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三
第五节说偈重明离四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
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世尊把离四句的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幻梦与及水树影,翳见垂发与热焰,
三界非有非非有,究竟解脱离二边。
群鹿因渴思饮水,远见热焰心惑乱,
展转妄想以为水,奔逐寻水却枉然。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
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妄想熏习识种子,动转生境无休时,
愚夫计着生妄想,犹如翳目见妄事。
爱生畏死愚夫见,计着摄受非圣智,
化度愚迷出迷津,先要舍离贪恚痴。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
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①。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
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①三相续:卷三说到种种相续,可以概括为性相、因缘、生灭三种相续。楞严经说的是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
如幻咒术缘机发,浮云梦影与光电,
观无所有得解脱,不贪不受相续断。
妄相都离作所作,犹如虚空见阳焰,
所现诸法性非性,不执所知为正见。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
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犍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言说教授唯假名,所有假名无实相,
五阴心行如垂发,愚夫于彼起妄想。
犍闼婆城与梦境,翳见垂发与画像,
火轮与及热时焰,心中众生唯心量。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
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焰。
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有无一异俱不俱,非有非无常无常,
无始过患相续转,愚夫痴心成二障。
明镜水泡显色像,智者无贪不摄受,
摩尼宝珠现诸刹,究竟无实无所有。
如画阳焰性非性,智者无贪不摄受,
种种众色皆心量,如幻如梦无所有。
第六节 如来说法离四句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如来说法,离下面四句,即是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白云按:
对一异有四句:是一非异,是异非一,是一亦是异,非一亦非异。
对俱不俱有四句:是俱非不俱,是不俱非俱,是俱亦是不俱,非俱亦非不俱。
对常无常有四句:是常非无常,是无常非常,是常亦是无常,非常亦非无常。
对有无有几句:是有非无,是无非有,是有亦是无,非有亦非无。
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
讲真谛、缘起、寂灭、修道、解脱等法,都离二边,不生诽谤相。这是如来说法的首要原则。
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如来说法,不说法性无自性,不说法性自然有,不说法相无因生,不像外道那样说微尘生、时节生,不说自性相续生。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为净除修行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像商队的主人带领商队那样,过了一地又一地,步步向前。如来说法,逐步阐述一百零八句中的无所有相,分别说声闻乘、圆觉乘和如来乘,分别说修行中的各个层次的境界。
白云按
如来说法,以离四句为首。这不是说世俗谛,而是说胜义谛,是说如来之法。
离四句,绝百非,语言道断,是出世间的境界。
出世间第一义不可说。如何修习出世间法,却是可以说,而且应该说。但是不能偏执一边,不能把问题绝对化。
这就是楞伽经摆在首位的最重要的原则。
第七节 四种禅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依修行的层次高低分,有四种禅。怎样的四种?依次为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怎样的禅法是愚夫所行禅?指声闻、缘觉及外道所修的禅法。观察人的生老病死,最后都不免化为一堆白骨,悟得变化无常,人生是苦,我身不净,建立人无我的观点。虽然有所胜进,却又执着无常、苦、不净,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始终不离法相,妄相前灭后生,无了无休。这样的禅法,名为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怎样的禅法是观察义禅?悟得了人生的自相、共相无我,进一步观察外道所说的自生、他生、俱生等法性,都无实在的自性、共性,建立法无我的观点。在修行不同层次的各个修行地中,对各地的境界,从低到中、到高,一步步升进。这样的禅法,名为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怎样的禅法是攀缘如禅?‘如’指‘真如’,攀缘如禅,意思是接近真如的禅法。了知“人我”、‘法无我’,并且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也是妄想。如实观察如幻诸法相,自心不动,不生妄想。这样的禅法,名为攀缘如禅。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怎样的禅法是如来禅?到了如来地,得自觉圣智善乐,成就圣智三相(一、化度一切三界众生归无所有,二、发大愿心成就无上佛道,三、自觉圣智究竟境界。),能成办众生不思议事。这样的禅法,名为如来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
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
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世尊把四种禅法的境界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凡夫行禅受相缚,观察义禅相未离,
攀缘如禅如实知,证如来禅清净地。
愚夫观想日月形,或观红莲性洁净,
或观身空如火尽,观察不离内外性。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
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
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修禅执着种种相,外道修道之通病,
彼等所达之境界,不外缘觉声闻乘。
舍离一切妄想性,到无所有如如境,
十方刹土来诸佛,不思议手摩其顶。
随顺进入如如相,无证无得自觉圣。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北凉译:昙无谶所译,四卷。《楞伽》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他于西元四一二年来华,在北凉之首都姑臧地方,于八年中译出。他曾经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何时译出《楞伽经》不得详知。因为昙无谶示寂于西元四三三年,大概是从四一二年即开始著手翻译,到四三三年之间译出此《楞伽经》罢。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