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法鼓山的创始人及其「人间佛教」理念
在《历史论集》里,Edward H.Carr指出,在研究历史事实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作家。他说,就像有人向一位大学生介绍圣如达(st.Jude)学院的著名学者仲斯(Jones)的著作阅读时一般,他必会先询问仲斯是何许人,他的思想和观点是什么(王任光译1998:17)。Carr的理由是,历史的事实往往是透过记录者的心灵而反射出来的,「因此当我们拿起一本历史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这作品所记的事实,而是写这作品的历史家」(王任光译1998:16)。
同样的,在我看来,当一个研究者要研究一个教团的发展史时,首先应该研究的是成立这个教团的创始人——他是何许人也,他的思想和观点是什么?因为,就如Carr所说的,「历史家不单是『个人』,而且也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读历史的该从这两个观点来看一个历史家」(王任光译1998:36)。而历史家所探讨的历史事实中的当事者——这个「个人」,比如他所列举的十四世纪的英国君王理查二世(Richard II),和十八世纪的俄国帝王加德琳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农奴暴动领袖瓦托·泰勒(Wat Tyler)和布加雪夫(Pugachev),他们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有广大的群众,因此他们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王任光译1998:45)。而一个教团的创始人也不单是「个人」,他也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有他的群众,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这个杰出的「个人」,他又不单是历史过程的产物,也是它的发言人;他一边代表,一边领导一种社会力量。在此,就先来看看代表与领导法鼓教团的这个「个人」——圣严法师——的生平概要。
一、圣严法师生平略述
圣严法师,民国十九年(1930)农历十二月初四,出生于江苏南通狼山前面的小娘港附近。民国二十年(1931)长江大水灾,因此迁移到江南的常熟县。父亲张选才,母亲陈氏。上有三兄、二姊,是家中幼子,由于身体瘦弱,乳名「保康」。九岁始读书,学名张志德,十三岁因为家境困难而辍学。十四岁再度复学一年,自此未曾再入小学就读。由于家贫,使他不能完成小学基础教育,又由于因缘的安排,使他走上出家的路(释圣严1993a)。
民国三十二年(1943),在邻居戴汉清的介绍下,到狼山出家,法名常进。民国三十五年(1946)到上海狼山的下院大圣寺避难,过着经忏生活。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插班静安寺佛学院。民国三十八年(1949),还俗从军来台,舍出家法名「释常进」,另取俗名「张采薇」。在军中仍修学不坠,涉略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书籍(释圣严1993a)。在民国四十四年(1955)时,煮云法师出了一本《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演讲录,四十五年(1956)基督教的吴恩溥牧师,则出了一册《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圣严法师读过这两本书后,写了《评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一书。这也是他从事佛学著作以来的第一本书。民国四十六年(1957),开始为几家佛教刊物写文章。首先是以「醒世将军」的笔名为性如法师接编的《人生月刊》写稿,四十七年(1958)起,同时以「张本」的笔名,在《海潮音》和《今日佛教》写文章。民国四十八年(1959),因病申请退役,同年农历十二月在东初老人的座下改装再度出家,法号「圣严」,字「慧空」,并接《人生月刊》的编务(释圣严1993a)。
民国五十年(1961)受三坛大戒(释圣严1993a)。同年十一月到高雄县美浓朝元寺禁足阅藏,五十二年(1963)九月正式闭关阅藏写作,有《戒律学纲要》问世。五十五年(1966)八月出关,应高雄寿山佛学院院长星云法师之邀,开设比较宗教学课程,五十六年(1967)六月再度入关,五十七年(1968)二月应台北善导寺之邀,主持「佛教文化讲座」,五十八年(1969)三月获得日本东京立正大学的入学许可(陈慧剑1994:97-120)。
六十年(1971)以「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六十四年(1975)则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十二月受美国佛教会沈家桢博士之邀,自东京赴美弘法,并在纽约大觉寺,开设「坐禅训练班」。六十七年(1978)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馆长。六十八年(1979)在纽约成立「禅学中心」(陈慧剑1994:97-120)。次年创设美国纽约禅中心(释圣严1993b:158)。
民国七十四年(1985)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出版《中华佛学学报》年刊(释圣严1993b:158),并重建中华佛教文化馆,同时也扩建农禅寺,3民国七十八年(1989),觅得台北县金山乡的山坡地,命名为「法鼓山」,全力推动「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DMl、2&3)。
二、圣严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
基本上,圣严法师不仅并未对「人间佛教」做一理论的建构,甚至也并不经常使用或特别突显「人间佛教」的字样,他所带领的法鼓山建设,主要是以「人间净土」为诉求。其实,以实质内容而言,「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间净土,便是人间佛教的全面推动与普遍落实」(释圣严1997:12)。换句话说,圣严法师是以建设人间净土,作为他实践「人间佛教」理念的方法与目的。那么,什么是人间净土呢?
在《人间净土》这本法鼓山小丛刊里,收录圣严法师两篇直接名为(人间净土〉的演讲稿,一是民国七十九年(1990)三月十七日讲于北投图书馆,另一则是同年九月二十日讲于永和国父纪念馆。在演讲稿一,也就是〈人间净土(一)〉里,圣严法师首先谈什么是「净土」:
一、净土是清净的地方。
二、和乐而不争是净土的世界。
三、平安无忧的世界就是净土。
四、健康无病是净土的世界。
五、丰富而不贫乏的世界是净土。
由上可知,那里有清净、和乐、平安、健康和丰富,那里就是净土(释圣严1997:40-47)。净土不必一定在他方,或佛国,人间亦可建立净土。接着,圣严法师说「人间」:
人类的绵延叫人间。父亲之下有儿子、有孙子,从过去久远以前的祖先,一代代传到未来,一代代相传的关系叫做人间。假如人只有一代就没有了,这种间断叫断代。没有间断地一代代传下去叫人间。人间的社会一定是代代相传,承先启后,从传统的过去走向前瞻的未来,这样的历史过程叫做人间。人在开始以前、全部消灭以后,不叫人间。人间一定有人与人的活动,所以,人类便是人间;人类的相互关系,是人间。(释圣严1997:48)
又说「人生舞台是人间」、「人格的标准是人间」、「人伦的建立是人间」(释圣严1997:48-54),可见在此圣严法师对「人间」的诠释,是相当生活性、伦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而在其第二篇讲稿,也就是〈人间净土(二)〉里,他则先说明人间是什么。他说:「一般我们讲人间,好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佛学上,是当『人』的意思,在日本『人间」也是做『人类』解释」(释圣严1997:60),他并从四个方面来看人间的定义:
一、「人间」乃由梵文翻译而来,梵文叫「摩奴阇」(Manusya)。
二、《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解释人间一词有八义:聪明、胜、意细微、正觉、智慧增上、能别虚实、圣道正器、聪慧业所生。……因为人有这些能力,可以分别、分析、记忆、思考,所以称为人。
三、《大涅盘经》第十八谓:「能思多义故,身口柔软故,憍慢故,又能破憍慢故,名为人。」
四、由以上可知梵文「摩奴阇」——「人间」,翻译成中文是「思考」及「思考者」。(释圣严1997:63-64)
从此定义看来,「人间」实就是指人本身,包含个别的人,以及群体的人类。综合前面他对「人间」的诠释,可以说他的「人间」包含两层涵义、多重放射关系的内容,也就是,人与世间、以及其间的多重交互关联性。或许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至于净土,圣严法师在此所下的定义是:
净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萨等圣人所住的国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愿力所成的世界。其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是无病、无恼、无苦的环境。但因为修行的成果不同,所建造的净土也不一样;同样地,在净土里佛所建造的和凡夫建造的不同。(释圣严1997:7l-72)
很显然的,此处提到的「净土」与前面所谈的「净土」,很大不一样的一点是,净土是佛、菩萨所居住的地方,或是由佛的功德或愿力所成的世界。那么,在弥勒佛尚未降生到人间成佛的人间,如何可能建立所谓的「人间净土」呢?也就是说,在没有佛只有凡夫的现世人间,要建设「人间净土」的合法性基础在哪里?圣严法师说:
因为佛是在人间成佛,而成佛后教化的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且所有众生中能修道成佛的只有人才有可能,所以我们既然是在人间,又遇到佛法,当然要从人间净土开始着手。而也因为佛法的修行是从「人」的基础开始才成佛,所以若「人」都没做好,则成佛的可能性也没有了。(释圣严1997:75-76)
换言之,由于佛是由人成佛并在人间成佛,而此成佛之道的主要通道,就在人格的圆满实现,以趣达人间净土的落实呈现,在此趣进的过程中,希望人人发心学佛的愿心,做佛的功德,以提升人的质量,也只有在人的质量提升至极至时,才有可能进升佛道,所以说「提升人的品质」是「建设人间净土」的必要与充分条件,而人也就在「建设人间净土」的路径中,锻炼与磨练自我与他人品质的提升。它因此是完全的独善也必须是全体的兼善,否则净土不成为净土。这也就是圣严法师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来实践人间的佛教。从「法鼓山的共识」中,可以相当清楚的看出来。他说:
我们的理念——
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我们的精神——
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
我们的方针——
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
我们的方法——
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