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安详的彼岸

  安详的彼岸

  【前言】

  假日许多游客到垦丁走走,看到蓝天碧海,觉得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但是讨海生活的人,所知道的是大海的神秘和人的渺小,因而心存敬畏;古代出海寻宝的商人,更是知道大海的威力和无情,大海中除了有巨大的波涛、强大的漩涡和暗流,还传说有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因而只有成群结队才敢出海寻宝。所以,一般人认为最难越渡的,就是「汪洋大海」,但是佛陀不认为如此。

  【佛陀在阿含的开示】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园内有上千的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一般人所说的大海,是愚夫所说的,不是圣者所说的,愚夫所说的大海,只不过是大小水的聚集而已。

  佛陀直接指出,外在的「汪洋大海」不过是小水池罢了,那么,什么是圣者所说的大海呢?佛陀接着说: 眼是人大海,彼色为涛波,若能堪忍色涛波者,得度眼大海,竟于涛波,洄澓诸水、恶虫、罗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声、香、味、触、法为涛波,若堪忍彼法涛波,得度于意海,竟于涛波,洄澓恶虫、罗剎女鬼。

  这意思是说,人的眼根才是真正的「大海」,眼睛所看见的色境就是海里的波涛。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眼睛一看到美丽的色境,内心就生起波涛汹涌的贪爱,此时岂非掉入了漩涡?一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对象,内心就生起厌恶和排斥的心理,此时岂非被凶猛的海兽和罗剎女鬼吃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贪爱和嗔恨的习性,有几个人能越渡过去?所以佛陀说,眼睛才是真正难以越渡的大海。唯有能够禁得起色境波涛的冲击的人,才能渡过眼睛的大海,脱离了漩涡、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等险境。所以,想要渡过眼睛的大海和色境的波涛,比一般愚夫所说的大海困难多了。

  同样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是人的大海,人们所接触到的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五境就是大海的波涛。谁不想耳根听到美言,鼻根闻到幽香,舌根尝到美味,身根触到柔软的东西,意根觉知可意的境界呢?唯有能够禁得起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波涛冲击的人,才能渡过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的大海,才能脱离漩涡、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等险境。所以,想要渡过耳、鼻、舌、身、意的大海和声、香、味、触、法的波涛,比一般愚夫所说的大海困难多了。最后,佛陀以偈颂作结语:

  大海巨涛波,恶虫罗剎怖,难度而能度,集离永无余。

  能断一切苦,不复受余有,永之般涅槃,不复还放逸。

  这意思是说,大海里有巨大的波涛,其中有令人怖畏的恶虫、罗剎;同样的,非常难渡的生死大海若能渡过,便能出离所有一切险恶的集聚而没有残余,能断灭一切的苦厄,不再生死流转,永远处在涅槃的境地,不再回到懈怠放逸了。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217经。

  【一些省思】

  众生眼中的「汪洋大海」和圣者眼中的「生死大海」,有三项的不同:性质的不同、沉溺的不同、越渡的不同。

  (一)性质的不同

  A汪洋大海只是由色蕴所构成而已。

  B生死大海则是由六根或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构成,所以性质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二)沉溺的不同

  A1汪洋大海中只有畜生或人类在其中沉溺而已。

  B1生死大海则有六道众生在其中沉溺,此中包含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所以沉溺的种类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A2于汪洋大海中,只是由于身体的行为而沉溺其中。

  B2于生死大海中,除了由于身体的行为外还有由语和意的行为而沉溺其中,由贪、瞋、痴而沉溺其中,由生老病死等众苦而沉溺其中。所以沉溺的原因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A3于汪洋大海中,被沉溺的动物只是这短暂的一时而已,鱼类等生活在其中也不过是暂时的一生。

  B3于生死大海中,在家的凡夫,如果没有厌离众苦和脱离烦恼之心,则生生世世将一直沉溺其中;诸出家众,如果生起错误的寻思分别,令心扰乱,也将长时沈溺生死大海中;外道出家众被邪见和烦恼所系,更是长时沈溺生死大海中。所以,沈溺生死大海的时间甚为久远,难以越渡。

  (三)越渡的不同

  A汪洋大海:一般尚未离欲的凡夫以及圣者,依靠轮船等外在设备都是可以越渡过去。

  B生死大海,则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情况:

  B1尚未离欲的凡夫,由于贪着于色、声、香、味、触的可爱境界而不能越渡生死大海。

  B2依靠修习禅定,已经达到离欲的凡夫,只压伏欲界的贪爱,但仍粘着于意根所识的可爱法境,还没有生起内观的智慧,还没有破除我执,因而不能越渡生死大海。

  B3内道的有学圣者,已经生起内观的智慧,对六根和六境遍知为苦,于六根大海中,很快就能依次越渡如同波涛漩涡的粗重烦恼,越渡如同凶猛海兽的乱心烦恼,越渡如同罗剎女鬼的世间利养恭敬的烦恼,最后将到达生死大海的彼岸,成为无学的圣者。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佛陀指出,一般众生只知道往外看,例如,只看到大海的威力和波涛的汹涌,但是从来不知道往内看,从来没有看到时时发生在自己眼、耳、鼻、舌等六根内,所产生的威力更大更猛的爱恨波涛,因而不断在生死大海中,尝尽轮回之苦。所以,唯有往内好好看清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浮现出来的贪爱和瞋恨的波涛,并且以内观的智慧将之降服,如此才有可能抵达安详的彼岸。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