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这是通途成佛所必须经历的。龙女刹那成佛,是否亦曾由此?
舍利弗以藏教之权生疑。智积菩萨以别教之权生疑,其成佛论是:一时长、二行广、三处遍、四愿大等,经中说:
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18]
释迦如来多劫难行能行之菩萨行,这是同于别教化他迹示之权法,若非已证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之圆教实理,岂能“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梵网经》云,佛陀从成佛以来,八千往返,此乃从真实所起权用。龙女发心成佛,圆证三不退,这是圆教自行之实法,若非因地久积菩提资粮,岂能如此速疾?《法华经》卷四云:
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19]
罪福想,指一心缘起十法界十如是之相,九界为罪相,佛界为福相。龙女了达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当体即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竖彻三谛之底,横该十界之边,无一谛而非十界,则竖非竖;无一界而非三谛,则横非横。非竖非横,而横而竖,所以能“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三千性相即假,故微;三千即中,故妙;三千即空,故净。微即解脱德,妙即法身德,净即般若德,三德不纵不横,如伊字∴三点,即是诸佛所证法身。法身即生佛平等的自性清净心,性相不离空假中,空即无相,假即无不相,中即实相,为大小相海之本,故能具相三十二、八十种好。一一相好,皆即净心法界,诸佛法身所具,还用庄严法身、法界净心,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所以由佛法报之身,而应起九界之随类应化身,是故无一众生,而不宗奉。“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龙女久持圆教一乘之《法华经》,修一乘之妙行,称性起修,全修在性,须臾成佛,有何可疑?而众生无智,莫能测知,唯佛证知。龙女奉行《妙法华经》,自行化他,自度度人,所以说“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由此分析可知,八岁龙女定慧具足,乃过去事修圆满,今生缘熟,理性显现,须臾成佛,非无修而证,无因而果,迹现顿成佛果,其本必久证法身。约本则非顿,约迹则非渐,非顿非渐,可顿可渐。迹看,难易有别;本看,难易无殊。差即无差,无差而差。本常同,迹常别。一心常同,万行常别,会得此意,龙女成佛,可信无疑。况且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所谓一念顿悟无生,即同如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龙女于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华经》。彼土世界的众生闻法解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三不退,授记成佛。此土三千众生得三不退,三千众生发菩提心,授记作佛。智积菩萨和舍利弗种种疑问一扫而光,默然信受。与会大众,听佛说本品,眼见龙女成道,都信受《妙法华经》有不可思议之功力,立发誓愿:受持读诵此经,解其义趣,为人演说,,同成佛道。
以上解义,未有龙女成佛的名号、时劫等情况。《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四说:
三周得记皆是未来成佛,何故龙女现身成佛,而无成佛劫国名号,何耶?答:三周得记未来成佛者,皆是钝根声闻,未曾修菩萨行,是故再历劫修治。龙女乃是乘急戒缓之人,是故一超直入也。[20]
《法华文句记》卷六:
既得记已,何故更经若干劫耶?答:若记菩萨,但通途云得无生等。今记声闻,须约劫国,应佛成处,须有机缘,此诸声闻昔未曾有净土之行,蒙记已后,与物结缘,物机不同,致劫多少。[21]
授记有时劫、国名等情况,是针对最钝根性声闻众说的。法华会上,声闻人已开佛知见,理上说可示现八相成道,转法轮,度众生,然其昔未曾修习菩萨道,度化众生的时节因缘尚未成熟,须经多劫历练修习,与众生结缘,因此有授记佛名、国号、时劫等。如舍利弗经“法说一周”后已证圆初住,世尊为其授记将来成佛名“华光如来”,劫名“大宝庄严”等。同时,授记也是一种方便,为使众生,见闻得益,信受妙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求声闻、缘觉,但愿志求佛道,令佛种不断,正法久住,方为佛出世度生的一大事因缘。而龙女成佛是属于顿超直入,圆显圆证,无须国名、劫名等。
龙女坐道场,成正觉,没有示现降神、住胎等八相;十方世界,独于南方无垢世界成佛,何故?《法华会义》中说:
问:女变成男,即坐道场,既无降神、住胎、出家等相,何名八相成道?答:净秽土别,八相何必尽同。又法身示现不可思议,此土自见娈女成男,彼土仍见始终八相亦奚。又问舍利弗等已证圆住,亦能八相作佛,何以授记犹旷劫之后?
答:自行从实,则所证理齐;化他从权,则物机不等,况诸大弟子并是法身应现,处处垂迹不同,安知不于他界示成佛耶?问:设使舍利弗等已于他界作佛,何必此中又示授记?答:此中授记,使物具闻,更结来缘,令于未来得度,如此横则周遍十方,竖则番番不已,广度众生,众生之界,仍不可尽,安可以情计心测法界大事。[22]
龙女独于南方无垢世界成佛,主要是此世界众生缘熟,应以佛身得度,所以就示现八相成道的佛身来为其说法。而娑婆世界众生缘薄,只应以龙女身教化,所以就示现从海前来证经而已。这都是从法身、净心之本起用,能随宜示现,令众生得益的。如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化身一样,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法华文句》卷八说:
南方缘熟宜以八相成道,此土缘薄只以龙女教化。此是权巧之力,得一身一切身,普现色身三昧。[23]
天台宗的“六即佛”论,是智者大师为分判圆教修习次第而建立的。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对自已所处位置的检验,避免以凡滥圣;同时增强行者的进道信心,不致自甘退屈。
理即佛,是凡圣同源的本体,指人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名字即佛,通过听闻经教,善知识开导而解了有一同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不生不灭的佛性;观行即佛,悟解本有佛性,进一步起修,言行相顾,表里如一;相似即佛,通过修行功夫,相似解发,渐近真理,但未能真正断惑证真;分证即佛,渐渐分断无明,分证法身;究竟即佛,无明究尽断,法身圆满显,乃妙觉极果之位次。
如此,龙女成佛是究竟,抑是分真?
圆教初发心住分破一分无明,分证一分法身,能于一百个小千世界示现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八相成道,转法轮,度众生。《天台四教仪》中说:
《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解曰:初发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八相佛也。是分证果,即此教真因,谓成妙觉,谬之甚矣!……龙女便成正觉,诸声闻人受当来成佛记别,皆是此位,成佛之相。[24]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
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成等正觉,即是《涅槃》明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此诸大乘悉明圆初发心住位也。[25]
《华严经》中所说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指成八相佛,属六即佛中的分证即佛,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已亲证真因,简别非妙觉的究竟佛果。所以,龙女的成佛以及声闻人的授记皆是圆教的初发心住。而在《法化玄义》中也引《涅槃经》所说的,充分证明了龙女的成佛属圆教初住佛!
天台圆教成清净法身佛,当以虚空为座,而龙女则是坐七宝莲华座,当如何释之?《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说:
问:龙女华座成佛,别圆疑。且龙女成佛,若是圆乘,当以虚空为座。何故坐宝莲华,而是别佛座耶?答:龙女是圆顿教中成道,法身顿显,一成一切成,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报智顿明,乃于莲华藏界身土不相妨、色心为挂碍。虽坐宝莲华,体即虚空性,乃不思议圆融解脱大用也。[26]
这里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圆教的成佛是一成一切成,一身一切身,三身即一身,一身即三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身土不二,色心一如,虽坐七宝莲华,而体即是虚空性,此正是圆教不可思议之解脱大用,龙女成圆初住,何足生疑?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男女之相不过是因缘的假合而已,方便叫做“男人”或是“女子”,求其实相了不可得。然而,现在生活中由于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儒家“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思想熏染,造成对女性的偏见,而女性本身也将自已归为“天生弱者”或是“被保护者”的定位中!女性多了份怯弱依赖,缺乏了拼搏进取的精神与勇敢承担的魄力!历史上虽有如同妲已、杨贵妃等扰乱国基之女辈,然也不乏有花木兰、穆桂英等力护社稷安危、孟岳二母孕育圣哲良臣之巾帼女豪。佛陀时代又有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法腊第一的爱道尼,以及演大法义、辩才无碍的胜幔夫人等。中国佛教史上有宋朝法珍比丘尼断臂募捐刻印大藏经的伟大史实,现代有比丘尼圣的通愿法师,一生以弘扬《华严》为先导,三十余年讲诵《华严》从不间断;以严净毗尼为根本,以培育尼僧为已任,言传身教,被佑后学;以专修净土为指归,临终荼毗,舍利七千余粒,舍利花五颜六色,见者皆叹为稀有!堪称律宗一代尼众泰斗!被朴老誉为“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的已故隆莲老法师、为福建佛教兴盛整整奉献四十余年教会工作的传常法师、后起之秀弘持戒律的如瑞法师,台湾慈济功德的证严上人,主编《佛光大辞典》的慈怡法师,创办台湾华梵大学的晓云法师等,这些当代教团中的精英比丘尼,她们讲经弘法、著书立说、悲心拔济、建寺安僧、大转法轮于一方,为佛教的弘化事业做出了不可言喻的贡献!
伟大的女性与女性的伟大述之不尽!不论世出世法,女子和男人具有平等无差的智慧潜能。女性,不应以种种托辞及外界以偏代全的评定而对自身本有的价值产生怀疑、退失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思想意识的超前,教育文化的改革,时代潮流的摧动,女人如何强化自已的心性,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已定位,当是至关重要的!在遵行“八敬法”的前提下,在众生皆具佛性的立场中,我们应具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去追求人性之至高境界!万不可以女身多累,业障深重,给自已套上精神枷锁而使本有的光芒无法放射!龙女的成佛,就昭示着女性的前景是可观的,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女性,同样是住持正法的先锋部队,同样是弘扬佛法的主力干军!
全文围绕“龙女成佛”这一主题,通过种种的引证、分析来探讨与其相关的事相,充分肯定女性成佛的绝对性,更加对历史的回顾与当代的对比来鼓励女性,龙女乃畜女,其闻持《法华经》尚可成佛,何况我等生为人身,得闻《妙法莲华经》,值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增上缘,如法修行,发大愿、行大行、不为自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岂有不成佛之理?人身难得今已得,妙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不如八岁龙女身!惜之,行之!
[1] 以上所有引文见《妙法莲华经》卷4,《大正藏》第9册,第35页中—下。
[2]《妙法莲华经》卷4,《大正藏》第9册,第35页中。
[3] 智旭大师《法华会义》卷10,第258页下,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91年。
[4] 性权大师《四教仪辅宏记》上册,第175页,台北湛然寺印行,1996年。
[5]《四分比丘尼戒本》第1页,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1994年。
[6]《法华讲演录》,《太虚大师全书》第20册,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印行。
[7]《法华精解评林》,《卍续藏》第31册,第634页下。
[8]《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大正藏》第15册,第541页中—下。
[9]《佛说转女身经》,《大正藏》第14册,第916页上—下。
[10]《佛说转女身经》,《大正藏》第14册,第918页下。
[11]《妙慧童女经》,《大正藏》第11册,《大宝积经》卷98,第549页上。
[12] 同上。
[13] 同上。
[14]《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 》卷4,《大正藏》第12册,第1035页下。
[15]《维摩诘所说经》卷2,《大正藏》第14册,第548页中—下。
]16]《法华文句》卷8,《大正藏》第34册,第117页上。
[17]《法华文句》卷8,《大正藏》第34册,第314页中。
[18]《妙法莲华经》卷4,《大正藏》第9册,第35页中。
[19]《妙法莲华经 》卷4,《大正藏》第9册,第35页中—下。
[20]《四明尊者教行录》卷4,《大正藏》第46册,第891页上—中。
[21]《法华文句记》卷6,《大正藏》第34册,第257页中。
[22] 智旭大师《法华会义》卷10,第260页下,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91年。
[23]《法华文句》卷8,《大正藏》第46册,第117页上。
[24]《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册,第779页下。
[25]《妙法莲华经玄义》卷5,《大正藏》第33册,第734页中。
[26]《四明尊者教行录》卷4,《大正藏》第46册,第891页上—下。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