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 | 作者:黄念祖 [投稿]

  「无智」。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又《破空论》说:「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般若者,殊胜大智慧,只是一心,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心,故曰「无智」。

  「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原是一百,又得一,应为一百零一)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若有所得,就会有所增,便与经意相违。故《金刚经》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以无所得故」的含义。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就怕你落空,一切都无,流于断灭。

  「菩提萨缍」这一句的衔接,在中国、日本皆有两种。一种是菩提萨缍紧接前文作为结束,成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一种是放在后头作为开始,藏本译文正是这样。西藏跟印度相接,彼此间的大德往返很容易,两国的往来很频繁。所以很多经典是到了西藏,没有传到大陆,还有好多经典到了西藏,西藏就翻译了,中国没有翻译的也不少。所以现在大家对于西藏的佛教很重视,它有一些经典是大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印度也没有了。还有一些它已经翻译成藏文了,而别的国家还没有翻译的。西藏还有个特点,他们翻的东西也是求准确,比如《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翻译,六方佛赞,东、西、南、北方,上、下方。真正的原来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赞,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都有很多佛在赞。玄奘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和西藏翻译的相同。至于「菩提萨缍」连接下文,日本宏法大师也正是这样主张。

  「菩提萨缍」就是菩萨,因为是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若老存有所得心,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了,有所求就有所为,那么都成了有为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不是般若了,所以就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个般若,是大家行所不能到的地方,你要行到,必须把有所得的心,除得一乾二净才可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楚了,菩提萨□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著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时时处处长久地这样观照薰习,到纯熟时就能够对境无心,妄念不起,这是自然的不起,不是强之使无也。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乾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把没有我的当做我,把苦当做乐,这是凡夫的四倒。

  凡夫的四倒为:(一)以不净为净:明明是一些很脏的东西,大家看它很乾净,实际都是些很污秽的东西。人就是一层皮好看,揭掉一层皮,恐怕谁都不愿摸一摸,都是些血肉模糊,到处都是虫子,这只是一个行走的厕所,哪里会乾净?哪里会美丽?凡夫就觉得美好清净,这是以不净为净。(二)以苦为乐: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苦,没有享乐,顶多只有一点点的享乐,如刀口上的一点蜜,很锋利的刀口上一点儿蜜,舌头一舔,刚□到甜味的时候,舌头就破了。这是八苦交煎,可是大家不觉悟,乐此不疲,在里头终日忙碌,为衣、食、金钱、恋爱在那战斗、拚命得很苦。(三)以无我为我:一切本来无我,那里找一个我?镜子里看看,当年的我不知那去了。谁都是一样,一切一切,老朋友一见面都变成头白面皱了,那个算是我呢?而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都是业缘牵引,以无我为我。(四)以无常为常:一切事情都是无常,偏把无常当作常,这是凡夫的颠倒。本来时时都在转变,转眼间都变化了,无常,什么都在改变,人生百岁,便把一百年认为是无穷无尽,拼死在那营谋。这是凡夫的四倒。阿罗汉也有四倒,到了菩萨是常乐我净。

  阿罗汉的四倒为(一)阿罗汉认为一切都无常。他又颠倒了,菩萨是常。(二)阿罗汉认为世间不净。但常乐我净、清净本然,极乐世界一切都清净。阿罗汉以净为不净,又一倒。(三)阿罗汉证人我空,可是菩萨是真我,妙明真心,常乐我净嘛!阿罗汉有我说无我,又是颠倒。(四)以乐为苦。阿罗汉知苦断集,而菩萨境界,慈悲喜舍,是喜。常乐我净是乐,皆大欢喜。到了大乘境界,皆大欢喜。二乘境界不得其乐,只是执苦。这是二乘的颠倒。

  《心经》是文字般若,体会其中深奥妙义,而起观照,五蕴皆空,一切不可得,反复薰习,渐渐入于无为,远离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种种颠倒见,并且远离梦想,梦想即是妄想。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盘。阿罗汉所证只是人空,没有证法空,只是有余涅盘。大乘则人法俱空,证无余涅盘。涅盘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涅盘有三德:(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而成解脱德。至于法身德,也须般若德才能恢复本身的法身。迷时不知,智光明照才能显现。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没有不是以般若为先导,所以般若称为诸佛之母。「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五、《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现在引用作为本文结语,正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般若有三:(一)实相是体,(二)文字是相,(三)观照是用。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可见从闻法到证果之间,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是局限于道场佛堂之内,而是根据自身领会,贯彻到一切日用(办公、管家、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运动游戏等等)当中,使人们记得、认识、了悟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而自然离开挂碍恐怖,颠倒梦想,自然渐入大觉之路。道理不再多说,只举一个有趣的事例,一小则日本的故事,可以做为参考,结束今天谈话,也就说明我们只要有智慧在心中,就可以免除很多烦恼。

  日本有个一休和尚,很小就很聪明。在他八、九岁时,一天他的师父出去了。他就在玩,跑到方丈室,看见师兄在那儿哭,师兄比他大几岁,哭得很伤心,他说:「我们是学禅的人应无所怕,不应该哭,你哭什么呢?师兄说:「你不知道,我这儿不得了了,师父就是这个盒子最宝重,从来不许我看、不许我动,不知什么东西?我就想看,想动;今天师父出去了,我就把这个盒子偷偷打开来看,是件瓷器,我不小心给摔了,师父回来我怎么办呢?我今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哭了。」一休说:「你不要哭了,说是我摔的。」师兄说:「那我对不起你,你要受责打怎么辨呢?」两个都是小孩,最后商定,今天师兄应得的馒头给一休吃,让一休承认瓷器是他摔的,他拿著一包碎瓷走了。师父回来了,问一休:「在干什么?又在玩?」答:「没有,我在参禅呢!我参究问题,我在用功。」师父问:「你参什么?」一休说:「我参一切都无常啊!究竟有没有一个人能够不死呢?如果能够,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呢?」师父笑了说:「咳,糊涂啊!没有,都是无常,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老活,没有的事情。」一休又问:「噢,是这样。人是这样,东西呢?」师父说:「东西也不能常存,法是一样的,都是无常,没有一样东西常有的。一休又问:「是这样,咱们最心爱最喜欢的东西要坏了呢?」师父说:「那也没办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时节因缘到了它就要坏,那有什么办法。」一休交出一个布包说:「师父,这儿就有一个时节因缘到了,坏了的东西。……」师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没话可说。所以我们心中如果有智慧,碰到忍耐不住或舍不得的事情,也就很平静。从这小事,我们可以体会观照般若的妙用。我们在生活中,根据这些道理对待一切事物,那么我们就会比凡夫,比其他不学佛的人减轻很多烦恼苦痛。如果在烦恼苦痛中,这位日僧可能大发脾气,打这孩子一顿,这便是恼害众生;由于一休提醒了一切无常,这样一来,老和尚就只好一笑了。这很自然,这就是观照的作用。

  我们谈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心经》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

  先师夏莲老继续发挥说: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普愿有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先师又说:「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