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天气越来越冷,天气冷也是对我们抵抗能力的一个考验。戴洁老师刚刚教过,无论是天气炎热还是寒冷,经常做一些深呼吸,对身体大有裨益。
其实,平时之所以会感觉到自己身体颤抖,就是免疫系统在做自我修复的一个反应,深呼吸实际上就是帮助自我修复。经常有意识地做一些深呼吸,身体一般不会出现毛病,除非你的生活习惯反差巨大。所以,平时要多做一些深呼吸。
我们昨天讲到了生死问题、存在问题和转换问题,今天给大家讲讲修行。
修行之路上,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同修。有的是身心方面的同修,有的是一家人中的同修,有的是念佛同修……总之,我们都在“道”上行走,包括我也在内。好比我们一同赶往北京,有的人刚从桐乡出发,有的人刚从义乌出发,有的人刚从杭州出发;有人走到了上海,有人走到了天津,有人走到了南京,时间不一样,路程不一样,精进度不一样,但都已行走在了“道”上。只不过有时,我们思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高度不一样而已。就像刚走的一位老师,临走时带走了一本《金刚经》,其实能够接受《金刚经》,说明他修行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境界和高度。如果我们还没有这种境界和高度,也不要自责,因为我们都还在这个“道”上,并没远离。
修行,不在乎能讲多少,而在乎能做多少。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公案,就是一个很深刻的启发。神秀大师可以宣讲三十多部经典,一直带领师兄弟们学习并为之传讲各种各样的经典,可谓学识渊博。但最后,弘忍大师却把衣钵传给了一个一直在后院磨面舂米的农夫——慧能。
因为,佛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不在乎理论知晓多少。
所以台上讲课的不一定是证道之人,往往是坐在下面听课的人,突然一悟、心开意解,那个时候就是大彻大悟,世间万事万物在面前没有一点阻挡,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就是要向这样一种状态去升华、去修证,只有这样对我们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学习多少佛法真的不是很重要,一堂课能记住一句话,然后用这句话时刻觉照、观察、审视和反省自己,就会发现每天都走在阳光和康庄大道上。向着自己理想和光明方向迈进的时候,人生真的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这种证悟、这种理想的结果从哪里而来?就是我们自己。
弘忍大师弟子甚多,最后证道的寥寥无几;孔子弟子多达三千,最后能成为衣钵传人的也凤毛麟角;我们在现在提出的二八法则,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一直认为,佛法要用来修行而非用以学习,当然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修行,但实修最为重要。也许,我们看过很多书,了解很多思想,掌握很多世界知识,这些其实并不重要;别人在你面前夸夸其谈,有学富五车之感,实际上也不重要。因为,知识对我们身心的改变并不能起直接作用,当然对有心人能起到精进的作用,但最终身心的改变还得靠我们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去取舍而获得。
佛法讲到,一个凡夫要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的境界,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其中,每一大阿僧祇劫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打个比方,一块八百立方米的大石头,没有经过风吹雨打的风化,假如每隔十年用手摸一下,直至石头消失掉,这一段时间计为一大阿僧祇劫。这其中要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凡夫的过程叫见道,见道后到菩萨七地,最后到菩萨正等正觉。从第一大阿僧祇劫到见道,修行永远是起起伏伏;见道之后,修行会一直不断地往上增长,因为真正地理解了因果规律,真正地见到了世界的本质。凡夫修行,一会想修,一会不想修;今天特别精进,明天立即懈怠……总是起起伏伏,这没有对与不对之分,是必然的过程,包括我也是如此。所以,没有见道之前,我们的修行不会一直向上增长。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去体验宇宙的规律,不是光嘴巴上说,否则,就会一直停留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修行,一夜之间能否觉悟?一堂课下来能否证悟圆满究竟的境界?或者在某个地方禅修期间就能悟道?其实,修行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和取巧心理,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都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就如高山倾泻而下的洪水,如果想要突破闸门,首先也要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才能成功。修行如此,觉悟如此,大彻大悟亦如此。
人生的历练,修行的积累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说以前从来没有对生活中的各种境界进行体验和认识,突然得到彻悟,可能性一般不大,古代禅宗祖师有很多如是案例。除非,你是佛菩萨再来,类似于六祖慧能那样的大师。其实,明一居士在《读佛即是拜佛》中也提到,六祖慧能在悟到《金刚经》之前,已经对人生宇宙进行过不断地思考。比如,砍柴之中感悟人生,鸟鸣声中体察万物等等。正因为有前面那些不断地思考,后面一刹那的顿悟也理所当然。
所以,修行应该在生活当中。我们不要认为修行者一定要穿上一个袈裟,一定要住在庙里,或者一定要躲在深山老林里面,这是一个错误的思想。修行,不要脱离自己的生活,不要脱离自己的企业,不要脱离自己的家庭,不要脱离自己生活的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本在世间,不能离开世间的觉悟去寻找另外一个菩提,离开世间去寻找菩提的康庄大道,毫无觅处。
三世诸佛,都在哪里成佛?——就在这个世间。
佛经里讲到,这个世间有四大部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我们生活的地球属于什么洲?——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有苦有热。在这种苦热的煎熬过程之中,自己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人生,绝对苦不能成佛,绝对热也不想成佛,只有在苦热极度对立的过程中,才能体悟热的感受是什么,苦的感受又为如何。只有在这种状态里,才能真正地做到觉醒,真正地能了解世界,真正地感悟到苦难的一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觉醒到许多平时想不到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强者一定要以苦难作为铺垫,不能一看到苦难,心中就胆怯,远遁而避之。实际上,这是一个难得的修行历程。
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不要追求快速,也不要自我放弃,应该迎着自己所能达到的方向不断地向前推进。
修行有时候跟做企业一样,要学会做战略规划。比如,估计自己可以活七十岁,现在距离七十岁还有多长时间,也许三十年或者四十年不等。这一段时间就要做一个计划,把计划安排到每一天、每一个礼拜、每一个月。比如,念诵佛号,每年要完成多少,每月完成多少,每周完成多少,每天完成多少。修行也是这样,不要认为修行与做企业没有任何关系,做企业的人把企业做好,也就等于把修行修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计划,没计划就会随波逐流,永远没有结果。如果说,今天太冷了我要去睡觉,明天太热了我也不要修了,等到哪一天呢,永远没有个结果。
修行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如同读书,如果书本是书本,我是我,主人公是主人公,看书就看书的世界,不会把书籍的内容用来观照自己,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那么不管生命延续多长,对世间万物的理解能力依然停留在原有的状态,那读书意义不大,而这却是大多数人读书的习惯。如果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天都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包括自我性格的改变,自己身边各种各样问题的反思等等。人生也一样,如果活了三、四十年以后,还没有总结,没有反省,那么,内心得不到净化,性格得不到改变,所经历的一切对自己也毫无任何帮助,这一生下来就得不到成长。因为,不能反思,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生命轨迹里。日本稻盛和夫先生有句令人非常欣赏的话:当我们每个人离开这个世间之后,我们的灵魂通过这一期生命,有所成长,有所进步,那这一生就没有白来。在这个世间,当乞丐也好,当总统也罢,富甲一方也好,学识渊博也罢,都是生命在这个过程的体现而已。名望、财富、庄严的相貌等等,有一天都会远离我们而去,最终,跟随我们的只是那颗有所净化的灵魂!
有次我在昆明讲课,凝神想象,想出了这样一个课题——“此心光明”,此四字来自于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他离开这个世间之后,留给世人的就四个字:此心光明。光明是什么?太阳、敞亮、喜乐、智慧、慈悲……我们心目中所能想象的一切美好的境界都跟光明相应。我们内心光明吗?我们人生光明吗?我们理想光明吗?此时光明吗?如果能够做到光明,前方的道路必然非常敞亮;如果做不到,必然一片漆黑。谁都希望敞亮的道路,谁都不希望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要求我们修学正道,只有心正、行正、语正、意正,一切才能从邪走向正,正所谓“如是思维,如是无邪”。
以前我参加一个BSE的培训课程。在那个课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在几天内学会游泳。我是一个旱鸭子,但也还是被同组的伙伴扔进了游泳池。当我在挣扎的过程中,却突然有所顿悟。我发现,当我的手不断地想将水往自己的方向收拢时,水却不断地向外涌;而当我向外拨水时,水却不断地向里面聚拢。人生也是如此:当把爱、财富、知识散出去的时候,身上会聚起很大的一个磁场。就像戴洁老师,她不断地给别人爱,不断地付出,走到哪里,其能量都会吸引一大群人,这就是魅力。
人的性格状态,决定自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群,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身边的朋友就能了解其为人。如果想要吸引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群,从现在开始,改变心力。
如果感觉每天生活的场所并不快乐,充满痛苦,不要抱怨别人,不是别人强加于你,实际上是自己强加给别人。一切的展现,自己是源头。快乐首先要从自身修炼开始,不修无法改变自我,无法改变生命。
家庭建设也是如此。当感觉家庭很幸福温馨,很喜乐的时候,那是每个人付出的结果。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那“一样”指的是什么?很简单,付出就能得到快乐。
这个世界永远存有正、反两面。当看到手心的时候,手心后面一定还有手背;当看到光鲜的前身的时候,一定有黯然的后背存在。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的,钻戒昂贵、金价不菲,可哪里能寻到百分之百的纯金纯银!既然靠人工剂提炼都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纯质,更何况天然而成的自然世界!我们应该从中觉醒过来,好好地反省。
我们平时自我观照内心时,非邪即正,非黑即明,非恶即善,而佛法更高境界是“无二”,禅宗叫“无上清凉”、“无上清静”,禅宗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上清静”。
清凉是什么状态:炎热的夏天,走在茂密的森林里,清风习习地吹过,——清凉的感觉;经过一个喧嚣的场所,内心实在无法承受之时,吵闹之声突然戛然而止,——清凉的感觉;一个人从山底下向上爬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突然到达山顶,临风而立,孑然一人,——清凉的感觉。我们可以完全放开头脑,去想象清凉的境界;可以用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寻找清凉的境界。
这只是清凉的状态,而“无上清凉”,超越一切善恶。有善恶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对待,有对待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我执,一切妄想由此而生。超越一切善恶之上的境界,达到诸法无我、毕竟空寂的那种状态,就是无上清凉。
一个企业家,真正要把企业做到无量巨大的时候,就要修无上清凉的境界,寻找一个究竟圆满的高度。因为,众生平等。这种平等不是职务的平等,不是收入高低的平等,而是价值上的平等。在一个平等的企业文化面前,努力就能获得收获,有能力就会有职务的高低。不管你的职务是扫地还是看门,企业里都能给你一份人格应有的尊重,那就是平等。因此,佛法里的平等,不是每个人工资一样,待遇相同,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一种人性的平等,是人格的一种尊重。贫富差距极度化之后,世界就会变体,因此做企业的老板,一定要学会平衡。世间的财富像流水,今天流到你的口袋,不代表永远会拥有,如果对生死、对财富、对人生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可能会害人又害己。不必要想尽办法去拿起,全部放掉的时候,反而得到的更多。
修行有很多方法。包括,六度、八正道、四谛、四念处,还有三十一道品等等。最适用的方法是八正道。所谓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我们这几天在念《道德经》,在学“道”理,“道”是什么?——把自己的生活切换到符合天地大“道”那个“道”。佛法中的八正道,乃佛陀把人间纷纭繁杂事情浓缩成的八个主要方面,一旦切入了这个“道”,人生的未来会永远充满光明。
八种正道,就是要求自己的人生往正确的轨道上行驶。什么是正念?就是每一个念头都要符合天地大道,符合宇宙规律,符合事物最本质的属性,这也是佛法里面讲的“般若实相”。如果证悟到般若实相,在这样一个境界上不断地升华,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肯定符合大道。
什么是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正语的行为实际上来自正心,心正,则不会搬弄是非,不会破口大骂,善言善语利于别人,这就是正语。
什么是正业?好的事业,有利于别人的事业,能帮助社会积极向上的事业。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找不到项目做,找不到赚钱的渠道,是因为其思想没有切换到正确的轨道。真正有成就、有影响的企业家,其所做的事业一定能帮助这个社会正向发展,能帮助这个国家不断富强,能帮助这个社会解决问题。当出发点是为了利益更多人的时候,当无量无边的人因为你所做的事业而得到提升,得到正向发展的时候,这个企业能不大吗?一定有很好的未来。如果只想到投入后会马上赚到多少钱,企业一定不会走得太远。
现在很多企业到处扩张,名义上是整合经营,其实管理办法依旧陈年老套,只不过牌子一换,就算是整合,根本负不到应有的责任。尤其,有的企业本来信誉不错,结果整合进来后把别人的臭名都整合到自己的名下了。有的这里容不下,便跑到义乌、宁波、杭州等地开分店,相当于本来是一碗浓浓的咖啡,给他分成二十杯,不断地搀和进开水,这还是咖啡吗?其实,很多东西本属自然,就像这几年我在香海禅寺,如果想要去接管寺院的话,至少三、四十个都已归我管辖了,也许,外人看来我贤宗很厉害,四十多个寺院的祖师,很了不起啊。实际上,我一个都没接管。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没办法把这杯咖啡冲淡成四十杯、五十杯,那就不是咖啡了。
如果把事业跟民族、国家、世界,以及芸芸众生挂上关系,成果会巨大,即使很平常之事,但很快就会发现,人缘越来越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质变非常迅速。当市场、战略思维、核心竞争力,积累到一定规模的量之后,成功会即可而来。就像流水,开始一点点的时候没什么感觉,逐渐汇聚成河后,冲下去的那种力量非常巨大。所以不要认为现在做的事情很小,只要目标明确,成功的大小无法估量,这就看发心和愿力有多大。
什么是正命?看过《大秦帝国》的人应该记得,魏国宰相白圭在人生弥留之际,留给女儿一句经典台词:上天不给我儿子,只给我一个女儿,说明我的富有超过我命运的承受能力,你既然是女儿之身,我就不会把我的家业传给你,我会散掉,但是留一点点给你,做你的人身安置之用。所以,他真的把其在魏国的所有房产能捐就捐,能卖就卖,能舍就舍,最后只剩一处留给女儿。白圭的一句话,让我突然明白,中国人一天到晚所讲的天命思想,实际上就是安于命运的当前状态。我们现在人不安于命,不接受自己。总是在想: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别人能成的我也能成。于是,前两年股票玩家中有多少人跳楼自杀,去年温州一带有多少人倾家荡产!
原因非常显然:不安于自己的命运,不了解人生的因果,不了解事物存在的规律。
所以,每天都彻夜难眠,所以每天都身心煎熬。为了什么呢?无非是走出去,图一个亿万身价的虚名,得一个别人仰视的傲慢。这种人值得羡慕吗?
人活着,要真正地了解自己,做好自己,才最为重要。
因此,做家庭主妇的,就好好把孩子带好,好好把老人伺候好,好好把家庭卫生做好。做好自己的角色,实际上就是安于天命,不安于天命就会被上天所惩罚。中国人讲的“天命”,西方人称之为“上帝”,佛教说为“因果法则”,思想一样,名称不同而已。中国古人讲,皇帝乃天子,何为天子?即遵循天道者也。不遵循天道,就会遭到惩罚;若能遵循天道,国家方长治久安、昌盛太平。以这种思想反观自己,看自己所做的事情符不符合天道。
修行就是把不符合天道的思想和行为转到天道的层次上。转换过去,你就发现道路越走越敞亮,你的见、命、思维、语、业、精进、念、定都要符合这样一个天命之道。
我很喜欢“正大光明”四个字。每个老板命运当中都应该要有这四个字,“正则通,通则达,”一旦四通八达,前途一片光明,这是一个基本道理。
修行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一定要把握好:
第一,把修行变成生活的习惯。无论你是禅修、上课、礼佛、念佛或者做瑜伽,一定把这种修行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刷牙、洗脸、吃饭一样必不可少。不要认为这跟发财没关系,跟人生成长没关系。反而,这些可能会成为你发财、幸福、成长、喜乐最重要的因素。尽管目前还没有切入到那个频道,没有从中找到快乐,还无法坚持,但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坚持下去,一定能做得到,慢慢就会找到快乐,并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好好地安住下来。很多胡思乱想对我们毫无利益,安住自己的角色,接受自己的命运,喜乐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自己的先生坏的像流氓一样,也不要去纠结,那是自己的命吸引着这样的一个人来到身边,没什么好抱怨的,这是你这一生必须要修炼的课题。林肯之所以能成为总统,因为有一个让他生不如死的老婆,所以他宁愿选择每天在办公室里加班劳作,也不愿意回家面对老婆。不断地努力,反而成就了林肯后来的伟大。因此,如果你也有一个让你生不如死的先生或妻子,要么你在这个过程中毁灭,要么你也去成为一位圣人,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观念一转,境界不同。
第三,人生一定要有信仰,不管信基督、信天主、还是信默罕默德。有了信仰,对年轻人而言,接下来的人生会很幸福;对年老者而言,会平安地离开这个世界。有信仰,就没有恐惧,人生就会感到幸福。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莫过于让其能有所信仰,这样才不被繁琐之事困扰。
第四,人生要光明。光明是什么?是晨曦初露的阳光,是漆黑夜晚的明灯,是热血沸腾的拥抱,是花团锦簇的微笑……头脑中能想到的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光明的化身。每个人都应该想:我要光明。只有光明,才能让你年轻;只有光明,才能让细胞充满活力;只有光明,阴暗的人生才会感到温暖降临。……
这些道理,虽然至简,但千万不要只停留于眼睛和头脑之中,一定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如果做不到,就把自己所要达到的理想写下来,或者用手机拍下来,每天对着它:我今天光明了吗,我今天喜乐了吗,我今天安住了吗?……不断地这样观照自己,你会发现人生从此就会彻底改变。
变与不变完全在于自心,有空务须静坐,静坐方能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找到看清自己的那面镜子。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