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李纲是一个通晓为政之道的文学家。他把《周易》和《华严经》相提并论,说两部经要旨全部吻合,这是善知识不拒绝初心末学,而引导他渐入修证佳境的方便法,顺他浅近的所知而让他扩大充实,升华眼界。就像孟子因为齐王不忍心见到一条牛被杀,推断以这样的恻隐之心,如果扩大到爱护百姓,就能够最终称王于天下是一样的道理。是借着彼事物来阐述此事物的引导之喻,并非是两者可以完全相与匹敌的观点。所以说,凡是读古圣贤经典,贵在能够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书中的内涵,否则得到的不过只是曲解后的糟粕罢了。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彻证的圆满佛果的无上大法。所有被度脱的圣者,都是实有其事,都是演示佛法来度化众生的。就连小乘声闻修行所得四种证果的圣人,虽然处在华严法会上,然而丝毫都听不懂世尊所说的甚深之法,好像聋哑一般。何况人、天轮回中的凡夫,岂是以自己思虑分别的知见所能够理解的。纵然是护持法会的诸位大力天神,其实都是证得真如自性的法身大士,为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特意示现为八部天龙的身份罢了,并非是事实上有罪业的六道凡夫。而《周易》不过是设立虚幻的符号来预测凶吉,遵循上天的法则以导化人的情感。是治理、教化世间的不变的法度,并非是可以超越轮回成就佛果的无上大道;是伦理道德的仪范准则,并非是佛法修行的目标和方向。而通融佛法的人,万事万物,条条纲纲,没有不可以用来阐述真理的。横着说竖着说,本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但是,如果未能彻悟明了自已的常住真心的人,也效仿这种说法,就好像庸医还未能问诊把脉,却想要去做高难度的手术。羽毛未齐的雏鸟还不能站立树枝,就想要展翅高飞是一样的道理。如此一来,不把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断送掉真是少而又少啊。
现在用明确的比喻来分析,古人把父母称为严君,把地方父母官也称为君。难道父母和地方官,能够和圣王天子相提并论(古代皇帝也称为君),而没有高下之分吗?再比如能把一个小水泡说是海吗?能把一粒微尘说是大地吗?说水泡和尘土是海和地的极小的组成部分是可以的。说水泡尘土和大海大地一样的深广,一样的广博、宽厚,就不行了。房间之中的一线阳光,也是照耀天地的太阳,一根细管子里看天,也还是那个无边无际的空。然而只可以出了房间而看太阳,舍弃管子而来看天空。怎么可以说一线阳光之外没有太阳呢?一根管子之外没有天空呢?古时候儒家讲说道理,往往都是这样的曲解。如果是顺从这个道理来说话,那就是贬低天子,如同地方官同样的尊贵是一样的。如此一来,那么大海和大地也就与水泡和尘土是同样的深广和博厚了。一线一管之中的太阳,和无边无际的太阳,同样都可以照耀天下了。这不过是山野村夫的谬论,绝非是见到自己本来真性的法语啊。因此,一定要明白,《周易》和《华严经》中的理事境界,是有着天壤的差别的。
阁下现在应该持戒念佛,把儒家经典作为修持的恒常之法,把佛教修持作为加行。深入专研高深的理论暂且延迟数年。想要学佛祖成佛,先必须以儒家的圣贤经典作为法则。倘若自己的行为有污点,有违伦理道德,不过是礼法教育中的罪人,怎么可以成为佛的弟子。佛教虽然是出世间大法,然而对于皇帝就劝化他仁爱,对于臣子就劝化他忠诚,对于父亲就劝化他慈爱,对于为人子的就劝化他孝顺。从浅近到深入,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因果、自然的法则。熟读精思《安士全书》就可以了解这个道理的大概。凡是改正错误修习善法,并且修持净土法门的人,只是贵在真诚,最忌虚假。绝不能外面表现做行善修行的样子,内心却充满不忠诚不宽容之心。春秋卫国的圣贤蘧伯玉五十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四十九年的生涯有很多的过失,这样常常反省自己,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学做佛和做祖师。这样才能做伦理道德的功臣,和佛祖的真正弟子。这件事,本来就不是在穷通贵贱上来计较的。不慧(大师谦词)是这样企望于阁下的,也希望阁下能够这样企望、导化一切亲属和知交。这样才能不辜负来普陀山朝礼大士、得以见上不慧一面,和能够听闻佛法的一番苦心啊。
原文
李纲是一通方作家。以易与华严对论.谓其全合.是善知识不拒来学.引人入胜.就彼所知而令扩充。如孟子以齐王不忍一牛之死.推此恻隐之心.可以保民而王天下。非谓徒爱一牛而便能王天下也。是引喻。非敌论。凡读古人文字.贵得其意.否则糟粕而已。夫华严乃如来自证之法。所有诸度诸位.皆是实事.皆可表法。声闻四果.虽处法会.犹如聋哑。人天凡品.岂能知见。纵有天龙八部.皆已亲证法身.为上求下化利益有情.特现八部身耳.非实业之凡夫也。易乃立虚象以兆吉凶.顺天理而导人情。是治世之常法.非出世之大道。乃伦常之仪准.非佛道之标的。然通佛法者.法法头头.无不是道。横说竖说.有何轨迹。若未能彻了自心.亦效其说.如庸医未能诊脉.即效剐骨。弱羽尚难栖枝.即欲奋飞。其不自他俱殒躯命者鲜矣。今以喻明。易以父母称为严君。又古人以邑令亦称为君。岂父母邑令.与圣天子敌体相齐.无有高下也。又如举一沤曰此海也.举一尘曰此地也。知沤与尘.是海与地之少分则可。谓沤尘与海地同其深广.同其博厚.则不可。一隙之日.即照天照地之日。一管之天.即无边无际之天。但当出户而瞻日.舍管而窥天。岂可谓隙之外别无有日.管之外别无有天哉。古人为儒者道.语多类此。若即为实说.是抑圣天子与邑令同其尊也。俾海地与沤尘同其深广博厚也。一隙一管之天日.与无边无际之天日.同其普遍也。是齐东野人之鄙论.非明心见性之法言也。阁下且宜持戒念佛.以儒家修持为常法.以佛教修持为加行。入理深谈.且缓数年。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佛教虽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浅而入深.下学而上达。熟读安士全书.可以知其梗概矣。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惟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为名教之功臣.作如来之真子。固不在穷达缁素上论也。(不慧)之所望於阁下者.望阁下亦以望一切亲知。则不负一至普陀朝礼大士.与(不慧)一得觌面.而即闻佛乘也。——《文钞》之《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一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华严经原文
华严经原文
《白话华严经》系“地球禅者”洪启嵩老师首次以导读、原典、白话语译、注释并举的方式,将《华严经》这部“经中之王”呈现于读者面前,帮助读者“ 依据《华严经》中所说的正见,仔细思惟,慢慢用心思量,以此正想,破除一切思惟思量分别境界,以思惟来破除心里的障碍,到最后证入无障碍的境界 ”。
华严经译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华严经讲解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穿戴盔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用善法铠甲庄严自身,勇猛精进,趣求究竟无师的智慧,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见着甲冑:“甲冑”,指铠甲和头盔。在与敌人交战时,戴上头盔,身披铠甲,就可以保护自身,不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节操高尚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建大丈夫志、行大丈夫事,树立正知正见,坚守高尚的志节和操行,永远不舍离佛道。见操行人:什么是操行人呢?指具备高尚节操和品行的人。
此偈告诉我们: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好衣、捧起钵准备乞食的时候便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舍除骄慢,成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器,受天人赞叹供养。执持应器:“应器”,也叫做应量器,指出家人吃饭用斋的器皿——钵。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不放逸修行苦行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少欲知足,舍离对五欲的贪着,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严持净戒,勤修苦行,得不退转大乘弘愿,借助修习苦行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婆罗门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身守道,执持佛戒,永保梵行清净,舍离一切恶法。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华言净行、梵行等。《一切经音义》中讲:“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有出家有在家。
此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出家修行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业清净调柔,心意寂静,最终成就佛的大智慧。若见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是说,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是说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背恩弃义人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对于恶人不生丝毫报复之心。见背恩人:“背恩”,即背弃恩义。背恩的人,不知报答他人恩惠,如《六度集经》中所说:“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