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是大乘经典之王,它为佛教信徒之间协调共存提供了基础。在每一宗派里,人们总是执着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执着于某种形式,因而被误解之蛇所咬伤。每逢这种时候,就需要努力去革新这个宗派,纠正错误,宣传更贴近于真实教义的修行方法。第一批大乘经典想做的就是这个。为了帮助人们更贴近佛陀的原始教义,无常、无我、涅磐的观点以一种新的方式被提出来了,以帮助人们贴近原始佛教。但是,由于他们在原有的修行团体处难以获得听众,所以这些经典的作者常常使用过激的语言。比如,他们说声闻众修行,只为了脱离这个苦痛的世界,而不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他们不是真正的佛子。
在《维摩诘经》中,对声闻众的抨击就像炮火一样无情。作为佛陀弟子中最有智慧的人、所有僧众的大师兄 舍利弗遭到了嘲笑,而后果是,整个僧团都丢了脸。这部经的主旨在于抨击这种传统,即佛教只是给出家人和那些弃世者所走的道路。《维摩诘经》面世时,大乘佛教还只是一种思想流派,还没有建立起修行团体。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大乘佛教徒们采取了一种好战的态度。直到公元二世纪时,《法华经》才为大乘佛教徒提供了一种建立真正修行团体的基础。
在《法华经》里,舍利弗恢复了佛陀最钟爱的弟子的地位。他紧挨着佛陀坐着,得到了佛陀极大的关怀。佛陀告诉他,以前之所以未讲《法华经》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现在弟子们已修行得相当成熟了,可以准备接受最深的教法了。
《法华经》的两个主要教义是:(1)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2)佛遍一切时、一切处。在此以前,修行者以为他们可以成为阿罗汉,实现涅磐,熄灭欲望和烦恼之火,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能成佛。他们以为当个阿罗汉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只想结束自己的痛苦。《法华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打消这种错误的见解,教导人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
《法华经》的第二个主要教义是佛陀的生命不只限于八十岁寿命或者限于印度。你不能说佛陀诞生了或者圆寂了,他永远在这里。在《华严经》中,我们已经看到佛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他还是毗卢遮那。释迦牟尼是道的一种,而毗卢遮那则是道本身。
在佛教中,我们时常会提到三乘 声闻乘(弟子们)、缘觉乘(自觉的人)和菩萨乘。声闻的目标是使自己从这个苦痛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实现烦恼的熄灭;缘觉是那些通过修行、契入事物互即互入之本质而开悟的人;在菩萨乘中,你要帮助所有的人开悟。《法华经》问世以前,三乘之间界限分明,各乘都批评其它乘太狭隘了,但是在《法华经》里,我们了解到三乘原来是一家。"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一乘"(ekayana)这个词,在《四念处经》(the Satipatthana Sutta)中已经出现过,是《法华经》的关键词之一。《法华经》说,不论你属于哪个宗派,你都是佛陀的弟子。这真是令人高兴的消息!今天西方人修上座部(Theravada)、禅(Zen)、净土(Pure Land)、金刚部(Vajrayana),以及很多其它佛教宗派,我们知道他们都是在修一佛乘。感谢《法华经》,它使修行者之间的和平协调成为了可能。
《法华经》有二十八品,请仔细研读第二品"方便品"。在这一品中,你将领会到这个教义:在十方一切佛土里,诸佛所说一切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实际上都是一佛乘。佛陀之所以提出三乘,只是为了帮助那些处于不同修行阶段的众生。一个阿罗汉如果最终不能发起菩提心,他(她)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不是真正的阿罗汉。
在第三品中,佛陀授记舍利弗将成为一位圆满觉悟的佛。此时与会大众都踊跃欢喜,他们把僧衣抛向空中。以前佛陀的弟子们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也能够成为圆满觉悟的佛。舍利弗被授记将成为一位圆满觉悟的佛之后,他感到非常自信,而后其他弟子们也都得到了佛陀的授记,都将成为圆满觉悟的佛。《法华经》的第一个教义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圆满觉悟的佛。
在第十一品里,我们发现了第二个教义 不能以时空观来看待佛陀,而佛陀也不受时空所限。在前十品里,我们有时空。我们可以看见尚未成佛的人正在为成佛而修行。此时,我们是在真实的"历史层面"。从第十一品开始,我们进入了"终极层面"。在历史层面中,你降生了,你修行,你开悟了,你进入了大般涅磐(Mahaparinirvana)。在终极层面中,你本来一直就在涅磐里,你已经是佛,没有什么事可做。《法华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真理的绝好方法。
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正坐在灵鹫山上,佛陀在宣讲《法华经》。突然他们听到"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与会大众比丘、比丘尼、菩萨们都向上看去,他们看到一座庄严的宝塔矗立空中。佛陀告诉他们"多宝佛(Prabhutaratna)来了,他为我们讲法作证明。"在《法华经》里,当人们触摸着灵鹫山的泥土时,他们是在历史的层面;当他们的注意力被导向天空时,他们是在寻找终极层面。但是当他们向上看多宝佛时,却看不见。他们还在试图以历史的眼光、以他们的知见概念来看终极。他们正在以色观多宝如来,用时空概念来看佛,他们没有体会到作为佛的真实本性。他们不能理解,或者他们理解得太多,这就是他们不能见到佛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解释说,多宝佛是一尊久远以前证得圆觉的佛。他发誓,每当一佛出世宣讲《法华经》时,他都要来赞叹"善哉、善哉!"。可是大众怎样才能够见到多宝佛呢?他们能够看到历史的佛陀,但是他们怎样才能看到终极的佛陀、不受时空约束的佛陀呢?释迦牟尼佛觉察到大众的强烈心愿,他以无尽的悲悯,努力去帮助他们。
过去久远劫前,多宝佛发下誓愿:"任何佛想开我宝塔、见我佛身,必须唤回他(她)在十方世界的所有分身。"释迦牟尼佛说:"我当为之",然后他从前额放出强烈的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即刻全体大众看到了周围有无数的佛土,每一佛土里都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在对大众宣讲《法华经》。那一刻,佛陀的弟子们认识到,释迦牟尼佛不仅仅是一个在地球上教化的佛,远不止是一个人。他们抛弃了这种想法,即佛陀是我们的佛,在我们的星球上,是我们的导师, 是一个八十岁的人。接着佛陀端坐在灵鹫山上,微笑着把他所有的分身召回到地球上,数钞钟之内,就有无数的释迦牟尼佛一起坐在灵鹫山上。开启多宝佛塔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了。为了帮助他的弟子们去除概念知见,佛陀大施法力。接着释迦牟尼佛打开了塔门,但是与会大众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看进塔去,用他们的眼睛看见真正的多宝佛。大部分会众坐在山脚下,什么也看不见。他们不在同一个高度上,还不能够自由地感受终极层面。菩萨们能够看进塔里去,看到活生生的多宝如来,而下面的声闻众却不能。释迦牟尼佛理解他们的心愿,便以自己的神力把他们举到空中,使他们与佛菩萨们处于同一高度,这样所有的人都能看进塔里去,看到多宝如来了。这表明借助佛的加持和帮助,我们能够升到我们所坐的地面(名相概念的地面)之上,从而体验到终极层面。
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既在历史层面里,又在终极层面里,但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去体会终极层面。我们只是沉浸在历史层面里。为了使自己升上来,为了放弃我们对历史层面的执著,为了悟入无生无灭、无上无下、非一非多之实相,我们需要修行。从历史层面上来看,多宝佛已经涅磐了,所以他怎么能坐在那里讲话呢?但是从终极层面来看,他永远在那里,赞叹:"善哉!善哉!"。当每一个人被提升到相同高度的时候,他们都能看见示现人的形象的多宝佛,非常生动、非常庄严。这是一位不受时空限制的佛,一位永生的佛。然后多宝佛 终极层面的佛,把他的狮子座分出半座,邀请释迦牟尼佛 历史层面的佛,来与他坐在一起,每个人都能看见这两尊佛 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并排坐在狮子座上,终极层面和历史层面合而为一。是释迦牟尼佛 历史层面的佛,帮助我们看到了终极层面的佛。我们不能说佛有始或有终。他已经成佛很长时间了,而且还要作很长时间的佛。这是《法华经》的第二个主要教义。
坐在灵鹫山上,我们仍然处在历史层面上。突然间我们听到"善哉!善哉!"。此时终极触摸到了我们。我们抬起头来,看见了多宝佛这位不朽之佛的宝塔,我们抬眼看他,这是我们对终级的第一瞥。我们非常想打开塔门,直接看到终级之佛,但这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我们导师的帮助。门关着,阻止我们看见终极真实。这道门是什么?它就是我们的无知、概念、分别和知见。这道塔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试图帮助我们,他说,"为了开启这道门,我需要召回我的遍满宇宙一切处的所有化身。当他们回到灵鹫峰时,我就能打开塔门。"于是他放出大毫光,照亮了十方,我们看到很多佛土,每一佛土里都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现在我们能够放下释迦牟尼是一个人的想法了。所有这些佛都是释迦牟尼,他们都坐在莲花座上,讲着《妙法莲华经》。门现在打开了,但是使我们能够看见多宝佛的条件仍然不成熟。佛菩萨们能够通过那道门看见他,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坐在另一个国土上。佛知道我们的愿望,于是他用心力把我们慢慢地举到空中。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历史层面,与身处浩渺之太空的终极层面的佛菩萨们处于同一个高度,然后才能看进宝塔里去,见到多宝如来。
如果我们仍然有这种观念,即多宝佛和释迦牟尼佛属于两个世界,终极层面之佛和历史层面之佛是二非一,那么这个观念就在我们突然看见了多宝佛分半座给释迦牟尼、让他与自己并排坐的时候被打消了。佛还能够采取什么其它方式来帮助我们明白这一点呢?《法华经》和《华严经》是古典诗作中的最好的两部。就诗歌想象所涉及的范围,没有人能超过印度人的心灵。印度人用他们的想象力表达了最深刻的觉悟。单是多宝佛及其佛塔的比喻,就已说明了很多道理。在那时的印度,像摩诃波罗多(Mahabharata)这样的戏剧很受欢迎,它们影响了表达法义的方式。这是《法华经》、《维摩诘经》以及其它经典被以戏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原因之一。请你们通过这些比喻、诗歌和对话体验佛陀的教义吧。
在《法华经》第十五品里,发生了一件精彩的事情。很多国土的菩萨们都云集在灵鹫峰,他们问候释迦牟尼佛,并对他说:"世尊,我们帮您教化来了,因为这儿太需要了。"佛陀回答说:"谢谢你们,不过,在这个佛土里,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菩萨了,你们可以回到自己的佛土 ,在那里度生。"在这里,佛陀表示了他对自己这个佛土上的弟子们的信任,而这之中也包括你们。接着他放出更强烈的光芒,大地震动,无数菩萨从地涌出,他们的出现和言谈都是非常庄严优美的。他们走向佛陀,接足作礼,说:"世尊,我们能够照顾好这个佛土,我们不需要别的菩萨。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佛土教化。"佛陀回答说:"是的,你们说得对,这里已经有足够的老师来照顾这个佛土了。"然后,谢过了那些从他方佛土赶来的菩萨们,他说:"你们可以回去了,你们自己的佛土需要你们。"这个情景非常像我们今天的情形。很多菩萨老师正在西方涌现。每当我们在梅村举行传灯法座、认可某个人可以讲法时,那是一个令人快乐的时刻,它表明菩萨老师们正在这个国土涌现。我们必须支持这些菩萨们。每当一个菩萨"从地涌现",我都很高兴,大家都深受鼓舞。在梅村,每逢三月,就会有一大片成百上千株水仙开放在上哈姆雷特(Upper Hamlet)的一座小山的山坡上。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美丽的黄水仙灿烂地从地涌出来的时候,我想到了《法华经》里的这个意象,于是我们把那个山坡称为"法身之宝"。
这时弥勒菩萨问佛陀:"世尊,您是三十五岁开悟的,行化才不过四十五年,您怎么会有这么多出色的学生呢?有这么多从全宇宙赶来的菩萨?这就像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却有七八十岁的孩子。"佛陀说:"你不明白,因为你只是从历史层面来看我。当你从终极层面来看我时,你就会明白我是怎样拥有成千上亿的学生的。他们不但能够照顾好此国土,还能照顾好很多其它国土。"
在《法华经》第二十三品中,我们进入了第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称之为"行的层面"。佛菩萨们为了行动,为了济世度人,为了做需要做的事情,从终极层面来到了历史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到的第一位菩萨叫"药王"。他的修行是,应以何身帮助众生,即现何身。若需现政治家、警察、男人或女人身,便一一现之。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身,药王菩萨教我们如何在相应情形下使用最需要的那种身,以便得到最佳的疗救效果。药王之道就是献身、信任和慈悲,他不遗弃任何人、任何东西。
在第二十四品中,我们遇到妙音菩萨。他已得种种三昧,其中包括"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当众生以有相的语言说话时,他也以有相的语言说话;当众生以心理语言说话时,他也以心理语言说话;当众生以"性"或"毒品"的语言说话时,为了度他们,他也以"性"或"毒品"的语言说话。在他过去生中,妙音菩萨曾以音乐供养佛。他从终极层面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为了建立起真正的交流,他讲一切语言,并使用音乐作为手段。接下来我们遇到了观世音菩萨。他是大地之子,代表着我们这个世界最需要的行为慈悲。如果你很慈悲,为了给别人提供帮助,你会随时现身。佛陀说:"任何听到观世音菩萨名字的人,将能够度过一切灾难。"观世音菩萨以观音法门来教化众生。如果你修习观音法门,你将能灭除很多痛苦和烦恼。当你身处地狱、被嗔怒和憎恨所吞噬时,如果你用心去体会观世音菩萨,地狱之火将化为清凉的甘露。当你身陷苦难之海,面对无数狂风巨浪、妖魔鬼怪时,如果你呼唤观世音菩萨的名字,你的苦难将会有转机,你将得到拯救。当你被锁链所捆缚时,如果你念观世音菩萨,你将得到解脱。当你察觉别人想用毒药害你时,如果你念观世音菩萨,你将不会受到伤害。不管你在哪里,因为观音菩萨有"寻声救苦"的特性,只要你祈唤他,就会得到感应。
观世音菩萨成就了五种观:(1)真观。即契入实相,摆脱虚妄观念和名相,进入了真如。(2)清净观。当观念和矛盾消溶之后,我们就拥有了清净无妄的心境。(3)广大智慧观。即般若波罗蜜,体证到"空"和"互即互入"的本性。(4)悲观。即了知众生的痛苦,并寻求使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方法。(5)慈观。深入观察众生,知道做什么能够给众生带来幸福,就去做什么。观世音菩萨永远与众生同在。无论何时,只要我们需要他,我们就可以通过修习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来与他相感应。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门进入《法华经》。第一个门是通过历史的层面,即色相和现象的层面。第二个门是通过终极层面,即实体、本性和本体(noumena)的层面。第三个门是通过行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努力为众生服务,得到众多值得效法的菩萨们的指导。如果你有机会研读和实修这部妙经,我知道你将会发现那是一种快乐。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