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般涅盘经》略释(重新核对版)(上)

【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九】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五】

  【师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智慧能破烦恼,为什么要修定呢?

  【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譬如明时无闇闇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闇。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则不到。云何说言智慧能破。若言到与不到而能破者。是义不然。复次毗婆舍那破烦恼者。为独能破为伴故破。若独能破。菩萨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当知独则不能破也。若独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见色。虽伴众盲亦不能见。毗婆舍那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地坚性火热性水湿性风动性。而地坚性乃至风动性。非因缘作其性自尔。如四大性烦恼亦尔性自是断。若是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断。以是义故。毗婆舍那决定不能破诸烦恼。善男子。如盐性醎令异物醎。蜜本性甘令异物甘。水本性湿令异物湿。智慧性灭令异法灭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法无灭云何智慧强能令灭。若言盐醎令异物醎慧灭亦尔能令异法灭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灭故。若念念灭云何而言能灭他法。以是义故。智慧之性不破烦恼。善男子。一切诸法有二种灭。一者性灭。二者毕竟灭。若性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灭。若言智慧能灭烦恼如火烧物。是义不然。何以故。如火烧物则有遗烬。智慧若尔应有余烬。如斧伐树破处可见。智慧若尔有何可见。慧若能令烦恼离者。如是烦恼应余处现。如诸外道离六大城拘尸城现。若是烦恼不余处现。则知智慧不能令离。善男子。一切诸法性若自空。谁能令生谁能令灭。生异灭异无造作者。善男子。若修习定则得如是正智正见。以是义故。我经中说。若有比丘修习定者。能见五阴生灭之相。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间之事尚不能了。况于出世。若无定者平处颠坠。心缘异法口宣异言。耳闻异声心解异义。欲造异字手书异文。欲行异路身涉异径。若有修习三昧定者。则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有智慧时无烦恼,有烦恼时无智慧。若说智慧能破烦恼,不完全准确。准确地说,应是自性具足智慧,烦恼自断。一般的修行人,只能说有智慧能转烦恼。因为智慧之性念念生灭,怎么能破烦恼呢!灭有两种;一是性灭;二是毕竟灭。若性灭就不是智慧所灭;若毕竟灭,如火烧物,物尽有灰,智慧灭烦恼能有灰吗!智慧不但不能灭烦恼,就是让烦恼远离都不能,烦恼生灭不是人为控制的;只能是有了烦恼,有智慧的人在境界上转为菩提。若要自性断除烦恼,就必须修定。有定才生正智正见,烦恼自灭。依此法理,在诸经中说,若有比丘修行禅定,在定中才能观五蕴生灭之相。若不修行禅定,世间之事不能明白,何况出世间的菩提行呢!修行的人,若无禅定可能于平处颠倒坠落,心缘异法,口说异言,耳闻异声,心解异义,欲造异字,手书异文,欲行异路,身涉异径。

  在这里,诸位应知修行人若未修禅定,未证人、法二空,就是不明佛法真相,会把正法说成外道,会把魔说混为佛说,最后自负因果。修行禅定不分法门,不是单一禅宗,佛没有说哪个法门可以例外。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定二智。善男子。如刈菅草执急则断。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后以清水衣则鲜洁。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先读诵后则解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铠仗牢自庄严然后御阵能坏怨贼。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巧匠钳鐹盛金自在随意挠搅融消。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了面像。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后下种。先从师受后思惟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能大利益。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调摄五根堪忍众苦。所谓饥渴寒热打掷骂辱。恶兽所啮蚊虻所螫。常摄其心不令放逸。不为利养行于非法。客尘烦恼所不能污。不为诸邪异见所惑。常能远离诸恶觉观。不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成就利众生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四倒暴风不能吹动。如须弥山虽为四风之所吹鼓不能令动。不为外道邪师所拔。如帝释幢不可移转。众邪异术不能诳惑。常受微妙第一安乐。能解如来深秘密义。受乐不欣逢苦不戚。诸天世人恭敬赞叹。明见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乐我净之法是则名为大涅盘乐。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无愿三昧。舍相者名无相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善知定时慧时舍时及知非时。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菩提道。】

  佛接着说,修行人若修行禅定得三昧,能大利益众生,直至成佛。菩萨有两种法能大利益众生,是一定二智。修行定慧能调摄五根,能忍众苦;常摄其心,不令放逸;不为利养而行非法,客尘烦恼所不能污;不为诸邪异见所惑,常能远离诸恶觉观,不久成就菩提。菩萨若修行定慧,四颠倒之暴风不能吹动,外道邪师不能动摇,诸邪异术不能诳惑,常受微妙第一安乐。菩萨若修行定慧,能解佛深秘密义,受乐不欣,逢苦不戚,诸天世人恭敬赞叹。菩萨若修行定慧,明见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乐我净之法,心得般涅盘之乐。定相为空三昧,慧相为无愿三昧,舍相为无相三昧。菩萨善知定时、慧时、舍时,又不去执着,是行菩萨道。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知时非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知时非时是什么法义?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因于受乐生大憍慢。或因说法而生憍慢。或因精勤而生憍慢。或因解义善问答时。而生憍慢。或因亲近恶知识故而生憍慢。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或因世间善法功德而生憍慢。或因世间豪贵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当知尔时不宜修智宜应修定。是名菩萨知时非时。若有菩萨勤修精进。未得利益涅盘之乐。以不得故生于悔心。以钝根故不能调伏五情诸根。诸垢烦恼势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损故。当知尔时不宜修定宜应修智。是名菩萨知时非时。善男子。若有菩萨定慧二法不平等者。当知尔时不宜修舍。二法若等则宜修之。是名菩萨知时非时。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定慧起烦恼者。当知尔时不宜修舍。宜应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修舍。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缘得无相涅盘。】

  佛说,菩萨若有执着,于受乐时、说法时、精勤时、解义问答时、亲近恶知识时,布施重物时、广行世间善法时、豪富之人恭敬时,而生骄慢心。这时,不宜修慧,宜应修定,去掉执着,而除骄慢。另外,若有菩萨勤修精进,身不得乐,心生悔意,是钝根的缘因,不能调五情诸根,诸垢烦恼势力旺盛,自疑戒律盈亏。这时,不宜修定,宜应修智。若菩萨修行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时,不宜修舍。若有菩萨修行定慧起烦恼,这时,不宜修舍,宜读诵、解说十二部经,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为舍的显修。若有菩萨修行定、慧、舍相和合,以此因缘,必得无相涅盘。

  【师子吼言。世尊。无十相故名大涅盘为无相者。复以何缘。名为无生无出无作屋宅洲归安隐灭度涅盘寂静无诸病苦无所有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以什么因缘为无生、无出、无作,得安稳灭度呢?

  【佛言。善男子。无因缘故。故名无生。以无为故。故名无出。无造业故。故名无作。不入五见。故名屋宅。离四瀑水。故名为洲。调众生故。故名归依。坏结贼故。故名安隐。诸结火灭。故名灭度。离觉观故。故名涅盘。远愦闹故。名曰寂静。永断必死。故名无病。一切无故。名无所有。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即得明了见于佛性。】

  佛说,菩萨修行定慧舍,以无相因缘观,无因缘为无生,无为为无出,无造业为无作,不以五根见有为而离颠倒,教化众生为皈依,坏六贼为安稳,诸烦恼火灭为灭度,离觉观为涅盘,远离世间是非为寂静,离相不死为无病,一切无为无所有。如是定观,为见于佛性。

  【师子吼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能见如是无相涅盘至无所有。】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需要修多少法才能成就见一切无所有呢?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十法。则能明见涅盘无相至无所有。何等为十。】

  佛说,菩萨需要修行十法,则能明见涅盘无相至无所有。十法为;

  【一者信心具足。云何名为信心具足。深信佛法众僧是常。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不信如来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出佛身血如来毕竟入于涅盘正法灭尽。是名菩萨信心具足。二者净戒具足。云何名为净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和合。见女人时或共嘲调言语戏笑。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身合嘲调戏笑。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见男女相随。然为生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萨。清净持戒。而不为戒不为尸罗波罗蜜。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菩提不为涅盘。不为声闻辟支佛。唯为最上第一义故护持禁戒。善男子。是名菩萨净戒具足。三者亲近诸善知识。善知识者若有能说信戒多闻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萨善知识也。四者乐于寂静。寂静者所谓身心寂静。观察诸法甚深法界。是名寂静。五者精进。精进者所谓系心观四正谛。设头火然终不放舍。是名精进。六者念具足。念具足者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念具足。七者软语。软语者所谓实语妙语先意问讯时语真语。是名软语。八者护法。护法者所谓爱乐正法常乐演说。读诵书写思惟其义。广宣敷扬令其流布。若见有人书写解说读诵赞叹思惟义者。为求资生而供养之。所谓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护法故不惜身命。是名护法。九者菩萨摩诃萨见有同学同戒有所乏少。转从他乞熏钵染衣瞻病所须衣服饮食卧具房舍而供给之。十者具足智慧。智慧者所谓观于如来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观法二相。所谓空不空常无常乐无乐我无我净不净。异法可断异法不可断。异法从缘生异法从缘见。异法从缘果异法非缘果。是名具足智慧。善男子。是名菩萨具足十法即能明见涅盘无相。】

  一是信心具足;即深信佛法僧常住,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都有佛性。不相信说佛也有生老病死及修苦行,不相信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和出佛身血,不相信佛毕竟入于涅盘,不相信正法灭尽。

  二是净戒具足;即若有人受菩萨具足净戒,虽不与女人和合,但见女人时相互用开玩笑的语言戏笑,或听见窗外有女人诸音声时,心生爱着,或见男人与女人在一起相伴相抱时心生贪着,或见男女相伴后起念生天受五欲乐等,这其中有其一的人,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让清净戒杂染污秽,不再是净戒具足;菩萨清净持戒是,不为戒,不为戒具足,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菩提,不为涅盘,不为声闻、缘觉,只为最上无为,护持禁戒,这样才是净戒具足。

  三是亲近诸善知识;即若遇能说法、信戒、精通佛理、布施等有证悟智慧的人,自亲近并教化众生去亲近,是菩萨亲近善知识。

  四是乐于寂静;即身心寂静,能于定中观诸法甚深法界为寂静。

  五是精进;即专心观四圣谛,假如头上着火都不能转移其专心,为精进。

  六是念具足;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

  七是软语;即以实语、妙语、时语、真语、先意问候语予人。

  八是护法;即爱乐正法,乐说正法之义,流通传播正法,为护正法不惜身命。

  九是具足慈悲喜舍;即菩萨见有同修同戒的人,要给予关心爱护,供养所需物品等。

  十是智慧具足;即观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为智慧具足。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先告纯陀。汝今已得见于佛性得大涅盘。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义云何。世尊。如经中说。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一阐提得千倍报。施持戒者百千倍报。若施外道断烦恼者得无量报。施四道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无量报。施不退菩萨及最后身诸大菩萨如来世尊。所得福报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纯陀大士。若受如是无量报者。是报无尽。何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经中复说。若人重心造善恶业必得果报。若现世受。若次生受。若后世受。纯陀善业重心作故。当知是业必定受报。若定受报云何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复得见于佛性。世尊。经中复说。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来。世尊。经中复说。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如其无有欲界业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色无色业亦复如是。世尊。如法句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又阿尼楼驮言。世尊。我忆往昔以一食施。八万劫中不堕三恶。世尊。一食之施尚得是报。何况纯陀信心施佛。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世尊。若善果报不可尽者。谤方等经犯五逆罪毁四重禁一阐提罪云何可尽。若不可尽。云何能得见于佛性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供养不同的人,得福报不一样,以供养不退菩萨或最后身大菩萨和佛的福报不可称计,那纯陀供养佛是受无量福报还是证菩提呢?供养佛的善报不可尽,那为什么谤法、作五逆业、毁四重戒、一阐提的罪有尽呢?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无量无边功德。不可称计不可宣说。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敌摧魔胜幢。能转如来无上法轮。一者善问。二者善答。善男子。佛十力中业力最深。善男子。有诸众生于业缘中心轻不信。为度彼故作如是说。善男子。一切作业有轻有重。轻重二业复各有二。一者决定。二不决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恶业无果。若言恶业定有果者。云何气嘘旃陀罗而得生天。鸯掘摩罗得解脱果。以是义故。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为除断如是邪见故于经中说如是语。一切作业无不得果。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当知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者智人。二者愚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佛说,因为,有两种人能得无量功德;两种人为;一者善问;二者善答。善问为请法,善答为精通法。二者合为一时,既自己受益,又广度众生;所以,功德无量。又因众生业有轻有重,又有决定报和不决定报。决定报是作业后不惭不愧,不决定报是作业后有惭有愧。所以,有的重业可作轻报,有的轻业可转重报。有智慧的人,以智慧力,依法行做,可让地狱重业转为现世轻受。愚痴的人,现世轻业转为地狱重业。一切堕入地狱的众生,于苦受中自知恶业、自有悔意,才有重罪有尽。

  【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则不应求清净梵行及解脱果。】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业有定报,修清净梵行求解脱还有什么作用吗?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则修梵行及解脱果。善男子。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不修道则无解脱。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人远离修习圣道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不得解脱得涅盘者。亦无是处。】

  佛说,业定得果报时,不应求修梵行解脱来抵消果报。业不定果报时,应在一惭二愧三不新作的前提下,修梵行求解脱。因为远离恶业,必得善果;远离善业,必得恶果。所以,只有修道,才能解脱业的束缚。

  【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应当永已常受安乐。一世所作极重恶业。亦应永已受大苦恼。业果若尔则无修道解脱涅盘。人作人受。婆罗门作婆罗门受。若如是者则不应有下姓下有。人应常人。婆罗门应常婆罗门。小时作业应小时受。不应中年及老时受。老时作恶生地狱中。地狱初身不应便受。应待老时然后乃受。若老时不杀不应壮年得寿。若无壮寿云何至老。业无失故。业若无失。云何而有修道涅盘。】

  佛接着说,业定得果报时,如木已成舟,无法还木于林。业不定果报时,如指林为木,木仍有机遇为林。但有的人专做恶业,认为做完恶业,一出家修梵行求解脱就无果报,可以吗?还有的出家人,一边修梵行求解脱,一边又犯戒作恶业,能有可能不受果报吗!只有于迷途知返后,在一惭二愧的前提下,不造新业,了去旧业,同时修梵行才能得解脱。一切圣人修道,是为坏定业得轻报,让不定报的业不受报。若人离开修道得解脱,永远也不会摆脱业报。若人作善业就永远安乐,作恶业就永远受苦,这种情况不能改变,谁还修道求解脱呢!由此,业定报与不定报要靠自心智慧,不是哪人说报就报,说不报就不报。而是三界法则唯心造,善恶果报靠自心。

  【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不定。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

  佛接着说,在业定报与不定报中,定业有报定和时定。报定有定报时不报,以因缘和合而定,有现世报、下生报、后世报。不定报是善根重的人有智慧,能让重罪为轻受;恶习重的人愚痴,能让轻罪为重罪。知业有定报而勿作恶业,知业无定报惭愧改恶业。

  【善男子。往昔众生寿百年时。恒沙众生受地狱报。我见是已即发大愿受地狱身。菩萨尔时实无是业。为众生故受地狱果。我于尔时在地狱中经无量岁。为诸罪人广开分别十二部经。诸人闻已坏恶果报令地狱空。除一阐提。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复次善男子。是贤劫中无量众生。堕畜生中受恶业果。我见是已复发誓愿。为欲说法度众生故。或作獐鹿罴鸽猕猴龙蛇金翅鱼鳖狐【(乏-之)+(兔-(旆-方-市)】牛马之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畜生恶业。以大愿力为众生故现受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复次善男子。是贤劫中复有无量无边众生生饿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脓血屎尿涕唾寿命无量百千万岁。初不曾闻浆水之名。况复眼见而得饮也。设遥见水生意往趣。到则变成猛火脓血。或时不变则有多人手执矛槊。遮护捉持不令得前。或天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恶业果报。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诸恶业果。为化众生令得解脱故。发誓愿受如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佛接着说,菩萨已无地狱业,但为了度众生,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往昔此地球人寿命百岁左右时,无量众生受地狱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地狱身为诸罪人广说、分别说十二部经,坏诸罪人恶果报,得生人天,唯一阐提除外。另外,在此贤劫中,无量众生堕畜生中受恶业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畜生身为之说法,化牛马鱼鸟等无数身,坏诸畜生恶果报,得生人天。

  还有,在此贤劫中,无量众生堕饿鬼道,食吐汁、脓血、粪尿等,寿命无量万岁,听不到水浆的名字,或见水为火,或雨湿身为火烧身等业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饿鬼身,说法度脱,得生人天。

  【善男子。我于贤劫。生屠脍家畜养鸡猪牛羊。摾猎罗网渔捕旃陀罗舍作贼劫盗。菩萨实无如是恶业。为度众生令得解脱。以大愿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是贤劫中复生边地。多作贪欲嗔恚愚痴习行非法。不信三宝后世果报。不能恭敬父母亲老耆旧长宿。善男子。菩萨尔时实无是业。为令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是贤劫中复受女身恶身贪身嗔身痴身妒身悭身幼身诳身缠盖之身。善男子。菩萨尔时亦无是业。但为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愿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我于贤劫受黄门身无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诸恶身业。为令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愿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我于贤劫复习外道尼干子法信受其法。无施无祠无施祠报。无善恶业无善恶报。无现在世及未来世。无此无彼无有圣人。无变化身无道涅盘。善男子。菩萨实无如是恶业。但为众生令得解脱。以大愿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佛接着说,再有,在此贤劫中,我释迦牟尼发愿到屠夫、打猎、网捕、贪欲、女身、恶身中去受身等,为之说法,让他们改恶习行善业,命终后生天或生人中听闻佛法。菩萨于各道中去受生不是现世报、下生报和后世报;而是慈悲众生,是化身示现,是愿力所为。

  【善男子。我念往昔与提婆达多俱为商主。各各自有五百贾人。为利益故至大海中采取珍宝。恶业缘故路遇暴风。吹破船舫伴党死尽。尔时我与提婆达多。不杀果报长寿缘故。为风所吹俱至陆地。时提婆达多贪惜宝货。生大忧苦发声啼哭。我时语言。提婆达多。不须啼哭。提婆达多即语我言。谛听谛听。譬如有人贫穷困苦。至冢墓间手捉死尸而作是言。愿汝今者施我死乐。我当施汝贫穷寿命。尔时死尸即便起坐语贫人言。善男子。贫穷寿命汝自受之。我今甚乐如是死乐。实不欣汝贫穷而生。然我今日既无死乐兼复贫穷。云何而得不啼哭耶。我复慰喻。汝且莫愁。今有二珠价直无数。当分一枚以相惠施。我即分与复语之言。有命之人能得此宝。如其无命谁能得耶。我时疲弊诣一树下止息眠卧。提婆达多贪心炽盛。为余一珠即生恶心。刺坏我目劫夺我珠。我时患疮发声呻号。时有一女来至我所而问我言。仁者何故呻号如是。我即为其广说本事。女人闻已复重问我。汝名字何。我即答言。名为实语女言。云何知汝为实语耶。我即立誓若我今于提婆达多有恶心者。目当如是永为盲瞎。如其无者当还得眼。言已其目平复如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说现世报。】

  佛接着说,菩萨说现世报,是用身命财而演绎,而不是用话空说;如我释迦牟尼,往昔示现一商人,与提婆达多各领五百人去海上采珍珠,遇台风,船毁人亡。因善力因缘,我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没有死,被风吹上一个小岛。提婆达多大哭欲求死,一人见状赠两粒宝珠相救。宝珠价值无量,本来一人一颗,可提婆达多起贪恶心,趁我释迦牟尼熟睡时,刺瞎双眼,抢夺宝珠而去。这时,来了一位女人,问恨不恨提婆达多?我释迦牟尼答言,不恨!女人问怎么能证明你不恨呢?我释迦牟尼说,若心中有恨,双目永瞎;若无恨,双眼立即完好如初。话语落时,双眼已完好,这就是菩萨演绎所说的现世报。

  【善男子。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单那城婆罗门家。是时有王名迦罗富。其性暴恶憍慢自大。年壮色美耽着五欲。我于尔时为度众生在彼城外寂默禅思。尔时彼王春木花敷。与其眷属宫人婇女出城游观。在树林下五欲自娱。其诸婇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欲为断彼贪故而为说法。时王寻来即见我时。便生恶心而问我言。汝今已得罗汉果耶。我言。不得。复言。获得不还果耶。我言不得。复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则为具足贪欲烦恼。云何自恣观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当知。我今虽未断贪欲结。然其内心实无贪着。王言。痴人。世有诸仙服气食果。见色犹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色而当不着。我言。大王。见色不着实不因于服气食菓。皆由系心无常不净。王言。若有轻他而生诽谤。云何得名修持净戒。我言。大王。若有妒心则有诽谤。我无妒心。云何言谤。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时我被截颜色不变。时王群臣见是事已。即谏王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告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答言。见受苦时容色不变。王复语言。我当更试知变不变。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菩萨已于无量无边世中。修习慈悲愍苦众生。时四天王心怀嗔忿雨沙砾石。王见是已心大怖畏。复至我所长跪而言。唯愿哀愍听我忏悔。我言。大王。我心无嗔亦如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无嗔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是名菩萨摩诃萨说现世报。】

  再有,我释迦牟尼往昔欲度南天竺一大王和诸众生。这位大王名为迦罗富,性格暴烈恶毒,骄慢自大,年轻貌美,喜乐五欲。一日,大王与其眷属、宫人、婇女出游城外。我释迦牟尼欲断这些人的贪欲心,而为说法。这位大王见状,便生恶心,问你是阿罗汉还是不来果的罗汉呢?我释迦牟尼回答,未得果位。又问,修行以何为戒?我释迦牟尼回答,以忍为戒。这时,大王先命人割其耳朵,又割鼻子,又断手足。又问,还以忍为戒吗?四天王见此情景,心生愤怒,忽起狂风,飞沙走石。这位大王心里畏惧,长跪我释迦牟尼面前,苦苦哀求听一听他的忏悔。我释迦牟尼对他说,心里无嗔无贪。大王说,怎么知大德你心里无嗔无贪呢?我释迦牟尼当即立誓,若心真实无嗔无贪,让身恢复如初。发愿后,立即恢复如初。以此因缘,大王和诸众生而得度脱。

  菩萨愿力示现的下生后世之身,也如同现世报一样,示现有报而实无报。

  【善男子。善业生报后报。及不善业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诸业悉得现报。不善恶业得现报者。如王作恶天降恶雨。亦如有人示猎师罴处及宝色鹿其手堕落。是名恶业现受果报。生报者如一阐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后报者如持戒人深发誓愿。愿未来世常得如是净戒之身。若有众生寿百年时八十年时。于中当作转轮圣王教化众生。善男子。若业定得现世报者。则不能得生报后报。菩萨摩诃萨修三十二大人相业。则不能得现世报也。若业不得三种报者。是名不定。善男子。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盘。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若言诸业有定不定。定者现报生报后报。不定者缘合则受不合不受。以是义故。应有梵行解脱涅盘。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属。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则肥壮。一则羸瘦。俱没深泥。肥壮能出。羸者则没。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无有。有咒药者毒不能伤。无咒药者服时即死。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饮酒。一则多饮。一则少饮。其多饮者饮则无患。其少饮者饮则成患。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敌怨阵。一则铠仗具足庄严。一则自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敌。其自身者不能自勉。复有二人粪秽污衣。一觉寻浣。一觉不浣。其寻浣者衣则净洁。其不浣者垢秽日增。复有二人俱共乘车。一有辐轴一无辐轴。有辐轴者随意而去。无辐轴者则不移处。复有二人俱行旷路。一有资粮。一则空往。有资粮者则得度险。其空往者则不能过。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佛接着说,菩萨若得菩提时,即于此世界修行得往生极乐世界时,往昔一切诸业都得现报。修行人现世受业报有两个因缘;一是功德不够,业障现前,障其修行,业力毁其道力。二是现世报业,了去前业。作恶业得现世报的很多;如国王不作善业,其国降灾,天降恶雨后洪水泛滥等。再如有人告诉猎人动物在什么地方,其手臂受伤或断掉等等,都属于恶业现世报。作恶业下生受报的也很多;如一阐提和犯重戒与作五逆业下生堕地狱等。作恶业后世报主要是轮回,对号入座。善业也有现世报、下生报和后世报。愚痴的人造作恶业,不定作定报,而是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报却去地狱受报。有智慧的人,造作恶业定作不定报。应下生报为现世报,重报改为轻受,应地狱报改为人中受。智愚不同,报果不同。有智慧的人如有眼走路;愚痴的人如盲人行路。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非一切业悉得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世尊。云何众生令现轻报地狱重受。地狱重报现世轻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缘因让众生现世轻业为地狱重受呢?又是什么缘因地狱重罪为现世轻受呢?

  【佛言。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者有智。二者愚痴若能修习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痴。云何名为不修习身。若不能摄五情诸根。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种净戒。名不修戒。不调心故名不修心。不修圣行名不修慧。复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净戒体。不修戒者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不修心者不能修习三种相故。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不能观色及观色相。不观身相。不知身数。不知是身从此到彼。于非身中而生身相。于非色中而作色相。是故贪着我身身数。名不修身。不修戒者。若受下戒不名修戒。受持边戒为自利戒为自调戒。不能普为安乐众生。非为护持无上正法。为生天上受五欲乐。不名修戒不修心者。若心散乱不能专一守自境界。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所谓五欲。若不能修四念处者。名不修心。于恶业中不善护心。名不修慧。复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观是身无常无住危脆念念灭坏是魔境界。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尸波罗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禅波罗蜜。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复次不修身者贪着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无有变易。不修戒者为自身故作十恶业。不修心者于恶业中不能摄心。不修慧者以不摄心不能分别善恶等法。复次不修身者不断我见。不修戒者不断戒取。不修心者作贪嗔业趣向地狱。不修慧者不断痴心。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虽无过咎而常是怨。】

  佛说,让众生现世轻业为地狱重受的根本缘因是愚痴。若人不知修行身戒和心慧为愚痴,不能自控五情诸根为不修身,不能受持清净戒律为不修戒,不能调伏自心为不修心,不修圣行为不修慧,不修身为不能具足清净戒体,不修戒为受畜八种不净物,不修心为不能修行定慧舍三相,不修慧为不修梵行。

  【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觉已系心慎护。若不慎护则为所害。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常以饮食冷暖将养。若不如是将护守慎即当散坏。善男子。如婆罗门奉事火天。常以香花赞叹礼拜供养承事期满百年。若一触时寻烧人手。是火虽得如是供养。终无一念报事者恩。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虽于多年以好香花璎珞衣服饮食卧具病瘦医药而供给之。若遇内外诸恶因缘实时灭坏。都不忆念往日供给衣食之恩。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箧以付一人仰令瞻养。是四蛇中设一生嗔则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饮食随时守护。一切众生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若一大嗔则能坏身。善男子。如人久病应当至心求医疗治若不勤救必死不疑。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常应摄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即便灭坏。善男子。譬如坏瓶不耐风雨打掷捶压。一切众生身亦如是。不耐饥渴寒热风雨打系恶骂。善男子。如痈未熟常当善护不令人触。设有触者即大苦痛。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骡怀妊自害其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内有风冷身即受苦。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常生怨心。众生四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鹅王不乐冢墓。菩萨亦尔。于身冢墓亦不贪乐。善男子。如旃陀罗七世相继不舍其业是故为人之所轻贱。是身种子亦复如是。种子精血究竟不净。以不净故诸佛菩萨之所轻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罗耶山生于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差迦花婆师迦花。九孔常流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善男子。譬如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死尸至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观。名不修身。】

  佛接着说,另外,不修身不能观身,不能观色等;即不明人生真相。不修戒为不能安乐众生,不能护持正法;只是受下戒,受边戒,为自利自调戒,只为生天受乐因缘。不修心为心散乱不能专守自心境界,不能观身不净,不能观受是苦,不能观心无常,不能观法无我。不修慧为于恶业中不能善护自心清净,心念妄起。还有,不修身为不能深观是身无常,不能久住还充满危险,念念灭坏是魔境界。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观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是诸善根之导首也。如彼商主导众商人。戒是一切善法胜幢。如天帝释所立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破贼铠仗。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

  佛接着说,不修戒为持戒不圆满,不修心为禅定不圆满,不修慧为般若不圆满。再有,不修身为贪着我身;即身是自己的,虽无百年寿,却有千年心。不修戒为自身作十恶业,不修心为于恶业中不能控制心念不动,不修慧为心不能分别善恶诸法。再有,不修身不断我见,不修戒不断戒取,不修心趣向地狱,不修慧不断痴心。再有,不修身不能观自身过处,常抱怨他人;如他人不论有什么大恩,一个不顺意就翻脸。又如自己怎么想就怎么作,完全不去想其他人什么感受;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把戒律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不修戒为不能观戒是一切善法阶梯、一切善法根本、一切树本之本。戒是诸善根之首,戒是一切善法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护身铠甲,戒是灭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的桥梁。

  【不修心者。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念念迅速如彼电光。躁扰不住犹如猕猴。如幻如炎。乃是一切诸恶根本。五欲难满如火获薪。亦如大海吞受诸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观察生死虚妄。耽惑致患如鱼吞钩。常先引导诸业随从。犹如贝母引导诸子。贪着五欲不乐涅盘。如驼食蜜乃至于死不顾刍草。深着现乐不观后过。如牛贪苗不惧杖楚。驰骋周遍二十五有。犹如疾风吹兜罗【廿/毦】所不应求求无厌足。如无知人求无热火。常乐生死不乐解脱。如纴婆虫乐纴婆树。迷惑爱着生死臭秽。犹如狱囚乐狱卒女。亦如厕猪乐处不净。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心。】

  佛接着说,不修心为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五欲难满,诸恶根本。不修慧为不观智慧有大势力,能坏诸恶业,能坏无明黑暗;慧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成就诸佛诸菩萨的种子。

  【不修慧者不观智慧有大势力如金翅鸟。能坏恶业坏无明闇犹如日光。能拔阴树如水漂物。焚烧邪见犹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萨母之种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观者不名修慧。善男子。第一义中若见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灭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身。善男子。若见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灭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罗蜜。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戒。若见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数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灭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恶心。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心。善男子。若见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灭慧等上中下慧钝慧利慧慧修修者。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慧。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属地狱作地狱行。虽闻智者说地狱苦。常作是念。如铁打铁石还打石木自打木火虫乐火。地狱之身还似地狱。若似地狱有何苦事。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尔。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盐一升其味醎苦难可得饮。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

  佛接着说,若从出世间说,有见身相为不修身,有见戒相为不修戒,有见心为上中下善恶等为不修心,有见慧相、慧因、慧果和上中下慧等为不修慧。若有不修身、戒、心、慧的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心里畏惧自作恶事会堕地狱,而又常作地狱行;如听到有人劝作恶有报时,不以为然,认为地狱有何可怕。于是作小恶心不生悔,作大恶心想隐瞒。这样的人,所有现世的轻报,都转到地狱受极重恶果。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现轻报转地狱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世间人是什么缘因让现世轻报转为地狱重报呢?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

  佛说,有五种缘因;一是愚痴无智;二是善根微少;三是恶业深重;四是不知忏悔;五是不修善业。同时,还有五种情况;一为恶习恶业;二为贪财不受戒的约束;三为远离善根;四为不修身、戒、心、慧;五为亲近恶知识。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能转地狱报为现世轻受呢?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迭花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恶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花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说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盘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佛说,修身、戒、心、慧,能观诸法空性;即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行,不见修行者,心不分别,是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能让地狱果报转为现世轻受。这样的人,对往昔所作极重恶业,也能思维观想,我恶业虽重,但不如善业;如黄沙百斤,不如黄金一两;又如一斤盐投入长江,饮水不觉咸味等。同时,发露罪业,忏悔除恶;再增加智慧力,减少无明力;再去亲近善知识,修行正见;再受持十二部经典,见有受持大乘经典的人心生恭敬;再供养三宝修福等,能让地狱重业转为现世轻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