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

  癸十 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第十妄见妄说。以上九科,皆行人反闻照性,于定心中,逼极所发,各种境界,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今第十科,是行人重重透过前之九科,方能到此。又以此心,研究到至精至极之处,正是与诸圣,心精通吻之时,而色阴将破,魔界振裂,而魔心动怒,故来扰乱耳。由此而始,见善知识者:乃行人静中,自见其身,作善知识。且自观形体,迁变改移,或变佛身,或化菩萨,或现天龙鬼神,男女等像。少选无端者:时之最短,不假因由,现神现通,种种迁改。此四句先示其相,后二句乃明其故,此名邪心。含受魑魅者:行人防心不密,领受妄境,或邪种含藏于心,定中发现,究属虚影非实。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者:此二句先明其故,魔王暗入行人心腹,持其心神。无端说法通达妙义者:此二句乃示其相,魔令行人,无端说法,发其狂慧,通达无边妙义,即行人自说,而魔力持之使然,非为真实心开,得其果证。不作证圣之心,魔事自然消散歇灭无有。如前文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设或稍作证圣之解,即受群邪惑乱,而无可哀救矣!

  《宝镜疏》云:然上十种,皆依境起:一、身能出碍者,由观照力,使心精流溢,故能出碍。二、内彻拾虫者:由心融内彻,故蛲蛔可舍。三、精魄离合者:承上外溢内彻之力,故神魂互涉,所以有闻。四、境变佛现者:由上精魄,互为宾主,染此灵悟,故见佛现。五、空成宝色者:观察过越,逼拶至极,是以虚空,忽现诸色。六、暗中见物者:由定心澄彻,精光不乱,故于暗中,能见诸物。七、身同草木者:由定力排并,故四大虚融,烧斫无觉。八、遍见无碍者:由欣厌日深,净心功极,故十方上下,见无障碍。九、遥见遥闻者:由观照力,迫心飞出,故多隔见。十、妄见妄说者:由邪心含魅遭魔,故有妄见妄说。则前九皆明定力,而此第十乃言魔事者,以定力欲成,色阴将破,此所以为动魔之端也。二中间十境竟。

  壬三 结害嘱护 分三  癸初 示因交互  二 迷则成害  三 嘱令保护  今初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初出由警惕。谓此禅那,所现十境,皆是行人,于色阴中,见理未彻,正定未纯,但以禅观与妄想,两相交战,互为胜负。若是禅观暂胜妄想,故得心光泄露,善境发现;若妄想复胜禅观,须臾即隐,境界如初,故现斯事。后皆仿此。

  壬二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秉性顽钝,遇事迷暗,不自己惟忖思量,而我博地凡夫,岂能忽获圣应?逢此十种因缘,暂现即隐,非同圣人实证。迷暗无知,不自觉识;但是禅那现境,谓言登圣,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大妄语成,堕无间狱中,经无量劫,受害无已,以示警惕意耳。

  壬三 嘱令保护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当依吾言,如来灭度之后,正像已过,于末法中,魔强法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亟须宣示斯义,或结集流通,或现身说法,令末法修行,咸知预防,无令天魔得便,乘间而入,为害非细,故以无令嘱之。保持者,保持末法;覆护者,覆护正修,而得渐次证入,成无上菩提之道也。透过如上十境,色阴破,而根性显,进破受、想、行、识四阴。六结解而圆通证矣。

  《宝镜疏》云:须知以上十境,乃至后文,四十种魔,皆是世尊,拈其大概,以示初心,非五阴定是此类,而不可变易也;亦非决有此定数,而不可增减也;但看行人之用心如何耳。初色阴魔相竟。

  辛二 受阴魔相 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终破显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初 蹑前色阴尽相  二 状示受阴区宇  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此通明受阴始终之境。彼善男子,蹑前透过色阴十境之人,或备经,或不备经,总以不为所惑,透过前境,色阴破而根性显,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望色阴为终修,望受阴为始修也。奢摩他中者:微密观照,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前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到此遍成光明,名色阴尽,后皆仿此说之。 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环师谓: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是也。众生迷暗,向外驰求,终不能见;今色阴云开,于自心显现,岂不亲切明白,故喻如镜中现像;妙觉明心,不从人得也。此判位,当在相似位,前色阴十境,是观行位,有判名字位者,非也。

  子二 状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者:即相似证也。意谓虽见本有,妙觉明心,若有所得其体,而未能发自在用也。若有所得:合上喻,虽见佛心,如镜中像。而未能用:合上喻镜像虽现,而不能动作自由也。恐犹未明,故复以魇人喻之。喻行人为受阴所覆也。手足宛然,见闻不惑者:合若有所得也,虽为受阴所覆,而自心本具佛心,所有德相宛然,智慧不惑也。心触客邪,而不能动者:合未能用也。客邪,指魇魅鬼所著,心虽明了,力不自由。此则名为,受阴区宇:如才出一屋,又入一屋,故名受阴区宇也。初始修未破区宇竟。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受阴所覆,如人被魇,今受阴既尽,若魇咎顿歇也。其心离身四句,即能发自在用也。良由众生,自从无始以来,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心本不局身中,由迷执故,非局而局,生局现阴,死局中阴,无时不局于身,安有离身之自由分哉?今受阴才尽,其心便得离身,且能反观其面,而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滞留隔碍也。《正脉》云:当知此不同坐脱,而不能复来者;彼但于前幽暗位中,凭定力以坐脱耳。所以九峰不许泰首座也。

  名受阴尽者:此当圆通,闻所闻尽也。问:色阴先尽,云何复有身面?答:所言尽者,但尽其阴,非尽其色,若必令尽色,则色阴尽者,岂全同无色界耶?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者:此经前见浊文云:汝身现抟四大为体,四性壅令留碍,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名为见浊;今受阴既尽,性大不织,身见亦亡,故能超越。观受阴之所由生,领纳前境,虚以发明,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纵具苦乐等名,曾无实体也。初具示始终竟。

  壬二 中间十境 分十  癸初 抑己悲生 至十著有恣淫 癸初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此下别示,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一抑己悲生,抑责自己,悲愍众生,行人修定,当在色阴已尽,受阴未破之中。得大光耀者:即指前十方洞开,无复幽暗,虚明体露,故以大光耀称之。其心发明者:即指见诸佛心,如镜现像,不知尚为受阴所覆,未能发自在用;谓心既同佛,悟得一切众生,本具光明妙心,枉受沦溺,却乃自责,不早发度生之心,故曰内抑;若一向如此,是为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者:谓忽于有众生之处,发同体大悲之心,悲哀不能自己;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皆如赤子,小儿始生,赤色未退,咸生怜愍之心,不觉流泪,即堕爱见矣!如是展转过甚,未免招致魔附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此名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过于越分,以致成悲。若能速悟,则无过咎,非是圣人,实证同体大悲境界;从此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证之解,自谓同佛大悲,自以为是,悲愍不止,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遂失正受,而成邪受,种种颠倒,非惟不能增进,定当从此沦坠矣。初抑己悲生竟。

  癸二 扬己齐佛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祗,一念能越。

  此第二扬己齐佛。誉扬自己,顿齐诸佛,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如脱去第五重衣服。受阴明白者:露出一种虚明境界,如现出第四重衣服也。胜相现前者;如见佛心,镜中现像。感激过分者:谓一向虽闻,心即是佛,尚未亲见,今色阴既尽,亲证实见,故生感激之心,虽属好念,然而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气,其心猛而且利,其志顿齐诸佛,谓诸佛修成佛位,必经三大阿僧祗劫,我今一念,即能超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此名功用太锐,志欲陵跨佛乘,轻率自任,未免过分越理。若悟尚为受阴所覆,依旧逆流照性,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使作为圣证之解,则有狂魔,得其方便,乘间而入其心腑,摄其神识。见人则矜夸己德,我慢无比,因我起慢,无有比伦,其心乃至,超略三乘贤圣。上不见佛者:纵使成佛,尚要经历三祗,何如我之一念顿超乎?下不见人者:下至一切众生,不悟本来是佛,岂能知我所证乎?由此失于正受,起诸邪见,当从沦坠矣。二扬己齐佛竟。

  癸三 定偏多忆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此第三定偏多忆。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者:向前,则受阴未破,无有新证之境;退归,则色阴已尽,而失故居之所。当此之时,但应定慧等持,方能无失。今则定强慧弱,故曰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者:在此色受两楹之中,进退两难之际,二念俱隳,进既不能,退亦不得,自是迥然一无所见,由此定心之中,无智慧相资也。所以忽然,生大枯渴,如枯待雨,如渴待水,于一切时,沉静其心,忆念中隳之境,时刻不敢散乱;意谓沉忆之久,必有所得。遂即以此为勤勇无间,乃是精进之相,可破受阴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修心,偏用定力,无有智慧相资,自失方便,悟知定强慧弱,故改沉忆枯渴,一旦顿舍沉忆,定慧等持,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前后坐断,中亦不立也。文缺觉了不迷,久自消歇两句,谅抄写者之漏落也。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众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以沉忆,作为证圣之解,则有忆魔,乘间而入心腑,拘其神识;故令旦夕撮心,悬在一处者:谓日夜撮取其心,悬挂在一处,即中隳地,沉忆不散,失于正受,无慧自济,当从沦坠矣。三定偏多忆竟。

  癸四 慧偏多狂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此第四慧偏多狂。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者:谓慧强定弱,失于过猛过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者:以见心佛一如,自性本来是佛,故曰胜性。恒作是念,怀于心中,此是过于尊重己灵;即古德所谓:太尊贵生也。自心已疑,是卢舍那者:自己心中,恒常怀疑,己身即是卢舍那,不假修成也。得少为足者:于五阴中,才透过色阴十境,色消受现,便以佛自任。讵非得少为足耶?

  《正脉》问:宗门皆言,本来是佛,不待修证,何不为过?答:祖师为人,惟执修成,孤负己灵,故抑扬之耳。然亦有时令人,大死一番,竿头进步,极尽今时,如是一类之语,不可胜纪,何尝偏重己灵,全拨修证哉。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用心偏僻定力微弱,忘失恒常审察,自己分位。溺于知见者:一味过信身中,自有如来知见,执性碍修,故至于此。若能省悟,色阴才破,受阴方现,如镜现像,不能得用,依旧进修本定,则无过咎,非为圣证。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设若作为圣证之解,以舍那自任,迷不知返,则有下劣易知足魔,乘间入其心腑,摄其神识。见人则言,我已得无上菩提,第一义谛之理。失于正受,心随魔变,当从沦坠矣。四慧偏多狂竟。

  癸五 历险生忧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此第五历险生忧。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新进未获,故心已亡者:受阴显现,而未能用,故曰新进未获。色阴破尽,至此无余,故曰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者:谓经历遍览前后二边际相,无所用心,自生怖畏,进退维艰,如临危险之处。于心忽然,生无尽忧愁。如坐铁床,如饮毒药者:譬如坐卧铁床,饮食俱各不安。心不欲活,恨不速死,以至求人害命,早取解脱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有心修行,恐惧过甚,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悟知改过忘忧,则无过咎,自可复归本修,非为圣证境界。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乘间入其心腑,增其忧愁,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早取解脱。或有轻微,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故,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五历险生忧竟。

  癸六 觉安生喜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此第六觉安生喜。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无有质碍,十方洞开,得大光耀,受阴已现,心地虚明,睹见佛心,如镜中像。处清净中者:一尘不染,恒常清净,处此境界,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欢喜之心生。不能自止者:将谓得大自在,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宗门下之大忌也。祖云:设有悟证,快须吐却,即此之谓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定心成就,暂发轻安,身心快乐,莫可言喻。无有智慧,不能自禁。若能觉悟返悔,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也。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设若作为圣证之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乘间而入心腑,自谓圣心乐道,应当如是。见人则笑,恣情纵意,于衢路傍,歌舞自娱,将谓已得自在,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矣。六觉安生喜竟。

  癸七 见胜成慢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此第七见胜成慢。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以为诸妄已尽,一真已圆,故自谓已足,即自满自高之意,将必以我为胜,故致无端,忽有大我慢起。言我慢者,乃因我起慢,如言我即是佛,我得无上涅槃等,故称为大。若果有实证,是为有端,今未证言证,是为无端。依此我慢,恃己凌他,高举为性,以为七慢之总。

  七慢者:《开蒙》云:单慢、过慢、慢过慢、增、邪、我、卑也。彼释云: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为单慢。于胜计己等,于等计己胜,为过慢。于胜计己胜,为慢过慢。未得谓得,计劣己多,为增上慢。自全无德,谓己有德,为邪慢。对多胜者,自甘劣少,不敬不求,为卑劣慢也。 七慢一时俱发,此比前慧偏多狂更甚;彼但谓本来同佛而已,此则更谓超越诸佛。心中尚轻十方一切如来,何况小乘声闻缘觉,此即邪慢。尚轻如来,不礼佛寺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唯见己灵尊胜,慢气所使,起诸慢心,且无智慧,自救其病。设若能用慧照观察,观诸法性平等,尚不见有众生可慢,安敢慢诸十方圣贤哉?悟则无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终执迷,作为圣证之解者,则有一分大我慢魔,乘间而入心腑,摄其神识,恣其所为,不礼塔庙,摧毁经像。或谓檀越言:佛像是金、铜、土、木,肉身为活佛真常,经典是树叶毡华,自说为向上真宗,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大言不惭,疑误一切。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造无量罪,魔教害人,入无间狱。失于正受而起邪受,当从沦坠。《正脉》问:祖师门下,呵佛骂祖,何以异此?答: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无佛,剿绝佛见而已,岂真增长高慢,反失平等哉? 合辙问:临济不礼祖塔,丹霞之烧木佛,德山说一大藏教,如拭涕帛。岩头说祖师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为执外求,而不达自心,执言教而不肯进修者,故作峻厉之语,而激之,实一片真慈,谁曰慢心?若使祖师,真有慢心,则亦不免泥犁,况其他乎?七见胜生慢竟。

  癸八 慧安自足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此第八慧安自足。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色消受现,于精明中,圆悟精理者:精明即是自心,识精元明之中,圆悟至精之理,即是佛心;谓于自心中,亲见佛心是也。得大随顺者:既见佛心,则得大无碍,莫不随心顺意者矣。其心忽生,无量轻安者:回观色阴既消,超然无累,离诸粗重染垢故,忽生无量轻安也。己言成圣,得大自在者:因见受阴显现,如镜现像,莹然朗彻,己言自己成圣,自心佛心,无二无别,勿劳再修,得大解脱自在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因慧:谓因于精明之中,圆悟精理之慧,获诸轻安清净之境,离诸粗重之相。此但一时豁悟,何足自满?受阴尚未曾破,还依本修,庶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矣。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证之解者,则有一分好轻清魔,乘间入其心腑。好轻清魔者:如世有不依正觉,修三摩提,一向摄念静坐,稍获轻清,生自足想,死而不化,年老成魔,入其心腑,持其神识。自谓功行已满,福慧已足,更不再求增进矣。此等众生,不肯亲近知识,请求开示,多作无想天中,无闻比丘,未证言证,及至命终,受生相现,毁谤佛法嫌人,或令人闻而生疑,从谤生误,以谤法因,断菩提种,故曰堕无间狱。失于正受,而起诸邪受,当从沦坠矣。八慧安自足竟。

  癸九 著空毁戒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此第九著空毁戒。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于明悟中;即十方洞开,豁然无碍,观受阴虚明之性,廓尔显现,无法可得,于其心中,忽然生起,空净之念,永沉断灭,遂致拨无因果,从此不假修为,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一向入空,断空之心现前,乃至心生长远断灭之解,即归向永灭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指掌疏》云:按前后诸科,此处皆有此名等语,惟此科独缺,或是笔授脱漏,今准前后,撮略本科中意,而补足之,亦不敢自以为是,俟高明者更辨之。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此名定心,沉空滞寂,未免过于沉没,失于慧照观察。悟此断空非是,仍依本修,则无过咎。非是圣人实证真空境界。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以断灭空,作为圣证之解,则有空魔,乘间入其心腑,持其神识,乃谤持戒,名为小乘道。且以大乘菩萨自居,谓大象不行于兔径,大雅不拘于小节;而菩萨但得悟空,何须持戒?虽饮酒食肉,无非解脱之场,诈伪贪淫,总是菩提之道,更有何持何犯之可得哉?其人常于信心檀越之前,饮酒啖肉,谓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又复广行淫秽之事,谓淫怒痴,即戒定慧,因其魔附之力,摄其现前之人,谓是逆行,不生疑谤。鬼心久入者:魔鬼之心,入之既久,熏染已深,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净秽俱空,破佛所制戒律威仪,又以误言,入人于罪,失于正受,起诸邪受,当从沦坠。九著空毁戒竟。

  癸十 著有恣淫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此第十著有恣淫。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味其虚明者:由其虚明体性,深生味著,不能放舍,入于心骨,忽有无限爱心发生;以禅定中,自然妙乐,非世可比。爱极生润,情动发狂,欲境现前,不能自持,便成贪欲,不能自主。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定境。安顺深入心骨,无有慧力,以自执持,致令爱极发狂,误入诸欲也。若以慧照观察,此是妙触受用,不生耽著,一悟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鬼神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魔附恣淫,文皆易解。今当辨明,上来所现十境,与色阴十境不同。色境从前向后,次第相生,透过一层,又现一层。《灌顶》云:色阴竖发是也。此之受阴,各别现起,所谓境同见异,随见起执成魔,《灌顶》云:受阴横开是也。以上十科,皆言失于正受,正受属定,邪受属魔,既失正受,必起邪受,故属魔业。一以内抑过分,发无穷悲。二以感激太过,生无限勇。三以智力衰微,而为沉忆。四以慧强定弱,反成卑劣。五历览二际,故生其忧。六觉得轻安,生无限喜。七以见胜,生大我慢。八以轻清,自生满足。九以著空,因而毁戒。十以著有,由是贪淫,故皆不出受阴之中,苦、乐、忧、喜、舍之五相也。二中间十境竟。

  壬三 结害嘱护 分三  癸初 示因交互  二 迷则成害  三 嘱令保护  今初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乃呼当机,而告之曰:如是十种,禅那所现之境,皆是受阴未破,用心未善,理欲交战,互为胜负。如得大光耀,乃至得虚明性,皆观力胜妄想也。如发无穷悲,乃至无限爱生,皆妄想胜观力也。故现斯事。

  癸二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迷不自识者:如得大光耀,得虚明性等,不知何自而致。谓言登圣者:即未证言证,故曰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癸三 嘱令保护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须将如来之语,传示末法,遍令修定者,开悟了知斯义,不为魔惑,得其方便,使得保持末法,覆护正修,以便渐次修证,而成无上之佛道也。二受阴魔相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