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讲述
民国十年秋在北京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乘果中已满之佛果,前已释竟,以下明未满果。未满果者,即因中之果。释之者有三品,以随喜功德品为首,在全经品第中则居第十八也。
随者、不违反之意,喜、即受心所中之喜受。根尘识三和合为受,即所领受之境,能领受之心、与居心境间之根、和合而起受心也。顺受为喜,违受为苦,不违不顺之受为舍。凡对一切境,皆先领受而后思想。此品所明为领受之喜,显心与所闻之佛境相顺而不相违。苟非夙植德本,深具善根,何由致此?盖此诸人,本有法性之德,无漏之功,故一闻妙法,便现有随顺喜悦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显现分明,发荣滋长也。
五法力中第四为闻法,由从他闻能生随喜,故为法力之一。为明法力所由生,故有此品。
丙二 明未满果
丁一 傍随喜福果
戊一 弥勒请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闻,兼摄见闻二义。几所福、犹言几许福。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长行
庚一 校量为问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首明能随喜之人。比丘等四众,为已信佛法、受戒修行者。余智者、指尚未闻法修行之众。随喜、即见人得益心生欢喜,不生嫉妒;闻所说法,与心和顺,不生违戾。宗亲、同宗之亲族。知识、相知相识之人。随喜闻法及随喜演说,均不必得于经之全义,至展转传说之后,其义当益不完。直至第五十人者,极言所传法义之微,其随喜功德当至有限也。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
此下明所校量之境。四生,即胎、卵、湿、化。自卵生以下,若加非有形、非无形两类,共名十二类生。又四生亦可通摄十二类生,因化生可摄形、想等类也。此以生类为别。无足、即腹行类,合二足、四足、多足等,皆以足数为别。在众生数者,指一切含灵之类。有人求福,犹云此众生中有求福者,非专指人类也。世界既多,生类又众,广大布施更历多年,其财施功德之胜如此。
“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既有财施,则众生生活上之苦已为除免,然众生老病之苦,生死流转之苦,尚难获免。此非财施之力所能拔济,故更以佛之解脱法示教利喜,令次第证于四果,成阿罗汉。尽诸有漏,为断性障。于诸禅定皆得自在,为断定障。性障由无始俱来,定障则由修习而得者。执著断尽,则生死本空,遂得小乘涅槃,其法施功德之胜又如此。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此校量施主功德。
庚二 正成校量
辛一 成傍随喜功德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释成施主功德不如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之少分。盖财施只救世人生计之苦,至法施虽令人人得证阿罗汉果亦仍非究竟解脱;又况得阿罗汉者,著于小乘涅槃,于众生究有何益?故不如闻妙法一偈者功德之大也。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此释成最初随喜法会者之福更较第五十人为胜。盖此第五十人,能以随喜之法施饶益众生,皆由展转传说经义所致;而此展转传说,则皆第五十人以前诸人之力;而推展转传说之由来,非有最初随喜法会者之随喜演说,又曷克致此!是此最初者之功德,皆余人功德之所从出,故其福无可得比。盖一人、一时之法会随喜,一偈、一句之随喜演说,其发端虽微,而往往能唤起夙具智根之人,由闻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证果,诸佛诸祖丰盛伟大之佛事业,盖莫不肇基于是。故一人、一言之佛法功德,实非可以限量计也。
辛二 成正随喜功德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此释听闻随喜、及劝听随喜之果。及乘天宫,谓色界天等得乘宫殿往来空中也。劝坐、分座,令得久听,自身虽未宏法,即为助人宏法,故随各人功行,转身可得天人等王位之福报。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哑。
此下详释劝听随喜之果。先释得好善友。即受其教,谓此余人中有人即从其言而往听也。是人、指劝人听经之人。陀罗尼菩萨,指五地以上。得与共处,故常闻法,因能完成慧德,永劫不遭喑哑。
“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
此释福相庄严。差、谓齿参差。曲、谓齿屈曲。褰音愆,义与缩同。唇下垂则长,褰缩则短,粗则不细,涩则不滑,唇疡为胗,不正为呙,皆唇之恶相。□、即俗书之□,匾薄曰□。不正为戾。狭与狭同。窊音洼,义与凹同。以上口、唇、齿、鼻、面五节,分显正报庄严之相。自唇、舌、牙齿句以下,总叙善根深厚,诸相具足之相。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此释生生见佛。能见佛闻法世世不断,则终当成佛,其福慧何可几及也?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此释举劣成胜。谓劝一人听法者所获色相庄严之报,只为劣果。举此、正以释成自能听说,并劝众如说修行者之功德殊胜也。
己二 重颂
庚一 颂傍随喜之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傍随喜,即展转闻法之众。
庚二 颂正随喜之福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黑黄,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正随喜、即自往闻法,及劝人听法者。优钵华、即青莲花。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