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 第十四卷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原夫至道冲漠。假蹄筌而后彰。玄致幽凝。藉师保以成用。是由圣迹迭兴贤能异托。辩忠烈孝慈。以定君敬之道。明诗书礼乐。以成风俗之训。或忘功遗事。尚彼虚冲。或体任荣枯。重兹达命。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斯盖渐染之方未奥尽其神性。至若能仁之为训也。考业果幽微。则循复三世。言至理高妙。则贯绝百灵。若夫启十地以辩慧宗。显二谛以诠智府。穷神尽性之旨。管一枢极之致。余教方之犹群流之归巨[坚-臣+(虍-七+(一/谷))]。众星之共北辰。悠哉邈矣。信难得以言尚至。乃教满三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为大利益。而以净秽异闻升坠殊见。故秋方先音形之本。东国后见闻之益。云龙表于夜明。风虎彰乎宵梦。鸿风既扇。大化斯融。自尔西域名僧往往而至。或传度经法。或教授禅道。或以异迹化人。或以神力救物。自汉之梁。纪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众家记录叙载各异。沙门法济偏叙高逸一迹。沙门法安但列志节一行。沙门僧宝止命游方一科。沙门法进乃通撰传论。而辞事阙略。并皆互有繁简出没成异。考之行事未见其归宋。临川康王义庆宣验记及幽明录。大原王琰冥祥记。彭城刘俊益部寺记。沙门昙宗京师寺记。太原王延秀感应传。朱君台征应传。陶渊明搜神录。并傍出诸僧叙其风素。而皆是附见。亟多疏阙齐竟陵文宣王三宝记传。或称佛史。或号僧录。既三宝共叙。辞旨相关。混滥难求。更为芜昧。琅琊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该综。而文体未足。沙门僧祐撰三藏记。止有三十余僧。所无甚众。中书郎郄景兴东山僧传。治中张孝秀庐山僧传。中书陆明霞沙门传。各竞举一方不通今古。务存一善不及余行。逮乎即时。亦继有作者。然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或叙事之中。空列辞费。求之实理无的可称。或复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遗削。谓出家之士。处国宾王。不应励然自远高蹈独绝寻辞荣弃爱本以异俗为贤。若此而不论竟何所纪。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捡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咨古老。广访先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余人。开其德业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然法流东土。盖由传译之勋。或踰越沙险。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开明一焉是赖。兹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通感适化。则强暴以绥。靖念安禅则功德森茂。弘赞毗尼。则禁行清洁。忘形遗体。则矜吝革心。歌诵法言。则幽显含庆。树兴福善。则遗像可传。凡此八科。并以轨迹不同。化洽殊异。而皆德效四依。功在三业。故为群经之所称美。众圣之所褒述。及夫讨核源流商搉取舍。皆列诸赞论。备之后文。而论所著辞微异恒体。始标大意类犹前序。未辩时人事同后议。若间施前后。如谓烦杂。故总布一科之末。通称为论。其转读宣唱。虽源出非远。然而应机悟俗。实有偏功。故齐宋杂记。咸条列秀者。今之所取。必其制用超绝。及有一分通感。乃编之传末。如或异者非所存焉。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今止删聚一处。故述而无作。俾夫披览于一本之内可兼诸要。其有繁辞虚赞或德不及称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贤异。止为十三卷。并序录合十四轴。号曰高僧传。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间草创或有遗逸。今此一十四卷。备赞论者意以为定。如未隐括览者详焉
高僧传第一卷(译经上十五人)
汉雒阳白马寺摄摩腾
汉雒阳白马寺竺法兰
汉雒阳安清
汉雒阳支楼迦谶(竺佛朔 安玄 严佛调 支曜 康巨 康孟详)
魏雒阳昙柯迦罗(康僧铠 昙帝 帛延)
魏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
魏吴武昌维只难(法立 法巨)
晋长安竺昙摩罗刹(聂承远 聂道真)
晋长安帛远(帛法祚 卫士度)
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蜜
晋长安僧伽跋澄(佛图罗刹)
晋长安昙摩难提(赵政)
晋庐山僧伽提婆(僧伽罗叉)
晋长安竺佛念
晋江陵辛寺昙摩耶舍(竺法度)
高僧传第二卷(译经中七人)
晋长安鸠摩罗什
晋长安弗若多罗
晋长安昙摩流支
晋寿春石涧寺卑摩罗叉
晋长安佛陀耶舍
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
晋河西昙无谶(安阳[色-巴+(厂@矢)] 道普 法盛 法维 僧表)
高僧传第三卷(译经下十三人)
宋江陵辛寺释法显
宋黄龙释昙无竭
宋建康龙光寺佛驮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师枳园寺释智严
宋六合山释宝云
宋京师祇洹寺求那跋摩
宋京师奉诚寺僧伽跋摩
宋上定林寺昙摩蜜多
宋京兆释智猛
宋京师道林寺畺良耶舍(僧伽达多 僧伽罗多哆)
宋京师中兴寺求那跋陀罗(阿那摩低)
齐建康正观寺求那毗地(僧伽婆罗)
高僧传第四卷(义解一十四人)
晋洛阳朱士行(竺叔兰 无罗叉)
晋淮阳支孝龙
晋豫章山康僧渊(康法畅 支敏度)
晋高邑竺法雅(毗浮 昙相 昙习)
晋中山康法朗(令韶)
晋炖煌竺法乘(竺法行 竺法存)
晋剡东仰山竺法潜(竺法友 竺法蕴 竺法济 康法谶)
晋剡沃洲山支遁(支法度 竺法仰)
晋剡山于法兰(竺法兴 支法渊 于法道)
晋剡白山于法开(于法威)
晋炖煌于道邃
晋剡葛岘山竺法崇(道宝)
晋始宁山竺法义
晋东莞竺僧度(竺慧超)
高僧传第五卷(义解二十五人)
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王嘉)
晋蒱阪释法和
晋泰山昆仑岩竺僧朗(支 僧敦)
晋京师瓦官寺竺法汰(昙壹 昙贰)
晋飞龙山释僧先(道护)
晋荆州上明竺僧辅
晋京师瓦官寺竺僧敷
晋荆州长沙寺释昙翼(僧卫)
晋荆州长沙寺释法遇
晋荆州上明释昙徽
晋长安覆舟山释道立(僧常 法浚)
晋长沙寺释昙诫
晋于替青山竺法旷
晋吴虎丘东寺竺道壹(帛道猷 道宝 道施)
晋山阴嘉祥寺释慧虔(昙诫 智明)
高僧传第六卷(义解三十三人)
晋庐山释慧远
晋蜀龙渊寺释慧持(慧岩 僧恭 道泓 昙兰)
晋庐山释慧永(僧融)
晋庐山释僧济
晋新阳释法安
晋庐山释昙邕
晋吴台寺释道祖(慧要 昙顺 昙说 法幽 道恒 道授)
晋长安大寺释僧[(丰*力)/石](弘觉)
晋彭城郡释道融
晋长安释昙影
晋长安释僧睿(僧揩)
晋长安释道恒(道标)
晋长安释僧肇
高僧传第七卷(义解四三十二人)
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宝林 法宝 慧生)
宋京师乌衣寺释慧睿
宋京师东安寺释慧严(法智)
宋京师道场寺释慧观(僧馥 法业)
宋京师祇洹寺释慧义(僧睿)
宋京师彭城寺释道渊(慧琳)
宋京师彭城寺释僧弼
宋东阿释慧静
宋京师祇洹寺释僧苞(法和)
宋余杭方显寺释僧诠
宋江陵辛寺释昙鉴(道海 慧龛 慧恭 昙泓 道广)
宋庐山凌云寺释慧安
宋淮南中寺释昙无成(昙冏)
宋京师灵味寺释僧含(道含)
宋江陵瑟琶寺释僧彻(僧庄)
宋吴虎丘山释昙谛
宋寿春石涧寺释僧导(僧因 僧音 僧成)
宋蜀武担寺释道汪(普明 道訚)
宋山阴天柱山释慧静
宋长沙麓山释法愍(僧宗)
宋京师北多宝寺释道亮(静林 慧隆)
宋丹阳释梵敏(僧籥)
宋京师中兴寺释道温(僧庆 慧定 慧嵩)
宋京师中兴寺释昙斌(昙济 昙宗)
宋京师何园寺释慧亮
宋下定林寺释僧镜(昙隆)
宋京师灵根寺释僧瑾(昙度 玄运)
宋京师兴皇寺释道猛(道坚 慧鸾 慧敷 慧训 道明)
宋山阴灵嘉寺释超进(昙机 道凭)
宋吴兴小山释法瑶(昙瑶)
宋京师新安寺释道猷(道慈 慧整 觉世)
宋京师冶城寺释慧通
高僧传第八卷(义解五二十七人)
齐伪魏济州释僧渊(慧记 道登)
齐伪魏释昙度
齐京师庄严寺释道慧(玄趣 僧达)
齐京师中兴寺释僧钟(昙纤 昙迁 僧表 僧最 敏达 僧宝)
齐京师天保寺释僧盛
齐京师湘官寺释弘充(法鲜)
齐高昌郡释智林
齐京师灵根寺释法瑗(法爱 法常 智兴)
齐蜀齐后山释玄畅
齐上定林寺释僧远(道凭 法令 慧泰)
齐荆州竹林寺释僧慧(昙慎 慧敞 僧岫)
齐上定林寺释僧柔(弘称 僧拔 慧熙)
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曾行 慧恢 道旭 慧求 慧深 法洪)
齐京师谢寺释慧次(僧宝 僧智 法珍 僧向 僧猛 法宝 慧调)
齐京师何园寺释慧隆(智诞 僧辩 僧贤 通慧 法度)
齐京师太昌寺释僧宗(昙准 法身 法真 慧令 僧贤 法仙 法最 僧敬 道文)
齐京师中兴寺释法安(慧光 敬遗 光赞 慧福 道宗)
齐京师中兴寺释僧印(慧龙)
齐琅琊[山*聂]山释法度(法绍 僧朗 慧开 法开 僧绍)
梁京师治城寺释智秀(法整 僧若 僧璇 道乘)
梁荆州释慧琳
梁京师灵曜寺释僧盛(法欣 智敞 法冏 僧护 僧韶)
梁山阴云门山寺释智顺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道明 僧成 僧宝)
梁上定林寺释法通(圣进)
梁京师招提寺释慧集
梁剡法华台释昙斐(法藏 明度)
高僧传第九卷(神异上四人)
晋邺中竺佛图澄(道进)
晋罗浮山单道开
晋常山竺佛调
晋洛阳耆域
高僧传第十卷(神异下十六人)
晋洛阳盘鸱山揵陀勒
晋洛阳娄至山呵罗竭
晋襄阳竺法慧(范材)
晋洛阳大市寺安慧则(慧持)
晋长安涉公
晋西平释昙霍
晋上虞龙山史宗
宋京师杯度
宋伪魏长安释昙始
宋高昌释法朗(法整)
宋岷山通云寺邵硕
宋江陵琵琶寺释慧安(僧览 法卫)
齐京师枳园寺沙弥释法匮(法揩)
齐荆州释僧慧(慧远)
齐寿春释慧通
梁京师释保志(道香 僧朗)
高僧传第十一卷(习禅 明律)
习禅(二十一人)
晋江左竺僧显
晋剡隐岳山帛僧光
晋始丰赤城山竺昙猷(慧开 慧真)
晋长安释慧嵬
晋广汉阎兴寺释贤护
晋始丰赤城山支昙兰
晋蜀石室山释法绪
晋伪魏平城释玄高(慧崇)
宋长安寒山释僧周(僧亮)
宋长安太后寺释慧通
宋余杭释净度
宋始丰瀑布山释僧从
宋广汉释法成
宋京师中兴寺释慧览
宋荆州长沙寺释法期(道果)
宋成都释道法
宋蜀安乐寺释普恒
齐京师灵鹫寺释僧审(僧谦 法隐 超志 法达 慧胜)
齐武昌樊山释法悟(道济)
齐钱塘灵苑山释昙超
齐始丰赤城山释慧明
明律(十三人)
宋江陵释慧猷
宋吴闲居寺释僧业(慧光)
宋京师长乐寺释慧询
宋京师庄严寺释僧璩(道远)
宋彭城郡释道俨(慧曜)
宋江陵释僧隐(成具)
宋广汉释道房
宋京师闲心寺释道营(慧祐)
齐钟山灵曜寺释志道(超度)
齐京师多宝寺释法颖(慧文)
齐蜀灵建寺释法琳
齐京师安乐寺释智称(聪超)
梁京师建初寺释僧祐
高僧传第十二卷(亡身 诵经)
亡身(十一人)
晋霍山释僧群
宋彭城驾山释昙称
宋高昌释法进(僧导)
宋魏郡廷尉寺释僧富
宋伪秦蒱阪释法羽(慧始)
宋临川招提寺释慧绍(僧要)
宋庐山招隐寺释僧瑜
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
宋蜀武担寺释僧庆
齐陇西释法光
齐交阯仙山释昙弘
诵经(二十一人)
晋河阴白马寺释昙邃
晋越城寺释法相(昙盖 僧法)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
宋剡法华台释法宗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
宋庐山释慧庆
宋临渭释普明
宋京师道场寺释法庄
宋京师瓦官寺释慧果
宋京师东安寺释法恭(僧恭)
宋京师彭城寺释僧覆(慧琳)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僧念)
齐永兴柏林寺释弘明
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法音)
齐上定林寺释道崇
齐上定林寺释超辩(法明 僧志 法定)
齐山阴天柱山释法慧(昙游)
齐京师后冈释僧侯(慧温)
梁上定林寺释慧弥(法仙)
梁富阳齐坚寺释道琳
高僧传第十三卷(兴福 经师 导师)
兴福(十四人)
晋并州竺慧达
晋武陵平山释慧元(竺慧直)
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
晋京师安乐寺释慧受
宋京师崇明寺释僧慧
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
宋豫州释僧洪
宋京师释僧亮
宋京师延贤寺释法意
齐南海云峰寺释慧敬
齐南海藏薇山释法献
齐上定林寺释法献(玄畅)
梁剡石城山释僧护
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经师(十一人)
晋中山帛法桥
晋京师建初寺支昙籥
宋京师祇洹寺释法平
宋京师白马寺释僧饶
宋安乐寺释道慧
宋谢寺释智宗
齐乌衣寺释昙迁
齐东安寺释昙智
齐安乐寺释僧辩
齐白马寺释昙凭
齐北多宝寺释慧忍
唱导(十人)
宋京师祇洹寺释道照
宋长干寺释昙颖
宋瓦官寺释慧璩
宋灵味寺释昙宗
宋中寺释昙光
齐兴福寺释慧芬
齐兴福寺释道儒
齐瓦官寺释慧重
齐正胜寺释法愿
齐济隆寺释法镜
右十三卷十科凡二百五十七人
弟子孤子曼颖。顿首和南。一日蒙示所撰高僧传。并使其掎摭力寻始竟。但见伟才。纸弊墨渝迄未能罢。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兴。年几五百时经六代。自摩腾法兰发轸西域。安侯支谶荷锡东都。虽迹标出没行实深浅。咸作舟梁大为利益。固宜缁素传美铅椠定辞照示后昆揄扬往秀。而道安罗什间表秦书。佛澄道进杂闻赵删。晋史见舍恨局当时。宋典所存颇因其会。兼且搀出君台之记。糅在元亮之说。感应或所商搉。幽明不无梗概泛显傍文未足光阐。间有诸传又非隐括。景兴偶采居山之人。僧宝偏缀游方之士。法济唯张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节之科。康泓专纪单开。王秀但称高座。僧瑜卓尔独载。玄畅超然孤录。唯释法进所造。王巾有着意。存该综可擅一家。然进名博而未广。巾体立而不就。梁来作者亦有病诸。僧祐成兰既同法济之责。孝秀染毫复获景兴之诮。其唱公纂集最实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烦冗。法师此制始所谓不刊之鸿笔也。绵亘古今包括内外。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谓繁难省云约岂加。以高为名既使弗逮者耻。开例成广足使有善者劝。向之二三诸子前后撰述。岂得挈长量短同年共日而语之哉。信门徒竟无一言可豫。市肆空设千金之赏。方入簉龙函上登麟阁。出内琼笈卷舒王笥弟子虽实不敏少尝好学。顷日尪余触途多昧。且获披来帙斯文在斯。钻仰弗暇讨论何所。诚非子通见元则之论。良愧处道知休奕之书。徒深谢安慕竺旷风流殷浩惮支遁才俊耳。不见旬日穷情已劳。扶力此白以伐诉尽。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
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传相简。意存箴艾。而来告累纸。更加拂拭。顾惟道藉人弘理由教显。而弘道释教莫尚高僧。故渐染以来昭明遗法。殊功异行列代而兴。敦厉后生理宜综缀。贫道少乏怀书抱筴自课之勤长慕铅墨涂青扬善之美。故于听览余闲厝心传录。每见一分可称。辄有怀三省。但历寻众记繁约。或编不同列参差。或行事出没。已详别序兼具来告。所以不量寸管。辄树十科。商搉条流。意言略举而笔路苍茫。辞语陋拙。本以自备疏遗。岂宜滥入高听檀越既学兼孔释解贯玄儒。抽入缀藻内外淹劭。披览余暇脱助详阅。故忘鄙俚用简龙门。然事高辞野久怀多愧。来告吹嘘更增[怡-台+典][怡-台+墨]。今以所著赞论十科。重以相简。如有纰谬请备斟酌。释君白
此传是会稽嘉祥寺慧皎法师所撰。法师学通内外善讲经律。着涅槃疏十卷梵网戒等义疏。并为世轨。又着此高僧传十三卷。梁末承圣二年太岁癸酉避侯景难来至湓城。少时讲说。甲戌年二月舍化。时年五十有八江州僧正慧恭经始葬庐山禅阁寺墓。龙光寺僧果同避难在山。遇见时事聊记之云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