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口诀 六祖惠能大师

金刚经 | 作者:鸠摩罗什 [投稿]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着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着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恐怖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尔时天帝释化作旃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并存二说,于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行忍辱波罗蜜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别,列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此妄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执着,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上求一切智,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盘,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盘,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等相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得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

  于一切法,心有住着,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闇,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着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忘,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末法之时,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见,此人功德,胜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万亿不可譬喻。一念闻经,其福尚多,何况更能书写受持为人解说,当知此人,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种种方便,为说如是甚深经典,俾离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无有边际,盖缘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离众生之见,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之慧,实不可及,故虽十方聚宝,三世舍身,不如持经四句偈。

  法云,心有能所四字,一本云,有能舍所舍心,有元来未离众生之见,此解意又分明,故两存之。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持经之人,心无我所,无我所故,是为佛心,佛心功德,无有边际,故言不可称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即当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复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当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闻经解义,如教修行,复能广为人说,令诸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着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离尘劳,虽离尘劳,不作离尘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担如来,当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名乐小法者,为二乘声闻人,乐小果不发大心,故即于如来深法,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人口诵般若,心行般若,在在处处,常行无为无相之行,此人所在之处,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养,作礼恭敬,与佛无异。能受持经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庙,当知所得福德,无量无边。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经之人,如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为前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得受持诸佛如来甚深经典,常被人轻贱,不得人恭敬供养,自以受持经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心无恼恨,荡然无所计较,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行,曾无退转,以能如是修行故,得无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极恶罪障,并能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供养恒沙诸佛,施宝满三千界,舍身如微尘数,种种福德不及持经一念悟无生理,息希望心,远离众生颠倒知见,即到波罗蜜彼岸,永出三涂,证无余涅盘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众生,德薄垢重,嫉妒弥深,邪见炽盛,于此时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圆成法相,了无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谦下柔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来正法,常住不灭,闻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人能成就无相心,行无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必心生惊怖,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者,即无着无相行也,云不可思议者,赞叹无着无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除有众生心,亦除我见心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菩萨若见有众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众生心,即是人相;谓涅盘可求,即是众生相;见有涅盘可证,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萨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终不得菩提。若言我发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烦恼根本。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辞也。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佛言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始得受菩提记,我若有发菩提心,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以实无所得,然灯佛始与我授记。此一段文,总成须菩提无我义。佛言诸法如义者,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于此六尘中,善能分别,而本体湛然,不染不着,曾无变异,如空不动,圆通莹澈历劫常存,是名诸法如义。菩萨璎珞经云:毁誉不动,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佛言实无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离此心外,更无菩提可得,故言无实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万行悉圆备,恒沙德性,用无乏少,故言无虚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于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炽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着,一切生为佛法,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齐行,体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知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菩萨若言由我说法,除得彼人烦恼,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众生,即有我所。虽度脱众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为菩萨。炽然说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也。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萨。虽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萨。炽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萨。最胜妙定经云: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禅定即是清净心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不作解法心,是名无我法。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随分行持,亦得名为菩萨,然未为真菩萨。解行圆满,一切能所心尽,方得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是名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着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彻,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国只园精舍侧近河,如来说法,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举此众多国土者,欲明其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许心数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罗蜜心,清净菩提涅盘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宝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无也。以其无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过,即不说多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众生不见法身,但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耀,以为如来真身,为遣此迷,故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净行,是名具足色身。净行者,即六波罗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定慧双修,是名具足色身。徒爱如来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净行,即非具足色身。不爱如来色身,能自持清净行,亦名得具足色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