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八十章

小國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嚴可均曰:「小國寡人」,各本作「寡民」。「什伯之器」,河上「伯」下有「人」字。

羅振玉曰:「小國寡民」,景龍本「民」作「人」。「使有什伯之器」,敦煌辛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庚本作「使人有仟伯人之器」。

謙之案:「小國寡人」,遂州本同。柰卷「寡」作「寮」。下句嚴、彭、傅、范、趙「使」下有「民」字,景福、柰卷、王羲之「伯」下有「人」字,顧下有「民」字,傅、范「用」下有「也」字。李道純曰:「『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或云『令器』,或云『不用』,皆非也。」俞樾曰:按「什伯之器」,乃兵器也。後漢書宣秉傳注曰:「軍法,五人為伍,二五為什,則共其器物,故通謂生生之具為什物。」然則什伯之器猶言什物矣。其兼言伯者,古軍法以百人為佰。周書武順篇:「五五二十五曰元卒,四卒成衛曰伯。」是其證也。什伯皆士卒部曲之名。禮記祭義篇曰:「軍旅什伍。」彼言「什伍」,此言「什伯」,所稱有大小,而無異義。徐鍇說文繫傳於人部「伯」下引「老子曰『有什伯之器』,每什伯共用器,謂兵革之屬」,得其解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兩句一律。下文云「雖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舟轝」句蒙「重死而不遠徙」而言,「甲兵」句蒙「什伯之器不用」而言,文義甚明。河上公本「什伯」下誤衍「人」字,遂以「使有什伯」四字為句,失之矣。

奚侗曰:史記五帝紀「作什器于壽邱」,索隱曰:「什器,什,數也。蓋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為數,猶今言什物也。」此云「什伯」,絫言之耳。國小民寡,生事簡約,故雖有什伯之器,亦無所用之也。各本多無「民」字,茲從傅奕本增。河上本作「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而斷「使有什伯」為句,誼不可通。蓋古本「民」或作「人」,因誤到「什伯」之下,河上遂彊為句讀耳。謙之案:二說皆可通。文子符言篇曰:「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國家雖安,好戰者危。故小國寡民,雖有什伯之器而勿用。」是以什伯之器為兵器也。漢書「詔天下吏舍無得置什器」,顏師古注:「五人為伍,十人為什,則共器物。」是以什伯之器為什物,為十人百人所共之器也。一說:什伯人之器,則材堪什夫、伯夫之長者也。此說蘇轍唱之,大田晴軒和之,引「列子說符篇伯樂稱九方皋曰:『是乃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呂氏春秋至忠篇:『子培賢者也,又為王百倍之臣。』孟子『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滕文公上),以物言也;『或相倍蓰而無筭者』(告子上),以人言也。然則什伯千萬亦皆可以人言也。『器』,利器,器長之器,什伯之器,為特異之材明矣。」謙之案:此說較迂曲,併存可也。

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轝,无所乘之;雖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嚴可均曰:「使人重死」,河上、王弼作「使民」。

羅振玉曰:「使民」,景龍本、敦煌庚本「民」作「人」。「而不遠徙」,庚本無「而」字,「雖有」作「其」,下「雖」字無。

謙之案:「使人」句,遂州本亦作「人」。「使民」句,御注、邢玄、景福、慶陽、磻溪、樓正、高翿、柰卷、河上、敦煌庚本、顧、彭、傅、范、趙皆作「民」,同此石。畢沅曰:「『民』,王弼作『人』。改『民』為『人』,皆唐本也。」又「陳」字,遂州本作「陣」。案玉篇:「陣,直鎮切,師旅也,本作陳。」是「陳」、「陣」古通。

「轝」,釋文:「河上曰車。」御注、王弼作「輿」,遂州、宋河上,柰卷作「轝」,趙作「車」。案作「轝」是也。「轝」即「輿」之古文。夏竦古文四聲韻卷四引古老子作「轝」。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嚴可均曰:「雞犬之聲」,御注、高翿作「雞狗之音」,王弼作「雞犬之聲」。

羅振玉曰:景龍、景福、廣明、敦煌庚、辛諸本均作「狗」,敦煌庚本無「死」字,辛本作「使民至老」。

謙之案:傅、范本「甘其食」上有「至治之極民各」六字。又傅、范、彭「居」作「俗」,「俗」作「業」,「民」上有「使」字。嚴本「安其居」在「樂其俗」句下,河上、顧無「死」字,傅、彭「相」下有「與」字。治要引「美其服」作「美其衣」。又「鄰」字,廣明、羅卷、顧同此。案說文:「五家為鄰,從邑,粦聲。」古作 。九經字樣云:「作『鄰』者訛,宜作『鄰』。」

又案莊子胠篋篇論「至德之世」,馬蹄篇言「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語意皆本此。胠篋所引九句,惟「安其居,樂其俗」二句倒置。又淮南齊俗訓:「是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跡不接諸侯之境,車軌不結千里之外者,皆得其所。」論衡說日篇:「古者質朴,鄰國接境,雞犬之聲相聞,終身不相往來。」皆本老子此章。又史記貨殖傳亦有「至治之極」四字,碑本雖無此句,可據傅、范本與莊子、史記所引補之。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鄧廷楨同。高本漢本作「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極、食、服、俗、業韻,「俗」字實際非韻。又「鄰國相望」至「老死不相往來」,高本漢改「往來」為「來往」,以協「望」字,大誤。

右景龍碑七十五字,敦煌本七十三字,河上、王本七十五字,傅、范本八十五字。河上本題「獨立第八十」,王本題「八十章」,范本題「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