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六卷

净界法师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庚七、不折伏众生戒二

  辛一、明非染犯相

  这当中分成二科,先看「辛一、明非染犯相」: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见」到有这种个性刚强暴恶的众生,这个众生出现了身口二业的过失,这个过失相已经不能用柔和的道理来劝谏。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以种种辛楚加行」这一种身业的责罚,比如说应该让他去罚跪香或者出坡,有一些身心的痛苦来给他有所警惕,身业的责罚;或者是口业的责罚,「猛利加行」,这个人可能须要有一些严厉的骂詈言词来加以对治,才能够产生反省:因为这种身业口业的责罚「而得」到佛法的「义利」、得到身心的安乐。菩萨明明知道这个众生应该要用这种责罚的方式来产生反省对治,而菩萨「护其忧恼」,为了避免他产生一时的忧恼,而一味的宠爱,而不加以「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只是一味的呵护宠爱对方,这样子「是名有犯,有所违越」,但是是「非染违犯」,因为他没有依止烦恼,但是他使令众生因此不能够进步,这也是伤害菩提心。

  辛二、无违犯相

  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开缘的情况是说,菩萨「观」察,虽然这个众生个性刚强暴恶,但是如果用「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在他「现法」的生命当中,他不但不能反省,可能更加的变本加厉,甚至于对三宝失去信心,所以「多生忧恼」,增加彼此的恶因缘,所以菩萨可以不采取行动,可以的,因为对众生没有利益。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是不是施给众生「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这个地方你要看因缘。就是说这个众生跟你有深厚的因缘,对你有深厚的信心,你对他「辛楚加行、猛利加行」,他能够接受;如果你跟他没有因缘,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就结恶缘。

  我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来体会一下。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多年,有一个尊者叫优婆鞠多(upagupta),优婆鞠多尊者在当时的阿罗汉当中是特别的善于教化,有一天他到摩竭陀国去教化众生,举办了一个三天的说法法会,他在定中观察,这三天的法会将会有很多人因为这个因缘而成就佛法的利益。第一天他在说法的时候,他讲四圣谛的法门,讲到正重要的时候,魔王就在外面虚空现出七宝楼阁的庄严相貌、放大光明,这个时候居士就放弃听法跑去看七宝楼阁,这个说法的因缘就被破坏了,优婆鞠多尊者入定观察知道这是魔王所为,他第一天也没有采取行动。到了第二天,他把佛法再加以浓缩,知道时间不多,应该讲得更扼要一点,第二天在说法讲到扼要处的时候,魔王不但现出七宝楼阁,还在这个当中有很多的女众唱歌跳舞,这个时候大家又去看唱歌跳舞,这法会又被破坏了,优婆鞠多尊者知道这件事情也是魔王所为。

  到第三天的时候,优婆鞠多尊者在说法的时候,魔王不但是唱歌跳舞,还从空中掉出很多的珍宝饮食,大家都去捡珍宝。这个尊者优婆鞠多就观察因缘,他觉得要对治魔王的时候到了,优婆鞠多尊者就到旷野的地方,去拾取人的尸体、狗的尸体跟蛇的尸体,把三种尸体串成一个花圈的样子,以神通力把它变现成华鬘,就拿着这个华鬘到天上去挂在魔王的身上说:我在说法的时候,你出现很多的宝阁,我现在礼尚往来送你一个华鬘。魔王很高兴,但是当尊者优婆鞠多离开以后,这个华鬘就变回原来的相貌,变成臭秽的尸体。魔王虽然内心贪爱五欲的快乐,但是好歹他是个天人,他的色身特别的干净,他对欲界臭秽的东西当然不能忍受,他很生气:这个阿罗汉真坏,怎么这样做呢!他就去找忉利天,忉利天的天王释提桓因说:你这个尸体是谁给你挂上去的?他说:就是人世间的优婆鞠多。释提桓因说:须弥山可以动摇,尊者优婆鞠多挂上的华鬘谁也不能动。没办法了,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次第的找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也说「没办法,你现在别无选择,只好去向优婆鞠多尊者忏悔」,魔王只好乖乖的跟优婆鞠多忏悔。

  优婆鞠多提出二个条件:第一个、从今以后你不可以再干扰修行人;第二个、佛陀灭度了以后我才出世,所以我没有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在世的时候你经常干扰他,你一定看过佛的身相,请你现给我看看。魔王就答应了。答应了以后,这个时候魔王也提出一个疑问说:尊者,我有一个疑问,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做什么事我都破坏他,但是佛陀都没有对我采取行动;我为什么破坏你,你就对我采取行动呢?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这些圣人是不是有什么差别?优婆鞠多尊者说:我在定中观察,佛陀就是把度化你的工作交给我,因为我跟你宿世有缘。

  就是说世间上的事情,你还真不能够否定因缘法,如果我们出家久了以后,你内心有点功德,你会发觉有些人还真是因为你得度的(呵呵),他就等待你度他、等待你度他,你要进步他就跟着进步,你要退步他就跟着退步,这些人别人讲都没有用的,但你讲话有用。这个时候他有过失出现了,你这个时候「护其忧恼」而不摄受他,但是你明明知道你这样子诃责他他会接受,而你不采取行动,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因为这个人的善根就必须因为你得度,就像魔王的善根必须等待优婆?多尊者的出世,所以说我们对众生应该要「畏爱兼抱」。当然你老是诃责他,他就会怕你;但是你老是用摄受的,有些时候这个效果又不好。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辛楚加行、猛利加行」都有须要。

  这个地方是讲「障持戒度」,基本上菩萨的持戒从二方面来说:第一个、你要能够调伏自己;第二个、要能够摄受众生,这摄受众生又更困难。

  还有一点时间,我再讲一件事给大家作一个参考。诸位看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春秋战国五百多年,可以说是一个乱臣贼子最猖狂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在打仗;但是也是忠臣烈士特别多的时代,在乱世当中有些人表现出美好的德行。我们讲齐国,齐国的皇帝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齐桓公,是春秋战国五霸当中的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相管仲,九会诸侯一匡天下,因为齐桓公重用管仲,把天下统一了,避免了外族的侵略。但是齐桓公死了以后,事实上齐桓公到晚年的时候就有一点放逸了,因为管仲死了以后没有人劝谏他、辅导他,所以齐桓公到了晚年做了很多荒唐的事、重用很多的小人,所以齐桓公死了以后,整个齐国就大乱,大乱以后就衰败下去了。传了几代到了齐景公,齐景公本身也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是他用了一个很好的宰相叫晏婴,这个晏婴很有智慧的,晏婴观察齐景公的根性好逸恶劳,他就要提升齐景公的力量,他就思惟:在齐国以前有一个谣传,就是田氏代齐,就是说总有一天田氏的家族会取代齐国做国君。晏婴就把这个大家已经忘掉的谣言,把它广泛的流通出来。

  这个时候齐景公一听很害怕,因为当时的齐国四大家族,田氏家族特别兴盛,所以这个时候齐景公几乎是寝食难安,一想到齐国田氏家族的势力强大就非常害怕,有一天晚上甚至在梦中惊醒过来,他就叫很多侍卫想要把田氏家族全部杀掉。晏婴马上阻止,晏婴说:田氏没有过错,你现在去杀死田氏,马上引起四大家族的叛乱,你的性命马上不保。齐景公说:那怎么办呢?我现在是恐怖到了极点。(呵呵)晏婴说:其实大王你不用恐怖,再怎么说你是君、他是臣,而且从圣贤的开示当中,得天下一定要先得民心,你应该要广设方便减少赋税来得到民心。齐景公因为这样而勤政爱民,开始关心老百姓的痛苦。田氏家族听到「田氏代齐」而得到了鼓励,他也找人去问晏婴:怎么样让这句话赶快实践?晏婴说:你要得到天下,也是要得民心,你家里那么多仓库,老百姓那么多人在饥饿,你要赶快把仓库打开去赈灾。田氏就做出很多救济老百姓的事。到晚年的时候,其实晏婴那个时候快要死掉了,他旁边一个好朋友就问他说:晏婴,你一生的所为我非常赞叹,但是有一件事我一直不明白,你真的相信「田氏代齐」这个谣传吗?你是一个务实的人,你怎么会相信这个谣言呢?晏婴说:其实我压根都不相信。你不相信,为什么把它提倡出来呢?他说:你想想看,我提倡了田氏家族,使令齐景公得到警惕做个好皇帝,使令田氏也得到了鼓励能够广泛的修善,我何乐而不为呢?因为这样子的谣言使令老百姓得到利益。

  所以在持戒的时候,说是三空自调、大悲利他,其实我们调伏自己基本上是比较简单,但是你要去面对不同根机的众生、摄受众生,这件事不容易,你就必须要广学多闻。当然就是因为不容易,菩萨才必须生生世世的学习,还要常随佛学,广学多闻,成就辩才,这也就是菩萨功德超越小乘的地方,要广学多闻。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我回答几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六波罗蜜的圆满并不是外在的事情,而是以内心的利他为主。请问法师: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如何解释?

  答:其实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应该这样子讲:地藏菩萨是不是成佛,跟众生是不是到地狱去没有关系。地狱当然不是马上空,但是地藏菩萨发了这个愿以后,对他的成佛会加快速度。这个成佛不像我们在选举、选总统(呵呵),没有人投你的票你就不当选。成佛是你自己内心的问题,别人堕落、别人增上跟你都没有关系,所以地藏菩萨什么时候成佛,跟地狱空不空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他发这个愿干什么呢?他发这个愿对他成佛有帮助。

  问:自己的烦恼重,跟人群接触的时候容易造恶,那么是否现阶段不适合度众生,尽量以自修为主?

  答: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众笑),对的,你现在烦恼没办法调伏先不要去度化众生;但是你应该要安住菩萨种性,为以后布局,因为你总有一天会从烦恼中走出来。那有些人从烦恼当中走出来就走到偏空涅槃,有些人走到大般涅槃。为什么?就是你因地的时候有没有发愿、有没有那个大乘正见。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远见,不要只看到眼前,眼前的烦恼障碍其实很快就过去了。

  问:念佛者是否一心念佛,而度众生是发愿成就无生法忍再回入娑婆度众生?

  答:念佛人把目标着眼在往生净土,但是他生命在的时候也可以随缘度化众生。

  问:受菩萨戒是行菩提心否?若是,那是否可以等待以后有能力时再行菩萨道,现阶段以自修为主?

  答:其实菩萨戒是包括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当然刚开始先偏重在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有断恶、修善、度众生,先偏重在断恶,先净化自己。

  问: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常会遇到逆境而心生退怯,如何克服这个怯弱之心?

  答:我想怯弱之心每一个人都会有。怯弱之心我们可以看看古德的开示,我认为你可以看蕅益大师等祖师的开示,他们是有广大胸量的人。我们如果一时的怯弱,读读蕅祖的开示,会容易过关的。

  问:在修行当中,如何体会我法二空的道理?

  答:我法二空当然是要先观照,在观照之前要正见。就是说我空,这个我空是怎么安立的?什么叫做我?为什么在生命当中没有这个我?一切法因缘生,我们当初是怎么样起颠倒的?在清净心当中捏造一个我?佛陀引导你怎么去观察,观察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没有一个我,你一定要把这个基本定义抓到了,你才知道怎么观察。说你以前不小心掉到坑洞去了,佛陀告诉你:你现在往前面走二步、往左边走一步、往右边走一步、出来。所以你一定要把我空、法空的定义,佛陀是怎么安立我空的、在什么因缘下安立法空的,把那个道理明白了,然后去观察,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会有变化。

  问:法界缘起的重重无尽,牵一法而动全身,是否跟菩提心跟空正见相同?

  答:这个空正见跟法界缘起不同:法界缘起是讲妙用,这当中有深义的,这个空性是观察理体,法界缘起是讲作用,这个更深了。

  问:可否请法师补充说明第四页「附表第二」的末三行。

  答:你可以听听录音带,这一段已经说过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