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见佛、成道、证果,但为何始终不见道?因为不知道佛在何处。其实,佛就是指这念不生不灭心。净土宗讲:「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就是指这念心花,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形容这念心。未开悟的人,心是一朵铁莲花,长满铁锈、渣滓,尽是烦恼、无明。用念佛的法门,念到心开意解,开悟了,就是「花开」。「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念佛是以名昭德,悟到原来念佛就是指这念觉心,悟到当下这个戒体,就是契悟无生。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具足定慧,这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无生。
悟到「谁在念佛?」这念本具的心,就是戒体,也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佛。这念能观、能念的心,就是圆满报身佛。修一切善,无善不修,就成了千百亿化身佛。明白这些道理,修行用功就是法法平等,就是条条大路通长安。
由于众生有烦恼、妄想,所以用持戒的方法,依着一条条的戒法,把自己归到一个定点,时时刻刻保持心清净、持心戒;口清净、持口戒;身清净、持身戒。先从事上用功,然后入理,契悟戒体,也就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最后「持而无持」,由持戒达到没有能持、所持,没有能修、所修,就能得道。
所以,持戒分事上持戒及心上持戒。事上的持戒,例如:口说了错话、身做了错事,就要惭愧、忏悔。心上的持戒,即:念头一动立刻就觉察、觉照、觉悟。禅宗就是在这念心性上持戒,只要念头一动马上就照破,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之后,使这念心时时安住在实相。所以,万法归宗,无论是禅、净、密、律、教,统统都要归于这念心体、戒体;假使不会归戒体,各持己见,执一非他,就不容易成就道果。
每个宗教都有戒条,然而以佛法的观点而言,许多戒都不是正知正见。佛经记载,有些外道持狗戒、牛戒、鸡戒,其中,鸡戒的由来,是因为有个外道在山上用功修行,看到鸡用一只脚站着不动,死后生天了,他不知道鸡是由于过去生的善业成熟而生天,而认为鸡生天的原因是用一只脚站着不动,所以他就学鸡用一只脚站立,认为这样就是持戒、修道。然而,坚持错误的邪见,终究无法成道、证果。
道教有三厌,所谓「三厌」就是有三种动物不能吃:天上的雁、地上的狗、水里的鳢鱼。道教认为不吃雁、狗、鳢鱼是持戒,因为雁有夫妻之义,假使公雁死了,母雁会自杀;母雁死了,公雁也会自杀。认为雁有灵性,懂得夫妻之义,所以不吃雁。
佛法中也有种种关于雁的公案,如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菩萨道时,曾经是只雁王,一日,雁王被猎人射中,坠落下来,母雁随后跟着飞下来,围在公雁身旁,悲切地哀鸣。
狗有忠主之义,不嫌主人家贫,不会弃主而去。不像世人,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贫贱的糟糠夫妻,假使不能同甘共苦,最后就分道扬镳。而狗有忠义之情,即使主人贫穷到无食可吃,依旧忠心耿耿不忍离去。
历史上亦记载种种义犬救主的故事,例如晋朝有一个人饲养了一条狗,主人对狗疼爱有加,狗儿与主人终日形影不离。一日,主人到镇上喝得酩酊大醉,醉倒在回家的路上,此时正巧遇到猎人围猎烧山,狗儿眼见火就要烧到主人,马上跳到旁边的水塘里,把全身的毛打湿,然后在主人的周围滚来滚去,把主人身体附近的草都弄湿,如此来来回回地取水,最后体力耗尽而死在主人的身旁。
灾后,居民上山探勘灾情,发现附近山林都被烧毁,唯独这个人和狗儿未被烧及,大众正觉得不可思议之际,趋前一看,发现这个人和狗的附近一圈都是湿的,才知道是这只狗舍命救主,于是将它就地埋藏,并立一个碑,称为义冢。
在唐朝,有一位修道人孙思邈,一日在市场看见一条鲤鱼长得很奇异,鱼身光亮,不同凡响。他看到这条鲤鱼好象在流泪,觉得这条鲤鱼很有灵性,就把它买下,带到河边放生。当天晚上,孙思邈在梦寐之中,看见四个人抬了一顶轿子走进房中,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推进轿子,接到龙宫去。
龙王说:「今日把您请到龙宫,是为了报答您的救命之恩,孙道人今日在市场买了一条鲤鱼放生,这条鲤鱼正是我龙王的儿子。为了报答您,龙宫里有美女、财宝,任您选取。」孙思邈回答说:「修道之人,不用这些身外之物。」龙王见他不爱美色、富贵,便叫儿子取出龙宫药方赠送给他,并告诉他说:「这是真方,可以济世救人。」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性命,价值更胜千金,因而编写医书,并且将此书名为《千金要方》。
道教认为狗、雁、鳢鱼有德行,所以不吃它们,其他的肉还是可以吃,却不知道一切动物都有灵性。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生命,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所以不忍心吃它。基于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持不杀生戒。
佛法中的戒法是正确的、清净的、超然的,只要持戒清净,心清净了,就能与菩提心相应,口业、身业清净了,就不会造作种种恶业,没有业障就能得解脱。
所谓「业障」,如同石头掉进水里会往下沉;假若没有业障,就好比油滴进水里,就会自动往上升。消业障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持戒,持戒清净,业障自然消除。持戒清净,就连走起路来都会感觉到安详自在,身轻如云。
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有此则有彼」,以持戒为例,持戒清净,有清净的因,将来就能感得清净的果。「无此则无彼」,现在不起贪瞋痴、不作杀盗淫,没有造作恶因,将来就不会感得恶报,就能得解脱。
佛所言说皆是真实不虚,不受任何空间、时间的限制,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够适用。举例来说,无论是信仰任何宗教,只要受持不杀生戒,就能得无量的福报。不论世界各国,不论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假使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造作种种恶业,国家就会乱,社会就会开倒车。佛法以持戒为根本,佛法讲的戒是清净戒、无上戒、解脱戒,持戒清净就能够成道、证果。
佛法就是在契悟这念心,依据这念心来用功、学习,就是真正得到佛的心地法要。假使不依据这些道理来用功、来契悟,虽然持戒有功德、福报,但知见不正确,得到的福报就成了偏福。什么是偏福?例如,出了家不知道要在佛法上用功,心又不清净,不知道要持戒、要断烦恼、要保持正念,只喜欢修福德,这样的观念就偏到一边去了。因为心不清净又不持戒,只知道修福报,虽然所修的福报还是存在,将来就会堕落。
现代社会中,有些小狗福报很大,主人每天抱着它一起睡觉,帮它洗澡、喷香水、穿衣服,吃的东西甚至比人还要好。可是福报再大,还是一只小狗。今生成为小狗,因为前世没有戒行、犯了过失,所以堕入了畜生道。
佛法是福慧双修,修戒定慧、六波罗蜜……一切佛法都是以戒为根本。戒有身戒、口戒、心戒。心戒,就是戒除贪瞋痴。有了贪心、瞋心、痴心,马上要革除,这就是持守心戒。口戒,戒除口四过──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戒,就是戒除杀、盗、淫三种恶行。持戒,就是该做的要择善固执,不该做的、不该说的、不该想的,就绝对不去做。经常用五戒、十善等所受持的戒法来返照,更进一步由戒法、戒相回归到戒体,这就是无上戒。依此方向用功修行,就是一条菩提大道,就是真正的持戒,就能得解脱、成道证果。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化它呢?首要先发心。发慈悲心,人我的计较、比较、是非会消失;发喜捨心,欢喜帮助人,贪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