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3

济群法师 | 作者:济群法师 [投稿]

  那么还有一些行为,比如说我们有学过《善生经》,《善生经》里有讲到一个善生童子,他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他会跑到荒郊野外去,向东、西、南、北、上、下拜一拜,会拜六方。那么佛陀说,我们佛教里边也有六度,而且我们的拜六方是更有具体内涵的。那佛陀就会把这个六度和伦理结合起来。比如东方是代表着父母,或者西方是代表着师长,就是师父和徒弟的关系。东方是代表着父母亲和儿女的关系。把这个六度赋予实际的伦理内涵。佛陀会告诉他们,所谓你拜六方就是要处理好,比如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信徒和宗教师的关系,然后,佛陀会因为这个道理开示了《善生经》。那么这个就是佛陀对印度的传统的宗教他是有吸收,但是也改造。所以,佛法最大的不共的地方就在于正见。那么,这个正见,所以破见比破戒要可怕。你要破戒,你可能只是下地狱,可是你要破了见,那就是断善根,你就永远都在地狱里呆着出不来了。你要破戒,你要下了地狱你还能出来,你要破了见,那你也就玩完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正见这是佛法的……从整个佛法来说,它是佛法最特有的东西。

  那么,佛教的各个宗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正见。比如说我们讲像阿含的解脱道,它主要是讲无常的正见、无我的正见,通过正见来帮助我们开智慧、断烦恼;比如像说唯识宗有唯识的中道正见;中观宗有中观宗的中道见;天台宗有天台宗的见;华严宗有华严宗的见……其实每一个宗派的学习,比如说作为大乘佛法来说,菩提心和菩萨行、菩萨戒它是一个共同的基础,这是整个大乘佛法共同的基础,出离心、别解脱戒这是整个解脱道修行的共同的基础。但是在见上,每一个部派佛教都不太一样。那作为大乘佛法来说,我们汉传有八个宗派,它所持的见都不太一样。像藏传格鲁、宁玛、萨迦、噶举每一个派的见也都有差别。所以见的这一块的修学,对于我们每一个宗派的修学,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最难的地方。通常说我们把佛法当作是一个哲学的体系,哲学体系,其实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哲学体系,最后帮助你获得一种……所谓见,就是一种认识,就是对世界或人生所获得的一种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当然真正的见它不只是一种观念,而是通过这种观念帮助你开发内在的一种无漏的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见地。但是这种正确的见地,智慧的成就,它须要以外在的正确的认识作为基础。

  那么,唯识宗它的特点就是唯识见,唯识中道正见。那么唯识见它主要是根据三性来建立,唯识的内容很多,但事实上主要就是……能够涵盖它的整个修学体系的其实主要就是三性。

  你们知道三性吗?大概会知道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这个三性是最能够涵盖唯识的理论。

  那么甚至像太虚大师他用三性来涵盖整个大乘佛法,他觉得三性的理论可以涵盖整个大乘佛法。那他怎么涵盖呢?他说,比如唯识宗这一宗,建立这个我们这个世界妄有的现象,比如说心的现象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内心的差别,以及世界的差别,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个就是比较侧重于依他起性的说明。你像中观宗,三论宗就是讲一切都空,一切都是无自性。那么太虚大师认为,这个是比较侧重于遍计所执,因为它要空的其实是遍计所执,不是别的东西,自性。所以,三论宗它是立足于遍计所执来立论,所以它讲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没有自性。那么,还有像这些《楞严经》、《楞伽经》这一系列的经典,它主要是立足于圆成实性,它主要是讲空性,讲真实,讲我们的真心、讲空性。这个是立足于圆成实性来立论。

  所以,唯识的这个三性的内容,三性,它的涵盖面非常广。那么,唯识宗它就是根据三性来建立唯识的中道。

  那么,我们根据认识的次第来说明三性的内容,首先第一个要说的就是依他起相。

  在三性里边其实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依他起相,也叫依他起性。在这里相和性,其实它的内容是一样的。这个依他起,唯识宗讲依他起,中观讲缘起,依他,依赖条件而产生的。当然这个唯识宗讲缘起,讲依他起,它跟一般宗派缘起还是有所不同。因为唯识宗它讲到依的问题,特定的它主要指种子。种子为因,然后通过种子的显现,然后产生人生的一切。所以,这个依他起的因,它是有特定的内涵,这个特定的内涵就是种子。那么其它宗派讲依他起,讲缘起,没有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内涵。那么,我们讲到这个依他起相,依他起相也就是我们的从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这一切的显现,这一切的存在,就是依他起。说我们内在的身心,心灵,心灵就是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身体,我们的身体的存在。然后,一直到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每一个事物的存在,每一个现象的存在,它是怎么产生的。那么在其它宗派里讲缘起的。那如果在唯识宗里边呢?那就是依他起的。

  那从这个整个世界来说,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边似乎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一分子,就是说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来说,是不是这样?每一个人你在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虫、一个蚂蚁,或者一只跳蚤、一只苍蝇、一只麻雀,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边,在这个整个十方无尽的世界里边,这样的生命体它是不是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作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世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不只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哪怕是苍蝇、跳蚤、蚂蚁、蟑螂……他们都有他们的一个世界,你们说是不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他自己的世界。

  那么,作为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来说,在他世界里边,他的世界的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每一个生命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啊?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出家?而有的人不选择出家?这个跟我们的心是关系的。你为什么看到这个人喜欢,看到那个人讨厌?这个世界人那么多,为什么有的人是你喜欢的?有的人是你讨厌的?其实这跟我们的心是有关系的。我们的所有的选择,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一直在选择,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在选择。我们的所有的选择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我们的心,取决于我们的观念。那么同样地,我们生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里边,我们有我们的好恶,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那么,这种“好恶”和“价值观”又是什么?它是我们的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能力、兴趣、爱好,那么这种兴趣、爱好、能力又是什么?是什么东西?实质上是什么东西?还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我们有的人长得慈眉善目的,有的人长得很凶,每一个人有不同的长相,其实这个和心也有关系。

  所以,我们要记住:我们的世界的核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世界,而我们世界的核心,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只有了解了我们的心,我们才了解了我们的世界。所以,外在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我们的心给它规定的,这种思想其实在西方哲学里边也有。你看,有的哲学要作什么——人是万物的尺牍,他们也有类似的说法。其实世界是人给它规定的。所以,在这个世界里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里边我们的心是核心,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心。我们到底有哪一些心?也就是,我们有哪一些心,也就意味着我们有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就要了解我们的心。

  那我们的心,在唯识宗里边讲的是很清楚的,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我们的心在佛教里边把它分为心王、心所。心王也就是心的主体,心所也就是心理活动。在心的主体的这一块,唯识宗把它分为有八种,这八种就是:跟眼睛有关系的就是眼识;跟耳朵有关系的就是耳识;跟鼻子有关系的就是鼻识;跟舌头有关系的就是舌识;还有跟身体有关系的叫身识。这个前五种在认识它是很单纯的,所以称为前五识。还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我们精神世界里它是最活跃的。它基本上是决定我们命运和所作所为的,那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这个前六识其实除了唯识宗以外,像小乘佛教,还有世间上的哲学、心理学都能讲到。为什么都有讲到呢?因为它是属于意识的范畴,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的。就是属于前六识。

  那么除了前六识以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那么这个二种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浅意识。那么,第七识其实它是属于一种我们凡夫的人格形成的基础。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其实这个是跟第七识是有关系的。因为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边,构成我们凡夫的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就是不共无明。这个不共无明它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作用。那么它的相应的心理就是末那识。所以,末那识它是属于凡夫的人格形成的基础。那还有一种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之所以是有情而不是无情,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具有阿赖耶识,如果我们没有阿赖耶识了,那就是尸体了,那就是无情了。所以,有这样的八种识。

  那八种识,每一种识在活动的时候,还有相应的心理,在唯识宗里它举了一个比喻:八种识就像心王,心王就像国王一样,就像主人一样。那么国王出动他肯定有一些辅助的臣子,所以心所就是配合心王活动的各种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每一种心王的活动它都有相应的心理活动配合,来帮助它完成一种心理过程。那么这个一共就是五十一种心所。这个五十一心所我大体把它归纳为几种类型:

  比如说第一类,基本上是属于普通的心理,普通心理是心理学都会讲到的这样的一类心理。

  那第二在是属于伦理类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你的道德的产生,它的心理基础是什么?还有就是罪恶的产生,犯罪的现象的产生它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因为佛法讲心理,毕竟还是要为修行服务,所以它比较重视伦理的心理基础。

  那么,还一类就是止观实践的心理,这是佛教讲心理学里边的非常重要的一类。就是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有哪一些是阻碍禅修的心理,有哪一些是你在禅修的赛程中必须要培养以及能够产生的一些心理的过程。

  那么这些心所、心理活动,就是我们拥有这些心,我们拥有的就是这心。所以,我现在在平常给人家讲开示的时候,我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是什么?就是我们一个人我们拥有的是什么?其实,一个是观念,一个是心态。能够代表着你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观念和心态。也就是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理,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理,你就是什么?佛菩萨为什么成为佛菩萨,就是因为他具有佛菩萨的心理。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你说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凡夫心。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你说那个坏人为什么是坏人,那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很坏很坏的心,有一颗害别人的心。你说这个人是好人,很善良,他为什么很善良?他不外乎就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嘛。我们说,某一个人很能干,他为什么很能干?能干就是他有一颗很能干的心,事实上就是他心里边培养了这种能力,所以他很能干。我们说这个人修行修得很好,其实也一种心理。我们说这个人很懈怠、放逸、懒惰,懒惰就是一种懒惰的心理,是不是?

  就是了解我们拥有哪一颗心,我们的世界是建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的基础上,我们的世界的最核心的内容是我们的心,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这是我们须要了解的。

  休息一下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