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十法界
壹 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果报因缘。
贰 六凡
一、地狱界
地狱,梵语naraka,音译为那落迦。因为大多数位于南瞻部洲的地下深处,有如人间的牢狱,被刑具所拘束而不得自在,因此称为地狱,又名苦具、苦器等。在三恶道中,它的苦痛最为猛烈。
地狱可粗略分为十八种,即八寒、八热、近边、孤独等大地狱。每一地狱又有许多附属的小地狱,因此详细说来,它的种类无数。其中最苦的是八热地狱中的无间地狱,因为他处地狱的罪人受苦而闷绝不醒时,尚可由凉风吹活而休息片刻,而无间地狱的罪人则苦痛无有暂停,一夜之间经历八万四千生死,而且时间是无量劫数(一劫为一个世界成、住、坏、空所需的时间)。
其次是八寒地狱,依照众生受寒风逼迫所发出的苦痛声,或其皮肤破裂的程度而分别命名。近边地狱位于八热地狱的四周,共有一百二十八个。众生于八热地狱受苦后,还要展转游遍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则分散在人间各处,如山谷、山顶、虚空、旷野等,使罪人忍受孤独的痛苦。
地狱众生寿命之长,简直无法想像。《起世经》记载,若人装满二十斛的胡麻,每隔一百年抛出一粒,全部抛完后,地狱众生的寿命尚为其数的许多倍。即使受报完毕,还要展转到其他地狱或饿鬼、畜生道受无量苦,即使恢复人身,也是贫病短命。所以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造上品十恶业,尤其是五无间罪的众生,便堕入地狱受报。五无间罪又称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团和合的重罪。十恶是指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及邪见。地狱之苦,好比一个羸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永无止息。
二、饿鬼界
饿鬼,梵语preta,音译为薜荔多,因为常向他人求取饮食以活命,并且多畏惧,故名饿鬼。造下品十恶业(作已能悔,称为下品),或悭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饥渴而死的,即堕饿鬼道。
饿鬼的受生方式,有化生与胎生两种。《优婆塞戒经》说,饿鬼身长最大的是一由旬(约二十里),头大如山,咽细如针;最小的仅有三寸。寿命最长的为一万五千岁,约人间两千七百万岁;最短的则不定。
饿鬼依外形可分为:
1.有威德鬼:形容端正,与天人无异。享有富丽的宫殿,衣食住行的殊胜不下于天人,住在花果山林或庙宇,但是必须昼伏夜出,并且畏惧人类。其因缘为前世虽大行布施,但是心怀谄曲不实,因此堕入鬼道中。例如一切山海河神,以及享受祭祀的鬼神,如城隍爷等皆是。
2.无威德鬼:外形丑陋不堪,各依其生前恶业而有特殊长相。例如有的裸形枯悴,有的貌似禽兽。多住在荒郊墓冢、草木堆中、肮脏茅厕或古宅废墟等不净处,共同的痛苦是不得饮食。无威德鬼依生前恶业又可分为三种:重者肢节起火,饱受饥饿之苦,历劫不闻浆水之名;中者伺机寻求荡涤弃物或脓血粪秽为食物;轻者偶而稍饱,但常被刀杖驱使去塞河填海。
由此可见,鬼的世界也是贫富悬殊,他们和人类一样,有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还需要工作谋生,彼此少不了是非恩怨。鬼道众生的性格差别也很大,有的暴躁凶残,有的温驯善良。如何度化鬼道众生呢?可以备办简单的素菜素果,以佛门的诵经持咒来利益它,千万不要宰杀牲畜来祭祀,以免增加他们的罪业。
三、畜生界
畜生,梵语tiryac,音译为底栗车,因禀性愚痴,不能自立,多被人畜养,故名畜生。又形状不如人之挺直,常为横行,因此又名傍生。造中品十恶业者(不明因果而造恶,但事后稍悔),便堕入此道。例如布施不净物、邪淫、犯戒偷窃、负债不还、杀生、或毁骂恼害有情等,便得畜生报。
畜生的生存范围,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种类也最多。《正法念处经》记载,畜生道众生依总数来分约有三十四亿种;依住处可分为水行、空行及陆行,或鱼、鸟、兽三类。一般说“披毛戴角,鳞甲羽毛”,披毛指走兽,戴角如牛羊,鳞甲如鱼鳖,羽毛为飞禽。根据佛经记载,最大的鸟是金翅鸟,最大的兽是龙,最大的鱼是摩竭鱼;寿命最长的是龙,可长达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
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因此常处于恐怖中,或为人驱使、鞭挞而劳役不停。
四、阿修罗界
阿修罗,梵语asura,意为不饮酒、无端正、或无天。因为阿修罗曾在四天下采花,欲将大海酿为酒,但由于鱼龙的业力使海水味不变,因此誓愿断酒,名为“不饮酒”;又男众极为丑陋,女众极为端正,因此名为“无端正”;其果报的殊胜仅次于天,但是却没有天人的德行,因此又名“无天”。
阿修罗体形极大,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千由旬,因此身体高于须弥山,四大海水仅及其膝。衣食之殊胜,与天同等。但是吃食时则不如人,因为最后一口食物会变成青泥,有如龙王的最后一口食物会变成虾蟆。阿修罗彼此的贫富差异也很悬殊。
阿修罗生前虽行下品十善,但因为嗔恚、我慢、猜疑心过重,因此不能升天,并且怀有怖畏心。阿修罗常常嫉妒佛陀说法,如佛为天人说四念处时,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则说三十八道品。又因为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兴兵与天道的帝释天作战,想要占领天的住处。
《楞严经》卷九记载,阿修罗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湿、化四种受生方式。
五、人界
人者,忍也,因为能忍世界的种种苦乐,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为难得,《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沈的枢纽,因为人道苦乐参半,又有因缘得闻佛法,因此知道积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圣果,但也有恶性难改,造十恶业而下堕地狱、饿鬼、畜生者。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则受苦无间,无暇修善;天界的众生则沉溺于享乐之中,不知要继续修持善法。因此佛经上说,人间有三种殊胜,为其他五道众生所不及,即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
持守五戒,以及实践中品的十善业,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杀、盗、淫、妄,属性戒,无论受戒与否,一旦违犯,便须受业报,第五戒是不饮酒,属遮戒,喝酒本身虽然不造恶,但是酒能乱性,使人容易触犯前四戒,因此必须制止。
佛经说学佛有“八难”,也就是指八种无法学佛的因缘。如出生为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的众生;或者虽然出生为人,但是没有遭逢佛陀出世,或佛法住世的时代(不值佛世);或是出生在边地胜处,贪著享乐,不受教化;或是耽溺于外道经书的研习,不信出世正法(世智辩聪);或是盲聋喑?,六根不具。这八种因缘都不容易得闻佛法,可见能得人身,又能接触佛法,真是难遭难遇!
六、天界
天,梵语deva-loka,音译为提婆,是六道中福报最殊胜的。依照其积善的多寡或烦恼断除的深浅,又可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等二十八天。
欲界天和人类一样,有身体形相及物质、精神的享乐。色界天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及四禅天,已经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但是还有殊胜的身形、精神上的爱情,以及国家社会的组织,并且以禅悦为食。无色界天则完全没有身体,只有微细的意识存在。
以福德来说,居愈上方的天,其身体愈高大,寿命越长,所享有的喜乐也愈殊胜。例如最低的四天王天有五百岁,约为人间的九百万岁;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则有八万大劫,约为世界从生到灭共八万次。四天王天身长半由旬(约十里),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则身高三十二万里,而月球距离地球才二十二万多里。只有欲界天才有衣服,愈上层的天衣质料愈轻,色界天则是随著天人的体形而有光明胜妙的外形。
在食物上,欲界天思食得食,并以衣被细滑、澡浴等舒适感受为食;色界天以上都修有禅定,因此色界以禅悦法喜为食;无色界则以微细的意识为食。
天界有四事胜于其他众生,即身胜、寿胜、定胜与乐胜。虽然如此,天人寿尽时会有“五衰相现”,而后依据过去世所造作的业力,牵引下堕受苦,并且继续轮回。此五衰为:头上所戴的花枯萎;衣裳出现垢腻;身体开始臭秽;腋下出汗;原本有舒适的宫殿、座椅,此时却不乐本座。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毁灭时,天界也会受到波及,即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即使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经过八万大劫后,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命运。因此,天界虽然殊胜,但是也不是究竟安乐的地方。
参 四圣
一、声闻界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所修行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小乘的究竟果位。
1.初果,音译须陀洹,意译预流、逆流,意思为逆生死的瀑流而预入圣者的果位。初果圣者修不净、慈悲、缘起、无我,数息等五停心观,然后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经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入三恶趣。因为初果的烦恼如同大树被连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须永久轮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间”即可。达到初果的条件是:
(1)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
(4)不违犯五无间罪。
2.二果,音译斯陀含,意为一来,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来人间受生即可。二果已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痴微薄。
3.三果,音译阿那含,意为不还,死后直接升往色界或无色界而入涅槃。因为三果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因此不须再来人间受生。
4.四果,音译阿罗汉,意为无学、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已经杀尽了一切烦恼贼,无须再来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养,而且已证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称为无学位。
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
1.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2.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3.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处。
4.安住于正知正见。
二、缘觉界
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又名独觉。缘觉是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内因缘)而开悟,乐于独居,故称缘觉。独觉则生于无佛出世的时代,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外因缘)而无师自悟,故名独觉。名称虽然不同,不过都是由于观“缘”起法而“觉”悟,因此能破除少分习气,不像阿罗汉习气全存,所以胜于声闻。依据佛经记载,独觉有两种:
1.部行独觉:指聚合部众而独悟证果的缘觉人。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修声闻乘已证得三果的人,将证得四果时,暂离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2.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积足善根功德的觉者。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与声闻相比,缘觉不依善知识而修,因此属于利根。声闻与缘觉合称为二乘,又被称为小乘,因为二者只知利己而无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华会上,才开显“会三归一”,指出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同样回向一佛乘,皆须向佛道精进努力。
三、菩萨界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指“正觉的智慧”,萨埵指“有情”,故合译为“觉有情”。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声闻果的求证,利根需要三世,钝根需要六十劫;缘觉果则利根需要四世,钝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萨必须三大“阿僧祇劫”(意为无量劫),历经五十二阶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为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觉及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此外尚须一百小劫修相好圆满,才能证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慧,也就是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等)的执著,而达到无分别智。因此菩萨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一个志愿修学大乘菩萨法门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于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而作为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四、佛界
佛,梵语buddha的音译,全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历史上的佛,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却是遍满虚空,不生不灭的真理法身,必须具足十住位的菩萨,才能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如何能认识法身呢?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以人间为主。诸佛从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无一不是在人间。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人间的佛陀,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净戒法(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植福田,并且为众生说法(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教化弟子(精进波罗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罗蜜);这一切都是证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罗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怀,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实在是每一位学佛者的目标。
肆 结语
从地狱的苦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嗔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而学佛的八难更显出能接触佛法是多么地难遭难遇。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写照。
学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萨。站在广度众生的利他立场,佛陀常斥责二乘为焦芽败种,意思是有如烧焦的芽,败坏的种子,再也不能成长为大树来庇荫众生。
相反地,菩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以般若的智慧而知道诸法虚幻不实,却能够不厌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因此,学佛的弟子应当发大心,行菩萨道,依循佛陀所开示的人间佛教,努力建设人间净土,方不枉费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间,才能实践菩萨的悲愿,完成无上的佛道。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