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十一讲
请看下面。“受乐同于漏尽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当中的天人,都能受到种种的快乐,它这个快乐的内涵、纯净度就像一个烦恼断尽的比丘。“漏尽比丘”就是指阿罗汉,断尽见惑、思惑,没有“我”和“我所”的概念,能够获得九次第定,享受那个禅乐。如果这一愿不能实施的话,就不取正觉。
那么我们一切众生都在追求快乐,这是一切有生命的人他自然的一种心理需求,就是趋乐避苦——趋向快乐,避免那种痛苦。不仅人道的众生,就是蜎飞蠕动的低级动物,它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我们这个世间的快乐,它是无常的,它是会变化的,它会乐极生悲的,它很多快乐都要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就好像昨晚上我们听刘博士讲,财富这个事:当你富裕了,对方就会穷一点。它是消、长的关系,因为财富是有一定量的。这个世间众生没有做到无尽藏的水平,所以它一定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所以这里面就有机心,就有手段:“我怎么保持我这一块?我保持我这一块,就得损害别人的一块。”就好像两个国家在打仗,如果有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又懂得军事,又懂得预测,这个国君能用他固然好,如果他觉得用不上,他就会把这个人杀掉。为什么?怕被敌对国所用。所以看到我们这个世间的快乐,它不是真正的快乐,它的快乐里面是蕴藏着苦难的、痛苦的。
那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它是永恒的快乐,它是超越了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乐,也是纯粹的乐,它就不会变异。所以这个不会变异的快乐就有一种比喻,就好像一切烦恼都断尽的阿罗汉的快乐,它就是纯粹快乐的一种觉受,它不会变异,它不会退转,它也不会造新的业。实际上这种快乐,就是法藏菩萨为了成为阿弥陀佛证到的涅槃四德——那种常、乐、我、净的涅槃的乐。这个涅槃的乐就用“极乐”来表达。什么叫极?超越了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乐就叫极乐,这种极乐是不会变化的,不会无常的。所以我们就能够透过这一愿:一切众生趋乐避苦,趋向快乐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就在极乐世界。
离开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世间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它的快乐是一种表面的——很快就会消失的那么一个水泡。它的本质是以苦难作为背景的,因为它是无常的——无常本身就是苦的,你就是富为天子,你的寿命也是短暂的。那么这一点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外部的环境以及阿弥陀佛愿力加持,都能让这些带业往生的天人得到漏尽比丘的快乐。比如风吹过来,我们感觉到这个德风——八种清风,吹拂到身体马上就有像阿罗汉那样的快乐觉受;听到那种音声,尝到七宝树的果实,蒙阿弥陀佛光明的注照,都有这种纯粹的快乐。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者——这些菩萨,他的面相非常的欢喜。
他不会像我们紧锁着眉头。我们有时候也想笑,都叫“苦恼人的笑”,看到这个笑都难受——装出来的。很多高级宾馆的服务员为了职业上的要求,她每天挂着那个职业性的微笑,一变都不变。等回到家里她就发脾气,为什么?装的太久了——受不了,所以她的丈夫、她的家人就成了她的出气筒。因为这是装出来的、表演出来的,她内心的觉受反而是苦的,她的微笑不是出自真心的。所以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和往生者见到心生欢喜,他本身就很欢喜——他很纯粹的快乐;他这种纯粹的快乐感染到对方,对方也是纯粹的快乐。那你想想,这就很好了。不像我们这里,大家都有烦恼,都有痛苦,都有怨气,他就要发泄。你发泄来,我发泄去,人和人之间真的是:他人就是地狱了。所以为什么现在人和人之间他很难交流,普遍的都不信任。特别在生意场上、政场上,他都要设防:“我要不受伤害——我要设防。”你也设防,我也设防,但是大家又好像为了共同的利益要去合作,于是每个人都带着人格面具在那里做戏。做久了,你说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点真诚在里面。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每一愿要反省,法藏菩萨发的每一愿都像一面镜子。法藏菩萨每一愿,他要把它推到一个至善的境界,给一切众生至美、至乐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我们一切众生在他方残缺的世界这种苦难的、残缺的人生,在那里得到一种补偿、一种理想化的提升。于是我们在那种酸甜苦辣、苦不堪言而且吐不出来的时候,忽然听到这一愿,我们还不发愿去吗?这个世间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原来还有西方极乐世界——却是永恒的、纯粹的像大阿罗汉那样的快乐。我们这个世间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好,这是第三十九愿。
第四十愿——“随意见诸佛国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中的菩萨,想见到十方无量无边庄严清净的佛国,应他的念头马上如愿,在七宝树上都能够映照出来,让他了了见到。这种见十方严净景物的状态,就好像这个菩萨手上拿着一面明亮的镜子,透过这个镜子看见自己的面相一样的清楚明白。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就“不取正觉”——就不成佛。好,前面有一愿是谈在七宝树上见他方佛国无有障碍,那主要是针对净土的庄严来说。这一愿虽然也是见他方世界的景物,但是这里的主体是放在了往生的正报上——就是菩萨上。这一愿法藏菩萨所要加持的是什么?让往生到净土的菩萨能够有一个殊胜修道的增上缘。
首先,极乐世界的菩萨,有的是大菩萨,有的是小菩萨。那么这些小菩萨靠他自己的证位来说——比如说他是十信位的没有破无明的菩萨,他是见不到他方世界报土境界的。这里讲“十方无量严净佛土”是指他方世界的实报庄严土的净土。按他自己的修行水平,他见不到;见不到呢,那么法藏菩萨就加持他。虽然他不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但是加持他:就像登地菩萨一样,也能见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的报土。实际上见到报土也就等于见到了佛的报身。那见十方无量佛国的报佛、报土,在七宝树上都能照见。见到报土呢,这位菩萨他就了解了诸佛如来在法性的这个层面如何庄严净土、如何示现八相成道的全过程。也就令这个往生的菩萨能够在更高的层面——在诸佛庄严净土、饶益众生的果地层面,来调整他的发愿,来调整他未来庄严净土、饶益众生的这种菩萨行。这样就使这个极乐世界的菩萨,在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萨道、圆成佛果的这个进程当中,大大地缩短了距离。实际上这也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疾速成佛的一愿的表达。
好,请看第四十一“闻名诸根具足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也是指无量无边的微尘数的国土——有诸菩萨众,“诸菩萨众”包括初发心菩萨、十信位菩萨以及三贤十圣、等觉菩萨。这“诸菩萨”就是四十一个阶梯的菩萨。这些菩萨闻信我阿弥陀佛的名字,从闻到名字开始直到他修行菩萨道的全过程——到达成佛这样的一个地位,都能令这些菩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圆满具足。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就不成佛。
好,那么我们从菩萨自因自果的情况来看,初发心的菩萨乃至信位的菩萨,他都可能六根有残缺。但六根有残缺这对一个菩萨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是极大的障碍。如果六根不具足,甚至都不能出家受戒。那么六根不具足,他这里就是有恶因、业障。《地藏经》也都说,你看到聋盲喑哑的这些人都要跟他讲,他因地或者诽谤三宝,或者杀害众生,或者邪淫,或者什么……他都有因,才能导致或者今天成了瞎子,成了哑巴,或者甚至精神上有病。那种精神上有障碍的就更麻烦,那都成了废人。这些都是有他因缘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诸菩萨众”他自己修行是障碍,利益众生就更没有办法谈。你要讲经说法,自己六根都不具,你怎么让他人生起信心呢?诸佛到了断尽一切烦恼的时候,还要修相好庄严:你就是六根完备,但没有相好庄严,都令众生难以产生亲近、欢喜心。更何况你有种种的残缺?所以你看法藏菩萨就有这么一个发愿。
实际上这个发愿不仅加持诸菩萨众,我们现前闻信阿弥陀佛名号,至诚地念佛,都能够使我们现前六根残缺的状况得以转换。有些瞎子,他念佛还真的念好了。《净土圣贤录》都有那个记载,专诚念佛念佛念佛,哎,瞎子重见光明!还有那些有精神障碍的,念佛念好了的。我们这个东林寺常常有些或者是附体的,或者精神很不好的,她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她的母亲陪着她在念佛,哎,隔个可能半年,或者几个月,还真的换了一个人——正常了。
前几年我们有一个外地居士,这个女居士谈她的婆婆是二十多年的疯子,由于她自己学佛,就很孝敬她的婆婆。给她端水洗脸洗脚,包括端面条给她,都会说:“婆婆,给你拿面来了,阿弥陀佛!”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她那个婆婆以为念“阿弥陀佛”是骂她——因为颠倒。“你骂我,我也骂你。你骂我‘阿弥陀佛\\\\\\’,我也骂你‘阿弥陀佛\\\\\\’。”所以她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婆婆:“阿弥陀佛!”骂来骂去,她就形成习惯。反正她送洗脸水:“婆婆洗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若干年,忽然有一天她送面条到她婆婆那去的时候,多念了几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你送面条了。”她的婆婆:“你骂我这么多,我要更骂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骂骂骂的,这个婆婆哭起来了——忽然大哭了。这一哭呢,好了!清醒了!这个事一下子就成了新闻啦。因为左邻右舍都知道二十多年的疯子现在忽然好了,大家都来看她——像看西洋镜一样的看她。她还说:“你们不要看了。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以后她婆婆念念念,还真的预知时至念佛走的。你看念佛把她这种疯癫念好了。这也是她有善根:她以为是骂她,天天也用“阿弥陀佛”来骂人,骂来骂去把自己骂醒了。
你看这个意根的残缺,佛号都给它扭转过来了。所以我常常对那些搞心理咨询的人:“现在面临着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失眠,我是深信阿弥陀佛名号能产生决定的作用!”如果在座的诸位能够发起大心,搞一个弥陀名号的心理咨询所。你不要去搞西方性的东西,抗忧郁药、抗失眠药——完全对神经系统的抑制,这都是很不可取的方法。靠阿弥陀佛,阿伽陀药能够治愈心理上的疾病——意根的疾病。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弟子请问:1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有发菩提心这一条,这里的菩提心是通途的菩提心,还是净土的菩提心?2 、印祖文钞中斥王龙舒:王氏死执三辈即九品。印祖这里所说无量寿经三辈和观经的九品不一定是对应的。如果《无量寿经》三辈所说菩提心是通途菩提心……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