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年谱
沈去疾著
公元一九三八年 戊寅 民国廿七年 七十八岁
在江苏吴县木渎灵岩山寺。
四月八日,大师授戴母五戒,授戴十戒。是日中午,戴氏于寺设斋供众。大师书联以赠,联曰:“劝亲修净尽儒道,祈众往生畅佛怀。”(一)
春,无锡佛教净业社袁德常到寺谒师。大师启口即问:“城中古观音堂如何?”袁答以三面被火,唯堂独存。师颔之。继而忽大声叱曰:“你们三圣阁不成功,不要以为没有因果,你们的因果也不小!”(二)
夏,大师在灵岩山关房闻知报国寺藏经楼发现无数白蚁,乃赐大悲水令洒之,白蚁竟从此绝迹(三)。
七月初八,复张仁本居士书(四)。
九月初四,复费范九居士书(五)。
九月中旬,与皈依弟子戴涤尘居士合摄一影(六)。
十月十三,复严文朴居士书(七)。
十月十四,复倪文卿居士书(八)。
冬,因慧三法师(当时尚未出家)再三要求,遂介绍到上海皈依天台宗大德兴慈老法师,并在其临行时嘱咐说:“你既真心出家,要跟有道德的师父才好。兴慈法师是一位有道德的和尚,你要好好的跟他学。”(九)
除夕,复张觉明居士书二(十)。
皈依弟子王薳到灵岩山寺谒师,师勖谓:“劫中惟一心恭敬念观音菩萨。”馀不多语。同摄影一帧(十一)。
皈依弟子严德彬作书函求大师,为其亡父周屏及母、亡妹志先、亡弟德潜作幽冥戒。大师复函纳受,允许九月望日夜七点钟说戒(十二)。
大师复函开示严德彬曰:“汝欲弘扬净土,报父母恩,何只吃三年素?不知近多年之杀劫,皆日杀生食肉而起,汝欲为一切人说净土法门,自己尚不断肉食,则人亦将效法吃肉矣!”(十三)。
皈依弟子彭孟庵父子避乱灵岩。一日,彭氏与同舍郎某因小事不睦,生意气,为大师所知,即唤其至,从容教训之,诫以“忍”为做人之道。大师自述童年故事,阐明强弱互为转化之深奥蕴理,并作“人字发隐”一文为箴(十四)。
复崔智淳居士书(十五)。
复窦知睿居士书(十六)。
复宋慧湛居士书(十七)。
作《正学启蒙三字颂游注》序(十八)。
作《历朝名画观音圣像珂罗版印流通》序(十九)。
作《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序(廿)。
作《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廿一)。
作《灵岩山寺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廿二)。
作《净土宗祖堂赞》(廿三)。
作《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廿四)。
作《人字发隐》(廿五)。
作《学医发隐》(廿六)。
作《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廿七)。
作《免难轶闻》(廿九)。
作《劝修念佛法门序》(廿九)。
(一)见《永思集·印光大师恩德追记》。
(二)见《纪念文集·大师与无锡之三圣阁》:“又以苏锡交通之便,赴苏皈依印公者日渐众多,诸弟子结集修持,遂有无锡佛教净业社之成立。惟社址初无定所,诸多障碍。乃蒙印师指导,积极兴建‘西方三圣阁’在事变前因缘未熟,未能成就。民国二十七年春,德常赴灵岩访师,师启口即问:‘城中古观音堂如何?’答以三面被火,唯堂独存,师颔之(该堂门前开肉庄,后由印公面嘱奏效鲁老居士,迫令停业)。继而忽大声叱曰:‘你们三圣阁不成功,不要以为没有因果,你们的因果也不小!’(当时三圣阁如成就,印师本指定德森法师常住指导)归而自忏,系不去怀。兹逢大师生西四周,三圣阁机缘成熟,早得丁仲祐老居士将公园对面基屋,慨助本净业社为社址,因而重新议建三圣阁。未及一载,庄严道场,完全成就。”
(三)见《永思集·行业记》。
(四)见《三编》卷三第七三八页。
(五)见《三编》卷三第七二三页。
(六)见注(一)。
(七)见《三编》卷一第一五0页。
(八)见《三编》卷二第三七八页。
(九)见《永思集·印光大师许我出家》:“印光大师是素不主张人出家的,因我再三的要求,才特别允许了,并且还替我择定了一位剃度恩师──天台宗大德兴慈老法师。他说:‘你既真心出家,要跟有道德的师父才好。兴慈法师是一位有道有德的和尚,你要好好跟他学。’说这话是在二十七年冬天。”
(十)见《续编》卷上第二二四页。
(十一)见《永思集·予与印光大师因缘》:“民廿七,予甫抵沪,转苏谒师。师勖谓:‘劫中唯一心念观世音菩萨。’馀不多语,同拍一照。不意别后竟成永寂,能不痛耶!”
(十二)见《纪念文集·三周纪念话师恩》。
(十三)见注(十二)。
(十四)见《永思集·印光大师轶事二》:“丁丑变后,避难灵岩。其时儿子兆农,法名开本,未离膝下一步。一日,与同舍郎某,因小事生意气,为师所知,即呼开本,从容教训曰:‘尔年己不小了!应学做人之道。忍之一字,尔曾闻乎?忆吾童时,或年不尔若。吾家聚族而居,每值秋获毕,村中必演戏酬神,旧例也。一日戏未开罗,予携一椅,置台前数十武之居中地点,拟坐而听。村中同姓某,粗而暴,向予厉声曰:「此椅谁置?」予答曰:「我。」语声未绝,彼即掴我两耳光,将椅抛去数尺外。予登时头痛欲昏,眼花乱灿,忍痛吞声,不敢闻于父母,恐父母爱子心切,酿成口角也。从此益知自励,不敢稍有疏忽。越数年长成,薄得村众垂青,暴者遇吾于途,迎而笑曰:‘请至吾家坐。’予亦一笑,诺之。此事生平未尝告人知,予固示弱,弱亦无妨!望尔学吾之弱,不可以新名词之竞争二字,奉为神圣不可侵犯也。旋复蒙作‘人字发隐’一文以诫之。师之慈悲固为天下人所共见。师生平隐德颇多,而不与人言。师今往矣!谨录此一席训话,公诸天下,亦即师轶事之一也。弟子慧健敬述。”
(十五)见《续编》卷上第一七六页。
(十六)见《续编》卷上第一七八页。(智睿原名联芳)
(十七)见《续编》卷上第二六0页
(十八)见《续编》卷下第六十一页。
(十九)见《续编》卷下第一0三页。
(廿)见《续编》卷下第一一0页。
按:此五条规约乃灵岩山寺净土道场立基之根本。当今之世,欲使佛日增辉,丛林隆盛,亦唯依此一途而己。
《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序(见《续编》卷下第一一0页)
《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
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诋毁,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
按:此原函后未署年月日期。今与《续编》中之《灵岩山念诵仪规序》姑并录于此,文虽简短,至为重要。)
(廿二)见《续编》卷下第一七一页。
灵岩山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
人生世间,直同幻化,纵寿百年,亦弹指顷。其生也,随夙因而来;其死也,随现因而去。虽具常住不变,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如来愍之,于其生时,令修净行,期其返迷归悟,返妄归真,以复本具之佛性。于其死后,焚化尸体,为示六尘无体,五蕴皆空,亲证常住之妙心耳。
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诸江河,以餧鱼鳖也。(二),火焚。火焚其尸,冀破我执也。(三)土埋。穴土掩藏,俾无暴露也。吾国皆主土埋,然沦桑互变,地路屡变,掘墓暴骨,极为惨伤。(四)施林。置之林间,俾鸟兽食也。
自佛法东来,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达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识,唯恐耽著身躯不得解脱。焚之则知此不是我,而不复耽著。又为诵经念佛,期证法身。儒教重形迹,其神识之升降,绝不致意,而厚其棺椁,以冀常不变坏。现今全国开通火汽车路,拙出之无主骨骸,不胜其多,惨不忍视。知识高者,皆欲改革葬法。常州天宁寺有四众普同塔,系开一大穴,中作四隔,于上塔四面各洞户。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各骨袋投诸穴中。去春灵岩寺造此塔,仿其法而变通之,作普通、特别两种。普通者,其塔下开四穴,上竖四塔,是何众骨,由何众塔背洞口,将骨袋投入。特别者,上建西方三圣佛龛,后作小龛,供入塔者牌位。下用水泥作地室,分东西两序。每序四弄,每弄对面两向,每向六格,每格若干号,共计一千三百九十九号。龛室分为四部,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化者之骨,装瓷坛中,由佛龛下入室安置。若预先纳费报名,订安某格某号者,无论何时入塔,皆依所订而安。否则先入者在前,次入者在后。上盖五间大屋,正中三间佛龛,下即特别制塔。龛后东西四塔,即普通制塔。两边两间,为香灯、司水及年老不能随众者所住。长年专一念佛,俾亡者常闻佛号,莲品高升。存者痛念无常,急求往生。冥阳两利,同沐契理契机之深恩;见闻发心,共修心作心是之妙道。庶博地凡夫,仗佛力而超凡入圣;既预海会,即此生而断惑证真,实了生死之最胜因缘,亦寿终后之极善归宿也。颂曰;净土大法门,十方佛共赞,存亡勤修持,速得登觉岸。
(廿三)见《续编》卷下第一八五页。
(廿四)见《续编》卷下第二0四页。
"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
(廿五)见《续编》卷第二一一页。
人字发隐(民二十七年为一弟子说)
人为倮虫之长,身不过数尺,寿不过数旬,竟与高厚悠久莫测之天地并称三才,其义何属?
须知才者,德能之称。天以普覆万物、生成化育为德能。地以普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设无人之德能,则天地之德能犹有所憾。由得人参赞继开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圆满充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人与天地并称三才者,此也。
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歉缺,故名为人(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住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称三才之真人矣。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馀裕矣)。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
人之义,大矣哉!愿一切同伦,各各担荷人之四义,岂独吾国之幸,实天下万国之深幸也。或曰:“汝作此说,汝能一一无憾否?”答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悲我之一一有憾,冀一切同伦一一无憾,以免一一同伦临寿终时,犹有如我无穷之深悲也。君不见《未曾有因缘经》,野干说法,天帝释拜听乎?使尽大地人皆为天帝释,亦不至不许野干开口,君何得固执人我相而责我乎?我知过矣!后不再说。”
按:《未曾有因缘经》,即《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南北朝(萧齐)昙景译,两卷。
此文乃大师为彭孟庵之子所作之开示。见前注(十四)。
(廿六)见《续编》卷下第二一三页。
学医发隐(民二十七年为弟子朱清泰说)
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为前导。果能依法修持,则身病即可随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业;二、内伤;三、外感;此三种病,唯宿业难治。......
(廿七)见《续编》卷下第二五三页。
(廿八)见《三编》卷四第一0四八页。
按:此文乃大师书示弟子慧健(彭孟庵——梦庵)之一纸简翰。大师毕生不谈神通,不喜言及神奇之事,以免纷扰一心念佛之正念。然以其持戒之精严,定力之深厚,慧目如电,于佛法显现不可思议之神通力量固视之平常当然也。
免难轶闻
此女人命不该死,故坐于汽车之外。及车堕下河正下时,扬于其岸,故衣绝未湿,盖佛天鬼神,于坐车时己为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
又,民十几年,潘对凫重修济南净居寺,开光唱戏,来客甚多。一人领一小孩,在井边看,小孩堕下井,立使人下井捞,水面无一物,用竿子遍井底搅,亦无一物。其人回家,则小孩在家里睡,如痴如呆,衣服尽湿。问何以到家,云不知。因刻一碑,盖一亭,名其井为圣井,拓之寄光。光送真师,真师裱而挂于太平寺大殿下客堂。此致梦庵,猜猜此梦。
附:慧健居士(即梦庵)题识
民廿七年,避地瓯江度岁。腊底有青田至金华公路汽车一辆,晚开出,隔丽水数十里之荒野江边,司机不慎,车坠江中。乘客四十馀人,均遭灭顶。翌日黎明前往营救时,有一妇人,年约三十左右,坐江岸道旁,如醉如痴,询以何来,答言昨暮乘车至此。问以全车遇险,尔何无恙?对曰:“不知”质以当时情况,亦不了了。连日两处新闻披露,莫不咄咄叹奇。还山后,曾以此一段新闻备告师尊,当时亦只互相惊异。予归寮舍,后师饬侍役持此字条见示。看后挟书中,亦未重视也。公今往矣!用待检出,以待装池。残零只字,片羽吉光,曾忆某记戴有保存有王右军沽酒数斤之字条,异常珍贵,则吾师此纸之价值,不待他年评定也。
庚辰除夕前二日敬识,辛己花朝后数日,书于灵岩山寺之养心室中。
甲午十月廿二日,奉妙真上人示,敬谨录书。弟子慧健,时年七十有七。
(慧健为梦庵法名)
按:大师此则字条之弥可珍贵者,在其以简洁质朴之语言文字平直记叙昔日民国十几年时,济南净居寺开光之日,小孩坠井安然不死之奇事、轶事,而又不加任何评论修饰。无穷深意尽寓于不言之中,洋溢于字条之外。“盖佛天鬼神,于坐车时己为救之之法于前矣”一句,包蕴世间古往今来一切种种不可思议之现象故事之解释。因果之说明至为复杂、深奥,因果之显示甚是简单明白。吾人固不必憾叹人心难测、吉凶难卜,固无须测、无须卜也。苟测而预知之,亦无非证验因果耳。吾人但当自箴,自己一言一行、起心动念之际,佛天鬼神早己知之,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也。佛法即是心法,不欺己心即不敢欺佛也,佛能护佑之。否则,乃定业难转也,岂灾厄之未能先知,亦大数之前定难逃也。余自忏悔障深业重,不敢妄祈佛天鬼神呵佑避劫,唯时时刻刻诫以莫忘于临终急厄中以求佛接引往生净土焉。了矣!了矣!一了百了。观夫慧健居士当日得此字条,初则“看后挟书中,亦未重视”;后则以王右军沽酒之字条相喻,仅作文献墨宝之价值视之,非似有悟道之语也。惜哉梦庵!终未能猜透猜破此梦。然其郑重保存大师此则手谕,后附识记其始末经过,时间地点亦载录详明,其亦大有功德于后世焉。
(廿九)见《续编》卷下第一三九页。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