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能仁菩萨。化乘白象。来就母胎。用四月八日。夫人沐浴。涂香着新衣毕。小如安身。梦见空中有乘白象。光明悉照天下。弹琴鼓乐。弦歌之声。散花烧香。来诣我上。忽然不现。夫人惊寤。王即问曰。何故惊动。夫人言。向于梦中。见乘白象者。空中飞来。弹琴鼓乐。散花烧香。来在我上。忽不复现。是以惊觉。王意恐惧心为不乐。便召相师随若耶。占其所梦。相师言。此梦者。是王福庆。圣神降胎。故有是梦。生子处家。当为转轮飞行皇帝。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王意欢喜。于是夫人。身意和雅。而说偈言
今我所怀胎 必是摩诃萨
淫邪嫉恚止 身心清净安
心常乐布施 持戒忍精进
定意入三昧 智能广度人
观察大王身 敬如父以兄
瞻愍人民类 亦如己赤子
疾病医药疗 饥寒施衣食
怜贫敬尊老 乐令生老灭
诸在狱闭系 毒苦愁怖恼
愿王加大慈 一时赦罪过
今我不欲闻 世俗音乐声
志趣山林宴 清净寂默定
于是粟散诸小国王。闻大王夫人有娠。皆来朝贺。各以金银珍宝衣被花香。敬心奉贡称吉。无量夫人。举手攘之。不欲劳烦。自夫人怀妊。天献众味。补益精气。自然饱满。不复飨王厨。十月已满。太子身成。到四月七日。夫人出游。过流民树下。众花开化。明星出时。夫人攀树枝。便从右胁生堕地。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应时天地大动。三千大千刹土。莫不大明。释梵四王。与其官属诸龙鬼神阅叉揵陀罗阿须伦。皆来侍卫。有龙王兄弟。一名迦罗。二名郁迦罗。左雨温水。右雨冷泉。释梵摩持天衣裹之。天雨花香。弹琴鼓乐。熏香烧香。捣香泽香。虚空侧塞。夫人抱太子。乘交龙车。幢幡伎乐。导从还宫。王闻太子生。心怀喜跃。即与大众百官群臣梵志居士长者相师。俱出往迎。王马足触地。五百伏藏。一时发出。海行兴利。于时集至梵志相师。普称万岁。即名太子。号为悉达(汉言财吉)。王见释梵四王诸天龙神弥满空中。敬心肃然。不识下马礼太子。时未至城门。路侧神庙一国所宗。梵志相师咸言。宜将太子礼拜神像。即抱入庙。诸神形像。皆悉颠覆。梵志相师。一切大众。皆言。太子实神实妙。威德感化。天神归命。咸称太子。号天中天。
于是还宫。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一者地为大动。坵墟皆平。二者道巷自净。臭处更香。三者国界枯树。皆生花叶。四者苑园自然生奇甘果。五者陆地生莲花。大如车轮。六者地中伏藏。悉自发出。七者中藏宝物。开现精明。八者箧笥衣被。被在柁架。九者众川万流。停住澄清。十者风霁云除。空中清明。十一者天为四面。细雨泽香。十二者明月神珠悬于殿堂。十三者空中火烛。为不复用。十四者日月星辰。皆住不行。十五沸星下现。侍太子生。十六天梵宝盖。弥覆宫上。十七八方之神。奉宝来献。十八天百味饭。自然在前。十九宝瓮万口。悬盛甘露。二十天神牵七宝。交露车至。二十一五百白象子。自然罗在殿前。二十二五百白师子子。从雪山出。罗住城门。二十三天诸婇女。现伎女肩上。二十四诸龙王女绕宫而住。二十五天万玉女。把孔雀拂现宫墙上。二十六天诸婇女持金瓶盛香汁。列住空中侍。二十七天乐皆下。同时俱作。二十八地狱皆休毒痛不行。二十九毒虫隐伏。吉鸟翔鸣。三十渔猎怨恶。一时慈心。三十一境内孕妇。生者悉男。聋盲喑哑。癃残百疾。皆悉除愈。三十二树神人现。低首礼侍。当此之时。十六大国。莫不雅奇。叹未曾有。
于是香山有道士名阿夷。中夜觉天地大动观见光明晖赫非常。山中有花。名优昙钵。花中自然生师子王堕地。便行七步。举头而吼。面四十里。其中飞鸟走兽蜎飞蚑行蠕动之类。莫不慑伏。阿夷念言。世间有佛。应现此瑞。今世五浊盛恶。何故有此吉祥瑞应。天晓飞到迦维卫国。未及国城。四十里外。忽然落地。心甚惊喜。此必有佛。于我无疑。步诣宫门。门监白王。阿夷在门。王愕然曰。阿夷常飞。今者何故在门求通。王即出礼拜迎澡洗沐浴。施新衣服。问讯。今日临顾劳屈尊圣。阿夷答言。闻大王夫人生太子故来瞻省。敕其内人。抱太子出。侍女白言。太子疲懈。始得安眠。阿夷喜悦。便说偈言
大雄常自觉 觉诸不觉者
历劫无睡卧 岂当眠寐乎
于是侍女。抱太子出。欲以太子向阿夷礼。阿夷便惊起。前礼太子足。国王及群臣。见国师阿夷敬礼太子。心便悚然。益知至尊。即头面礼太子足。阿夷猛力。回伏百壮士。方抱太子。筋骨委震。见奇相三十二八十种好。身如金刚。殊妙难量。悉如秘谶。必当成佛。于我无疑。泪下哽咽。悲不能言。时王惶怖请问。太子有不祥乎。吉凶愿告。幸勿有难。阿夷自抑制。即便说偈言
今生大圣人 除世诸灾患
伤我自无福 七日当命终
不见神变化 说法雨世间
今与太子别 是故自悲泣
太子举手言 五道十方人
吾当尽教化 皆令得其所
本我意所愿 当度萨和萨
一人不得道 吾不入泥洹
于是阿夷。喜重礼太子足。白净王怖止欢喜。而说偈言
太子有何相 当何治于世
愿为一一说 诸相有何福
时阿夷以偈答王言
今观太子身 金色坚固志
无上金刚杵 舂破淫欲山
大人相满具 足下安平趾
居国常平治 出家等正觉
手足轮相现 其好有千辐
是故转法轮 得佛三界尊
鹿腨而龙髀 隐相阴马藏
观者无有厌 是故法清净
纤长手臂指 软掌鞔中里
是故法久长 千岁在世教
皮毛柔软细 右旋不受尘
金色钩锁骨 是故伏外道
方身师子臆 旋转不阿曲
平住手过膝 是故一切礼
身有七处满 千子力当敌
菩萨宿作行 是故无怨恶
口含四十齿 方白而齐平
甘露法率众 是故有七宝
颊车如师子 四牙万字现
佛德现天下 是故丰三世
味味次第味 所食识其味
是以设法味 施与于一切
广舌如莲华 出口覆其面
是故种种音 受者如甘露
语声哀鸾音 诵经过梵天
是故说法时 身安意得定
眼相绀青色 世世慈心观
是故天人类 视佛无有厌
顶特生肉髻 发色绀琉璃
欲度一切故 是以法隆盛
面光如满月 色像花初开
是以眉间毫 白净如明珠
于是王深知其能相。为起四时殿。春秋冬夏。各自异处。于其殿前。列种甘果树。树间七宝浴池。池中奇花。色色各异。譬如天花。水类之鸟。数十百种。宫城牢固。七宝楼观悬铃幡幢。门户开闭。声闻四十里。选五百妓女。择取温雅礼仪备者。供养娱乐。育养太子。太子生日。国中八万四千长者。生子悉男。八万四千厩。马生驹。其一特异。毛色绝白。髦【肆-聿+葛】贯珠。以是之故。名为骞特。厩生白象。八万四千。其一白象。七肢平跱。髦尾贯珠。口有六牙。是故名为白象之宝。白马给乘奴名车匿。太子生七日。其母命终。以怀天师功德大故。生忉利天。封受自然。太子在宫。不乐愦闹。志思闲燕。王问侍女。太子乐乎。侍女白言。供养伎乐。不失时节。观省太子。不以欢乐。王用愁忧。即召群臣。阿夷相言。必成佛道。以何方便。使太子留令无道志。有一臣言。唯教书疏。用系志意。即与其仆五百人俱。共诣师门。师闻太子至。即出拜迎。太子问言。此为何人臣言。是国教书师也。太子问言。阎浮提书凡有六十四种。即数书名。今用何书。以相教示。梵志惶怖。答太子言。六十四种。己所未闻。唯持二书。以教人民。实时归命。愿赦不及。
于是太子。与诸官属。即回还宫至年十七。妙才益显。昼夜忧思。未曾欢乐。常念出家。王问其仆。太子云何。其仆答言。太子日日忧悴。未尝欢乐。王复愁忧。召诸群臣。太子忧思。今当如何。有一臣言。令习兵马。或言。当习手搏射御。或言。当令案行国界。使观施为散诸意思。有一臣言。太子已大。宜当娶妻以回其志。王为太子。采择名女无可意者。有小国王。名须波佛(汉言善觉)。有女名裘夷。端正皎洁天下少双八国诸王。皆为子求。悉不与之。白净王闻即召善觉。而告之曰。吾为太子。娉取卿女。善觉答言。今女有母及诸群臣国师梵志当卜所宜。别自启白。善觉归国。愁忧不乐。绝不饮食。女即问王体力不安。何故不乐。父言。坐汝令吾忧耳。女言。云何为我父言闻诸国王来求索汝。吾皆不许。今白净王。为太子求汝。若不许者。恐见诛罚。适欲与者。诸国怨结。以是之故。令吾忧戚。女言。愿父安意。此事易耳。我却七日。自处出门。善觉听之。表白净王。女即七日。自出求处国中勇武技术最胜者。尔乃为之。白净王念。太子处宫。未曾所习。今欲试艺。当如何乎。至其时日。裘夷从五百侍女。诣国门上。诸国术士。普皆云集。观最妙技礼乐备者。我乃应之。王敕群臣。当出戏场观诸技术。王语优陀。汝告太子。为尔娶妻。当现奇艺。优陀受教往告太子。王为娶妻。令试礼乐。宜就戏场。太子即与优陀难陀调达阿难等五百人。执持礼乐射艺之具。当出城门。安置一象。当其城门。决有力者。调达先出。见象塞门。扠之一拳。应持即死。难陀寻至。牵着道侧。太子后来。问其仆曰。谁抂杀象。答言。调达杀之。谁复移者。答言。难陀。菩萨慈仁。徐前按象。举掷城外。象即还稣更生如故。调达到场。扑众力士。莫能当者。诸名勇力。皆为摧辱。王问其仆。谁为胜者。答言。调达。王告难陀。汝与调达二人相扑。难陀受教即扑。调达顿躃闷绝。以水灌之。有顷乃稣。王复问言。谁为胜者。其仆答言。难陀得胜。王告难陀。与太子决。难陀白王。兄如须弥。难陀如芥子。实非其类。拜谢而退。复以射决。先安铁鼓。十里置一。至于七鼓。诸名射者。其箭力势。不及一鼓。调达放发。彻一中二。难陀彻二。箭贯三鼓。其余艺士。无能及者。太子前射。挽弓皆折。无可手者。告其仆曰。吾先祖有弓。今在天庙。汝取持来。即往取弓。二人乃胜。令与众人无能举者。太子张弓。弓声如雷。传与大众莫能引者。太子揽牵弹弓之声。闻四十里。弯弓放箭。彻过七鼓。再发穿鼓入地。泉水涌出。三发贯鼓着铁围山。一切众会叹未曾有。诸来决艺。悉皆受折惭辱而去。复有力人王。最于后来。壮健非常。勇猛绝世。谓调达难陀。为不足击。当与太子共决技耳。被辱去者。审呼能报踊跃欢喜。语力人王。卿之雄杰世无当者。决力取胜。必自如意。皆随从还。观与太子决于胜负。调达难陀。奋其威武。便前欲击。太子止言。此非为人大力魔王耳。卿不能制。必受其辱。吾自当之。父王闻此。念太子幼。深为愁怖。诸来观者。谓胜太子。时力人王。蹋地勇起。奋臂举手。前撮太子。太子应时。接扑着地。地为大动。众会重辱。散去忽灭。太子殊胜。椎钟击鼓。弹琴歌颂。骑乘还宫。优陀语善觉言。太子技艺。事事殊特。卿女裘夷。今为所在。善觉答言。从五百侍女在城门上。优陀白太子言。宜现奇特。太子脱身珠璎。欲遥掷之。优陀言。众女大多。今掷与谁。太子言。珠璎着颈则是其人。寻便掷珠即着裘夷。一切众女。皆称妙哉。甚为奇特世之希有。于是善觉。严办送女。诣太子宫。众伎侍从。凡二万人。昼夜娱乐。绝世之音。太子志意。不以为欢。常欲弃舍。静修道业。济度众生。王问其仆。太子迎妃以来。意志云何。仆答王言。忧思不乐。身体羸瘦。转不如前。王心愁忧。即召群臣。太子不悦。当如之何。诸臣议言。宜复娉娶增其伎乐。傥能回志。乐于世间。即复为娉妙女。一名众称味。二名常乐意。其一夫人者。二万婇女。三夫人者。凡有六万婇女。端正妙好。天女无异。王问裘夷。太子今有六万婇女。伎乐供养。太子宁乐乎。答言。太子夙夜专精志道。不思欲乐。王闻忧惨。召诸群臣。复共议言。今供太子。尽世珍奇。而故专志未曾欢乐。必如阿夷言乎。诸臣答言。六万婇女。极世之乐。不以为欢。宜使出游观于治政。以散道意。
大般若经者。乃希代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入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自非圣德远覃。哲人孤出。则方音罕贸。圆教岂臻。所以帝叙金照。皇述琼振。事邈千古。理镜三辰。郁矣斯文。备乎兹日。然则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会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宝。窃案诸会别起。每比一部。辄复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灵峰始集。宏韵首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无量等众。演说大乘真经。名无量义。是时天雨宝华布濩充满。慧光现瑞洞烛幽显。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欢喜赞叹。以为是经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神妙叵测。广大难名。所以拔滞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远莫可涯涘。溯求其源。肇彼竺干流于震旦。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时胜帝佛告胜授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从此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只。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强。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只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为其效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