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说海龙王经当中接下来的。为什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十善业道经呢?今天先说学习十善业道经的缘起。在我们现在的学佛来说十善业道经非常重要。为什么呢?第一个十善业是一切世初世间真实因果的一种反应,是世初世间一切佛法的基础。我们知道在整个世间,我们初略地把它分为界法界,从佛开始,菩萨声闻圆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牲,这十个法界,地狱鬼畜牲是属于三恶道的,所受的苦处无量无边,阴地里造的就是十恶业。我们想得到一些好处,现在的佛法,落实于人间佛法当中。首先从我们人开始做起走,人是怎么来的呢?他必须要守持五戒,是人道的因。五戒也包含在十善业当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就是我们人道的因。现在我们强调人间佛法。强调整个佛法要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我们现在国家呢,也在提倡道德教育,要要求每个公民要提高自己的首先修养水平,江泽民主席也提出以德治国,这是解放几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重要。注重一种传统文化的开发,注重一种公民的道德素养。那么五戒呢。就可以应这种机。应现在的时间的机,应国家提倡道德修养的时机.我们要把五戒守好了,世间的道德就提倡起来了。
一个人守好五戒,他的道德素质就提高了。所以整个世间上的道德素质教育归纳起来了就是不要损伤众生,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享受那些不该享受的娱乐,不要说假话骗人,不要昏迷自己的智慧,五戒就把世间上的道德教育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要得到舒盛的人生必须要守好五戒,这就在十善业的范围内。在人道我们想人间能实行道德教育,想人间人人修行善法,人人讲道德,这样人间才会快乐起来。我们追求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事业的成功,所有一种善良的愿望在五戒中基本上就给你包含了。所以我们一个人守持五戒,一个人就能得到人世间的快乐,能得到人世间真正的利益,有一家人守持五戒,一家人都能实行人间的安乐幸福的家庭,整个社会都能守持五戒了,我们这个社会也就太平了。现在的社会之所以说不安宁,原因在就在于大家不守持五戒,为了自己的贪心,为了自己的口福之欲,要去杀生。不但要杀动物,大多数的现在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现在大多数为了贪几个小钱。为了把别人的钱掏到我自己包里。
杀生一般从贪心而来。杀生和偷盗紧紧联系在一起。现在社会的贪污而是从贪心而来。想占有财产,偷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第三条,邪淫,整个社会家庭的基础理论开始丧失,婚姻基础不稳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不能很好地保全。原因就在于我们不守好邪淫戒。夫妻之间彼此不尽到互相的义务,家庭里爱心实施不下去。我们始终要在社会上找这样的感觉。现在商业社会开始发展,老一套的农业社会,那种基本上退到一边去了。整个社会的主流是一种商业社会,在商业社会当中,广告是比较突出的,人们为了得利,那些真实的不愿说,愿意说假话骗人。现在的众生也非常希奇,真实的话说出来他不愿听。假话他喜欢听。通常是这样的现象。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五戒十善。我们想这个佛法在人世间能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非要提倡五戒,十善,所以我们人道的佛法,人间的佛法,五戒十善是基础,离开五戒十善人类的根本就保不住了。这一辈子人生失去了,下一辈子想得到人生就非常困难。
我们想保好人生最基本的就是要把五戒十善守好。在这种基础上,进一步求得更舒盛的境界就是天道了。六欲天上的福报非常具足。比人世间还更为舒盛自在。从什么地方来呢?就从五戒十善当中来修。知道十善是升天道的因。是比人道要好的众生界。我们想上升天道就必须要奉行十善,五戒是因,上升天道是结果。所以说从人开始往上升,必须要奉行十善。那是在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加上内心里的定力才能往升到色物色界天。四禅八定的过程当中。众生生死戒,想跳出三界,不在生死轮回的过程当中,要开始发出离心,像声闻佛法,修苦籍灭道四提法,圆觉的佛法,修十二因缘的三世因果觉悟心。声闻圆觉的一种基础也是五戒十善,没有五戒十善,三界的六道生死轮回不大可能。你想修苦籍灭道也要从这个十善因果中来修。知道十恶业是因,轮回到三界去受苦就是结果。知道以人我的执著行五戒十善出离不了坚固的我知。你虽能投生到善界,善道享受享乐,终久还是在三界的生死轮回当中。所以声闻圆觉的佛法是在的基础上,能发出离,坚固我执的出离心。所以它也是以五戒十善为基础。进一步的大乘佛法,菩萨乘的佛法修六度十色,大乘界的根本也是十善业的范围。
立足于十善戒的基础上发一种自利利他的心。所以整个大乘佛法离不开十善业的基础。所以我们说十善业是世初世间一切佛法的基础。他的原因就在于这里。所以说我们一旦知道十善业是世初世间法的一切基础就离不开十善业道。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十善业道经。第二个理由就是现在许多修行的,对佛法有点理解的,有两个弊病。一个现在整个修学佛法,就是口头说空,行在有终。说的和做的是两回事。经常我们乐于这样的一种弊病。
我们经常讲出家的说三轮体空放下执著,放下包袱。所以现在拿空的这种口号来为我自己开拓一切责任。所有的都是空的我们忙什么?做什么?断恶一切都是空的。所以诸佛的见解为我现在的见解,我们有没有达到这样一种智慧?经常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智慧。仅是在口头上向诸佛菩萨学习,在世俗的享受中打转,在人我是非中转。在是非不明中纠缠。像这样我们出家就没有落实到实际的出家上。修行也没落实到实际的修行过程中。这仅是喊的口号。迷惑了别人也迷惑了自己。这是一个倾向。另一种倾向,到今天我们喊得比较多,说是末法时代了,其他一切法都不管用了。只有念佛法门能得度,我们就专心念佛,那也能往升。但我们现在许多念佛的众生,修行的法门就完全放弃了世间上的种种行善积德,忘记了自己断除烦恼。所以我说大家经常在喊我要专修,结果专修没有基础,自己念佛对执不了自己的烦恼。对执不了自己的人我是非,对执不了我们拉小圈,搞分裂,这样口头上专修,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专修。
口头上说念佛,其实整个身口意的行为并没有真实地念佛,与佛法强调的是背道而驰,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怎样成就的呢?是依十善业,三门体空,六度四色来成就的。我们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要有利用,使我们成就自己的善恶因果心,依照这样的善恶因果使能执自己的烦恼,改除自己那些恶业的习惯,身上不做杀盗淫三事,口上不做两舌恶语,妄言,奇语,心里不造贪称痴的烦恼。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得利了,才能奉行四善。专修要有专修的基础,就是十善业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
当时释迦世尊向龙王说:所有一切众生,因为内心思想不同的缘故,造作出来的善恶业也不同,由于这样所以有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的生死轮回。龙王啊!你看这个大会与大海中形形色色各种类众生,是否各别不同呢?像这些众生,没有不是由自己的心念,造作出善与不善的身业、口业、意业所致使的结果报应。
《十善业道经》全文的完整版注音版。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位大比丘们,三万二千尊大菩萨们一起。这时世尊,告诉龙王:“一切众生由于心念不同,所以造业也不同。因为这个原因,众生按着内心趣向,随之轮转。龙王,你看这法会中以及大海中的众生,他们的形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其核心内容是“十善业道”,而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十善业道”作为基础。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
十善业道经,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全经指明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远离恶道。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
一、修习善业 二、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三、离杀生 四、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离偷盗 六、离邪行 七、离妄语 八、离两舌 九、离恶口 十、离绮语 十一、离贪欲 十二、离
一、契理与应机: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
因果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与缘起、业力等理论密切相关。日常度众时,劝导众生改变一世因果、一因一果等错误观念,树立三世因果、多因多果的正确观念,是我们度化众生的良方。《后汉书·范滂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东汉名士范滂被帝王判处死刑后,与儿子诀别时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意思是说,“我
我们常说,佛法无边。《大智度论》云:“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法的信仰与西方宗教和印度流派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无我、无主宰。佛教的信仰是信自己本有佛性,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与佛的差别仅在于,佛是圆满觉悟的人,而我们凡夫还有很多迷惑,总在觉迷不同而已。我们坚信通过修行,将来能成佛。因此要靠智慧的实践,很精勤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丽芬芳的花朵,它是如此的勇敢和坚定,是其他一切高贵品格的根基。以善良的心在人间行善业,好象在世上种植鲜花一般,芳香将弥漫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许多生命也将因此而得到快乐和安雅。
十善业道就好比大地一样,能够出生一切,没有大地能有树木花草吗?同样,没有十善业道,也不会有禅定、解脱,或者往生西方,都不可能。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不是重要的。我们学习这部经典有五方面的意义:
短短一部佛说十善业道经,有十个地方提到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摘自《佛说十善业道经》: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二藏乘所摄者,《十善业道经》者,出《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诸家目录皆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化它呢?首要先发心。发慈悲心,人我的计较、比较、是非会消失;发喜捨心,欢喜帮助人,贪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