,手指朝后抱住后脑袋,食指压在中指上再往下拨击后脑。然后两手相迭敷着肚脐静坐一阵子。之后再放腿,伸直手扳脚指伸展几下。出入六六息—吸六成吐六成。

  「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

  按照前面所讲按摩方法按摩完之后,等一阵子,便将膝盖弯起来,再往前蹬出。然后轻轻慢慢的站起来开始练走路(见上一篇),速度要慢要固定,每一步都踩稳了才行下一步。

  「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并洽髓,脱壳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保。」

  如此以本经所述功夫持续练习三年九载,如果真的把心头妄念好奇平息,并且洗清思虑烦恼,便可以真的脱胎换骨,羽化升天,但这还不是完全的成功,后面还有究竟的境界在。再来请要牢记这口诀: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常保此四少,健康长寿还是有你一份。

结尾

  整本洗髓经可以说非常遵照正统佛门的思想,有次第的交代了修行人应该有的观念与修行的方法。

  一开始劝读者发心,勉劝我们人身难得,须知众生轮回无知之苦,努力修行。

  再来,告诉我们要了解并配合天地日月的运行道理来修行,勉劝我们不要急躁,需怀报恩的心思好好用功,不可只顾着自己。

  开始说明宇宙万物生成的第一因,以及物质相互生成转换的道理。对于一心想脱离凡人身心的我们,必须知道这些,不然就不知往哪里用功。

  再来又以凡人圣人的不同再次勉劝我们不要放弃做功夫。

  接着说明物我一致的观念,希望修行者可以破除对外在事物的分别心,最重要是不要局限自己。

  然后教导我们如何随时随地于行、住、坐、卧中练功夫。

  最后,再以平凡的早起按摩,吐纳用功做完结。

  万丈高楼平地起,真正的功夫绝对不是古怪难行的唬人玩意,也因为本经有如此结构,才让我更相信其乃佛门禅宗正统思想而不是坊间伪诀。真正禅宗的心法平淡的很,最初一步功夫也就是最后一步功夫,绝不是当下宗教团体讲的那样神奇刺激。真正的修行,便是要将那第一念清静延续到最后,佛在经中曾说:「初发心者,即成正等正觉」。修行要懂得法理,能耐的住空,忍的住无聊,功夫便能透入骨髓不退转。如果按耐不住好奇,那么六道轮回、善恶是非便永远与您有缘,不要说羽化登仙,连长生久视都很困难了。千百年来,为何修行人多似牛毛,成道者却如凤毛麟角般的少,便是此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