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记 第五卷
古碑目第七
庐山自晋宋齐梁陈隋唐。至本朝。几八百年。其间废兴盛衰皆有记述。岁月浸久往往亡失。若殷仲堪作远公碑。天祐间犹见于贯休之诗。今无复遗漫矣。今录太平东林已下五寺观五代以前人所作碑志爵里岁月之日。凡四十一。辞多不载
太平观
使者灵庙碑
荆州黄梅县东山衡门之下草茅臣李泚撰。开元二十年岁次壬申正月乙巳朔二十五日己巳树
使者灵验记
宣义郎行彭泽县尉潘观篹。开元二十年壬申三月八日辛亥立。治平三年重立
张灵官记
御史大夫徐铉撰 右内史舍人集贤殿学士徐锴书并篆额。岁次癸酉上元日
胡则传
太常丞集贤校理通判江州军州事章岷撰并书载。开宝八年胡则守江州事
太一观
真人庙记
升元六年岁在壬寅七月六日。应运匡国佐圣功臣宁国军节度宣州营田观察
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大尉兼中书令持节宣州诸军事宣州刺史上柱国食邑一万户
韩王知证记登仕郎守宣州司户参军掌表奏试秘书省校书郎赐绯鱼袋孟拱辰书并额
又一本
保大十二年岁在乙亥十一月。南岳朱陵道士倪少通撰 道士钟德载书篆
慧远法师碑铭
谢灵运撰张野序(无立名年月)
宋佛驮跋陀罗禅师碑
唐开元十七年岁在己巳七月己丑朔十五日癸卯建
兀兀禅师
中书舍人赵郡李讷文 金紫光禄大夫行同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县开国男张廷圭书江州刺史河东柳贞望树
唐永泰丙午岁颜真卿题碑侧凡一百一十六字
东林寺碑并序
前陈州刺史江夏李邕撰并书。开元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建 洪州刺史裴休题云。览北海之词翰想风采
碑阴记
会昌三年。江州刺史张又新撰。大中十年四月三十日。裴光远篆额
东林寺远法师影堂碑(并序)
陇西李演述 江州录事参军王遹篆额。鄂州头陀寺僧惟嵩书。贞元中初建。大中八年七月十五日再立
唐故东林寺律大德熙怡大师碑铭(并序)
摄都团练推官守虔州司马许尧佐撰 承奉郎前守蔡州真阳县令李行言书并篆额。贞元十二年丙子岁建。大中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再立
东林寺经藏碑铭(并序)
朝请郎试太常寺协律郎李肇撰。元和七年岁次壬辰九月丙辰朔十五日庚午建。大中十三年七月八日。乡贡进士冯撰再书并篆额
唐故东林寺律大德粲公碑铭(并序)
吉州司户参军员外置同正员许尧佐撰。吴郡陆蔚之书并篆额。元和癸巳岁端午日建。大中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再立
庐山东林寺故临坛大德塔铭(并序)
元和十年冬十月刘轲撰。门弟子云皋书。大中八年七月十五重立
唐庐山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并序)
忠州刺史白居易篹 僧云皋书。长庆二年闰十月一日建。大中八年七月十五日重立
唐故东林寺律大师石坟哀志铭(并序)
上谷侯高篹 僧云皋书。长庆甲辰岁五月十三日树
唐栖霞寺故大德玭律师碑(并序)
福建观察支使朝议郎监察御史里行上柱国刘轲篹 沙门云皋书 摄洪州都督府士曹参军 宣议郎前行舒州怀宁县尉齐余篆额。大和四年七月十一日建。大中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再立 碑阴有曹汾诗。会昌三年七月十三日题
东林寺白氏文集记
大和九年夏。太子宾客晋阳县开国男大原白居易乐天记 朝散大夫守江州刺史上柱国赵蕃奉侍郎命建碣 僧云皋书
唐庐山东林寺故宝称大律师塔碑
朝议郎守秘书丞史馆修撰。上柱国刘轲撰 守江州司户参军员外置同正员陈去疾书 前振武节度参谋试太常寺奉礼郎李[这-言+手]彦篆额 开成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建。大中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再立
庐山东林寺观音方丈记
唐大中六年壬申春二月十五日。江夏僧元楚记 东夷溟岛太玄谷冲寂野叟书
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并序)
江州司马白居易篹 摄淮南观察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李克恭书 淮南节度参谋监察御史里行段全纬篆额 大中八年七月十五日重立
复东林寺碑铭
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大夫使持节都督潭州诸军事守潭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柳公权书 唐大中十一年岁次丁丑四月戊辰朔二十六日癸巳建
东林寺经藏碑阴记
朝议郎捡挍尚书上部郎中使持节抚州诸军事守抚州刺史兼侍御史柱国赐绯鱼袋蔡京撰 大中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建
故江西道观察使武阳公韦公写真赞
从外侄孙摄镇南军节度副使朝散大夫使持节江州诸军事守江州刺史上柱国苗绅撰 咸通八年四月八日书
大唐庐山重建东林寺故禅大德公碑铭(并序)
朝散大夫使持节江州诸军事守江州刺史柱国赐紫金鱼苗绅撰。朝议郎前行国子大学博士柱国裴光远书并篆额 咸通九年岁次戊子十二月庚申朔十三日壬申建
广平公旧因纪
宣歙节度掌书记将仕郎试大理评事赐绯鱼袋薛正己撰 银青光禄大夫前守庆州司马兼殿中侍御史刘询书并篆额 江西监军使中散大夫行内省内侍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宋师锡建。光启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庐山东林寺大师堂记
大和三年。奉化军节度江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捡挍太尉兼侍中使持节江州诸军事守江州刺史上柱国德化王食邑三千户杨澈节度推官通判军府公事朝议郎捡挍尚书礼部员外即兼侍御史云骑尉赐紫金鱼袋元皓节度巡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掌奏赐绯鱼袋倪匡明书并篆额
德化王于东林寺重置白氏文集记(并序)
摄观风幕巡吏试兰台郎余文贞书。大和六年岁次甲午八月己巳朔十二日庚辰。管内僧正讲经论大德赐紫金沙门匡白记
节度巡官刺州司公事赐紫金鱼袋倪匡明篆额
将仕郎守江州司士参军掌表奏试秘书省正字杨弼撰 保大三年二月二十日翊圣功臣江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捡挍太保守刺史京兆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杜昌业建 功德主讲论大德慕庄书
上方禅师舍利塔记
朝散大夫行尚书水部员外郎武骑尉彭撰并题额 银青光禄大夫捡挍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上柱国伊从道书 保大十四年丙辰十月庚申建
西林寺
西林寺道场碑文
大隋国太常博士渤海欧阳询撰 大业十三年岁在丁丑十月戊寅朔十五日壬辰树永泰丙午岁。颜真卿题其碑额。凡一百二十字。碑阴有大中十年五人题名
唐故庐山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朗和尚碑(并序)
前广文馆进士郑素卿篹。安定沙门道真书 大和六年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树 太中八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再立(刻在碑阴)捡挍司封郎中守江州刺史裴讽。大中十四年四月八日。挈累同游超华从行(亦题碑阴)
简寂观
庐山简寂观之碑
司徒右长史太子仆建昌县开国侯吴兴沈旋作 梁天监十四年十一月立 唐保大十二年岁次甲寅正月十五日重建 安定胡惟楚书并题额
有唐庐山简寂观熊君尊师碣
门人三洞弟子朝散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守杭州刺史柱国于德晦撰 范啇皓书
庐山简寂观重造大殿
推忠翊圣功臣安西大将军德胜军节度使庐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庐州诸军事庐州刺史御大宪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侯食邑二千户张崇。顺义十年丁亥正月癸丑朔记
庐山简寂观新建石坛记
宣州观察判官登仕郎检校尚书虞部员外郎赐绯鱼袋陈觉撰并书
简寂先生陆君碑
中岳道士翰林供奉吴筠文并书 唐保大五年太岁丁未六月甲寅朔三日丙辰立
庐山改修简寂灵宝并齐堂记
内知客兼盐按司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柱国王路奉敕撰并书 唐保大乙卯岁二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记
庐山简寂观修石路记
承务郎守大理评事掌元帅表奏赐绯鱼袋徐宪述并题额。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孙霭书。保大十三年太岁乙卯五月戊辰朔十五日壬午记
简寂观有大孤山赋碑
特进太尉平章事卫国公李德裕文 会昌五年四月庚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朝议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周墀立
大唐新建庐山开元禅院碑
昭义军节度使特进守大弟太保上柱国始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臣冯延已奉敕撰 平庐军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刑部尚书上柱国上饶郡公食邑二千户臣徐逊奉敕书并题额 保大十二年岁次甲寅正月丙子朔十日乙酉建
李氏书堂记
巨唐保大十稔太岁壬子五月十日。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使持节袁州诸军事守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柱国李征古记 太原王沂书
古人题名篇第八
予游东林。颇爱屋间有唐以来人题名。寺僧因为予言。往岁屋室迁改。方板数百。文字昏闇。堆积闲处。不复爱惜。凡此者幸而未至于投削耳。嗟乎昔人叹贤达胜士登山远望者多矣。皆湮没无闻。此几是。今得永泰已来颜鲁公下十有七人题名可见者。着之以备亡失云
唐永泰丙午岁。真卿以罪佐吉州。夏六月壬戊。兴殷亮韦柏尼贾镒同次于东林寺。同则惜熙怡二公惠秀正义二律师泉杨鹔存焉。仰庐阜之炉峰。想远公之遗烈。外神运殿。礼僧伽衣。睹生法师尘尾扇。谢灵运翻涅槃经贝多梵夹。忻慕之不足。聊寓刻于张李二公耶舍禅师之碑侧。鲁郡颜真卿书记(刻石在东林寺耶舍禅师碑侧)
唐永泰丙午岁。真卿以疏拙贬佐吉州。夏六月癸亥。兴殷亮韦柏尼贾镒杨鹔。憩于西林寺。有法真律师。深究清净毗尼之学。即律祖师志恩之上足。余内弟正义之阿阇梨也。缅怀远现二公之遗烈。导余跻重阁。示余以张僧繇画庐舍那佛像泉梁武帝蹙线绣钵袋。因寓题欧阳公所撰永公碑阴。鲁公颜真卿题(刻石在西林寺永禅师碑上)
陇西子德谯国子伸河南虚中京兆希远陇西懋赏。大中十年四月十一日同游懋赏书(刻石在西林寺)
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韦宙。大中十二年。准诏岭南宣问。七月二十乙日。再过此藏经。旧日创置随寺毁废。赖道深和尚藏诸石室。言上人明上人以补其阙。获睹旧续触绪摧[鋗-口+ㄙ]。施三百千。再建堂宇。时湖南江西皆扰乱。一辞京阙。三践危邦。到此数刻与言明话道。又乘轺北去。男泽侍行(刻石在东林寺)
余今年七月。衔命按抚岭南。中旬之初自番禺赴阙间。洪兵大扰。乃直趋钟陵。既至留。一夕察其阴谋。备知情状。明日渡章江。二十九日憩此。与言明二上人谈玄。兼访经藏遗趾晚晴西去六十四日。余廉问江西。仍帅襄鄂许蔡四军赴镇。十一月二十七日。兵次北田。余虽择甲戎事。方经过松门。迟迟不能去之。以永暇遂驻前锋于岘。再与言公游。时明上人已物故。悲怆久之。复跨马前去。因书行上。题于水堂壁。大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御史中丞韦宙题都团练衙推将仕郎权潭州户曹参军周勍观察衙推前试太常寺奉礼郎张自牧男安南柔远军判官试左内率府胄参军升从行
江州刺史陈辇。乾符三年十一月八日。将离湓浦。与处士邓思齐。同来访别思琮宗一二大德。推忠翊圣功臣安西大将军武宁平难等军节度庐州观察处置等使西南面行营招讨应援使光禄大夫检校大傅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侯张崇奉诏征讨过此。武义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朝议郎检校兵部尚书赐紫金鱼袋上党郡公食邑一千户景迢自京城随侍伯父。江上归郡。获从家兄桂阳郡公。访兹绝景。时春林斗芳。晚雨新霁。[跳-兆+丽]步忘倦。尘心顿清。竟日方还故纪于此。升元三年太岁己亥三月二十三日书 西上合门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右武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忠上柱国夏谦叨奉睿旨封册雄藩。驻泊旬余。将更岁序。受王恩而重叠沐台念以弥深。而又许厕王车。得游化境。时升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故留题记
唐奉化军节度江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冯翊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严续。以保大七年太岁己酉孟秋。作镇兹地。暨无射月。亦有一日游于二林精舍。周览古迹而还。故纪其年月耳
推忠奉 保人功臣奉化军节度江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使持节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骁御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定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皇甫晖伏奉敕旨。特到保大开先禅院。经过宝刹。松桧笼烟。峰峦叠翠。周览胜景。颇豁襟怀。时大唐保太十一年太岁癸丑二月辛亥五日乙卯题记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使持节筠州诸军事守筠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颜解印归京。游诸胜境。故记。尔时癸丑岁夏四月二十四日书
推诚破敌功臣奉化军节度江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使持节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江夏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黄延谦自赴任当郡。每仰名山。当兹抄秋。特诣瞻敬。保大十五年九月十六日记。推忠捍敌功臣奉化军节度江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上柱国富春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孙汉晖。于显德五载中秋八日命监军使颖川陈公及寮佐等。同谒使者真祠。地迩二林。因游胜概。幸周览。聊纪岁时
一校了于字莫改
高山寺藏本庐山记五卷。卷二三宋椠本。余三卷旧钞补。然于宋讳皆阙笔。盖亦从宋本出也。书中避讳诸字至高宗讳栴字止。而光宗之嫌名敦字则不阙笔。盖刊于高光间也。此书我国守山阁丛书刊四库本但存前三篇为一卷。馆臣谓佚第四五篇。今宋椠实为篇八为卷五。第一二篇为卷一。第三篇为卷二。第四五篇为卷三。第六篇为卷四。第七八篇为卷五。守山阁本不但佚第四篇以下。其分卷亦非当时之旧矣。馆臣见今本篇为一卷。遂疑佚者仅四五两篇。抑又误矣。此书全本不知何时佚去太半。馆臣谓永乐大典本亦仅三篇。则明初已。佚东邦刊本。于宋椠外。尚有元禄十年刊本均完足。今取元禄守山二刻。与宋本比勘。知元禄本虽完亦有讹夺。守山阁本则讹脱弥甚。第一篇守山本夺释慧远庐山记。略至略举其异耳数十行(元禄本未夺)第二篇影图者以下。元禄本错简十余行(守山本不误)而远公记云至已上盖述石门之胜十余行。又远公上记云至谓阿罗汉之类也三行。守山本并夺佚。第三篇守山本夺昔东海僧邈云云十三字。又夺源由福云云二十八字。第六篇元禄本夺落星寺诗半叶。第七篇元禄本叙东林寺诸碑误错。列东林寺经藏碑铭及大德粲公碑铭。于慧远法师等三碑之前。知元禄本已不能无失矣。此本卷一阙第二叶卷四阙第二十一及第二十八两叶。又卷一李常序书缝写第三叶。则此上当有两叶亦佚。今卷一第二叶据元禄本补之。其他诸叶则元禄本亦阙。怨世遂无他本可据补矣。予夙爱此书。叙述雅赡。似水径清苔。未见足本。宣统纪元。客游东京。忽遘此宋椠于德富氏成篑堂文库。大喜过望。久念之不去怀。去年冬乃迻书从苏峰翁假印既得请。乃书宋椠本之可贵者于卷尾。尚不仅在无佚卷已也。宣统丁巳正月。永丰乡人罗振云书于东山寓居之四时嘉至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