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禅观

心经 | 作者:济群法师 [投稿]

二、生命的迷与悟

  学习经典,首先要了解经题,因为它往往对经文有着画龙点睛式的归纳。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述地藏菩萨因地修行所发的宏愿,《佛说阿弥陀经》是介绍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净土。我们现在所学的《心经》,完整名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从印度翻译到中国,有意译和音译之分。意译是根据内容翻译,音译则是根据梵语发音翻译。后者主要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汉字中找不到对应概念等。般若波罗蜜多为梵语音译,如果勉强把它翻译过来,般若为智慧,波罗蜜为到彼岸,就是以大智慧到彼岸。

  智慧是佛法修行的核心内容,依智慧才能成就解脱。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每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这是佛陀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从西方宗教来说,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世人,而人类必须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祈祷才能获救。但佛陀告诉我们,世上并没有什么救世主,佛陀同样不是。佛陀意为觉者,当他通过修行彻底觉悟后,发现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潜质,只是被无明遮蔽,隐没不现,所以要通过修行把它开发出来。

  佛陀所说的法,为我们指出了从迷惑走向觉醒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就是觉醒的教育,而佛陀则是引导我们开启智慧的老师。一旦开启智慧,就能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正如本经经题所说——以大智慧到彼岸。

  如何开启智慧?佛教有八万四千法,每个法门都是一条修行道路。其中,《心经》和禅宗为我们指出了最直接的道路。我们知道,六祖惠能是听《金刚经》悟道的,所以般若经典也是禅宗的依据典籍。

  《六祖坛经》第二品为“般若品”,就是对《金刚经》的解释。开头有句话非常重要——“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世人本来就有般若智慧,只是因为把它迷失了,才不能觉悟。

  生命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比如佛和众生,在生命品质上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去探求这个差别最初的分歧点,其实就是——迷和悟。那么,迷和悟又有多远?可能是天地悬隔,也可能是一念之间。《坛经》的总结是:“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前一念在迷的状态,你是众生;后一念破迷开悟,当下就是佛。可见,佛和众生的差距并不遥远。因为每个人都有觉性,都有成佛潜质,区别只是在于悟了没有,看到实相没有。

  由迷和悟,又会发展出两条不同的生命道路。以迷为基础,发展出贪嗔痴,发展出六道轮回;以悟为基础,发展出觉正净,发展出佛菩萨的品质。那么,迷是什么,悟又是什么?

  在佛教中,迷的另一个表述就是无明。就像这个讲堂,在没有光明的情况下,将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在我们的生命中,明就是智慧光明。这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我们内心本具的无漏智慧,是成佛的根本。当这盏心灯没点亮时,生命将在暗夜之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真相,看不清命运遵循什么规律,甚至看不清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我称之为生命永恒的困惑。

  每个生命都有永恒的困惑,所以世间才会有哲学,有宗教,来追问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知道哲学叫“爱智慧”,那么,智慧和知识有什么不同?知识能使我们了解事物的现象,而智慧可以引导我们超越现象,直达本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世界,就意味着,我们会对自己产生错误认识,对世界产生错误认识,从而制造烦恼。同时,我们又会带着这些烦恼看待自我和世界,进一步强化错误认识,制造更多烦恼。

  所以,佛陀用“惑业苦”三个字,概括了凡夫的生命。惑就是迷惑,因为迷惑,引发贪嗔痴种种烦恼,造作杀盗淫妄种种不善业。因为这些不善业,又会招感轮回的痛苦。在解除迷惑前,生命将在“惑业苦”的延续中,不断地造业感果,一生又一生,没有止境。更可怕的是,这种轮回已经形成强大的惯性,裹挟着我们,让人身不由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