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三皈依讲义
宏泰法师整理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槃妙门之要径也。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基石也。佛法中化、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为其根本,由五戒开演出八关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是故依之渐次修学,三聚圆满,得成无上菩提妙果也。
夫八戒者,为在家二众之出家戒也。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尘恼牵缠,无暇修学。世尊慈悯为令彼等种出世善因,证三乘之道果故,乃权巧摄化,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也。
为今之世,去佛时遥,佛日潜辉,戒法不彰。初入佛门者学无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不立,道何由得生?近来学佛之人,稍聪利者,整日谈玄说妙,徒逞口头活计;稍钝者,终日忙碌处处攀缘,美其名为广结善缘,论其实际,乃心外求法。论其学佛时日,多有十余年者,若问其何为三皈,却茫无所知。今有乞师证明受归依者,辄称皈依某师,殊不知所皈依者为僧伽,非唯皈依某师一人也!蕅益大师云:“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今世俗人,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也。噫!果若此则应曰:归依佛、归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可云归依僧也与哉?”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别。且归依三宝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体,既不得体,穷其一生修学,只名附佛外道,虽种将来成佛之因,若于三宝中一念分别憍慢,则苦报无穷矣!
时过境迁,佛世芳规难见,今时受戒者,只闻戒相之名,不知其开遮持犯、轻重之相。上山求戒,入三宝之地如入家厨,取用无度;下山之后,未曾问津。问其受戒否?矜然答曰:“我乃五戒、八戒、菩萨戒弟子。”问其戒为何物?则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授戒之师不知戒法,无法讲说,受戒者亦一无所晓。以致受戒犯戒以为常事,若思地狱苦报,怎堪回首。入宝山空手而归,尚属可惜,若为宝所伤,实乃可怜悯者。乘此解脱宝筏,而漂入罗剎鬼国,甚可哀伤。
社会淳风渐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无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然。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请法,学人不敏,亦无德学,不知所措。但私自念言:“比丘乃七众纲领,七众戒法,比丘当负起教育之责。”是故从诸戒经及相关戒学书籍中集录重点,为其讲说。内容虽未达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今书既成,讲说已了,叙其大要;以资初学。
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于十方界,普利群萌!是为序。
佛历二五四二年 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释宏泰 谨序于台中南普陀寺
1、什么叫做皈依
所谓皈依是归投依靠。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
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
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2、什么叫做三宝
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为什么佛法僧称为宝?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详细说明,有五百长者请问佛陀:“世尊,我等今日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然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
佛陀告诸长者:“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
一、者坚牢—如摩尼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者无垢—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悉能远离烦恼尘垢。
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
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
五、者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
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七、者满愿—如摩尼珠随心所求能雨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众生所修善愿。
八、者庄严—如世珍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宝宫。
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
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
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3、为何要归依三宝
《善生经》云:“善生言:“世尊j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善男子!为破诸苦(谓生老病死等苦),断除烦恼(谓诸苦之因种),受于无上寂灭之乐(谓不生不死涅槃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
云何三归依者—谓佛、法、僧。
┌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无师独觉。
├法者—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正道解脱。
└僧者—禀受坏烦恼因得正解脱,能如法受。
4、翻邪三归制意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怖畏生死四魔,故受三归。名一义异,或时说三为一,说一为三。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
注:
一、《多论》云:“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故知若受三归,得脱生死。”
二、
┌烦恼魔者—贪、瞋、痴三毒,劫诸善法故。
├五阴魔者—色、受、想、行、识五阴,迁谢不停故。
四魔┤
├死魔者—地水火风四大,喻如四山,从四面来,逼切报命故
└天魔者—阻挠诸行者,令退道故。
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魔者。
三、说三为一者:
《多论》云:“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但虽有一义,相有差别。”
┌佛宝—无师大智,一切功德。
相别者┼法宝—尽谛(真理)涅槃。
└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
四、说一为三者
《涅槃经》云:“云何为一?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即得其足。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则供养法;为受用故,则供养僧。”
5、翻邪三归
大圣初成正觉,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圣的根本。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行者,归宗进行,以为基础。三归的功用,正破三邪(外道邪师、邪法、邪众),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接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不同世间善法也。
一、归依佛—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天神也。”
二、归依法—达磨秦言法,法者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任持自性(万法依于一定的轨则而行,如火车必依于自己的轨道,方能运行),佛所说,若事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终不更归依诸外道典籍也。”
三、归依僧—僧伽秦言众,众者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之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为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6、四种三宝为所归
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佛宝—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
│ 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
所谓住持三宝┼法宝—凡是三藏(经、律、论)经典。
└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
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佛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道及入涅槃的阶段中,
│ 释迦便是佛宝。
所谓化相三宝┼法宝—佛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
│ 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
└僧宝—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佛宝—佛有觉照之能。
┌佛宝┼法宝—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
│ └僧宝—佛无违诤之过。
所谓一体三宝 │ ┌佛宝—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
(即是于佛法─┼法宝┼法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
僧三宝中,各 │ └僧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义)。
各皆具三宝的 │┌佛宝—僧有观照之智者。
功德) └僧宝┼法宝—僧有轨持之用者。
└僧宝—僧为和合之体者。
┌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
│ 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
│ 脱,苦即成为法身。
│ ┌般若为佛宝。
所谓理体三宝┤ ├解脱为法宝。
│ └法身为僧宝。
│ ┌佛宝—能观之理。
└从理体(真如)上说┼法宝—所观之事。
└僧宝—事理一如。
注: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祇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7、归依三宝的种类
共有五等:
一、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
二、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三、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四、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五、具足戒三归—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最初入佛门,固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归。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
8、归依三宝的仪式
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断恶、修善、度众生)。
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沈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注:
一、敷座—比丘不得站立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
二、开导—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
三、请圣—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故应请圣。
四、忏悔—为求重做人,故应忏除前愆。
五、受归—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结(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与三誓,是受归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
六、发愿—三归共分三品
┌上品—发心自度度人。
├中品—只顾自己了生脱死。
└下品—只求不堕三途而仍生在人天者。
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
七、显益劝嘱—为了增益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故应显益劝嘱。
八、回向—为了长养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是必然的。
9、受三归法
(一)先须忏悔
1、受前忏悔
《事钞》云:“以信邪来久,妄造非法。今创(刚开始)归投,必(须)翻邪业。从生死际至涅槃际中间罪业,皆除灭。”
2、忏悔清净
《阿含经》云:“于受前忏悔罪已受(三归)法,谓从无始生死边至涅槃际,一切罪业皆清净。”(无始有识名生死边,究竟果满涅槃名涅槃际。)
3、得善法体时
《济缘》云:“前三归是发善法体,三说竟时得。后三结者,嘱受叮咛,令持在怀,不滥承奉。如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二)正受三归法
《善见论》云:“并须师授,言音相顺,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称名,不解故不成。”
应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得法属己。)
又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结已。此但受三归法,无有戒法故。论云:三归下有所加,得三归及戒。若无加者,有归无戒。)
(三)受三归时所作之观想
归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归之时,作观想:
说第一遍时—观想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集于行者顶上,成白色光明云。
说第二遍时—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
说第三遍时—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
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
10、所归依境通三世
《业疏》云:“论云:通归三世佛(所归之境宽),同法身故。不独归释迦(所归之境狭),以是(区)别。(若归一境,余则无心,)不名归也。”
11、如何才得三归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归依三宝是何意义。
二、当受三归时,师父所说的话要十分明白。
┌ 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
不得三归者┼ 隔离太远,听不明白。
└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之处。
《善生经五戒品》云:
┌信因
├信果
得归依者┤
├信有得道(佛教门中可得道果)
└信心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
△又正受授之时,即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之处,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乃可得三皈依。
12、受三归依功德果报
一、功德
《法门名义集》云:“烦恼魔“是生死因”,阴魔死魔“此二是生死果”。天魔“是生死缘”。此四种能障解脱,故名为魔。”
《智论》云:“梵语魔罗,秦言夺命。论云: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为夺因,亦能夺智慧命故。又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为魔也,又三归功用,破三邪(邪师、邪法、邪众),接三乘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位护归善神,日夜保护一切吉祥。”
《希有经校量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一切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三归功德多。”
《业疏》云:“受三归者,但得法被身为佛弟子,无戒可持。”
┌得无生忍,烦恼永断。
├得法身,则不得色身。
受三归法降伏四魔┤
├无色身,则无死。
└无三魔,则波旬,自不得便。
┌ 欲 ┐ ┌亦名烦恼 ┐
├ 身 ┤ ├亦名五阴 │
故降┤ ├ 魔 ┤ ├魔
├ 死 ┤ ├即无常因缘 │
└ 天 ┘ └如大自在天等 ┘
《稀有校量功德经》云:“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二、果报
1、受三归免堕恶道
《增一阿含经》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现,当生猪中,愁忧之声,闻于天帝,天帝闻之唤来告曰:“汝可三归,实时如教,便免生猪。”三自归已,生长者家,还得出家,成于无学。”
佛为说偈云:
诸有归命佛 不堕三恶道 尽漏处人天 便当至涅槃
┌一、衣服垢秽
├二、头上华萎
六欲天人五衰相┼三、腋下汗流
├四、身体臭秽
└五、不乐本座
2、受三归得护持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云:
诚心归命佛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佛心常忆念
诚心归命法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法力常加持
诚心归命僧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僧威常覆护
3、受三归得解脱
《法句譬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终当生陶家受驴胎。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驰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归命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命忽终,便入驴母胎中。时驴走,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赞善哉!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佛为说偈,令帝释闻之。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得须陀洹道。”
13、归依后是否会失去归依戒法
《善生经净三归品》云:
(一)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
(二)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场法(好比市场作买卖,以求利为先),其心不能怜悯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
(三)若人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
14、世间戒和三归五戒有何区别
一、五戒与世间戒之关系
┌不杀生—仁 ┐
├不偷盗—义 │
五戒┼不邪淫—礼 ├世间戒
├不妄语—信 │
└不饮酒—智 ┘
二、五戒与世间戒不同之处
《善生经》云:“若不依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固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
五戒—能坏先世诸恶业。
┌不能坏先世诸恶业
├根本不净
├庄严不净
世间戒┤
├觉观不净
├念心不净
└果报不净
15、归依后怎样进修
归依后,作为一位佛陀的在家弟子,就应该勤加礼佛忏悔,将无始劫以来,由贪瞋痴三毒所生起的一切罪业忏除。一方面要深入经藏,研究教理,多听经闻法,才能开大智慧,否则将是一位愚痴没有智慧的人。
除了礼佛忏悔,听经闻法外,并要严守戒律。如果戒律不守,天天犯戒造新罪业,我们又将如何脱缚解困呢?
佛陀在遗教经训示弟子:“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