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愿 第三讲
好,看第九愿,第九是“皆得神足飞行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天人,都能得到神足通。”神足通的表现形态将会很多,这里举出一点:“在短短的一念当中,你就能够最低限度地分身到百千亿亿诸佛刹土去。”一念分身散影,到十方刹土去上求下化。“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就不成正觉。”那证得阿罗汉的人都有十八种神通变化:大身变小身,小身变大身,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能够在虚空行走,在水里行走,在虚空坐坐,意念到哪里身就到哪里,等等。他这个神通就自在。现在我们就一点都没有了。
但这个神通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我们就是烦恼很重——严严实实地把我们遮盖住了,一点都透显不出来。正因为我们本具神通,才会显现这些高科技:正因为我们有天眼通,然后才用机械的形式搞了个望远镜,甚至射电望远镜,能够观察这个太阳系、银河系的情况,能够有这个可视电视;正因为有天耳通,才会有这个手机,才会有这个电话;正因为有神足通,才会有飞机的发明。这些都是我们里面有的,只是依稀仿佛地表现了那么一点点而已。如果自性没有这些东西,飞机造不出来的,手机也是不可能打得通的。
那么这样,六种神通跟前面的这种各得真金色身愿、形色无有好丑愿就相得益彰。前面你的形貌都是很庄严,都平等,这是你的外表;外表好,还要里面也有种种的德能,里面也有真功夫,就是六种神通。诚于衷而形于外,这才叫真正的东西。如果外面漂亮,里面什么都没有——没有德能,世间讲就是杉木大刀——派不上用。法藏菩萨这个愿是给你外面的好看,里面也很厉害,也很有功德。
好,再看第十愿“不起贪计身见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天人,都不会再生起想念,贪念、计较自己的身体。”——我执的这样的一个烦恼。“如果这一愿不能实施的话,我就不成正觉。”这一愿发的是非常巧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现在我们在这儿轮回,每天在这儿苦不堪言,每天在是是非非里面,每天在利益的竞争里面玩尽机心,不择手段,最终的根源就是一个我执在这里面啊!这是最终的根源了——我执身见,而这个是最难破的。法相唯识宗讲,就是我们有一个俱生我执、阿赖耶识啊,那么第六识就是分别我执啊。一切凡夫众生做任何事情,思考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个“我”啊。他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有这个“我”,我就要占有;如果妨碍了我的占有,我就嗔恨,我就干掉对方,人和人之间就有矛盾摩擦,国与国之间就有战争了。为什么孔子讲“春秋无义战”?整个春秋时期各个国家打仗,没有一场是正义的战争,都是来自于我执的产物。
那对于修道人来说,这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修行佛法若干年,“我执”还非常深重,一点都没有弱化,真是白修了!但也确实很难啊。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讲,他所认识的一位老修行,住山住了几十年。他有一天出来,大家都很恭维他,都很恭敬他。他就说修道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尤其是爱名声,这个名心都除不掉。当时就有一个人说:“哎呀,像老和尚这样不爱名的人,那是太少了!”这位老修行呢,听得很高兴——笑眯眯的。所以莲池大师看了这件事:“你看看,他都被人卖了还不知。”他还是没有摆脱这个东西吗嘛!他可以远离人群,可以非常刻苦精进,但是仍然是:别人说句赞叹,他高兴;说一句负面的,他嗔恨。这还是一个“我”没有离开。
这个“我”如油入面,所以破我执不容易啊!整个佛法就是围绕破我执、破法执两个核心去展开的。你断见、思惑才破我执——阿罗汉了;然后破法执才成佛。人、法二执全破才转八识为四智。这在我们自力修行当中是很难很难的事情,所以无量劫以来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轮回。《法华经》讲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发菩提心的人退转了,退转到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上。舍利弗在六信位的时候发大心,然后被一个婆罗门的青年勘验一下,他也退转了。实际上他退转也是一个我的概念:“我把眼珠都给了你哪,你还抛在地上,还说这个眼珠不好——还说是发臭的。你这个人太糟糕了,我不理你了,赶紧回去解决我自己问题哪。”它还是一个“我”的问题:你怎么这样对待我呢?我对你都已经把两个眼睛奉献出去了。最终还是这个微细的“我”脱不过去:“啊,算了算了!”
所以这一愿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我执了——这里就包含离开法执了,永远不会在这个身见、我执当中去计较了,去贪恋了。把这个人、法二执除掉了,我们的大平等心就起现行了,就没有憎爱、荣辱、是非的观念了。虽然没有这个观念,但是在随缘的当中,也能了了明白一切法的情况。所以离开了这种身见、我执的分别,到净土去供养佛,也不会由于净土的佛很庄严,生起什么崇高心;不会由于到秽土看到佛的身体很矮小,生起这种轻慢心——他都没有了。所以这一愿是给我们帮了大忙,就是在最难突破的一关当中,阿弥陀佛愿力帮我们顺利地突破了。
好,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天人……”这仍然是带业往生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都能住在大乘正定聚,必定到达大乘涅槃的果报。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这叫正定必至涅槃愿。每一愿对我们都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能成佛的原因,就在这一愿体现。入到大乘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的意思——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阿鞞跋致最低限度相当于圆教初住的菩萨,你破一品无明,才入到了大乘正定聚。十信位都是空中柳絮——进退无定的。所以一个菩萨修行,他一个底线的保证首先要得到正定聚。在正定聚的这个时候,才能谈三大阿僧祇劫或者多少时间的概念。如果你在不定聚里面,就是动经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你都没有进展,因为你进一步可能就退九步。进一步退三步,它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这个“聚”:一个是正定聚,一个邪定聚,一个不定聚。邪定聚就是你的习性、恶业——一定要下三恶道的。那么不定聚就看你遇缘:遇到好缘,能进入正定聚;遇到不好的缘,入到邪定聚。
所以对一切修菩萨道的人说,这个正定聚是极为重要的。《十住毗婆沙论》说,一个菩萨修道,如果没有得到阿鞞跋致就是正定聚的话,这时候他的心情是如救头燃、如丧考妣,不容一刻的休息。一定先要达到这个底线——不退转的底线,他才稍微可以安点心。要不你在空中像柳絮,一阵强风过来,一下子就飘到更远的地方去。你再要从那里过来,又要动经多少劫!你在不定聚或者邪定聚当中,你的念头就是这个邪的念头,又造了恶业,一下子到地狱里面去。你到地狱又经过多少多少劫才能出来。如果到了正定聚,你首先是得到位不退,得到圣位永远不会退到凡夫位;第二是行不退,这时候你是大乘菩萨行,不会堕到二乘自了汉的行;尤其更殊胜的是念不退,你微细的念头能够跟法性相应,跟实相相应,跟一切种智相应。这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有点类似于孔子讲修行:到七十岁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你念不退,身、口、意三业都随智慧行,没有一点过患。
你在这个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的位置上,你是住在大乘的正定聚,你的悲心、你的智慧、你的身口意三业趋向佛果的这种纯净的行为,它必然是引领你——引领我们到大乘、涅槃乘的。所以用那个“必“字,就是必定能够到达如来的“灭度”。所以只要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一愿,就成佛是百分之百的保证。没有一个不能成佛的,就是这一愿给我们的一个承诺。那这一愿也告诉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目的价值在什么地方——目的价值就在这里体现:四十八大愿的目的价值就是成佛,不是作其它的。那他不是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是成圆教的佛——大乘圆教的佛。所以就用这个来校正我们的心愿:我们现在发心念佛是为了成佛的。
但成佛分两个阶段实施。因为在此土我们很难成佛:自己烦恼很重,外面的境界不允许——我们不要说成佛,想得一个初果圣人都是不可得的时代。所以我们为了实施成佛,首先要解决往生的问题。一往生之后就克服了我们现在的三个困难。如果从通途自力法门来说,我们要解决分段生死的轮回问题是极难的。但是净土法门后面讲的第十八大愿,解决了我们信愿持名乃至十念都能往生的问题,解决我们的分段生死轮回问题。这是克服第一个困难。第二个困难就是:一般我们的习性是容易走自了汉的道路,容易得少为足,容易在断见、思惑的时候取证偏真涅槃。
这在娑婆世界乃至在他方世界——你看这个《华严经》讲——七地菩萨都有这么一个陷阱:到了七地菩萨,他即将离开心意识的时候——在那个涅槃寂静当中非常快乐的时候,他就想取证。这时候佛都要伸出金色手臂来加持他——摩他的顶,提醒他不要忘记因地的发愿,他才进一步地去修菩萨道,到了八地——离开一切心意识的程度。你看七地菩萨都有这样的一个危险,更何况一般的人。一般的人你断见、思惑,很容易取证。一取证就成为什么?定性阿罗汉。在大乘佛法来看,属于焦芽败种,他成就佛种的这个种子坏了,没有大乘菩提心的芽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有这个陷阱:你只要去了,由于它是大乘的法性土,能够让你发出大乘的菩提心——就不会取证偏真涅槃——直趋大乘的佛果。所以这也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仅保证人人成佛而且保证快速成佛的一个愿——疾速成佛。
好,现在请看第十二愿“光明遍照十方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光明无有限量,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亿亿诸佛刹土,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就不成佛。”这一愿也是属于法藏菩萨度化众生很有核心意义的一愿。一切诸佛成佛都有光明,有“常光”,有“放光”,这里所发的愿是阿弥陀佛的常光。为什么要发这一愿,要光明遍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是由于法藏菩萨发愿要拯救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所以有众生的地方,光明就得过去。那光明遍照到那儿去有什么作用?它不是太阳的光,只是温暖一下而已,不是只好看一点;这光明是运载四十八大愿救度众生的这种愿力在里面,功能在里面。四十八大愿怎么传达到众生心里面去?法藏菩萨在五大劫的思惟当中他建构了两个“操作系统”,第一个“操作系统”就是光明,第二个“操作系统”就是名号,也把光明融聚在名号当中。
光明遍过去,但是这个光明众生能不能接纳得到,能不能感通得上?阿弥陀佛光明的力量很大,但是这里也离不开感应道交,如果众生他不感,这个光明也很难体现作用。就好像天空有阳光,有太阳,但一个人用一个盆子把自己的头遮盖住了,在他看来,它还是很漆黑的,所以阿弥陀佛光明一定要蒙光照触。这个光怎么触?照是来自阿弥陀佛那一面,他是平等普照,但是平等普照你能不能触得到,这就要靠众生信愿称名。那怎么触得到呢?就是要靠名号来触。你只要念这个名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体现在你身上了;不念这个名号,光明虽然有,但是对没有信愿持名的众生来看,也就等于不存在。
明白这个道理吧?我常常比喻中央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就在当下,但你怎么接收得到?你得要有电视机,你得要跟它的频号相应,它的图像、音声才能出来。这就说明我们跟中央电视台发射的东西互动了,接收到了。是要我们去接收,那个东西发射过来,它就在这里,就在当下;你不接收,对你来说是不存在的。你能够把这个中央电视台的音声、频号抓出来吗?看的见吗?抓不到看不见的,无形无相的,但它是功能作用就在当下的。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等于从他的西方极乐世界、从他的身心——“发射电台”,把光明发射过去——光通讯,发射得遍满整个虚空法界,有众生的地方都能遍满。这就是光明无量愿。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弟子请问:1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有发菩提心这一条,这里的菩提心是通途的菩提心,还是净土的菩提心?2 、印祖文钞中斥王龙舒:王氏死执三辈即九品。印祖这里所说无量寿经三辈和观经的九品不一定是对应的。如果《无量寿经》三辈所说菩提心是通途菩提心……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