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铜人针灸经 卷五

\

  窍阴一穴,在完骨上、枕骨下。足太阳、少阳之会。主骨疸发厉头痛引头也(按:似有缺、误,不通)。灸五壮。针入三分。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主寒热,喉痹,欬逆,疝积胸中满不得喘息(按:似有缺、误,不通),胸痛,耳聋嘈嘈无所闻。颈项痈肿不能言,及瘿、肩不举也。针入三分。灸三壮。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手足太阳之会。主背痛引项。灸五壮。针入三分。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背膊痛,无气力,劳损,痿黄,五尸走疰,项强不得回顾。针入五分。灸亦得。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肩痛,胸腹满,洒淅反脊强急(按:似有缺、误,不通)。灸五壮。针入三分。

  噫嘻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两傍三寸。其穴抱肘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因以手重按之,病者言“噫嘻”。针入六分。主温疟、寒疟病,背闷,气满、腹胀,气痃。灸二七壮。忌葱、白酒。

  膏盲俞二穴,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欬逆,狂或妄误。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也。从甲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去胛骨各容指许、摩服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然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俛上臂,令前取穴灸之。求穴法,大校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俛,两胛骨侠相离,不尔,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当令大小有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飬。当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按:《针灸资生经。卷一》云“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统,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人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七壮。当依《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尺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鬲(按:通作“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背痛、恶寒,脊强、俛难,食不下、呕哕、多涎、睡也。灸五壮。针入五分。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二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也。灸三壮。针入五分。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食不下、腹中雷鸣、大小便不节,小便赤黄。灸三壮。针入五分。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腹满虚胀、大便泄滑,消渴,面黄。灸五十壮。《甲乙经》“灸三壮。针入五分。”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三寸。主腹内虚胀、水食不消,恶寒、不能俛仰。针入三分。灸五壮。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异经》云“与鸠尾相直”。主心下痛、大坚,妇人乳有余疾。灸三十壮。针入五分。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灸三壮。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并疗之。

  胞肓二穴,在第十四椎下(按:“十四”应为“十九”。),两傍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并疗之。疗恶气,腰背卒痛。灸五七壮。《甲乙经》“灸三壮。针入五分。”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三寸。伏而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腰痛不能俛仰,小便赤黄,尻重不能举。灸三壮。针入三分。

\

  颔厌二穴,在曲周颞顬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刺入三分。灸三壮。主风眩,目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耳鸣,好啑,颈痛。

  客主人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穴。动脉宛宛中。一名“上关”。手少阳足阳明之会。主目风牙疼痛车不开口噤嚼食鸣偏风眼喎通睛(按:似有缺、误,不通),耳聋状如蝉声。针入一分。灸七壮,艾炷如筋头大,必湏侧卧张口取穴,避风。又,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留针。问曰:“上关何以不得深,下关何以不得久留针?”答曰:“上关若深,令人得欠,不得目随针下关不得久,留针者得不得欠牙关急。是故“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留针”。

  悬颅二穴,在曲周颞顬中,足阳明脉气所发(按:据《针灸甲乙经》,应是“足少阳脉气所发”。《针灸资生经。卷一》同)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身热、烦满,汗不出,齿痛,面皮赤痛。针入三分。灸三壮。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当其中指下、陷者中是穴。一名“膊井”。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五劳,七伤,头项不得回顾,背膊痛、两手不得向头,或因马拗伤腰髋疼,脚气。入针四分。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甲乙经》云“针只可五分”。此膊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深,便引五脏之气,乃令人短寿。大肥人,亦可倍之。若闷倒不识人,即湏三里下气。虽不闷倒,但针膊井,并即湏三里下气,大良。及妇人怀胎、落讫,觉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手足立差。若有灼然解针者,遣针。不解针者,不可遣针。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若针肩井,必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其针膊并出《甄权经》。

  肩腢二穴,在膊骨头、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是。平手取其穴。手阳明、跷脉之会。针入八分。主疗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疹风胸俛仰风刺风风虚(按:似有缺、误,不通),手不得上头、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酸疼,臂冷而缓。患刺风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然不及针,还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差为度。

  臂臑二穴,在肩腢下一寸、两筋间、两骨罅、陷者宛宛中。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主疗劳,瘿,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其穴平手取之,不得拏手令急,其穴即闭。若针,不得过三五,过多生恶。

  曲池二穴者,木也(按:此误。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卷一》等,俱作“土也”)。在肘外辅骨,曲肘、横文头宛宛中、陷者是。手阳明脉之所入为合也。手拱胸,取之外畔、文头即是。疗偏风、半身不遂,刺风疹,疼痛冷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引脉风(按:似有缺、误,不通)臂肘细而无力。针入七分。灸亦良,但令断风抽气而已。

  通谷二穴,在夹上管(按:通作“脘”)两傍,相去三寸。冲脉、足少阴之会。治干呕、又无所出,又治劳食欲鬲(按:通作“膈”),结。针入五分。灸五壮。

  章门二穴,一名“长平”,一名“胁”。是脾之募。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必须侧卧,令伸下脚、缩上脚,乃得穴。足厥阴、少阳之会。主膀胱气癖,疝瘕气,膀胱气痛、状如雷声,积聚气。针入六分。灸亦良。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足阳明脉气所发。治风劳,痹逆,狂邪,膝冷,手节挛缩,身隐疹,腹胀、少气,妇人八部诸病。针入三分。禁灸。

  阴市二穴,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是穴。足阳明脉气所发。主寒疝、下至腰脚如冷水,小肠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按:疑衍)。寒疝,腹胀满,痿厥,少气。针入三分。灸三壮。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骭、侠罅、大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主犊鼻肿,洗熨去之。其久坚,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诸肿节溃者死,不溃可疗。针入三分。灸三壮。

  委中二穴者,土也。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甄权云“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是”。足太阳脉气之所入为合也。令人面挺腹地(按:应是“挺身,伏地”)而取之。主脚弱无力,风湿痹、筋急,半身不遂。灸不及针。针入八分。灸三壮。

  三里二穴者,土也。在膝下三寸外廉、陷者宛宛中是。足阳明脉之所入为合也。主腰(按:疑应为“腹”)满、坚块、不能食,胸气不足,反胃,胸胁积气,脚弱。针腹、背,每须取三里穴。入八分。灸亦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