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关于“求子”经文的浅释

普门品 | 作者:网络 [投稿]

毛惕园居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今译浅解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今译:

  若有女人,想要求生男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就可以生下一个具备福德智慧的男儿。设想求生女孩,就可以生下一个品行端正,相貌美丽的女儿,这都是由于她前世所培植福德的根本,故得广受众人的爱慕与恭敬。

  浅解:

  这是约身业机显感冥应,此能应二求,礼拜供养是机感,便生男女是普应。

  一、能应求男。

  一般男女,无不注重嗣续,传宗接后,儒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处独指女人,因女人求子之心,比男人更为急切,过去封建时代,女人无子有三苦,一为公婆所嫌,二为丈夫所弃,三为余妇所轻,旁人所笑,想脱三苦,故必求男。心要至诚恳祷,口要至诚称念,身要至诚礼拜,头和两肘两膝,五体投地,三业投诚,即三业供养。还要常以香花灯果水等,恭敬供奉,一饮一食,必先供养。果能这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即感圣应,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若有福无慧则识浅,有慧无福则家贫,既有福德,又有智慧,则富而且贵,廉而能明,不仅传宗接代,更能光宗耀祖。

  事证:续编第六章十九节五、编者自述:民国三十八年辗转来台:妻随子别,四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吾妻郑侣梅,求子于观音菩萨座前,礼拜供养,一心称念。至次年十月五日,果生一男,因名佛祐,字志仁,俾知蒙佛垂祐而生,必志于仁,以报佛恩!

  二、能应求女。

  男承内嗣,女结外亲,有男无女,亦非全美。女人以生女为亲,是其同类,故欲求女。求女之法,仍为礼拜供养,故不再说。端正、是品行端正,有相、是相貌美丽。宿植德本,是由多生培植这福德的根本,故得相貌美丽,广受众人爱慕,品行端正,更受众人恭敬,若有相无品,则可爱而不可敬,或有品无相,虽可敬而不可爱,菩萨令生宿植德本之女,故得品相俱全,爱敬兼备。能应二求已完。

  事证:新编观音灵感录第三篇第十页:华敦三、结婚十九年,尚未生育。妇过氏,虔奉观音大士,常拜像前,哭泣哀求,一夕,梦大士抱男女各一,命过氏曰:怜汝虔诚,以此付汝。次年生子,越岁生女,后不复孕。此常哀求男女、即得男女之实证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今译:

  佛再叫一声: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这样能应二求的大威神力啊!

  浅解:

  此结叹能应二求的神力。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如求福得福,求寿得寿,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所求无量,所应无边,千处有求千处应,岂仅能应二求耶?此不过略举所求之最要者为例也。约身业机显感冥应已完。

果纯法师:普门品讲记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记:

  此下两段文,是明能感与所感。设欲求男一句,如指掌疏云:「女人无子,有三种苦:一者为夫所弃,二者为余妇所轻,三者为傍人所笑,为脱此苦,故须求也。」如世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礼拜供养下,正明感应。世人无子,则老无依,故子息乃世人所重也。是故人人宜求之,而求时必然诚恳,菩萨有求必应,故云便生。今言福德智慧之男者,意是菩萨所赐之子,其福德智慧乃超一切庸流之辈。例如有福无德,即同修罗之类,有德无智,即属愚蠢之流,有智无福,即落贫寒之家,此等均非全美,菩萨所赐乃是完美无缺。楞严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案:

  传云:「清雍正,临川邹鲁白衣,平素虔诵观音经,遂生两子,后信力渐退,自谓所生二子非是菩萨之力,一起此念,二子即夭折,以后力加忏悔,矢愿施经,一日,其妻梦见大士抱一婴孩置于床榻,越日生一子,隔岁又梦大士,仍生一子。」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记:

  此明求女能应。设欲求女一句,意是男子承内,女子结外,若是有男无女,亦非全美,虽半子理亦应有,故须求之。

  端正有相一句,是说菩萨所赐之女福美双全,此非凡流有德无相,有相无德,有德有相而无美貌。端正与有相,意义有别,端正是属体态美丽,有相是属贵格主富,如世间女子容颜端正,若无贵格之相,此等女子则落劳苦孤寒之命,此所谓「红颜多薄命」是也。若有贵格之相,而无容颜美姿,此等女子虽然富贵,但人不爱重,此也非美,总之此等女子非今菩萨所赐,菩萨所赐乃是双全无缺。

  宿植德本一句,意谓此女有如是福德美貌,此乃她宿世因缘所植也。

  众人爱敬一句,意谓此女有如是貌,故人人爱慕之,兼她有德有相,故人人爱而敬之,此非有美无德,人爱而加犯,又非有德无貌,人敬而厌离。楞严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案:

  传云:「华敦第三妻妾,十九年不生育,常祷观音大士,一日,梦观音大士抱一男一女,曰:怜汝虔诚,今付于汝。隔年,果生一男,又隔年生一女,以后再不复娠。」

宝静法师: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此段文是说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所谓满二求。此处何以单说女人有二求呢?因为女人求子息的心,较男人关切。女人不生子育女,为翁姑所嫌,丈夫所欺,更为朋友讪笑。且世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女人望子望女的心至切。倘女人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的男儿。依佛法言,生儿亦是增加烦恼,但依世间法,注重嗣续,传宗接后,亦不仿于女人求男求女。观世音慈悲,亦示现而满其二求的愿哩。一心顶礼,五体投地,曰礼拜。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是为十供养。观世音菩萨,无所需求,何用供养呢?盖吾人所以供养,为求福故,如无力办供,即身体的恭敬礼拜,口头的称念名号,和意中的观想圣容,亦即是三业供养。如能恭敬虔诚供养观世音菩萨,即送给你福慧具足的男儿。如观世音菩萨示现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是也。有福无慧,是痴福,如富人家的愚子是。有慧无福,叫狂慧,如穷人家的才子是。前生念佛明理,今生有智慧;前生能布施,戒杀放生,今生有福禄;二者双修,则福慧具足。诸位来恭敬寂静的听经,是求福;明理知义,是求慧。此之念佛,无妄无杂,一心不乱,是求福。前念后念,相续无间,字字清爽明白,是求慧。又如办居士林,做早晚功课,是求福。听经闻法,明理修观,是求慧。设若有女人恳切一心念观世音,必生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儿,不生痴福狂慧的男儿,是谓求子得子。从前有谭宪卿,家富有,五十无子,族侄争继分产,谭心不乐,于是力求观世音菩萨慈悲,以五千元设大悲忏坛,修忏四十九天,妾果举一男,白胞而生,清秀肥硕,聪明伶俐。其妻又以一千元建白衣阁,旋亦生子,从此人丁两旺。如南通张孝若,亦是他父啬翁先生祈求于狼山观音岩才生的。又昔有一女人,无子,夫妇祈祷于观音像前,夜梦观音以盘盛儿相送,女人正欲接收,忽有一牛,奔驰而来,致未接到。醒来有孕,生儿没几日夭亡,盖因夫妇平日喜食牛肉故。于是夫妇相戒,一心素食,后果生子育成。是知欲求子息,固应常念供养礼拜观世音菩萨,尤须戒杀放生,布施行善,持斋求福,方得感应如响,应念即成。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的女子,宿植德本,大家敬爱。女人求子则有子,何为又欲求女呢?方今男女平等,女权伸张,男女正无轩轾。试看近来女人从党从政从学的,不计其数。而且男子在外,生了女子,可与母亲,朝夕相伴。所以既有其子,复欲求女的。女子不重妖冶,必须品行端正,相貌庄重,一望而知其有福德智慧。五官不缺,面貌雅正,叫端正。品行不苛,行为庄重,叫有相。若端正无相,人不爱敬;有相不端,人必轻贱;所以一定要端正则爱,有相则敬。宿植德本,即宿世培植贤德的本根。现在虔诚听经念佛,培植德本,根深蒂固,乃可感生才德双全众人爱敬的女子。须知女人被人爱而不敬,叫贱;敬而不爱,叫远;故必具足,乃能众人爱敬。但依佛法讲,世间万法幻化,好儿女是还债来的,恶儿女为讨债来的,多一儿女,即多一烦恼。修行人以有儿女为牵累,无儿女为自在。此说与世间法,则异其趣。观世音菩萨,不但满世界上求男求女的愿,且满学佛人求法门男女的愿。男表智慧,女表禅定,欲界众生,散乱心重,有慧无定,叫做狂男。无色界众生,一味著定,有定无慧,叫做痴女。色界四禅天,有定有慧,而且平等,但此定女,不能出生无漏慧男,不能断烦恼,名叫有漏定慧,亦不过痴男石女呀,此非所求的法门男女。二乘人定慧,能超生脱死,名叫无漏定慧,以可生无漏法,断见思烦恼,了生死故,但此慧男,亦祗断见思烦恼,不能断根本无明;定女虽生无漏,不能入中道;所以吾人应求中道智慧男、中道福德女。不著空有,即定之慧,叫有福的慧男;即慧之定,叫有慧的福女;慧是智德庄严,定是福德庄严,到佛地位福慧具足,故称两足尊。身金色与相好光明无等伦,是即福足;四辨八音,鉴机施教,是即慧足;吾人因无中道福慧庄严,所以流入生死,而为众生。谚云:「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庄严极其重要,所以必须求福求慧,而又必须福慧双修,自性是所庄严,福慧是能庄严,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庄严。欲求慧男定女,唯有身礼口称意念,三业供养观世音菩萨,便可成功。所以释迦佛再呼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威德之力,众生能恭敬礼拜,福不唐捐。唐,虚也,空过也。捐,弃也。众生礼拜供养,必不虚弃,求男求女,必应所愿,纵以种种关系,未能立刻应验,然其善根已种,一旦因缘成熟,亦决不空过的啊!

净心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

  求男得男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不但能救济众生的三灾、四难和三毒的苦恼,而且也能使祈求子息的妇女,满其所愿。

  「若有女人」:「若有」是如果有的意思。「女人」是指已经出阁的妇女。

  「设欲求男」:「设欲」是假设想要的意思。「求男」是希求有个男孩子。世间的妇女,如果没有生育男孩的,就希求能生得一个男孩子。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礼拜」是以身体来顶礼。「供养」是以香花茶果等物质来供奉,或者在三宝门中执役效劳。世间的妇女,如果希求生个男孩,就得礼拜供养这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便生」是就会生的意思。「福德」的「福」是福报,「德」是善行,修善行所得到的福利,叫做「福德」。「智慧」是「愚痴」的反面。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诞生一个既有福德,又有智慧的男孩,所以说「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世间的人们,无论男女,都很注重生育子女,以传宗接代的,因为这是人伦的俗习呀!尤其妇女家,对于求子的心,比较男人还要急切。因为身为妇女而不会生育,就有三种痛苦:一、为丈夫所轻视抛弃;二、为翁姑所嫌;三、为邻近妇人所讥笑。因为妇女家,求子的心比较急切,所以在这里单指女人求子嗣来说。而必定要求男者,因为家无男儿,就有:一、年老无人服侍,二、家业无人付嘱,三、身后宗嗣断绝等三种可畏的事。所以没有生育男孩的妇女,就希望能诞生一个男孩。

  释尊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如果有妇女家,想要求得一个男儿,只要他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就能满他所愿,而生一个男儿了。可是如果生一个平平凡凡的男儿,并不足为奇,所可贵的是,求观音菩萨所生的男儿,是有福德、有智慧的男儿呢!有福德就富而且贤,有智慧就是贵而且哲,四美具足,可以说是世间上稀奇少有的男子了。

  生在世间上做人,如果但有福德而没有智慧,就是痴福。有一种人,生来很有福报,人也良善,可是生得不聪明,这是痴福。有的虽然很聪慧,可是缺乏了道德心,又没有福报,虽有满胸的希望和计划,却一事不成,这更是人生的缺陷。观音菩萨能将福慧双全的男子,赐给没有儿子的妇女,由此可见,菩萨对众生的恩惠,是山高海深,无穷无尽的。

  据现果随录记载:在清朝初的时候,有一位谭宪卿,是一位很富有的长者,因为他们夫妻到了半老的时候,还没有子女,所以族亲们争著要分他的财产,宪卿为此而困扰不甘。于是,费了五千金,设大悲忏坛,礼拜大悲忏四十九日,以此功德,祈求观音菩萨赐与子息。果蒙菩萨的感应,当年妾遂生一子。他的妻儿又发心捐舍一千金,修建白衣阁,过了没有多久的时间,也生一子。这就是观音菩萨,能应求子的妇女,赐与子息的证明。

  求女得女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这段文是说明观音菩萨,能应无女儿众生的要求,而赐与女儿的意思。

  「设欲求女」:「设欲」是假设想要的意思。「求女」是希求有个女孩子。世间的妇女,如果没有生育女孩的,就希求能生得一个女孩子。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便生」是就会生的意思。「端正」是端庄正经,拣别不是娇慢惯养之类,这是约贞静娴淑的品德说的。「有相」是有好的相貌。如果没有女儿的妇女家,想要求得女儿,就会生得一个端正有相的女儿。在这句的上面,应该要有「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一句,在这里所以省略者,是鸠摩罗什法师译法的巧妙。

  「宿植德本,众人爱敬」:「宿植」是宿世所植。「德本」是善行的因。凭什么会转生为端正有相之女呢?这是因为前生种了善行之因所致呀!「爱敬」是被人看了,既爱而且敬。爱敬就是虽然被人看了,会生起亲爱的心理,但不敢随便干犯她。

  依世俗来说,男承内嗣,女结外亲。如果只有男孩而无女儿,也是美中不足之事,所以女儿虽属半子,也有祈求者。而没有女儿的人们,只要他们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满其所愿,而赐与女儿。而且其所赐与的女儿,不是平庸的女儿,而是一个品德端正,形相尊贵的女儿。这是一个使人既亲爱又敬畏的女儿呀!如果但使人爱而不敬的话,就是虽然有端妍之貌,而无福德之相。如果只有使人敬而不爱的话,就是虽然有福德之相,而没有端妍之貌。能够使人见了生起亦爱亦敬的心理,必是福德智慧都具足的人,这是宿世培植众德之因所致啊!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释迦牟尼佛讲过以上的经文后,又叫了一声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有前面所说的救七难、解三毒的种种威神力量,他还有很多很多饶益众生的神通妙用。因为这个,所以众生心里应该常常念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大家都要特别注意呀!「常应心念」:不是口头上念而心不念。若能心念口不念亦可。总之要念兹在兹,永远记得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假设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想要求一个儿子。怎样求法才能如愿?就依照法华经上所说的一个法门,即是要礼拜,并以香花水果等,供养观世音菩萨,自然会得到一个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孩。若求女孩子,就会生一个相貌端正,鼻子长得像鼻子,眼睛长得像眼睛,耳朵像耳朵,嘴巴像嘴巴的女孩。那么说难道眼睛还有不像眼睛的道理吗?若不信,试看有的三角眼,更有的鹰鼻子、小耳朵、大嘴巴,甚至有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长到一起。你说像这种相貌丑怪,教人见了都骇怕,这就叫不端正。

  「宿植德本,众人爱敬」:为什么会生端正、庄严好看的相呢?这都是因为在前生,或者买过香花,用种种庄严具供养诸佛菩萨。由于往昔供佛积聚功德,故感生生相貌圆满,庄严好看,人见人爱。

森下大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冥益的第三章是二求愿。

  「供养」,是进供资养之义。有三种供养:

  一、庄严堂舍,恭敬供养。

  二、读经礼佛,修行供养。

  三、饮食衣服,利益供养。

  本文中有一句叫「福德智慧」:

  「福」是有形之德,即身上衣食住之德。

  「德」是无形之德,即心具圆成之德。

  「智」是慧之体,即向慧选择判断之力。

  「慧」是智之用,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

  照这段文读来,若有女人,欲生男孩,许愿观世音,即能生漂亮的男孩;欲生女孩,许愿观世音,亦能生美丽的女孩。本文不外说的这种利益。男,是标示智慧;女,是标示慈悲。如欲求清净智慧,以诚心,诚意,礼拜供养观世音,通达观世音,所通达的诸法宝相之理,把这个尊敬,确信建立起来,即能得到圆满的真智,平等的大慈悲。如果欲得大慈悲,当常以观世音的心为心,永不远离的精进下去,则自然会生起受人尊敬的慈悲心。如果身口意合而为一的礼拜供养,则观世音也就不会离开自己。

  在一心称念观世音的时候,天地万物成为一位观世音,自己与观世音之间,没有区别,没有障碍,当此之时,观世音的大智慧,大慈悲,大勇猛,在自己也能显现了。

  寅法禅师把这段文作为一种胎教。那就是求子的女人,把心归向大智慧,大慈悲的观世音,驱除种种的迷妄,远离一切的邪见,由此,如果是生男孩,则是福德智慧圆满;如果是生女孩,则是端正有相,受人爱敬。这段文,除了神秘的灵验冥益之外,也可这样从现实的方面解释。

  尤其这「宿植德本」,是说宿世的善业,显现于现世成为德本,而能使人爱敬。所以在佛教中,所谓生前宿世(过去)以及从生至死(现在)死了以后(未来),通于因果关系,所以此「宿植德本」,是从生前的过去善因,成为现在的善果。孩子在母亲胎内,在未生以前,那个将要做母亲的女人,如果心理及行为端正,则不单是胎内之教,依遗传的道理来讲,所生的孩子的肉体与精神都有影响,所以这段文应该特别注意。

  根据这段文中所说,在男的方面,有福德智慧,在女的方面,是端正有相。这是因为,女的在姿容方面比男的重要,所以略去福德智慧;在男的方面略去端正有相。其实,福德智慧是指的心,端正有相是指的身,这二者都应具求的。

  福,以有形之幸事为主;德,是无形的心行。在世间上,有的是有福而少德的人,虽然有很多金钱,但还令人讨厌的;有德而无福的人,虽然是很正直,但还是诸多不幸的。

  现在所希望的是有福有德,并且要有智慧。就是有钱有人望再要加上贤德。端正有相,是指的美好姿容,限制行为谓之端。这里应注意端正二字,因为在佛教中,是不光取姿容的,好比玉耶经中说:「女人容貌端正者不名美人,唯心行端正,受人爱敬者,名为美人!」因此,所谓美人,不光是美好窈窕庄重的姿容,而更要的是端正、贞静、幽娴的心行。释尊讲到此处,又告诉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以这一句,收结前文。因有众生,恐持名无功,所以再说这若有众生,恭敬礼拜,则功不唐捐。唐捐是虚费的意思,功不唐捐,即是功不虚花。

  七难以下,皆是说明身口意三业的观世音的冥益,起初七难是从外来的,所以在口称诵观世音菩萨;三毒是从内起的,所以在心常常观想忆念观世音菩萨;二求愿是身求,显示身行恭敬礼拜。此即把身口意三业一致相应,由此而能受冥护的利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