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一起向上礼佛(三拜)
二、大众和合普礼(三拜)
三、礼佛忏悔(三拜)
四、顶礼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三拜)
五、顶礼启教阿难陀尊者(三拜)
六、顶礼历代传承祖师(三拜)
七、拜愿唱:(站)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今对佛前求忏悔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三遍)
一切罪根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
从于无始 以至今生 毁破三宝 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
断学般若 弑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 破他梵行
焚毁塔寺 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 拨无因果 狎近恶友
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 见闻随喜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 生大惭愧 克诚披露 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
慈悲摄受 放净光明 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 三障蠲除
复本心源 究竟清净(三遍,每遍一拜)
(站)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
别解脱戒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行者更难遇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三称)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三遍,每遍一拜)
慈 愿诸众生 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悲 愿诸众生 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喜 愿诸众生 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舍 于诸众生 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拜愿唱三遍)
发菩提心:
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 人天福报 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 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 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遍三拜)
上师妙吉祥 十方诸如来 正法贤圣僧 慈悲忆念我
无始至今生 由贪嗔无明 起身口意业 作十恶无间
破三皈五戒 别解脱戒等 违菩萨律仪 背密教誓句
不孝轻慢师 不敬梵行侣 堕逸远三宝 骂僧谤正法
轻辱有德者 危害有情类 自作若教他 或见闻随喜
人天解脱障 轮回诸苦因 我今大惭愧 一一皆忏悔
随喜无边善 回向遍有情 我礼妙吉祥 愿大悲哀愍(三拜)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三称)
皈依佛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 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 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 外道邪众(一拜)
七众别解脱戒略颂:
下座从师受 不犯皈戒条 居家众二种 近事男与女
终身受五戒 日夜八关仪 五戒许缺支 八关随力持
开中唯除酒 余则随律制 亦称咨审戒 事前问律师
清净出世心 如律而授受 戒相二百五 无犯犯者净
比丘尼戒相 三百四十八 清净出世等 具如比丘论
为现身脱苦 别解脱难闻 荷如来家务 令佛子相继
着染衣舍俗 为具足之基 有女须正学 六法二年持(一拜)
受八戒偈:(跪)
皈依佛法僧 净心持八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香华鬘涂身 歌舞娼妓等 座高广大床
非食时而食 竟日夜不犯 并供养三宝 和尚阿闍黎
一切如法教 奉行无违逆 于上中下座 三业常恭敬
复方便勤求 坐禅及诵经 乃至诸学问 劝助作福等
广开涅盘路 闭三恶道门 作出家之基 增长正业行
五戒偈:
皈依佛法僧 尽形持五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终身无违犯 并供养三宝 和尚阿闍黎
一切如法教 奉行无违逆
于上中下座 三业常恭敬
复方便勤求 坐禅及诵经 乃至诸学问 劝助作福等
广开涅盘路 闭三恶道门 菩提戒之基 增长正业行
从初地至十 菩提道果成(一拜)
菩提愿:
三宝财法应守护 勿因怨爱起贪嗔 于善知识应依止
受用作善回向余 诸师尊前作欺诳 他人作善令悔疑
嗔恨骂辱于菩萨 心不正直作谄诳 于诸有情不欺诳
于诸有情正直心 于诸有情如来想 令诸有情圆菩提(一拜)
菩提行偈:
赞己毁他悭法财 不忍忏谢反打辱 弃舍大乘持伪法
盗三宝物谤三乘 夺衣反俗五无间 谤无业果诸邪见
破坏村等妄说空 退他菩提谤别戒 毁谤声闻缘觉乘
嫉毁妄慢过人说 贪利炫卖言自得 恃力夺取禅给诵
退菩提等廿五心 如是十八根本罪
四缠颂:
于罪有犯更欲造 无惭愧心深爱乐
不见为罪谓功德 四缠具足上品犯
三品犯颂:
若但以罪为功德 或加前三之一二
如是名为中品犯 唯前三者下品缠
舍戒复戒颂: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恶作
舍戒现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别解脱(一拜)
恶作罪十颂:
如是恶作四十六 摄诸善法益有情
摄善法者摄六度 其中总有三十四
障施有七戒有九 忍四精进禅定三
障般若者为八种 余摄饶益戒十二
三业不敬于三宝 大欲无足数数贪
不敬耆德不好答 延请不往不受施
如理求法不施法 此之七种障于施
于恶有情怀嗔恨 护他律仪不共学
应不共学开性罪 邪命取财及掉动
不乐涅盘不避护 于他烦恼不制止
如是九事障尸罗
障忍四者嗔报嗔 犯他不谢不受悔
怀恨他恶执不舍 障碍精进恶作三
摄徒眠乐喜世论 障碍禅度亦三种
不问盖障贪味禅 轻声闻乘废自乘
勤修异道乐外论 于大乘中分胜劣
自赞毁他不往听 依文舍义不敬法
如是八者障般若
八事不助不看病 不济七苦盲聋等
见作非理不正说 恩者不报不解愁
求财食等不给施 不以财法摄徒众
不随他心不赞扬 不作摈责神通等
此之十二益有情 总摄三聚应修学(一拜)
以上显宗仪轨,如有修学密法者接诵如下。
密誓(即密乘戒)根本罪十四戒:
违依止法骂辱师 轻玩故犯三律仪
嗔恨心说同学过 有情离乐生欢喜
畏佛道难退菩提 谤三乘法非佛说
灌信不具授密法 轻损自蕴不如佛
于真空理心不信 破法恶人身口慈
不受供肉轻事密 谄诳妄说妇女过
除第五戒退菩提 余四缠具犯根本
恶作八戒:
不净伴侣演秘义 任意力作止戒违
不隐经像铃印等 于福会中作喧诤
净器问法倒妄说 无信声闻中七夜
初修我慢执自法 灌顶缺信受深义
又二
加行不具入曼茶 触火坏种杜贞等
五方佛各别戒:
东方佛六摄三聚 三宝日夜六次皈
中央佛戒为四种 自作本尊众生缘
双运观想及印住 阿闍黎前六次礼
南方佛戒亦复四 财法无畏及慈施
西方佛三显三乘 密教仪轨瑜伽心
北方佛二严持律 真谛供养力供养
五方佛总摄戒:
无尽众生解脱等 安住律仪涅盘中(顶礼三拜)
密宗仪轨,修学密宗之人持念止。
四根本摄修颂:
(一) 杀戒摄修
着财色名闻 乖违起忿恼 破坏无自他 犹如不治火若嗔于此人 欲令消灭尽 使他人打杀 弃舍思永离杀由贪嗔起 护杀戒含嗔 一念嗔恚意 百万障门启常修四无量 证解真空理 修行忍辱力 骂打我不恨有过当应尔 无过彼自罪 思业因果报 念无常空理骂訾惟有声 分别由我识 系心自善法 不遑计他语病者被鬼惑 良医应逐鬼 不得怨病人 被打应窃喜幸不夺我命 令我生厌离 免地狱沉沦 于我有殊恩达多尝打佛 外道骂如来 况我薄福人 何能免人毁我今既出家 身被法王服 若以嗔报嗔 打杀还打杀同世间粗汉 何能称福田 能忍则具悲 现前成自利以嗔心杀害 现前受大苦 死后入泥犁 为人短命等菩萨修忍辱 割截都无恨 小儿嗔乳母 刹那地狱沦僧皆如来子 摄以六和敬 身和堪共住 互礼拜问讯或服劳让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亲口和无诤言 称德作赞叹 施恶语不报 有过辗转谏学问互相教 犯罪互悔忏 不作口四恶 骂訾辱离间意和同僧事 谦卑心慈愍 不固执己意 不违逆众心戒和不杂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恃戒轻人见和理同解 正真净不违 善符合法印 不堕邪见类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以相亲(一拜)
(二) 盗戒摄修
依诸教所云 执掌三宝物 罗汉须陀洹 无则持净戒识因果业报 畏后世惭愧 克我执知悔 分物心等平若侵损僧物 随爱憎取与 不护惜浪用 愚痴波罗夷望十方圣凡 各各成盗罪 胜五逆四重 无法能除悔于他正士所 闻法义修行 转于异地方 为利而宣说言我自会悟 如是深妙理 盗法大妄语 得财根本罪说法巧媚世 谄笑以趋时 不识诈言识 不知诈言知若法谓非法 非法说为法 若律谓非律 非律说为律或饷馈请谒 奔趋无倦意 多方邪命求 得则皆盗罪财利大毒蛇 钩蜜鹿角井 受用图安享 是众苦之门毁戒地狱苦 悭贪饿鬼沦 多求世轻鄙 坏灭安乐因佛制四依住 十二头陀行 少欲知止足 是不贫之因(一拜)
(三) 淫戒摄修
佛语诸比丘 观淫欲鄙秽 粪器死猪肠 枯骨断肉想胜夜叉狱卒 饥狼毒蝎等 宁入热铁网 不堕爱河中言视毒箭伤 往来履锋刃 身手触斩砍 受物捧刀轮入家堕火宅 偕行迎风炬 同坐处深阱 通书告死刑阎浮有毒树 触树见树形 嗅香闻树声 听名见画影闻谈说拟议 悉中毒身死 不识无爱觉 或习护命法持律好比丘 虽逢而无害 日六次观熟 遭敌保不败(一拜)
(四) 妄语戒摄修
如来真实语 各各不诳异 离世间理想 忖度虚构画是名为真语 依戒定慧学 此行堕染污 此行得清净如言行不虚 是名为实语 现量第一义 真谛十如等如来随自语 是名为如语 世尊见言见 知闻言知闻现实有不虚 是名不诳语 教海广无边 自语不相违四十九年说 初中后一贯 大哉十力尊 无说说种种契机施悉檀 三藏语一致 是名不异语 佛子应学佛五语心常念 说必引义利 慰问身安适 顺缘吉祥愿逢兴盛庆悦 赞施问戒定 放逸者谏悔 念无常精进于学修有疑 决择开正知 邪倒恶见生 方便使入正说制戒缘起 犯戒引还净 说法依法印 圆满据三支不作无稽语 传语街巷论 若初修行人 说断障盖等加行前方便 若心已调柔 说谛理相应 愚者说更殷诈现奇特相 出言故惊人 笑哭年增减 自表己功能令他说自忍 谈相说吉凶 巫医星命等 选择说风水吟咏琴曲等 高声现威相 言王官势力 灾祸恐怖事此处得利养 而向彼处说 称道谁施广 讥嫌某施微诸妄语邪命 以求取利名 现世为人轻 死后地狱沦(顶礼三拜)
1、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2、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3、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顶礼三拜)
4、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5、诵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回向因缘三世佛 文殊普贤观自在
诸佛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6、罪性本空由心造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7、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净戒 是则如来所赞叹
8、三涂八难俱离苦 四恩三有尽沾恩
国界安宁兵革销 风调雨顺民安乐
9、法王宗喀巴 圣教日兴隆 违缘俱消灭 顺缘悉增长
自他三世善 回向二资粮 无垢亦无染 法炬常明耀
10、百字明:
嗡 曼则萨垛沙麻亚 麻努巴拉亚 曼则沙多底诺巴的恰 摘棹灭巴哇 梭多卡约灭巴哇 梭波卡约灭巴哇 阿诺喇多米巴哇 沙尔瓦塞的米叉呀杂 沙尔瓦嘎尔麻苏杂米自达 写呀姑汝吽 哈哈哈哈火 巴(我阿) 瓦那 沙瓦打他(厄阿)答 曼则麻米木杂 曼则巴瓦 麻哈沙麻亚沙多阿 吽拍(三遍)
11、以此诵戒功德 上报四恩 下济诸苦 法界众生
同圆种智 普愿有情 共证菩提(三拜)
12、启求国界巩固 治道遐昌 佛日增辉 法 轮常转
13、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14、大众一起向上礼佛(三拜)
顶礼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三拜)
顶礼启教阿难陀尊者(三拜)
顶礼法王第二宗喀巴大师(三拜)
顶礼大月如来康萨派康萨仁波切(三拜)
顶礼近慈堂上上能下海老上师(三拜)
顶礼昭觉堂上上清下定老上师(三拜)
顶礼定国堂上上法下空上师(三拜)
顶礼各人皈依及灌顶、受戒、传法恩师(三拜)
顶礼现在、过去父母、师长(三拜)
礼祖:(每个一拜)
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
顶礼天下宏扬佛法诸大善知识
顶礼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
顶礼启教阿难陀尊者
顶礼律藏会上历代祖师
顶礼莲宗会上历代祖师
顶礼禅宗会上历代祖师
顶礼密宗会上历代祖师
顶礼法王第二宗喀巴大师
顶礼大月如来康萨派康萨仁波切
顶礼近慈堂上上能下海老上师
顶礼昭觉堂上上清下定老上师
顶礼广宗堂上上慧下海老上师
顶礼定国堂上上法下空上师
顶礼各人皈依及灌顶、受戒、传法恩师
各人代为父母、师长礼佛(三拜)
现在者增长福慧 过去者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为了表达对佛的恭敬感恩心,我们常常会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请香花灯果来供佛,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内涵。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佛法说众生在无尽轮回中曾是亲人,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觉得对方和我有关,才愿意进一步接纳并帮助他们。
现实社会如果不全力以赴,几乎获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但修行又让人学会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断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经是在执着了,而应该到此为止随缘呢?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旅行,有的人选择轻装上阵,有的人却习惯了负重前行。轻装上阵的人自然会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负重前行的人则往往自顾不暇,车马劳顿,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行客。他们总是喜欢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与死,是生命世界愉悦与痛苦的两大极端感受。每当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时,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沉浸在无边的喜悦情绪中。可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绝望与痛苦,又会深陷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整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想拥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绝望时,才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即使穷尽了一切手段也无法挽救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这会让一些人深陷绝望、抑郁和焦虑,痛苦不堪。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一痛苦,佛教常教导大众要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