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

六祖坛经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谈到《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当然必须从禅的起源开始说起。

  佛陀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这是《五灯会元》裡载录的一则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说明禅宗衣钵传承,是根源自灵山会上佛陀传法给摩诃迦叶。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来,播下禅的种子,为东土禅宗初祖。此后五传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南宗巍然卓立,波澜壮阔,大放异彩,开演为五家七宗,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也奠定了隋唐禅学的黄金时代

  从西天到东土,禅,虽然因为环境的变迁,地域的不同,语言文字的差异,产生了多种的风貌,或为菩提、或谓般若、或指禅那、或名三昧、或唤本来面目、或称第一义谛、或曰涅槃妙法、或说究竟常乐、或云圆满自在……,名相百千,但本质一如。就像黄金,可以製成耳环、手镯、戒指、项鍊,形相诸用虽异,金体不变。

  从西天二十八祖传至东土诸师,禅,有时质直如大地,生长万物;有时幽寂如谿壑,深静清凉;有时磅礡如江海,势力威猛;有时含纳如丛林,庇荫众生。而禅的传承,始终是本著佛陀「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延续著「正法眼藏」。

  《坛经》的〈行由品〉说,惠能大师早年听客诵《金刚经》,当下有悟;后来五祖弘忍为他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说:「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般若品〉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又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这与佛陀当年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揭示「众生自性当中具足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都有喜好清淨和乐的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机缘品〉说,六祖得法后,至曹溪弘化,无尽藏比丘尼问他既不识字,怎么能够理会《涅槃经》义,惠能大师自信地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惠能大师认为一切经书,大小二乘,十二部经,其目的是为了让迷人开悟,愚者心解。万法本在自心,应从自心中证悟真如本性。所以,语言文字只是方便开启法门的工具,可见六祖是彻底落实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宗旨。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六度四摄的思想,乃至人伦、世用的经典,比比皆是。例如,谈到孝道人伦,《杂阿含经》说:「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五分律》载:「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坛经。疑问品》教导在家居士修行则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又〈般若品〉说:「佛法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大师这种「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延续的潜形山谷,萧然静坐的宗风截然不同,他使禅宗进一步通俗化、社会化,充分阐扬了佛陀的人间佛教思想。

  因此,追溯六祖惠能的《坛经》思想源流,可以说是直承自于佛陀的心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