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为福田僧

证严法师 | 作者:证严法师 [投稿]

志为福田

秉德典范悲智双运

群众和敬戒德兼具

能依佛智摧灭烦恼

启福慧行耕大福田

这也就是要我们修行,必定要成为福田僧,福田就是,和众生接触能够度化众生,这叫做福田僧。

自己自种福田,还能种他人的福田,出家称为比丘比丘尼,我们一定要具足,第一要破恶,不要让烦恼覆了我们的心。
第二要怖魔,我们要怖魔,烦恼时时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见解、思想,有一点点偏差,就受魔道诱引,所以怖魔破恶。

再来就是我们修行形态,就是乞食,乞食就是内能调心,外能化缘,生活能够很简单的生活,应量,应我们吃多少的量,让我们的身体健康,要用的东西也是应量,我们穿几件衣服足够了,不必再囤积很多,但是我们的心若没有控制好,欲门一开,恶念一生,就开始贪欲,贪就无止境了。

吃的,不是简单的,穿的,不是朴素的,超越了修行者的界限,这样就不对了,这就是心不调,修行就是要调和我们的心。

所以让我们乞食,不要为了生活的事情,那么操心,每天能过就好了,这就是修行。

除了这样,我们不能离开人群,我们要外能化缘,看看我们慈济宗门,四十多年如一日,从开始到现在,开始是教富济贫,要启发人人的爱心,同样住在这片土地,有多少,忍饥忍寒,多少人生活中无奈,很不好过,我们就赶快呼吁吃穿有余的人,启发他的一念不忍之心,去帮助别人,这叫做教富。

当然有的很富有,他也能起一分爱心,他就能普遍更多的人,这就是佛教徒接受了教化,知道要布施的心;想一想十个人十口饭,每个人少一口饭,十个人少十口饭,这样就能够提供给一个人,不必在那里饿死、冷死,这就是教富济贫。

看看缅甸一阵大水灾,慈济人赶快去那里关怀,陪伴他们,后来台湾莫拉克台风,他们那边听到了,缅甸那个地方人民贫困,他们也甘愿献出他们的扑满,他们甘愿少吃一点粮食,愿意提供出来布施,还用很虔诚的心为台湾祈祷,甚至没钱的人,他也能够去付出。

最贫穷的国家,辛巴威,辛巴威是那么穷,家家户户,又在那么不平静的社会,因为我们去帮助过,这个因,他们又回过来要回馈,哪怕是一分钱,五角钱,他们的钱很小很小,这种爱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还是同样很愿意,用心跟人合起来帮助,这就是爱。

其实无因不成缘,你给他一份福缘,自然他的爱心就容易启发,因为众生过去,就比较没有法的资粮,过去没有接触佛法,没有听到佛法,没有做过好事,所以今生来世,生活很困难。

我们让他有一个因缘,先供僧,开始信仰,再来就是闻法,然后就知道自己的因缘果报,恶的不要计较,善的大家来做,这就是闻法的好处。

所以我们要依佛智,坚定我们的信心,去摧毁掉种种的障碍,我们想要发大心,魔也会恐怖,所以会现境来阻挠我们,我们要有毅力,所以智慧要有毅力,我们才能拨除这种,身心内外境界的阻碍。

就如四十多年前,我开始说要做慈济,认识我的人就说,某某人很有智慧,他说不受供养,但是他换一个名词,说要救济,收钱救济人,自己难道用不到吗?

像这么恶的声音,我自己就想,要信已无私,相信人人有爱,这个念头就在那时候,我就开始了,若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就自己自我勉励,信已无私,要加强我这分诚正信实的心念,无私心,我相信人人有爱,只要我做得好,人人会响应。

这也是一种魔境,我若是心在那里,受外面的声音破坏,内心就起一念灰心,觉得我要这么做,你怎么这么说我,心灰意冷,今天就没有慈济宗门。

所以我们要摧灭烦恼,不论外面的境界如何,在阻碍我们,我们若是发这念大心,绝对不要受他影响。

所以比丘,比丘就是要有,破恶、怖魔、乞士这三项,叫做比丘。
其实比丘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僧伽

比丘亦名僧伽

称和合众

一人不名和合

四人以上乃名和合

一个不算和合众,两个也不算和合众,四个以上,这样才算是和合众,和合众,就是我们要如何,我的脾气去和你的脾气,因为我们人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社会的经历,家庭的习惯,忽然间要大家在一起,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来到一个道场必定要和合,要和合,就要将我们过去生活的习气,我们要完全放下了,重新适合新的环境,共同在这个新环境中和齐生活,这样才能称为和合众,这个和合众有二种:

和合有二

一、理和

二、事和

理和

同证择灭无为

谓声闻之人

用智拣择

远离见思系缚

是人类最高智慧

所选择的寂灭法

第一要理和合,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修行,当然道理要和合,我们共同修行是一个方向,共同修行的方向必定要平齐,所以这个理要和,所以说「同证择灭无为」。

我们大家都要学,学到我们能够去体会择灭无为,佛陀说法三根普被,大、中、小根器的人在那里听,就要自己用智慧吸收,小根机的人听佛说法,他能知道佛陀所说的教法,要我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人听了,不只是退一步,我们还要让他;又有人听了,不只是退一步,又让他,还要心生感恩

同一句话,听了深浅根机不同,佛所说的法,总是听的人要自己去选择,所以声闻人听了用智拣择,用你的智慧去选择这句话,在你的内心能有作用的范围,不论你如何接受,只要你接受,就能远离见思系缚。

我们要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见思,好像一条绳子把我们绑住,捆住一样,让我们脱不开,解不开、想不开,这都是在见思当中,所看到的,在脑海里想不开。

刚才举那个例子,根机小的「择灭无为」,不要再和他计较了,就是这么简单,他就不会再为了他的见解,还在头脑里乱想,不要和他计较了。

中根机的人,对啊,不只是不要和他计较,我们让他,海阔天空,如此这样的见解又不同,又再高一等;甚至还要再向你感恩,因为这种恶知识,我要向他感恩,尊重他、感恩他,他现这个境来教育我,所以应该要向他感恩。

我们若是内心少分无明去除,中分无明去除,自然深大的无明,我们都能去除,小小的去得掉,大的怎么去不了呢?所以就很自然见思,能够解开,这是人类最高智慧,能选择寂灭法。

寂灭法就是不起烦恼,世间的事情,有什么好烦恼,和人家计较,不需要,不需要就解除了,自然我们的心,不必为过去的妄念,或者是未来的杂想,现在彼此之间的相对待,我们的心都不必起喜怒哀乐,都没有,这不就是择灭无为吗?择灭无为,就是寂静清澄的境界,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事和 六和

谓: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再来第二是事和,事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对人,像「戒和同修」,我们今天听到,我们要守什么样的规矩,我们要一起守规矩,我们若能一起守规矩,我们这个僧团就很和齐,很美。

我们一定要学,「见和同解」,我们的意见不要分歧,不要说我是想这样,你想要这样,我觉得这张桌子,放在这里比较好看,你觉得要放那边比较好,只为了一张桌子,搬来搬去,拿来拿去,不对。

或者是不要理他,看你要放在哪里都没关系,这样,不适当的地方,没有主张,这样像道场吗?不像。

我们要有共同,一个室内要如何布置,共同的看法,采取最好的就对了,所以「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大家都生活在一起,还有什么好计较,这个东西才是我的,那个东西是你的,各人可以自己好好收拾整齐,其实谁不够,谁能用,当然要拿别人的东西去用,要打个招呼,所以这个利和,就是物质,我们对物质等等,我们也要很和,很平均。

「身和同住」,我们的行为要能和,举止动作,大家都互相很欢喜,我们日出而作,入夜而息,这种作息的时间,我们都是一起的,这叫做「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还要计较什么?不必计较,大家说的同一个声音,不要我这么说,你们又再搬弄一下,又变形的,这样也不行,会乱了人家的心,所以听话听清楚,说话要说好,所以口和无诤,不要有是非,人我是非的搬弄,这是恶,恶口。

「意和同悦」,大家听到这个法很欢喜,互相分享,这就是得到法,就像得到宝一样,所以同一个生活中,我们要和敬,不论理和事和,这样才能秉德典范,悲智双运,群众和敬,戒德兼备。

修行就是希望戒德能够俱全,又「能依佛智摧灭烦恼」,「启福慧行」要「耕大福田」。

各位,修学佛法,若把这些文入我们的心,应该人人,都能在戒德当中去下功夫,所以人人时时多用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