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品内容是,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为世间众生依止处。菩萨的任务是弘传佛法,引导声闻发菩提心。菩萨多隐于世间,利益众生,教导众生去依止四果圣人。四果圣人必是正法修行人,依像法与末法去修行不能证得四果圣人。
【佛复告迦叶。善男子。是大涅盘微妙经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是四种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佛说,有四种人依此经护持正法,建立正法,意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悯世间,安乐人天。四种人为;一是须陀洹,为一果罗汉;二是斯陀含,为二果罗汉;三是阿那含,为三果罗汉;四是阿罗汉,为四果罗汉。
这里一果、二果罗汉,必来世间了生死,为世间依止容易理解。而三果为不来果,一返生死在天上;四果罗汉已了脱生死,为什么还来世间。有三种缘因;一是一果、二果罗汉在世间修行遇大善知识指引,可修证得三果或四果;二是三果、四果罗汉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再来世间;三是菩萨示现。
【云何名为具烦恼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仪具足建立正法。从佛所闻解其文义。转为他人分别宣说。所谓少欲是道。多欲非道。广说如是八大人觉。有犯罪者教令发露忏悔灭除。善知菩萨方便所行秘密之法。是名凡夫非第八人。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为菩萨不名为佛。第二人者名须陀洹斯陀含。若得正法受持正法。从佛闻法如其所闻。闻已书写受持读诵转为他说。若闻法已不写不受不持不说。而言奴婢不净之物佛听畜者。无有是处。是名第二人。如是之人未得第二第三住处名为菩萨已得受记。】
佛接着说,须陀洹人烦恼未尽,故有七返生死。但能持戒,建立正法,解佛法其文义;广说世间无常觉,多欲苦为觉,心不厌足觉,懈怠堕落觉,遇疾生死觉,贪究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善知菩萨方便示现不同身份和所行密法。
斯陀含人也烦恼未尽,故有三返生死为一来果。能得正法,持正法,转正法;不受、不持、不说世间不净之法;不净之法不能染污,不能坏其行;如遇大善知识指导,可满三果后至新发意菩萨。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诽谤正法。若言听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受持外道典籍书论。及为客尘烦恼所障。诸业烦恼之所覆盖。若藏如来真实舍利。及为外病之所恼害。或为四大毒蛇所侵。论说我者悉无是处。若说无我斯有是处。说着世法无有是处。若说大乘相续不绝斯有是处。若所受身有八万虫亦无是处。永离淫欲乃至梦中不失不净斯有是处。临终之日生怖畏者亦无是处。阿那含者为何谓也。是人不还。如上所说。所有过患永不能污。往返周旋名为菩萨。已得受记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阿那含人尚有一念烦恼未尽。是人为不还果,即不来果。若遇大善知识指导,发菩提心往返世间为新发意菩萨,可证菩提道,直至成佛。
这样的人,世间一切戏论、外道典籍、客尘烦恼所不能害,对生、老、病、死不生怖畏,永离淫欲:说大乘佛法,梦中也不犯戒。
【第四人者名阿罗汉。阿罗汉者。断诸烦恼舍于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如所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能成如是无量功德。名阿罗汉。是名四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于人天中最尊最胜。犹如如来名人中胜为归依处。】
佛接着说,阿罗汉为诸漏已尽,无世间烦恼,如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常随诸佛化身来此世间弘法,成就菩萨道,直至成佛。
现在世间尚有部分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尊佛旨住世,护持佛法,凡夫之人不可见知。正法时代,阿罗汉住世,示现神通,制伏外道,无世间诸漏,集无量功德,能随佛化度众生,除佛菩萨外,为人天中最尊最胜。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种人何以故。如瞿师罗经中佛为瞿师罗说。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形。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面部圆满犹月盛明。眉间毫相白踰珂雪。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捡挍定其虚实。既觉知已应当降伏。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形。况不能变作罗汉等四种之身。坐卧空中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身出烟炎犹如火聚。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说不能禀受。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在《瞿师罗经》(《美音经》)中说,天魔为坏佛法可现佛身相庄严,眉间放光。魔尚能变作佛形,那也能变作四种罗汉身相,各现种神通。佛您说可依止的四种人,众生不能信受,不能依止。
这个问题在当今末法时代特别现实。末法时代,说法者多如牛毛,怎么去辨别真伪,一位几十年研修佛法的居士对我说,”我信修佛法几十年,三藏经典我都研究过,过去和现在最知名的法师讲法我也见过或听过。但像您如此讲法还是第一次听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听后立刻明白如何去修行。你要么是菩萨再来,听你讲法后,会有无量众生得度,人天之幸。要么是魔王再来,那就太可怕了,人天之祸。“我问他,你说我属于哪种人?他说,”我无实修实证,判定不了“。其实这两种人我都愧不敢当,太抬举人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修所悟,有六种辨别方法,供诸位参考;即:一有师承;二有开悟法师认证;三讲法时有祥瑞让听法者感应道交;四依禁戒正行;五依身行正法,离相受持;六龙天护佑,能伏外道。第六条现代人很难理解,我讲两个实例,一是有一位按隐态天师法语修行的人,见到我后说,”怎么见到你后,我只见光,而且不能与我空中隐态天师沟通了?“二是有一位人称”大仙“的人,能卜事看病等,见了我便哭求,”您快救救我,我被外道所控,不能自主“。这样的事不只二例,还有很多。他们伏的是佛法,正法修行人自有龙天护佑,非我之能。辨别魔王或魔民讲法也有六条;一贪求供养;二赞叹淫欲;三说灾或造灾迷惑众生;四自我癫狂自喻是佛;五讲相似法离戒定慧修行之根本;六遭王难,国法不容。
【佛言。善男子。于我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况如是等。是故应当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长夜受乐。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觉知者。即应驱骂汝疾出去。若不出者当断汝命。偷狗闻之即去不还。汝等从今亦应如是降伏波旬。应作是言。波旬。汝今不应作如是像。若故作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魔闻是已便当还去。如彼偷狗更不复还。迦叶白佛言。世尊。如佛为瞿师罗长者说。若能如是降伏魔者。亦可得近大般涅盘。如来何必说是四人为依止处。如是四人所可言说未必可信。佛告迦叶。善男子。如我所说亦复如是非为不尔善男子。我为声闻有肉眼者。说言降魔。不为修学大乘人说。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经名为佛乘。如此佛乘最上最胜。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来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汝当如是持弓执箭修学槊道长钩罥索。又复告言。夫斗战者虽如履刃。不应自生怖畏之念。当视人天生轻弱想。应自生心作勇健意。或时有人无有胆勇诈作健相。执持弓刀种种器仗以自庄严。来至阵中励声大呼。汝于是人亦复不应生于忧怖。如是辈人若见汝等不怖畏者。当知是人不久散坏如彼偷狗。善男子。如来亦尔。告诸声闻。汝等不应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当精勤坚固其心令彼降伏。时魔即当愁忧不乐复道而去。善男子。如彼健人不从他习。学大乘者亦复如是。得闻种种深密经典。其心欣乐不生惊怖。何以故。如是修学大乘之人。已曾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佛故。虽有无量亿千魔众欲来侵娆。于是事中终不惊畏。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药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药力故亦能消除一切诸毒。是大乘经亦复如是。如彼药力不畏一切诸魔恶毒。亦能降伏令不复起。复次善男子。譬如有龙性甚弊恶。欲害人时或以眼视或以气嘘。是故一切师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恶兽闻声见形。或触其身无不丧命。有善咒者以咒力故。能令如是诸恶毒龙金翅鸟等恶象师子虎豹豺狼柔善调顺悉任乘御。如是等兽见彼善咒即便调伏。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见魔波旬皆生恐怖。而魔波旬亦复不生畏惧之心犹行魔业。学大乘者亦复如是。见诸声闻怖畏魔事。于此大乘不生信乐。先以方便降伏诸魔。悉令调善堪任为乘。因为广说种种妙法声闻缘觉见调魔已不生怖畏。于此大乘无上正法方生信乐。作如是言。我等从今不应于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碍。复次善男子。声闻缘觉于诸烦恼而生怖畏。学大乘者都无恐惧。修学大乘有如是力。以是因缘先所说者。为欲令彼声闻缘觉调伏诸魔。非为大乘。是大涅盘微妙经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闻者。闻已信受。能信如来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为稀有如优昙花。我涅盘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我涅盘后当有百千无量众生诽谤不信是大涅盘微妙经典。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众生于佛灭后。久近便当诽谤是经。世尊。复有何等纯善众生。当能拔济是谤法者。】
佛说,善男子当善分别真假。如何辨真假呢?佛用一个例子作比喻,夜有偷狗之人入院。家人大喊,抓住贼人将其手脚捆住送官法办。这时,偷狗之人做贼心虚,跑掉后不敢再来。降伏魔王波旬亦而,此为一也。诸声闻人要勇健威猛,不要怯弱畏惧,当精进修行,坚固道心,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魔自降伏,忧愁而去。菩萨行人得佛深密法,其心欢乐。经历过无量亿魔侵扰,知修行大乘经典能降伏诸魔,此为二也。声闻、缘觉之人持咒,令魔王波旬心生畏惧而退。菩萨行人修学大乘经典,以方便降伏诸魔。让声闻、缘觉之人也信乐大乘经典,此为三也。菩萨行人以身示范,破魔法后方显大乘佛法珍贵:魔考一尺,道增一尺:让声闻、缘觉之人得知魔王从反面助你成道,此为四也。
在此世界有佛无魔不成道,有魔无佛不成佛。
【佛告迦叶。善男子。我般涅盘后四十年中。于阎浮提广行流布。然后乃当隐没于地。善男子。譬如甘蔗稻米石蜜酥酪醍醐随有之处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中第一。或复有人纯食粟米及稊稗子。是人亦言我所食者最为第一。是薄福人受业报故。若是福人耳初不闻粟稗之名。所食唯是粳粮甘蔗石蜜醍醐。是大涅盘微妙经典亦复如是。钝根薄福不乐听闻。如彼薄福憎恶粳粮及石蜜等。二乘之人亦复如是。憎恶无上大涅盘经。或有众生其心欣乐听受是经。闻已欢喜不生诽谤。如彼福人食于粳粮善男子。譬如有王居在深山险难恶处。虽有甘蔗粳粮石蜜。以难得故贪惜积聚不敢啖食。惧其有尽唯食粟稗。有异国王闻而愍之。即以车载粳粮甘蔗而送与之。其王得已即便分布举国共食。民既食已皆生欢喜。咸作是言。因彼王故令我得是稀有之味。善男子。是四种人亦复如是。为此无上大法之将。是四种中或有一人。见于他方无量菩萨。虽学如是大乘经典若自书写若令他书。为利养故。为称誉故。为解法故。为依止故。为用贸易其余经故。不能广为他人宣说。是故持是微妙经典。送至彼方与彼菩萨。令发无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而是菩萨得是经已。即便广为他人演说。令无量众得受如是大乘法味。皆悉是此一菩萨力。所未闻经悉令得闻。如彼人民因王力故。得稀有食。又善男子。是大涅盘微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若有能听如是经者。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其所愿悉得成就。如我今日所可宣说。汝等比丘应善受持。若有众生不能听闻如是经典。当知是人甚可哀愍。何以故。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经典甚深义故。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四十年中。是大乘典大涅盘经。于阎浮提广行流布。过是已后没于地者。却后久如复当还出。佛言。善男子。若我正法余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经复当于阎浮提雨大法雨。】
佛接着说,佛入般涅盘后四十年中,此经流行。百千福薄众生不信诽谤此经,唯有此四种人可为依止,当能拔苦济贫。福人信受欢喜,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菩萨为众生广说此经,依菩萨力让众生闻受大乘法味。没有机缘听闻的众生是甚可哀悯者。佛入涅盘四十年后至八十年前,此经隐没一段后复出。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正法灭时。正戒毁时。非法增长时。无如法众生时。谁能听受奉持读诵令其通利供养恭敬书写解说。唯愿如来。哀愍众生分别广说。令诸菩萨闻已受持持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正法时代结束以后,什么人能受持此经,让诸菩萨得不退菩提心?
【尔时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问如是义。善男子。若有众生于熙连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谤。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一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二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复不能为人广说。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众生于四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虽复演说亦不具足。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众生于六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若有众生于七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众生于八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复劝他人令得听受读诵通利拥护坚持。怜愍世间诸众生故。供养是经亦劝他人令其供养。恭敬尊重读诵礼拜亦复如是。具足能解尽其义味。所谓如来常住不变毕竟安乐。广说众生悉有佛性。善知如来所有法藏。供养如是诸佛等已。建立如是无上正法受持拥护。若有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拥护。是故汝今不应不知未来世中护法之人。何以故。是发心者于未来世必能护持无上正法。善男子。有恶比丘闻我涅盘不生忧愁。今日如来入般涅盘何其快哉。如来在世遮我等利今入涅盘。谁复当有遮夺我者。若无遮夺我则还得如本利养。如来在世禁戒严峻。今入涅盘悉当放舍所受袈裟本为法式。今当废坏如木头幡。如是等人诽谤拒逆是大乘经。善男子。汝今应当如是忆持。若有众生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经典。信已受持。其余众生有乐法者。若能广为解说此经。其人闻已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所作恶业皆悉除灭。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身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人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复少得粗涩弊恶。生生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隙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患饥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悉不齿录。设复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不信受。如是之人不至善处。如折翼鸟不能飞行。是人亦尔。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粗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日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念情无舍离。国王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若我声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稀有事者。当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余。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盘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发虽服袈裟故未得受沙弥十戒。或有长者来请众僧。未受戒者即与大众俱共受请。虽未受戒已堕僧数。善男子。若有众生发心始学是大乘典大涅盘经。书持读诵亦复如是。虽未具足位阶十住。则已堕于十住数中。或有众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贪吝或因利养。听受是经乃至一偈闻已不谤。当知是人则为已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因缘我说四人为世间依。善男子。如是四人。若以佛说言非佛说。无有是处。是故我说如是四人为世间依。善男子。汝应供养如是四人。】
佛说,若有众生于无量诸佛所发菩提心,能在未来恶世中受持弘传此经,自听受又劝他人听受,自供养又劝他人礼拜。广说众生皆有佛性,善知法藏,建立无上正法,受持拥护;信受者可灭无量劫恶业。恶比丘闻佛般涅盘,不生忧愁,反生快乐,认为佛入般涅盘后,众生可利养,可不持禁戒等,这样的人诽谤拒逆大乘经典。若有对此经不信、谩骂等人,现身得多病、贫穷、值刀兵乱世、丑陋等业报不可思议;未来世不生善处。听受此经乃至一偈,闻后不谤,当知是人已近佛道。以此因缘,一至四果罗汉听闻佛说此经,一定坚信不疑,已近佛道,故为世间依止处。
【世尊。我当云何识知是人而为供养。】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怎么才识知这样的人而去供养呢?
【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如我于是大乘经说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亦如诸天 奉事帝释】
佛说,若有人建立护持正法道场,当舍身命供养。有了知大乘法义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供养师长正应如是。今有所疑唯愿广说。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诸年少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宿旧破戒之人咨受未闻。复应礼不。若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之人。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犹如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说。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如事帝释。如是二句其义云何。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来而作是说。世尊。亦于余经中说听治破戒。如是所说其义未了。】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对供养师长有所疑,如年长比丘向年少比丘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如年少护持禁戒比丘向认识的破戒比丘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如出家人向在家人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礼敬为不持戒,不礼敬为不供养师长。
【佛告迦叶。善男子。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善男子。如我先说。正法灭已毁正戒时。增长破戒非法盛时。一切圣人隐不现时。受畜奴婢不净物时。是四人中当有一人出现于世。剃除须发出家修道。见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净与不净一切不知。是律非律亦复不识。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共和光不同其尘。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别知。虽见诸人犯波罗夷默然不举。何以故。我出于世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纠治。善男子。如是之人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善男子。譬如国王遇病崩亡储君稚小未任绍继。有旃陀罗丰饶财宝巨富无量多有眷属。遂以强力乘国虚弱。篡居王位治化未久。国人居士婆罗门等亡叛逃走远投他国。虽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见是王。或有长者婆罗门等不离本土。譬如诸树随其生处即是中死。旃陀罗王知其国人逃叛者众寻即还。遣诸旃陀逻守逻诸道。复于七日击鼓唱令诸婆罗门。有能为我作灌顶师者。当分半国以为封赏。诸婆罗门虽闻是语悉无来者。各作是言。云何当有婆罗门种作如是事。旃陀罗王复作是言。婆罗门中若无一人为我师者。我要当令诸婆罗门与旃陀罗共住食宿同其事业。若有能来灌我顶者。半国之封此言不虚。咒术所致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药。亦当共分而服食之。尔时有一婆罗门子。年在弱冠修治净行。长发为相善知咒术。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敕使我悉能为。尔时大王心生欢喜。受此童子作灌顶师。诸婆罗门闻是事已。皆生嗔恚责此童子。汝婆罗门。云何乃作旃陀罗师。尔时其王。即分半国与是童子。因共治国经历多时。尔时童子。语彼王言。我舍家法来作王师。悉教大王微密咒术。而今大王犹不见亲。时王答言。我今云何不亲汝耶。童子答言。先王所有不死之药犹未共食。王言。善哉善哉。大师。我实不知。师若须者愿便持去。是时童子闻王语已。即持归家请诸大臣而共食之。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师。有是甘露不死之药。王既知已语其师言。云何大师。独与诸臣服食甘露而不见分。尔时童子即更以余杂毒之药与王令服。王既服已须臾药发闷乱躄地。无所觉知犹如死人。尔时童子立本储君还以为王。作如是言。师子御座法不应令旃陀罗升。我从昔来未曾闻见旃陀罗种而为王者。若旃陀罗治国理民无有是处。大王今应还绍先王正法治国。尔时童子经理是已。复以解药与旃陀罗令其醒寤。既醒寤已驱令出国。是时童子虽为是事。犹故不失婆罗门法。其余居士婆罗门等。闻其所作叹未曾有。赞言。善哉善哉。仁者。善能驱遣旃陀罗王。善男子。我涅盘后护持正法诸菩萨等亦复如是。以方便力与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净物僧。同其事业。尔时菩萨若见有人虽多犯戒能治毁禁诸恶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礼拜四事供养。经书什物悉以奉上。如其自无要当方便从诸檀越求乞与之。为是事故应畜八种不净之物。何以故。是人为治诸恶比丘。如彼童子驱旃陀罗故。尔时菩萨虽复恭敬礼拜是人受畜八种不净之物。悉无有罪。何以故。以是菩萨为欲摈治诸恶比丘。令清净僧得安隐住。流布方等大乘经典。利益一切诸天人故。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经中说是二偈。令诸菩萨皆共赞叹护法之人。如彼居士婆罗门等称赞童子善哉善哉。护法菩萨正应如是。若有人见护法之人与破戒者同其事业。说有罪者。当知是人自受其殃。是护法者实无有罪。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憍慢发露悔故。善男子。是故我于经中覆相说如是偈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释 以是因缘。
我亦不为学声闻人。但为菩萨而说是偈】
佛说,上述所说是为未来诸菩萨而说,而不为声闻弟子而说。正法时代结束后,菩萨隐世不现身。菩萨行人方便请法,方便供养为持戒,不为不持戒;如声闻弟子,在理论上很难解释通。末法时代,出家人有的用佣人,购房、购车、做买卖、看相等,为佛门不净之物。这时,一至四果罗汉中有人出现于世,现出家像,与此种出家人共处,不表明态度,但不作破戒之事,待时机成熟后,调伏此等出家人,建立正法道场,护持正法。这样的出家人在没能力和时机未到之时采取默然的态度不为犯戒。佛又用比喻说明此事;如一国王突然死亡,储君年幼,王权被有刽子手之称的恶人篡夺。国人贤士等民心不服逃往外国。篡夺王位的恶人为稳民心,公开求贤人为师,许半国分治;贤人都不愿。这时有贤人之子愿为恶人之师,恶人与贤人之子共治国家。贤人之子对恶人说,你待我这么好,我家先人有长生不老的药,可供给你和大臣们,我们共同长生不老,共治国家。恶人欢喜受之,众人所服之药均为甘露,恶人见众臣服好,便服下贤人之子所供养毒药。恶人死还政于储君,国民和贤士都拥护贤人之子,称赞做得好。无人说贤人之子欺骗、下毒、杀人之过。佛入般涅盘后,诸菩萨以方便力将破戒假名僧调伏,护持正法;如同上述贤人之子除恶人的比喻一样,四众赞叹,护法者无罪业。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于戒纵缓。本所受戒为具在不。】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的菩萨已经受戒,这样做是不是于戒从缓呢?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设有所犯即应忏悔。悔已清净。善男子。如故堤塘穿决有孔水则淋漏。何以故。无人治故。若有人治水则不出。菩萨亦尔。虽与破戒共作布萨。受戒自恣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如堤塘穿决淋漏。何以故。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僧则损减纵缓懈怠日有增长。若有清净持戒之人。即能具足不失本戒。善男子。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菩萨摩诃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奉戒。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萨虽现破戒不名为缓。】
佛说,你不应该说已经受戒。菩萨虽然这么做,但戒本不失,实无犯戒。菩萨是化身示现,无化身成就难度众生。这样的菩萨是大乘心,为护持正法奉戒。
【迦叶菩萨白佛言。佛僧之中有四种人。如庵罗菓生熟难知。破戒持戒云何可识。】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僧中有比丘、比丘尼、男、女小沙弥四种人,似未熟之果,怎么知是破戒还是持戒呢?
【佛言。善男子。因大涅盘微妙经典则易可知。云何因是大涅盘经可得知耶。譬如田夫种殖稻谷耘除莠稗以肉眼观名为净田。至其成实叶谷各异。如是八事能污染僧。若能除却以肉眼观则知清净。若持戒若破戒不作恶时。以肉眼观难可分别。若恶彰露则易可知。如彼莠稗易可分别。僧中亦尔。若能远离八种不净毒蛇之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清净果报非是肉眼所能分别。复次善男子。如迦罗迦林其树众多。于是林中唯有一树名镇头迦。是迦罗迦树镇头迦树。二菓相似不可分别。其菓熟时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镇头迦菓才有一分。迦罗迦菓乃有十分。是女不识赍来诣市而炫卖之。凡愚小儿复不别故。买迦罗迦菓啖已命终。有智人辈闻是事已。即问女人姊于何处得是菓来。是时女人即示方所。诸人即言。如是方所多有无量迦罗迦树。唯有一根镇头迦树。诸人知已笑而舍去。善男子。大众之中八不净法。亦复如是。于是众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唯有一人清净持戒不受如是八不净法。善知诸人受畜非法。而与同事不相舍离。如彼林中一镇头迦树。有优婆塞见是诸人多有非法。并不恭敬供养是人。若欲供养应先问言。大德。如是八事为受畜不。佛所听不。若言佛听。如是之人得共布萨羯磨自恣不。是优婆塞。如是问已。众皆答言。如是八事如来怜愍皆悉听畜。优婆塞言。祇洹精舍有诸比丘。或言金银佛所听畜。或言不听有言听者。是不听者不与共住说戒自恣。乃至不共一河饮水。利养之物悉不共之。汝等云何言佛听许。佛天中天虽复受之。汝等众僧亦不应畜。若有受者。乃至不应与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其僧事。若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僧事者。命终即当堕于地狱。如彼诸人食迦罗菓已而便命终。复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卖药人。有妙甘药出于雪山。亦复多卖其余杂药味甘相似。时有诸人咸皆欲买而不识别。至卖药所问言。汝有雪山药不。其卖药人即答言。有。是人欺诈以余杂药。语买者言。此是雪山甘好妙药。时买药者以肉眼故。不能善别即买持归。便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甘药。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若破戒。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譬如彼人不能分别雪山甘药。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
佛说,良田中小苗时谷莠难分,成熟时谷莠各异。可观察是否远离八种事,以区别之;即:一有佣人;二有牛羊;三有田宅;四居不净地;五有金银;六有车乘;七有生意;八有种畜。唯有清净持戒之人,不受这八种事,也知作此八种事破戒,命终当堕地狱。
可在家人怎么知谁是假名僧谁是真实僧呢?在家人又不应礼拜供养假名僧;如现在人,在街上见出家化缘就报警,怕是行骗之人。一些在家人不敢去寺庙,既怕寺庙经济化,出家人职业化,又怕庙上各类仙堂;这些都是末法时代的表现。
【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如何判断上述诸问有四条标准;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智不依识;四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此四法标准,可辨知是不是真实僧和假名僧。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盘。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种人。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佛接着说,依法不依人;法是常住佛法,一至四果罗汉知见法性,善解佛微密深藏,当知而为依止。不依人即不依有为,人不能度人,人要通过佛法愿缘度人。
这是结论的法义。有人听我讲佛法后,问我人在哪里。我转告他们,一瓦蔽体隐身心,心中宝刹空无痕,仁者早寻回乡路,昆仑顶上有故人。就是奉持,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奸巧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愍子故。复听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佛接着说,依义不依语;义是觉了满足,讲法不离并承认佛常、法常、僧常,劝人正法修行,发菩提心,听闻信受为依义。不依语是;不听文词华丽,花言巧语,让在家人为其劳作等,不应依止。
有人听我讲法后欲来供养,我转告他们;山头白云,飘忽不定。小溪绿水,来去无声。认为我讲的佛法是正法,依法去行比供养我强千百倍。别依我讲什么,要依佛经说什么。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佛接着说,依智不依识;智是出世间的智慧,是修行证悟所得。依智为依佛,修行世间法,证得出世间。识为世间思维,五蕴之首(色、受、想、行、识),识蕴区宇含心里无量业转习气等。识不可依,也依不住,在不断变化之中。依真智为真常,不依识幻化性。
大乘为钢骨,简出小乘为别安,是古德智慧之语,智慧不立丝毫,出世彼岸有智慧。
有人问,怎么知自己是不是真心念佛?我讲,喜乐烦恼处,生死念相继。净念是真智,识念靠不实。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不了义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隐其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盘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菓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质直者名为常住。如来常者名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而亦可见。若有说言不可见者。如是之人所不应依。是故依法不依于人。若复有人以微妙语宣说无常。如是之言所不应依。是故依义不依于语。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是故依智不依于识。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识不可依止。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自高贪求利养。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着。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着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盘亦烧。一切无常者。涅盘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善知时宜。以知时故说轻为重说重为轻。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若有说言有时非时有能护法不能护法。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如是之言不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中有同是说。如是三分亦不应依。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佛接着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为究竟、彼岸、心里有底。佛所说大、小乘经典都为了义经。说小乘为大乘铺垫,说大乘为小乘统领。菩萨证知佛法真实智慧,心无挂碍,可为了义。一至四果罗汉护持正法为了义。菩萨行人不以小乘经典为了义,众生必依小乘经典为了义而证入圣人流,方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再以大乘经典为了义。不了义有三种;一为对佛经心生怀疑,不相信有佛有法有真僧常住;二为一切外道经典;三为世间经论。这些不能使众生了脱生死,流转六道。
现在有些人专门把不了义几个字对准佛经,把相当一部分印度高僧冒着生命危险,从民间传入我国的佛经说成伪经,或用这部经攻击那部经。我们对此必须有正知正见,莫被迷惑而自毁菩提之路。莲池大师说,妄谈佛理,不如老实念佛。妙叶大师说,因地不真,修而无效。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从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个因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六祖惠能大师与《金刚经》及《涅槃经》有大因缘。《金刚经》是他转凡成圣的根本,他的禅道却与《涅槃经》有很多的贴合之处,值得研究。 禅宗的禅定与一般的禅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的禅定讲的是四禅八定,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佛教各宗派都以涅槃为最后归宿。小乘佛教视世俗世界为“无常”、 “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灰身灭智,不要再生。这样的涅槃,只能是对死亡的讴歌,即不能给人以激励,也无利于佛教的发展,所以受到后起的大乘教派的激烈批评。认为人生诚然是苦的,理应从中解脱出来,但涅槃并不意味着死亡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大般涅槃经后分 卷上 憍陈如品之末 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见法清净,爱护正法,已舍邪见,于佛法中深信坚固,即从如来欲求出家。 佛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善来比丘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为新。此经乃于非始之始。分别佛性三因之殊。还就无终之终。辨于涅槃三德极果之别。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则因如不异果如。果如不异因如。若因如不异果如。非止涅槃之
大般涅盘 (mahaparinivana) 的意译是大灭度、大圆寂,乃是指佛陀圆满诸德,寂灭诸恶的解脱境地。 有关佛陀大般涅盘的经典有三种:(1)小乘的《大般涅盘经》:此经在南传巴利藏中称为 maha-parinibbana suttanta, 收于长部尼柯耶 (digha- nikaya) 第十六经, 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的《游行经》。现存有三个《游行经》的异译本:(a) 《佛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