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终时无冰则志,此未终时而言无冰何也?终无冰矣,加之寒之辞也。
三月,作丘甲。作,为也。丘为甲也。丘甲,国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丘作甲之为非正何也?古者立国家,百官具,农工皆有职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
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
秋,王师败绩于贸戎。不言战,莫之敢敌也。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然则孰败之?晋也。
冬,十月。季孙行父秃,晋郤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侄子处台上而笑之。闻于客。客不说而去,相与立胥闾而语,移日不解。齐人有知之者,曰:“齐之患,必自此始矣!”
----------
成公二年
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
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占于新筑,卫师败绩。
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其日,或曰日其战也,或曰日其悉也。曹无大夫,其曰公子何也?以吾之四大夫在焉,举其贵者也。
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己酉,及国佐盟于爰娄。鞍去国五百里,爰娄去国五十里。壹战绵地五百里,焚雍门之茨,侵车东至海。君子闻之,曰:“夫甚,甚之辞焉,齐有以取之也。”齐之有以取之何也?败卫师于新筑,侵我北鄙,敖郤献子,齐有以取之也。爰娄在师之外。郤克曰:“反鲁、卫之侵地,以纪侯之甗来,以萧同侄子之母为质,使耕者皆东其亩,然后与子盟。”国佐曰:“反鲁、卫之侵地,以纪侯之甗来,则诺。以萧同侄子之母为质,则是齐侯之母也,齐侯之母犹晋君之母也,晋君之母犹齐侯之母也,使耕者尽东其亩,则是终土齐也:不可!请壹战,壹战不克,请再,再不克,请三,三不克,请四,四不克,请五,五不克,举国而授!”于是而与之盟。
八月壬午,宋公鲍卒。庚寅,卫侯速卒。取汶阳田。
冬,楚师、郑师侵卫。
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楚无大夫,其曰公子何也?婴齐亢也。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缯人盟于蜀。楚其称人何也?于是而后公得其所也。会与盟同月,则地会不地盟;不同月,则地会地盟。此其地会地盟何也?以公得其所,申其事也。今之屈,向之骄也。
----------
成公三年
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辛亥,葬卫穆公。
二月,公至自伐郑。甲子,新宫灾,三日哭。新宫者,祢宫也。三日哭。哀也。其哀,礼也。迫近不敢称谥,恭也。其辞恭且哀,以成公为无讥矣。乙亥,葬宋文公。
夏,公如晋。郑公子去疾帅师伐许。公至自晋。
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大雩。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墙咎如。
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盟。其日,公也。来聘而求盟,不言及者,以国与之也。不言其人,亦以国与之也。不言求,两欲之也。郑伐许。
----------
成公四年
四年春,宋公使华元来聘。
三月壬申,郑伯坚卒。杞伯来朝。
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卒。公如晋。葬郑襄公。
秋,公至自晋。
冬,城郓。郑伯伐许。
----------
成公五年
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妇人之义:嫁曰归,反曰来归。仲孙蔑如宋。
夏,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谷。梁山崩。不日,何也?高者有崩道也。有崩道,则何以书也?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晋君召伯尊而问焉。伯尊来,遇辇者,辇者不辟。使车右下而鞭之。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伯尊下车而问焉,曰:“子有闻乎?”对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伯尊曰:“吾为此召我也。为之奈何?”辇者曰:“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虽召伯尊如之何?”伯尊由忠问焉,辇者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伯尊至。君问之,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为之奈何?”伯尊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孔子闻之,曰:“伯尊其无绩乎,攘善也!”
秋,大水。
冬,十一月己酉,天王崩。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虫牢。
----------
成公六年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
二月辛巳,立武宫。立者,不宜立也。取鄟。鄟,国也。卫孙良夫帅师侵宋。
夏,六月,邾子来朝。公孙婴齐如晋。壬申,郑伯费卒。
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冬,季孙行父如晋。晋栾书帅师救郑。
----------
成公七年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其所以备灾之道不尽也。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又,有继之辞也。其,缓辞也。曰:亡乎人矣,非人之所能也,所以免有司之过也。乃免牛。乃者,亡乎人之辞也。免牲者,为之缁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免牲不曰不郊,免牛亦然。吴伐郯。
夏,五月,曹伯来朝。不郊,犹三望。
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
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公至自会。吴入州来。
冬,大雩。雩,不月而时,非之也。冬无为雩也。卫孙林父出奔晋。
----------
成公八年
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于齐,缓辞也,不使尽我也。晋栾书帅师侵蔡。公孙婴齐如莒。宋公使华元来聘。
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曰天子何也?曰见一称也。
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晋侯使士燮来聘。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人、邾人伐郯。卫人来媵。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
----------
成公九年
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传曰:夫无逆出妻之丧,而为之也。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公至自会。
二月,伯姬归于宋。
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致者,不致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如宋致女,是以我尽之也。不正,故不与内称也。逆者微,故致女。详其事,贤伯姬也。晋人来媵。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
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晋人执郑伯。晋栾书帅师伐郑。不言战,以郑伯也。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冬,十有一月,葬齐顷公。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其日,莒虽夷狄,犹中国也。大夫溃莒而之楚,是以知其上为事也。恶之,故谨而日之也。楚人入郓。秦人、白狄伐晋。郑人围许。城中城。城中城者,非外民也。
----------
成公十年
十年春,卫侯之弟黑背帅师侵郑。
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夏,四月,不时也。五卜强也。乃者,亡乎人之辞也。
五月,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齐人来媵。丙午,晋侯獳卒。
秋,七月,公如晋。
冬,十月。
----------
成公十一年
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侯使郤犨来聘。己丑,及郤犨盟。
夏,季孙行父如晋。
秋,叔孙侨如如齐。
冬,十月。
----------
成公十二年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周有入无出。其曰出,上下一见之也。言其上下之道无以存也。上虽失之,下孰敢有之?今上下皆失之矣。
夏,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
秋,晋人败狄于交刚。中国与夷狄不言战,皆曰败之。夷狄不日。
冬,十月。
----------
成公十三年
十有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乞,重辞也。古之人重师,故以乞言之也。
三月,公如京师。公如京师不月,月非如也。非如而曰如,不叛京师也。
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言受命,不敢叛周也。曹伯庐卒于师。《传》曰:闵之也。公、大夫,在师曰师,在会曰会。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冬,葬曹宣公。葬时,正也。
----------
成公十四年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硃卒。
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
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郑公子喜帅师伐许。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大夫不以夫人,以夫人非正也。刺不亲迎也。侨如之挈,由上致之也。
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秦伯卒。
----------
成公十五年
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
三月乙巳,仲婴齐卒。此公孙也,其曰仲何也?子由父疏之也。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人,同盟于戚。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以晋侯而斥执曹伯,恶晋侯也。不言之,急辞也。断在晋侯也。公至自会。
夏,六月,宋公固卒。楚子伐郑。
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月卒日葬,非葬者也。此其言葬,何也?以其葬共姬,不可不葬共公也。葬共姬,则其不可不葬共公何也?夫人之义不逾君也,为贤者崇也。宋华元出奔晋。宋华元自晋归于宋。宋杀其大夫山。宋鱼石出奔楚。
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鳅、邾人,会吴于钟离。会又会,外之也。许迁于叶。迁者,犹得其国家以往者也。其地,许复见也。
----------
成公十六年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雨而木冰也。志异也。《传》曰:根枝折。
夏,四月辛未,滕子卒。郑公孙喜帅师侵宋。
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晋侯使栾黡来乞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日事遇晦曰晦。四体偏断曰败,此其败则目也。楚不言师,君重于师也。楚杀其大夫公子侧。
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于沙随。不见公。不见公者,可以见公也。可以见公而不见公,讥在诸侯也。公至自会。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曹伯归自京师。不言所归,归之善者也。出入不名,以为不失其国也。归为善,自某归次之。
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执者不舍,而舍,公所也;执者致,而不致,公在也。何其执而辞也?犹存公也。存意,公亦存也?公存也。
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齐。
十有二月乙丑,季孙行父及晋郤犨盟于扈。公至自会。乙酉,刺公子偃。大夫曰卒,正也。先刺后名,杀无罪也。
----------
成公十七年
十有七年春,卫北宫括帅师侵郑。
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柯陵之盟,谋复伐郑也。
秋,公至自会。不曰至自伐郑也,公不周乎伐郑也。何以知公之不周乎伐郑?以其以会致也。何以知其盟复伐郑也?以其后会之人尽盟者也。不周乎伐郑,则何为日也?言公之不背柯陵之盟也。齐高无咎出奔莒。
九月辛丑,用郊。夏之始,可以承春。以秋之末承春之始,盖不可矣。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也。宫室不设,不可以祭;衣服不修,不可以祭;车马器械不备,不可以祭;有司一人不备其职,不可以祭。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晋侯使荀?来乞师。
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人伐郑。言公不背柯陵之盟也。
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郑。壬申,公孙婴齐卒于貍蜃。十一月无壬申;壬申,乃十月也。致公而后录,臣子之义也。其地,未逾竟也。
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邾子貜且卒。晋杀其大夫郤锜、郤犨、郤至。自祸于是起矣。楚人灭舒庸。
----------
成公十八年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庚申,晋弑其君州蒲。称国以弑其君,君恶甚矣。齐杀其大夫国佐。公如晋。
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公至自晋。晋侯使士匄来聘。
秋,杞伯来朝。
八月,邾子来朝。筑鹿囿。筑不志,此其志何也?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己丑,公薨于路寝。路寝,正也。男子不绝妇人之手,以齐终也。
冬,楚人、郑人侵宋。晋侯使士鲂来乞师。
十有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丁未,葬我君成公。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好朋友从远方来(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别人,不也是有道德的表现吗? 2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
夫总群圣之道者,莫大乎六经。绍六经之教者,莫尚乎《孟子》。自昔仲尼既没,战国初兴,至化陵迟,异端并作,仪、衍肆其诡辩,杨、墨饰其淫辞。遂致王公纳其谋,以纷乱於上;学者循其踵,以蔽惑於下。犹洚水怀山,时尽昏垫,繁芜塞路,孰可芟夷?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
《礼记正义》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今归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由吕友仁先生拟影印宋绍熙刻本《礼记正义》校以
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又称论语注疏解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二十卷。案何注皇疏皆以道家思想解论语,又於名物制度无所考订,颇为学人所不满。北宋时遂由朝廷於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命邢昺等人改作新疏。邢昺删除皇疏之文,而归向儒学本来之义理,又加名物制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春秋左氏》,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纳百福。成功的人物没有不谦虚的,不谦虚就会很快失败。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而拜,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得到天道、地道、人道的呵护,就连鬼神都呵护它。“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坤卦是八卦中至柔至顺的一卦。由六个阴爻组成,底部三个阴爻为下坤卦,上面三个阴爻为上坤卦。由下到上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坤卦的卦辞:元、亨、利牝(bi母)马贞。用母代表坤卦,用马代表健行,有恒心。每一个人都有阴性的魂和阳性的魂。
第四讲:自强不息——乾卦,乾卦是天下第一卦,代表生命的开始。乾卦由由下到上六条横线组成,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一到九的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九最大代表无穷的力量,六居中代表安静。在古代,龙是三栖动物。
第三讲:八卦的卦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女子虽弱,为母则强”。八个卦象的写法:乾三连,坤六段,震仰盂,巽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第二讲:《易经》的由来,易经的发展三位圣人: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做了巨大的贡献。开天辟地之后,人要怎样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让伏羲氏产生了忧患意识,易经起源于忧患。易经的核心是居安思危。伏羲氏抬头观天象,观察天体的运转变化
第一讲:《易经》是什么?易经是“不学不会,学了不一定会,会来终身受用”。易经的重点是修德行善。易经包括义理和象数。义理指为人处事的道理;象数指卦象的计算规律。易经是“观天道立人道”,真正的儒家是由内而发,西方有哲学派别认为“人是唯一使用符号的动物”。
谷梁传》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谷梁传》所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
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