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铜人针灸经 卷三

\

  神庭一穴,在发际直鼻上督脉,上一寸发际是也。足太阳、阳明之会。主治肿气,风痫、颠风不识人、羊鸣、角弓反张、披发而上歌下哭、多学人言语,惊悸不得安寝。禁不可针。日灸七壮至百壮。若针,即发于其病在举火之时(按:似有缺、误)。忌猪、羊、鱼肉、酒、面、热食。
  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半,(按:应缺“入”字)发际。足太阳脉气所发。主心中烦满,汗不出、头项痛、身热,目视不明。针入三分,灸三壮。

  临泣二穴,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者中。足太阳、少阳之会。主卒不识人,风痫,鼻塞。针入三分,留七呼。

  眉冲二穴,一名“小竹”,在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按:似有缺。未言寸数,亦未言所属经脉。另,据《针灸大成。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应为足太阳脉气所发,穴在“神庭、曲差之间”。)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不宜灸,针入三分。(按:据《针灸资生经。卷一》“明堂上经、有眉冲穴。而铜人经、无之。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废者”)
  水沟一穴,在鼻柱下人中(按:据《针灸资生经。卷一》作“一名人中”)。督脉、手阳明之会。主疗消渴、饮水无多少、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颠痫、语不识人、乍喜乍哭,牙关不开,面肿唇动叶叶肺风状如虫行(按:似有缺、误,难解。据《针灸大成。督脉考正穴法》作“面肿唇动,状如虫行”)。针入四分,徐徐出之。灸亦得,然不如针。若是水气,唯有此穴可针,若针他穴,水尽即死。

  承浆一穴,在颐前,下唇下。足阳明(按:据《针灸甲乙经》,当缺“任脉”两字)之会。主偏风口喎,面肿,消渴,面风口不开,口中生疮。针入三分半,然后徐徐引气而出。灸,亦任日灸七七壮。若频灸,恐足阳明脉断,令风不差。若停息、复灸,令其风通宣,应时立愈。其艾炷,依小竹筋头大作之。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脉内疝、瘕、痃、癖块、伏梁气之徒,唯须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烂,烧四支,则但除风邪而已。如鸠尾以至头,皆不可多灸、及不可用大艾炷。”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按:此处误。据《针灸甲乙经》,当为“足少阴脉气所发”)主欬逆,上气,喘,呕吐,胸满不得食。仰卧取之。灸五壮,针入三分。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欬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能食。灸五壮,针入三分。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阳(按:应为“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咳逆不得食。针入三分,灸五壮。

  灵虚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阳(按:应为“阴”)脉所发。主胸胁支满、引胸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食。针入三分,灸五壮。

  神封二穴,在灵墟下一寸六分(按:似有缺。据《针灸甲乙经》,有“陷者中,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满不得息,咳逆,乳痈、洒浙恶寒。灸五壮,针入三分。

  步郎(按:通作“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取之。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鼻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针入三分,灸五壮。

\

  五处二穴,足太阳脉气所发。在头上督脉傍,去上星二寸半(按:据《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俱作“一寸五分”)。主目不明,头眩风痹闷。针入三分,灸五壮。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寸半(按:据《针灸甲乙经》作“二寸”,《针灸大成。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作“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风眩头痛,欲呕吐,心烦。针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半。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项痛、暂起僵仆。针入三分,灸三壮。

  攒竹二穴,在两眉头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主目视,视物不明,眼中热、疼及眼眶。针入三分,不宜灸。

  晴明二穴,在目内眦头上,畔(按:疑为“襻”)者中(按:据《针灸甲乙经》作“一名泪孔,在目眦外。”《针灸大成。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作“一名泪孔,目内眦。明堂云‘内眦头外一寸、宛宛中’”)。手、足太阳阳明之会(按:据《针灸甲乙经》并有“气府论注云‘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五脉之会”《针灸大成。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同)。主肤翳(按:应有缺字。《针灸大成。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作“淫肤白翳”)白膜覆瞳子,眼暗、雀目,冷泪,眼视物不明、努肉。针入一分半,不宜灸。

  迎香二穴,在禾上一寸、鼻下孔傍。手、足阳明之会。针入三分。主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风叶叶动、状如虫行。刺或在唇动(按:似有缺、误,不通)。不宜灸。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中。(按:应有缺字。据《针灸甲乙经》有“阳”字)跷脉、任脉、足阳明之会。主疗眼喎、目不正,口喎,目瞤,面动叶叶然、牵口眼热疼、赤痛,目视,冷泪,眼睑赤。针入四分半,不宜灸。若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长如桃许,至一月日,如五升大。

  鸠尾一穴,在臆前,巨(按:《针灸甲乙经》作“蔽”,《针灸资生经。卷一》同)骨下五分。(按:《针灸甲乙经》此处尚有“任脉之别”。)主心惊、烦,发状如乌乌,破心、吐血,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心痛,腹胀。宜针,虽然,此处最难针,须是大好手。方可下针。如不然,取气多,不幸令人死。针入三分。

  巨阙一穴,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任脉气所发。主疗心中烦闷,热风风痫,浪言或作鸟声,不能食,无心力。凡心痛有数种,冷、痛、蛔虫、毒、霍乱,不识人,针入六分,得气即差。灸亦良。
  上管(按:通作“脘”,下同。)一穴,在巨阙下一寸、去巨(按:《针灸甲乙经》作“蔽”,《针灸资生经。卷一》同)骨三寸。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主心中热烦,贲豚气,胀满不能食,霍乱,心痛不可眠卧,吐利,心风,惊、悸不能食,心中闷,发哕,伏梁气、状如覆杯。针入八分,得气,先补而后泻之,可为神验。若是风痫、热痛,宣泻之后补,可为应其病。灸亦良。

  中管一穴,一名“太仓”。是胃之募。在上管下(按:应有缺字。据《针灸甲乙经》有“一寸”两字)。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主治心匿不能食反胃,霍乱,心痛热,温虐,痎虐,天行伤寒,因读书得奔豚气,心闷,伏梁气如覆杯,冷结气。针入八分。灸亦良。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治肠中疼痛,呕逆,上气,心痛,身肿。针入一寸三分。灸亦良。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主腹胃不调,腹内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坚硬、癖瑰、脉厥厥动。针入八分,灸亦佳。

\

  神聪四穴,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左手如花,右手如果(按:《针灸资生经。卷一》作“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针入三分。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理头风,多鼻涕,鼻塞。三日一报,针入三分。(按:《针灸资生经。卷一》“按《铜人》、《明堂》及诸家针灸经,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经于此、复云明堂穴。不知何所处、且附入于此。所谓疑以存疑也。”)

  当阳二穴,在当瞳人直上,入发际一寸。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入针三分。(按:《针灸资生经。卷一》“《铜人》无当阳穴。而明堂下经、有之。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废者。”)

  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亦名“太阳”之穴。理风赤眼痛,头目眩,目涩。针入三分。(按:《针灸资生经。卷一》“《铜人》有上关、下关各二穴。《素问》亦同。但《明堂》上、下经,有上关而无下关。惟上经有前关穴。又不与下关穴。同在上关之下。恐别自是。前关穴一名太阳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涩等疾,不可废。)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主头痛目眩。针入三分。灸七壮。

  巨阙(按:应为或)二穴,在鼻孔下,侠水沟傍(按:《针灸甲乙经》作“在侠鼻孔傍八分、直瞳子”,《针灸资生经。卷一》同)。阳跷脉、足阳明之会。主治面风寒鼻频音准上肿痈痛招摇视占(按:有缺、误,不通),瘈瘲,口噼。针入三分,灸七壮止。

  地仓二穴,在侠口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动者是。阳跷脉、手足阳明之交。主疗大患风者,其脉亦有动时,亦有不动时。多主偏风、口喎,失音不言、不得饮水、浆食漏落、脉(按:《针灸大成。足阳明胃考证穴法》作“眼”,应是。)瞤动,患左针右,患右针左。针入三分半。灸亦得,日二七壮,其艾壮如粗钗脚。忌毒物及行房事。

  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间。阴维、任脉之会。主舌下肿、难言,舌瘲设多(按:《针灸大成。足阳明胃考证穴法》作“涎出”,应是。),咳嗽,少气,喘息,呕沫禁断。灸三壮,针入三分。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任脉气所发。主脐下热、小便赤,气痛状如刀搅、作块状如覆杯,妇人断绪,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针入八分,得气即泻,后宜补。灸亦得,然不及针。
  水分一穴,在管(按:通作“脘”,下同。)下,脐上一寸。任脉气所发。主腹痛不能食,肠坚腹痛,胃管不调、坚硬。针入八分。若是水病,灸之大良。

  巨阙一穴,《甲乙经》云“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是三焦之募。任脉气所发。针入八分。主腹痛、坚硬,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成结块,崩中,断绪。灸亦良。

  关元一穴,是小肠募。一名“次门”在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脐下绞痛,小便赤淋、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尿如血色,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因产、露不止,并妇人断绪,产道冷。针入八分。若怀胎,必不针,若针必落胎胎多不出,而针外昆仑即出。灸亦良,然不及针。

  中极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是膀胱募。任脉足三阴之会。主妇人断绪,四度针、针即有子,故却时任针也。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块如覆杯,或因产、得恶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针入八分。灸亦得,然不及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